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9946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9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周次:

时间:

班级:

节次:

授课人:

南极小客人

第一单元 南极小客人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

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数位的顺序和数的大小比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选取的素材真实、新奇、有趣。

1986年,北京六年级学生杨海兰和上海初中一年级学生吴弘代表全国少先队员登上南极长城站进行了实地考察。

本单元素材以这一真实的事件为背景,创设了一系列在南极考察的情境,带领学生走进那神奇的南极世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建立数的概念。

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了数一数、摆一摆、估一估等认数、数数活动,使学生在经历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数的概念。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

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技能是发展数感的重要方面。

本单元在教学数数的过程中,始终将估与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来到南极的情境,引出了“有多少只企鹅?

”和“有多少只海豹?

”等问题,从而激起学生数数的欲望。

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个十是一百及100以内数的数位顺序,掌握数的组成。

在自主练习中,利用“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二个信息窗在故事情节上是第一个信息窗的延续,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由“数数——记数”是认数的发展。

教材借助两个小朋友观察记录贼鸥的情境,引起学生对读数、写数及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并借助自主练习中的100以内数序表了解百以内数的顺序,借助小棒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借助三个小朋友拍球图学习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加强观察、注重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对一年级学生来讲,百以内的数对他们来说就算是大数,在其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机会比较少。

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两幅现实、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数一数情境中的南极动物,并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学具进行操作,然后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具代替情境中的动物,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计数单位“百”的意义,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2.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自主学习100以内的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标准》中强调:

“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教材为让学生建立数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信息窗1中的企鹅、贼鸥、海豹图,5页第6题、9页第6题等。

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或用比一个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大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概念。

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等。

教学中要实施先估后数的策略,除了用足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外,还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件中寻找素材进行估计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4、关于评价。

对本单元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有没有掌握100以内的数数、读数和写数的基础知识,是否掌握了数的顺序,会不会比较数的大小,能不能进行简单的口算。

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态度、情感体验等方面是否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6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2—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之间的关系,以及100以内数的组成(数的组成是指能用计数单位来描述抽象这个数)。

2、经历用小棒、计数器表示100以内数的过程,初步形成100以内数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知识与经验:

1、知识:

2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对个位、十位的认识是学生的知识基础。

2、经验:

生活中积累的“数数”的经验,集合的思想(10个一是1个十迁移到10个十是一百),等量代换思想(用小棒代替企鹅)。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

每位同学准备十几根小棒、皮筋(用于捆小棒)。

教具:

每组一个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引入:

今天一位远方的小客人来到了我们中间(随之出示一只企鹅)同学们看看它是谁呀?

谁知道企鹅的家在哪里呢?

你在电视上或书上看到过南极吗?

对于南极你知道哪些知识?

现在有许多国家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我国1985年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曾经有两位小朋友来到了南极,我们看看他们在南极见到了什么?

(出示挂图)

2、你在图上发现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有多少只企鹅?

”“多少只海鸥”?

和“有多少只贼鸥”?

(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1、到底有多少只企鹅呢?

(1)数一数

①猜。

同学们,猜猜看有多少?

怎样才能知道你猜得对不对?

(数一数)

②数。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用铅笔指着数。

③交流。

哪个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只企鹅?

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可能有一只一只数的,2只2只数的,5只5只数的,10只10只数的)虽然大家刚才数的方法都不一样,但都数出了是100只企鹅。

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

为什么?

④概括。

老师觉得,我们在数的时候,可以一只一只的数,也可以2只2只的数,数出10只以后用笔圈起来,用同样的方法接着往下数。

数出10只以后再用笔圈起来,最后再10只10只地数--10、20、30……

(2)摆一摆

①如果我们用小棒摆一摆100这个数应该怎么办?

(①一根一根地摆,摆100根。

②两根两根地摆。

③十根十根地摆。

②十根十根地摆怎么摆?

(说明先数出10根,捆在一起)

③拿出你的小棒,数出10根捆在一起,看谁做的好。

④请5个小朋友站起来举起你的小棒,一共多少根?

(老师领着数:

一个十、2个十、3个十、4个十、5个十是50根)

⑤再请一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是几个十?

有多少根?

再请两个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多少根?

(8个十是80根)还不够100根,怎么办?

⑥现在咱们一块来数一数好不好?

(10、20、30……100;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共有100根。

)(贴第3页的小棒图,板书:

10个十是100。

(3)用计数器表示

① 同学们能不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00?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 概括:

在十位上放一个珠子是10,放2个珠子是20……10个珠子是100,把10个珠子都去掉可以用前面的1个珠子代替它们。

③ 生随师摆,同时数:

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是100。

(板书:

100里面有10个十)

④大家看,这个珠子现在所在的位置应该叫什么?

为什么?

⑤师拨珠,生倒数:

100、90……10。

2、有多少只海豹?

(1)数:

用笔尖指着数一数海豹有多少只?

(2)摆:

你能不能用小棒把24这个数摆出来?

小组合作你们是怎么摆的?

(3)用计数器表示:

谁能在计数器上把24拔出来?

试试看你是怎样拨的?

(4)概括:

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

3、有多少只贼鸥?

(同1、2步骤类似)(板书:

23里有2个十和3个一)。

4、概括:

(1)指着板书:

100:

10个十;24:

2个十和4个一;23:

2个十和3个一。

猜想一下,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个十和2个一是多少?

(板书)

(2)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

这些数都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位上是几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表示几个一。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三)自主练习

1、第一题,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

这道题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建立数感。

2、我说你数。

提供了一种游戏式的练习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3、数一数,填一填。

主要考察100以内数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怎么学的?

周次:

时间:

班级:

节次:

授课人:

南极小客人

——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6—9页

教学目标:

1、在能读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

2、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天上的鸟多还是冰上的鸟多,实际上是求47大还是32大),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数学思考、数感)的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

100以内数的读写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重难点关键分析:

本节课重点使学生学会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体会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的掌握以及用符号来表示是本节课的难点和关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

上一节课我们随着小科学家们来到南极参观考察,这一节课继续我们的南极之行好吗?

出示情境图(把文字遮盖),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

师: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提出以下问题:

天上有多少只海鸥?

冰上有多少只海鸥?

一共有多少只海豹?

左边有多少只企鹅?

右边有多少只企鹅?

天上的海鸥多还是冰上的海鸥多?

或天上的海鸥比冰上的海鸥多多少?

左边的企鹅比右边的企鹅多多少?

师:

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这些问题正好是小科学家想知道的,我们来帮他们解决吧!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估数、数数

师:

大家都很想知道海鸥、海豹、企鹅的只数,现在就请大家来估计一下,它们各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思考后,说出估计数,并简单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师:

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靠估计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要认真的数一数才行。

教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数出天上的海鸥(四十七只)、冰上的海鸥(三十二只)、海豹(二十五只)企鹅(三十九只)、数并在情境图上出示(用大写)。

2、写数、读数

(1)师:

对于这次南极考察,这可都是重要的数据,赶紧帮小科学家记下来吧!

找一名学生写在黑板上,其余写在练习本上,共同订正时,可以纠正一下写法。

(2)请板演同学读出写的数,评价后全体同学齐读。

在计数器上拨出以上各数。

按老师要求一个数一个数拨出,注意订正反馈,每拨完一个数就大声读出来。

3、概括读写法则

师:

(指板书)这些数同学们既会读又会写,真了不起,那你发现我们在读数和写数时有什么规律吗?

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先读出,再写出,然后总结。

(学生可能会答读写都是从左向右,也可能答先读写十位上的数,再读写个位上的数,)先肯定学生以上的说法,然后用计数器演示使学生明白,左边这一位是十位,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十”;右边这一位是个位,1个珠子表示“1”,左边这一位十位对于个位来说就叫“高位”)。

所以我们读写时都是从高位起。

4、数的大小比较

(1)师:

小科学家们还想弄清是天上的海鸥多还是冰上的海鸥多?

是企鹅多还是海豹多?

大家还能帮助解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回答:

47比32大,所以天上的海鸥比冰上的海鸥多。

39比25大,所以企鹅比海豹多。

师:

噢!

只要比一比这两个数的大小就知道谁多谁少了。

教师板书47和3225和39

(2)师:

那你又是怎样比较47和32的大小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案可能为:

47比40大,32比40小,所以47大,32小。

以数的组成说明:

47比4个十要多,32不够4个十。

可能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

47排在32后面,所以47比32大。

对以上说法,都给予肯定表扬。

并用同样的方法比较25和39的大小。

(3)师:

怎样用符号把47和32连接起来,还能看出哪个数大哪个数小?

引导学生用“>”和“<”连接。

教师板书:

47>3232<47

师:

你能用符号连接25和39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25<3939>25

(5)拓展延伸

师:

(指板书)能否写出几个这样的式子?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师:

(指板书)仔细观察,看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用语言简单总结大小比较的规律。

(三)自主练习

1、课本第1题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读一读。

先让让学生表述出计数器每个数位上珠子的个数。

独立填写,汇报答案。

共同订正时注意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把所填数读出来。

2、课本第3题填一填,比一比。

先表述出计数器每个数位上的珠子数,然后写出每个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比较出数的大小,最后填上“>或<”。

(四)概括总结及评价

引导学生梳理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对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第二单元  下雨了

——学看钟表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是“认识钟表”的起始课。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认识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以“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体会认识时刻在生活中的作用。

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自主练习,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个时刻。

其中,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操作。

二、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时间的意义。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教材着力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以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情境——“下雨了”为背景,以老师打电话询问学生放学到家的情况为素材,将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巧妙地串在一起,又从整体上比较这四个时刻的不同。

2.人文思想贯彻教材其中,无声的画面效果营造一个个浓浓的“情”字。

尊师爱生、关爱老人、家人和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放学后下雨了,学生何时到家牵动着老师的心,打个电话问一下,了却教师的牵挂,关爱学生已变成我们教师的自觉行动。

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人给奶奶过生日,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尚,这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2课时

 

周次:

时间:

班级:

节次:

授课人:

下雨了

——学看钟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读“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指导学生写出这些时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

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天,下着大雨,下午放学,老师把同学们护送到学校门口,看到同学们远去的背影,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发生了下面的故事(课件出示主题画面,教师给学生打电话的场面)。

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老师什么时间给小朋友打电话的?

2、小力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3、小云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4、小青、小林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5、谁到家最早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价值的问题)

师: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

要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到家的,我们就要学会看钟表。

(板书课题:

学看钟表)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

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小云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

小组汇报:

师:

哪个小组先来介绍一下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抽生交流)

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的想法很对,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在钟面上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

(课件分别闪动分针和时针)小力到家的时候钟表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所以是5点,在数学上通常叫5时。

师:

小云是时间到的?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

小云是5点半到家的;因为分针指着6,时针在5和6中间,就是5点半;

师:

刚才有的组说是5时半,有的组说是6时半,到底哪个组说得对?

请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表拨一拨,研究一下,到底是5时半还是6时半。

(教师指导学生按钟表正常的转动方向拨)

(学生分小组研究)

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都认为是5点半。

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说是5点半,在数学上读作5时半。

分针指着6,时针转过几就是几时半。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给出时间找出对应的钟表。

2、认一认,说一说。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并利用上图中所提供的时间信息,然后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3、游戏,你拨我说。

4、填写时刻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读出每幅图呈现的是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按时间顺序遍一个故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单元 农夫与牧童

——单元分析

 

一、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有关方位的知识,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这六个方位的基础上来学习本单元的。

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但由于方位的知识比较抽象,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短时间内较难掌握。

平面图形的学习是建立在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图形的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

本单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方位与图形相关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初步认识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难点是在日常生活中,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并能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的方位。

二、教材编写特点

1.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从传统的古诗中挖掘素材是青岛版教材的立意之一,本单元呈现的是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场景,虽然教材中没有出现《锄禾》的具体内容,但透过画面学生立刻会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朗朗上口的诗文佳句。

2.教材的设计及呈现童趣性极强。

连环画的形式,漫画的风格及剪贴画的效果立刻抓住了孩子的心,农夫、牧童与耕牛带领我们的孩子走进田园世界。

3.实地观察,强化操作是本单元的突出特点。

太阳的东升西落是一种固定的自然现象,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优势,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

教学中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组织好学生的实地观察与动手操作,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是学好本单元的基本保障和前提。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日常生活中,能借助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2、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4、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5、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4课时

 

周次:

时间:

班级:

节次:

授课人:

《农夫与牧童—方位与图形》教学设计

农夫的一天  方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信息窗,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日常生活中,能借助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3、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

同学们,前面你认识过哪些方位?

(学生回答)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位来做拍手游戏好吗?

师生一起做拍手游戏。

教师:

我们再加上东、西、南、北你还会做吗?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

学生做拍手游戏。

评价:

你认为你的同位做得怎样?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

怎样记住东、西、南、北?

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记东、西、南、北。

(让学生多说)。

(适时解决自主练习1、2、5题。

再让学生做拍手游戏。

教师:

谁知道咱们教室的东、西、南、北分别是哪边呢?

教师:

怎样判断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哪边是南、哪边是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

开动脑筋,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看哪个小组能想出好办法?

反馈、交流。

教师:

哪个小组想 好办法?

你能到前面来指一指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哪边是南、哪边是北吗?

一组指方位,老师引导蓁小组与这个小组提问暗锁变什么这样判断。

教师:

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太棒了,你们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方法来判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教师:

你知道教室的四个方位了吗?

找一个小组的同学分别站到教室的四个方位。

教师:

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教室的四个方位了。

那我们来举行一个找位置的比赛。

听好要求:

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按照头饰上的方位,是东的就坐在桌子的东西,是西的就坐在桌子的西面,是南的怎么坐?

是北的怎么坐?

比一比,哪个小组坐的又对又快。

出示教材信息窗的情境图。

教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请你看图讲一个故事,并用上今天我们学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学生讲故事,学生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三、布置作业。

教师:

方位在我们生活中用的可多了,老师还想知道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位?

课下同学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牧童与牛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19、20页的自主练习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

几何学们,老师带来了一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