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14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9997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6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上册14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14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14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14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14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上册14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14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14单元教案.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上册14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14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一)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

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

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

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有余数除法

6%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4%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重点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难点内容:

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

(二)

学生人数

班:

男生人,女生人;合计人。

班:

男生人,女生人;合计人。

两个班学生共87人,大部分学生善思好动,对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性。

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仅占60%,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

上期考试结果,及格率100%,优生率97%。

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

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

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在本期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决,努力做到对每个孩子不放弃、不抛弃,共同努力。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

培优主要体现在两个途径上: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3、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习兴趣。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4、针对中低段学生做题目容易一错再错,遗忘快的特点,我认为可以在每周专门拿出一堂课来进行错题练习,就本周学生在练习中出现在错误一一讲解,不让学生把错误带到以后的学习中。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数

备注

1-3

9月1-16

(一)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

6

4-6

19-10月7

(二)加法,减法,加法和减法的验算,整理和复习

9

7

10-14

(三)四边形

6

8-10

17-11月4

(四)有余数的除法

5

11

7-11

(五)时分秒的认识。

填一填、说一说

3

12-14

14-12月2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整理和复习

10

15

5-9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

5

16

12-16

(八)可能性

4

17

19-23

(九)数学广角,掷一掷

4

18

26-30

(十)总复习

4

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有:

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例题

内容

例1

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例6

围绕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

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观念。

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实践、观察的推理,是学生初步建立千米、吨的概念。

难点:

建立1千米、1吨重观念,理解“千米”的实际长短的“吨”的轻重。

课时安排

6

执笔教师

执教教师

执教日期

年月日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课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法

教学准备

米尺、硬币、直尺、大头针、曲别针、课本等。

教学设计

修改记录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复习长度单位:

米、厘米。

教师提问:

(1)我们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量距离用什么单位?

我们学过哪几长度单位?

(2)关于米和厘米,你都知道什么?

(3)用手势表示1米大概有多长?

1厘米大概有多长?

(4)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

1米等于多少厘米呢?

2、练习,看谁能最先说出你的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多少?

宽大约是多少?

厚大约是多少?

3、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

毫米。

(揭示课题:

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认识“毫米”。

(1)教学例1。

刚才我们估计了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它与实际的数据差多少呢?

大家用什么来验证?

关于毫米的知识,你们还知道什么?

看着你的直尺说给同组同学听听。

教师:

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他的名字叫1毫米。

大家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又叫多少毫米?

从1~2、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从而得知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所以:

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亲身体验1毫米到底有多长?

这是一枚一分硬币,你先估计一下,它的厚度是多少?

实际测测,看估计得对不对?

除了一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还能举出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吗?

到底1毫米有多长呢?

用手势表示一下。

(3)实际测量:

考考你的眼力:

你估计一下你的铅笔盒有多厚?

实际测一测,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导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的方法。

任选你喜欢的物品,测出它的长度。

完成书上第3页的做一做。

(4)小结:

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认识“分米”。

(1)教学例2。

教师:

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

请大家用尺子测量出课桌的长度。

大家先想一想你用什么来测量?

打算怎样测量?

教师:

10厘米、10厘米地测,这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说是多长?

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第二个长度单位:

分米。

提问:

1分米是几厘米?

40厘米是几分米?

为什么是4分米?

(2)体验1分米的长度:

教师:

1分米有多长呢?

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这一扎的长度就是1分米。

(3)认识米和分米的关系。

观察米尺,10厘米做一个记号,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就有多少分米。

1米里有10个1分米,10个1分米就是1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完成教科书第4页的做一做。

总结测量的方法。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巩固新知,练习提高。

1、小明最近刚刚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他写了这样一篇自我介绍,你们听听,他用的长度单位有什么问题吗?

(一张床铺长2分米,一块橡皮厚3米,一张桌子高1毫米。

2、完成教科书第5页练习一的第1、2、3题。

3、

(1)小军有一枝铅笔长5厘米3毫米,用去一些后,还剩下3厘米,用去多少厘米?

(2)妈妈做一件上衣用布1米3分米,做一条裤子用布1米,妈妈做一套衣服至少有买多少米布?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教学反思

 

执笔教师

执教教师

执教日期

年月日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课题

毫米、分米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修改记录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楼房高135厘米

小红身高60厘米

小刀15米

黑板长18厘米

铅笔长4米

2、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长3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35毫米短10毫米的线段。

(3)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二、毫米、分米的换算

提问:

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请大家按从小到大排列。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5米=()分米70毫米=()厘米

1米=()厘米=()毫米

教师小结:

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新知,练习提高。

1、P6第4题

1米-2分米=()分米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怎么做?

再分小组讨论,米和分米都是什么单位?

那1米减2分米该怎样减?

然后再汇报讨论的结果。

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

不是同级单位,不能直接相加减。

解释“同级”的含义。

先把他们化成同级单位进行加减。

也就是把1米化成10分米,现在这道题就转化成10分米减2分米等于8分米。

所以:

1米-2分米=8分米

14厘米+26厘米=()分米

教学方法同上。

2、P6第5题

学生完成后,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6题。

提问:

你是怎样思考的?

讲评:

就是把2米化成20分米,再把20分米平均分成4份,每根凳子的脚就是凳子的大约的高度。

3、独立练习。

24毫米+56毫米=()毫米=()厘米

35厘米+25厘米=()厘米=()分米

78厘米-38厘米=()厘米=()分米

82毫米-42毫米=()毫米=()厘米

1米-7分米=()分米

1厘米-6毫米=()毫米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你还有什么疑问呢?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换算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米=()厘米=()毫米

教学反思

 

执笔教师

执教教师

执教日期

年月日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课题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形成表象,能应用概念正确表示长度。

教、学法

教学准备

卷尺、教科书中的挂图。

教学设计

修改记录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提问:

我们都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并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2、口答:

50毫米=()厘米5米=()分米

40厘米=()分米

7厘米-20毫米=()毫米

3、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问:

从我们这到北京有多远?

这时如果再用“米”去量就非常麻烦,所以这时还需要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计量,那就是“千米”,千米也叫公里。

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程是100千米等等,这些都是用千米作单位的。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3。

(1)出事教科书第7页的第一幅图。

教师:

说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

教师:

说明公路边上里程碑上的“35千米”指的是从某地到这个里程碑的路程是35千米。

“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这里的千米也叫公里,它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大家在哪里还见过使用千米这个单位?

(3)大家想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

(出示跑道图)标准的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那1千米运动员要在运动场上跑几圈呢?

推算:

1圈是400米,2圈是800米,那么2圈半就是1000米。

教师: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板书:

1千米(公里)=1000米)

提问:

为什么1千米能和1000米之间写等号?

说明它们表示的长度怎样?

什么相同?

什么不同?

即表示距离长短相同,数字不同,单位也不同。

“米”、‘千米“哪个计量单位大?

要判断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

还要看什么呢?

教师:

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还有坐公共汽车的。

人步行每小时可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

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教学例题4。

带学生到操场上完成。

先量出100米的距离,再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大约要走多少步?

计算一下所需时间大约是多少?

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钟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3、完成教科书第8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巩固新知,练习提高。

1、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

让学生自己连线。

订正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2、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学反思

 

执笔教师

执教教师

执教日期

年月日

第一单元

第4课时

课题

千米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并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重、难点

使学生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修改记录

一、复习。

1千米=()米

1000米=()千米

7米=()分米

3分米=()厘米

4厘米=()毫米

200毫米=()分米

2、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其中最小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千米等于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5。

出示:

3千米=()米

提问:

(1)1千米是多少米?

(2)3千米里有几个1千米?

(3)3千米是多少米?

你是怎样想的?

想:

因为1千米是1000米,3千米里有3个1千米,也就是有3个1000米,所以3千米是3000米。

3千米=3000米

出示:

5000米=()千米

(教学方法同上,问题反过来提)

2、理解“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名称的含义。

小结:

不管是把高级单位千米换算成低级单位的米数,或者把低级单位的米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千米,我们都是根据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去想的,所以必须记住1千米=1000米。

3、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新知,练习提高。

1、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是,可指名说一说思考过程。

2、完成练习二的第4题。

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小组内交流,可以多种答案。

3、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这道题有不同的路线,要多给学生说理的机会。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千米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例5:

3千米=()米

5000米=()千米

教学反思

 

执笔教师

执教教师

执教日期

年月日

第一单元

第5课时

课题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

2、理解吨和千克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重量单位间简单换算。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重的计量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吨重的计量观念,形成表象,能应用概念正确表示重量。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修改记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

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1000克=()千克

8千克=()克

3、教师:

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

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6。

(1)出示教科书上的直观图。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然后教师指出:

什么叫限重1吨?

(就是说这座桥最多只能承受1吨的货物,超过1吨这座桥就会发生危险,说明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的物品的重量。

那么我们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

(3)提问:

谁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

(4)教师:

1吨到底有多重呢?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一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4个同学就重100千克,40个同学就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

1000千克=1吨)

(5)现在大家想一想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能同时过桥吗?

为什么?

2、教师:

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重量大约是1吨?

3、教学例题7。

(1)3吨=()千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想:

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千克。

所以3吨是3000千克。

(2)6000千克=()吨(教学方法同上)

4、完成教科书第12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新知,练习提高。

1、完成教科书练习三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评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