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人教版必修5 39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327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人教版必修5 39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人教版必修5 39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人教版必修5 39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人教版必修5 39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人教版必修5 39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人教版必修5 39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人教版必修5 39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人教版必修5 39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人教版必修5 39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9说木叶Word版含答案

一、课内双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      得鱼忘筌(shuān)

疏朗(shū)翩翩起舞(piān)

B.皎皎(jiǎo)窸窸窣窣(suō)

褐绿(hè)缠绵悱恻(mián)

C.灼灼(shuó)四处漂泊(bó)

触及(chù)空气湿润(rùn)

D.寒砧(zhēn)冉冉升起(rǎn)

凄清(qī)笑声爽朗(shuǎnɡ)

【答案】 D(A.“筌”读quán;B.“窣”读sū;C.“灼”读zhuó。

2.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

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

【答案】 D(作者写本文时并未想到它被收入课本,也不是专为中学生写的。

3.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答案】 B(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

4.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指代“木”,“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同。

“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

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B.“这”指代“木”,“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

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

“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

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

【答案】 A(“暗示性”不仅仅指词语的形象色彩,还包括联想义。

5.下列对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B.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C.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叶”字。

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D.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答案】 C(关键在于“木”字。

6.捕捉文中信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木叶”这个独创性的词语,源出于屈原《九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之所以成为历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对象,是因为历代诗人们受到屈原诗的影响和启发。

B.“落木”这个独创性词语,源出于杜甫的《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人杜甫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形象鲜明的诗句。

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C.“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桑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诗中的“落叶”是碧绿柔软的,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

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都有所不同。

D.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

“木叶”是风中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答案】 B(“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错,这是屈原《九歌》中的意境。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列文段,问答问题。

从“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到“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原文见课本。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B.“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

相去无几——距离不远,差别不大

C.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一面

足以——完全能够用来,够得上

D.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相当于“那么”

【答案】 D(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8.本文题目是“说‘木叶’”,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是。

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9.从上述引文中,你感悟到“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请参照原文段概括为3点。

答:

①“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木”的第三个艺术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木”字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尤其能构成秋景中的鲜明形象

②由“木”产生“树”的联想,联想起树干,联想起树的颜色

③“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构成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

10.文章说:

“木叶”与“树叶”仅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其差异“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悟。

(至少概括3点)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们在古代诗歌里很少见到“树叶”,尽管“树”常见,但遇见“树叶”时,为了文字洗练大都简称之为“叶”

②古代诗人在前人(如屈原)的创造中学习,一用再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③由“树”会产生联想,联想到木头,木板,木料,会很少想到叶子,破坏诗的形象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小鞋的味儿

叶延滨

同事跑进首长的办公室,大喊大叫,就像反战绿色人士见到了布什。

他从来没有如此气势汹汹,在我们眼中和气温顺的他,咆哮着:

“你为什么总是这样给我穿小鞋……”

因为他向来温良恭谦让,所以他的咆哮带着哭腔。

这哭腔让我留意他愤怒的原因:

穿小鞋。

关于鞋与脚的关系,有两个经典性的说法,一是黄永玉的婚姻说,说婚姻好像鞋,幸福与否只有脚丫子知道;二是通常说的“穿小鞋”,指上司与下级较劲的方式,别人看不出来,只有当事人自己难受。

穿小鞋如同上刑。

但是既然叫小鞋,脚丫子还要伸进去,这里面就有名堂讲了。

首先是脚丫子能承受,同时小鞋也愿让脚丫子穿。

正如婚姻一样,开始还要两厢情愿才行。

当然,过去的婚姻有包办的,过去的上下级关系有组织分配的,那时候“小鞋”是一种命运无法选择而又必须忍受的生存环境。

现在市场化了——对下级来说,这个老板或是这个首长,是你自己找上门求职的同时,自己求来的;对老板来说,这个员工下属是你自己招聘来的,换言之,自找的!

二是小鞋不是一开始就小,是上司对下属不满,发出的一种警示。

如果你发现你的环境一下子狭小而难受了,那么,就必须考虑这双鞋还穿不穿。

这是一个调整期,大家都不摊牌,心知肚明,掂量斟酌。

掂量什么?

有所图,有所求,有所依赖,就要掂量。

要图上进么?

要求升职么?

要靠着这个单位求发展么?

那么就必须重视小鞋给予的信号。

脚丫子愿意接受这鞋警告,那么就改变自己适应上司,冷战立即结束,穿小鞋只是你事业中的一个发展过程。

一旦脚丫子下决心不穿这鞋了,从这一刻起,小鞋对脚丫子就失去了威慑力。

小鞋成了弃之不用的破鞋,脚丫子要开路另找一双鞋。

这时的情势就不是脚怕鞋,而是下面我听到的同事接着对首长喊出的这段话了——

……老子凭什么要受你的气?

你这个钻营拍马之徒,没有本事靠我们给你出血流汗,此处不留爷还有留爷处,老子不干了!

听懂了,这个同事找到新老板了。

于是,旧老板也像所有旧鞋一样,在这种辞旧迎新仪式上,听一通呵斥,像闻了一次小鞋里散出的味儿……

(选自2007年4月4日《羊城晚报》)

11.“在我们眼中和气温顺的他”为何在首长面前竟然会大喊大叫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首长给他“小鞋”穿,他难受但忍耐着;可是,他现在“找到新老板了”,现在“小鞋对脚丫子就失去了威慑力”,他无所顾忌,于是大发一通。

1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脚丫子”与“小鞋”之间的“名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脚丫子”与“小鞋”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这矛盾的建立来源于两种原因,一种是两厢情愿,一种是由于“脚丫子”自身的原因,使得“鞋”变成了“小鞋”。

(2)当你觉得“鞋”变小了,此时你又有所图的时候,你就应适应这种环境或者力图改变这种环境,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上司,立即结束冷战,并把被“穿小鞋”看成是你事业中的一个发展过程。

(3)当你觉得“鞋”变小了,而且此时你又没有什么希求时,那你就另辟出路,摆脱这种环境,这时候,你也就变得无所顾忌了。

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小鞋的味儿”是一种什么味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上司与下级较劲的味儿。

当你觉得“鞋”变小了,而且此时你又没有什么希求,你又想另辟出路,摆脱这种环境时,那积蓄已久的委屈就将发泄出来。

14.你认为这个同事的作为妥当吗?

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个同事的作为不妥当。

(2)我的看法是:

作为上司,不应该让下级“穿小鞋”,这种“较劲”,只能说明上司心胸狭窄,到头来还是自作自受。

(3)作为下级,不管你离开不离开这个环境,找没找到新的老板,都不应该在领导面前“大喊大叫”,这是起码的为人处世原则。

若一个人觉得领导给你“穿小鞋”了,他(她)应该做的是:

首先自己找找原因,看问题出在哪里,然后找领导讲明原因,以求得彼此之间关系的和谐。

这与是否找到了新老板没有关系。

四、高考热点

15.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

《千家诗》是一本在历代各种诗歌选本中所选都是律诗和绝句,大部分通俗易懂、诗意天然、语言流畅、便于背诵的较好的青少年学习近体诗的启蒙读物。

改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历代各种诗歌选本中,《千家诗》是一本青少年学习近体诗较好的启蒙读物。

它所选的都是律诗和绝句。

这些诗大部分诗意天然、通俗易懂、语言流畅、便于背诵。

16.阅读下面的材料,为新词语“混搭”下一个定义。

(不超过40字)

材料一:

“自由人”的混搭投资:

股票、房产、基金、古玩,搭配投资。

(《大观周刊》2007年12期)

材料二:

采用混搭方式,将头发分为两层,前一层为可爱的直发刘海;后一层为较女人的鬈发。

混搭之中呈现出女孩与女人的混合元素。

(《新民晚报》2007.5.25)

材料三:

将武术、杂技、舞蹈、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混搭在一起,让奥运明星当主角,打造新型歌舞剧,尚属前无古人。

帕米尔打造“混搭风”歌舞剧。

(《新经济导刊》2007年4期)

混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混搭:

将那些原本不同、不是同类的元素混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和谐体”,焕发出令人惊异的效果。

(从“混搭”的元素及产生的效果方面入手分析。

17.请用“风”“帆”“船”为意象,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为你的朋友发一条祝贺生日快乐的手机祝福短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让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送着祝福的船,飘向远方的你,轻轻地问候一声:

生日快乐!

(应在弄清“风”“帆”“船”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找准它们各自的本体,形成与“生日快乐”相吻合的主题。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群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座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座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别大?

为什么在屋檐下面还做了一间小巧的屋子?

他们正在争论,导游告诉他们:

这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挡风遮雨,歇脚过夜的。

游客们哑然了,同时感到一种从远古流传过来的温暖。

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做一个屋檐,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吧。

因为,人心毕竟比屋檐大。

请以“心灵的屋檐”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向】

这是一道非常好的话题作文。

命题形式虽然传统,但话题新鲜引人,富有感染力,且自然深刻。

尤其是其结尾部分内涵明显,并富有广度。

如“温暖”一词能引发我们的无限联想,再如“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明显提示应从“心灵”的角度行文,这跟话题呼应。

话题很有意境,给考生营造了一个比较开阔的思维空间。

该话题为譬喻类话题,考生必须弄明白“屋檐”一词所含有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这对考生理解题意、选择最佳切入点、拓展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审题层面来看,应从“屋檐”的作用,尤其是“温暖”一词来多角度思考,积极思维,话题中“屋檐”应含有如下内涵与特征:

①爱——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学会关爱、怜爱、博爱,真正的奉献不问对象。

②容——包容、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原谅、体谅、理解、谅解他人。

③助——援助、捐助,扶助弱者,不唯“回报”是图,不要太吝啬自己的爱心,要保留一份悲悯情怀。

经过这样的细化,就可避免“屋檐”内涵的泛化,而使文章的笔力高度集中。

从选材层面来看,对“屋檐”的构建者和享用者的选择,应充分注意到两者之间的落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落差的大小与文章的震撼力是成正比的。

从切入层面来看,应从细节入手,从一言一行入手,于细微处体现主旨和精神会更具有真实感、真切感、真挚感。

只要你有细心观察之眼、普施大爱之情、纵横捭阖之思,即可笔下生花。

【佳作赏读】

屋檐下

江苏盐城解放路实验学校 徐小龙

下雨了!

我泡了一杯清茶坐到窗台边,在大自然的喧哗声中,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与凉爽。

窗外的雨滴争先恐后地落下,近处的屋顶上,有数不清的雨花溅起,形成一层淡淡的轻烟。

渐渐地,家乡小镇那“红砖青瓦”在雨中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美丽悦目起来。

这些“红砖青瓦”,让我倍觉亲切。

是啊,我的童年就是在小镇的“红砖青瓦”间度过的。

那里不是很大,如要绕完小镇,半小时足矣。

整个小镇洋溢着浓郁的朴素气息。

记得那时,镇上只有一两幢楼房,更多的是红砖青瓦的平房,每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总有一条走廊。

下雨天,在泥泞中玩耍,一定会挨大人们的训斤的,孩子们便在那屋檐下嬉戏打闹。

那搬了凳子坐在门口,闲看风雨打发时间的屋子的主人,总是静静地看着我们,一脸浅浅的笑意。

有一次,恰逢镇上赶集日,附近村子里的人们几乎都集中在镇上仅有的一条街上,可是暴雨骤至,于是,集市上各家各户的屋檐下便站满了人。

熟悉的彼此问候着,接着便唠开了家常,更多的是谈论今年的好收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温馨、喜悦和幸福;屋子的主人热情地搬出凳子让人们坐,自己也和大伙凑着热闹,屋檐下一片欢声笑语;也有一些人干脆在屋檐下摆起小摊做起了生意……

屋檐外的风雨再大,也丝毫不能冲淡他们纯真、朴素、友善的情怀。

后来我们家搬到了城里。

这里很少见到平房,满眼高楼林立,偶尔在老居民区看到平房,但它的屋檐也被围墙和大门给堵在了里面。

一个夏日的中午,也是一场暴雨。

路上到处是躲雨的行人,可是在这偌大的城市里,此时竟然一下难觅避雨之处。

我终于躲进一家商店的屋檐下,那里已站了不少避雨的人。

我拍拍身上,突然觉得环境很安静,我看了看身边的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冷漠的表情,没人说话,只是每当路上出现一辆出租车时,人们便一拥而上……商店的老板阴沉着脸,走到门口:

“让一让!

别堵住门口,妨碍我做生意了!

”这样的气氛跟天气一样让人感到沉闷。

生活的屋檐啊,什么时候变得那么窄了?

又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那么我们心中的屋檐呢?

别让冷漠占据了我们的心灵,不要让爱没有了避风的港湾,在心中为自己也为别人留下一道屋檐吧!

【名师点评】

本文突出的特点就是联想开阖自如,语言晓畅朴实,富有真情实感,文字含情动人;同时也涉及当今一些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思想情感真诚深刻,引人共鸣,尤其是结尾段,对世事人情的体悟和认识,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另外,文中有关今昔“屋檐下”的场面对比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微妙的人性和人情的“反差”,语言质朴而有文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