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培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9875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培训.docx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培训.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培训.docx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培训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培训

主讲人:

李巨旺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Ⅰ 项目介绍

 

(一)项目背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决定在“十五”

  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简称“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该项

  目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筛选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有疗效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

  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和建立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

“经皮穴位

  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

  

(二)技术介绍

  本技术是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浙江中医学院方剑乔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探索出来的。

该技术的发现,为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课题组已经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

  360例肩周炎患者,并与电针组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结果表明: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虽与电针对照组(96.11%)相当,但对粘连前期瘀滞型肩周炎的治疗,疗效更好。

而且通过实验研究表明,经皮穴

  位电刺激治疗组比电针组具有更长的后效应。

  1.定义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就是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简称“TENS”)结合穴位刺激的方法。

  2.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⑴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同时属粘连前期和粘连期;

  ⑵中医辨证为瘀滞型和寒湿型的患者;

  ⑶年龄在40~65岁之间。

  禁忌症:

  ⑴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⑵年龄在65岁以上;

 ⑶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

 ⑷合并有肩部骨折未愈合者;

 ⑸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⑹患者病情属恢复期或中医辨证为气血虚弱型者。

 3.治疗原理

 经皮穴位电刺激为什么能够有效治疗肩周炎呢?

由于肩周炎多因肾气不足,气血亏损,慢性劳损而致营卫不固,

 风寒湿邪乘虚入侵,寒凝筋膜而致气滞血瘀所致,而本法具有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的作用,尤其结合

 穴位刺激,特别是能根据需要结合远道穴位的刺激,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实验研究证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和

 电针一样,很可能也是通过肌纤维收缩肌梭等传入神经纤维(Aα、β)兴奋,从而引起镇痛效应。

4.临床技术操作

  ⑴器械及药品准备:

  韩氏穴位暨神经刺激仪(LH202H)、无菌棉签、75%的酒精。

  ⑵体位的选择:

患者取坐位,胳膊置于处置床上。

  ⑶取穴:

取患侧穴位——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这两组穴位隔次交替使用),外关与合谷,取穴后标上

  记号。

肩前穴位于垂肩时当腋前皱襞头与肩髃穴连线之中点处;肩髎穴位于肩部,肩髃后方,当肩关节外展时于

  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肩髃穴位于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臑俞穴位于

  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

  尺骨与桡骨之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⑷操作:

①先打开穴位暨神经刺激仪开关,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

②关闭电源开关备用。

  ③用75%的酒精进行穴位皮肤常规消毒。

④再将穴位暨神经刺激仪的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部两穴和外关、合谷两穴。

我们这里取肩前与肩髎两穴,加外关、合谷两穴。

⑤连接完成后,

  打开电源开关,渐次增加各输出端的强度直至适量。

采用的刺激参数为:

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

  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10±2mA。

注意调节电流量应仔细,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

  生意外。

⑥刺激完成后关闭电源开关,取下与皮肤接触的两对电极。

  ⑸疗程:

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5.技术要领

  ⑴要选用合适的刺激治疗仪。

从刺激量的稳定性、精确性和可调性看,目前,HANS穴位暨神经刺激器是一种

  比较合适的刺激仪。

  ⑵要选用合适的刺激参数。

为了更好地获得即时效应和持续效应以及患者接受的舒适度,建议用变频连续波

  (先密波、后疏波)输出端连接完成后,刺激强度应逐渐增加至适量,以免刺激过快过大伤害患者。

  ⑶取穴要准确,尤其是上肢远道腧穴。

6.注意事项

  ⑴要选择合适的治疗仪,在运用这个疗法之前,要检查治疗仪性能是否良好。

  ⑵在电极连接以后,要选择合适的波形和频率,因为频率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它的疗效。

  ⑶选择频率和波形以后,要调节它的刺激强度。

调节强度一般来说,我们首先调节A,因为A端连接到肩关节

  肩部,B端连接到外关、合谷,调节刺激强度的时候,要一个毫安一个毫安地往上调,直至病人感到舒服,一般来说,在10个毫安上下。

  ⑷在电极反复使用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注意电极板是否好用,因为由于电极板的问题可能会造成终末端接触不好而影响它的刺激量。

  ⑸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病人有否异常反应,或者说病情加重,这个时候要查明原因。

假如说病情加重或病人的异常反应是由于本疗法所引起,应该终止治疗,同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经皮神经电刺激临床可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镇痛效应不易耐受,可反复使用。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周炎(包括粘连前期和粘连期),其整体疗效、作用特点、作用途径与电针相似,但镇痛后效应更好,易为患者接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Ⅱ参考资料

  

(一)肩关节周围炎简介

  肩关节周围炎(以下简称“肩周炎”)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

  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该病常因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使经气不利所致。

肩部感受风寒,阻痹气血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经脉,

  气滞血瘀或年老气血不足,筋骨失养,皆使肩部脉络气血不利,不通则痛。

肩部主要归手三阳所主,内外因素导

  致肩部经脉阻滞不通或失养是本病主要病机。

该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症状将会逐渐加重,严重地影

  响着广大中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

(二)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规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执行。

  ①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②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③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④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临床分期(参照李平华编著《肩周炎》,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

  ①粘连前期:

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②粘连期:

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③恢复期:

肩痛明显减轻,甚至只出现酸楚不适感,肩关节活动度逐渐增加,病人可出现自愈倾向。

  2.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规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

  ①风寒湿型:

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②瘀滞型:

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③气血虚型:

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3.鉴别诊断

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

冈上肌肌腱炎

肩峰下滑囊炎

肩峰下滑囊炎

发 病

中年人较多见,大

多数呈慢性发病过程

好发于中老年

人,多数呈缓慢发病

常多继发于肩关节邻

近组织退化和慢性炎症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部

位多在肩部上方或外侧,

并以闭合伤为其特点

症 状

肩部酸胀,疼痛以夜间为明

显,疼痛可向三角肌下放射

肩部外侧渐进性

疼痛,活动受限

肩峰下疼痛,活动受限

有明显的外伤史;肩

关节局部瘀肿,疼痛

体 征

肱骨结节沟处有明显压痛,

肱二头肌腱抗阻力试验阳性

肱骨大结节处或肩峰下有明

显压痛,肩关节外展60~120

度出现“疼痛弧”;部分病

例有冈上肌肌腱钙化存在

肩峰外端有局限

性压痛及肿块

肩关节功能障碍

三)其他疗法

    1.药物治疗

    常用中成药如小活络丹、尪痹冲剂、蕲蛇药酒等;常用西药如炎痛喜康、布洛芬、芬必得、消炎痛等。

    2.小针刀疗法

    一般根据疼痛部位、受限方向、压痛点位置等确定治疗部位,每次选4~6个点。

5天后选另一些治疗点,亦可

  重复施术上述治疗点。

    3.封闭疗法

    取仰卧位,于锁骨外段下方摸到喙突端,在其内、下各一横指处为穿刺点。

封闭液一般为强的松龙、利多卡

  因等。

    4.穴位注射疗法

    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等进行压痛点注射。

5.推拿疗法

    对急性期宜用轻柔手法治疗;对粘连期宜用较重的手法,如扳、拔伸、摇等并配合肩关节功能位的主动活动,

  促进恢复。

    6.物理疗法

    如红外线疗法、特定电磁波治疗、激光疗法等。

    7.外用药

    如正红花油外擦、狗皮膏外贴等。

    8.耳针疗法

    肩、肩关节、锁骨、肾上腺压痛点。

每次针2~3穴强刺激。

    9.刺络拔罐疗法

    皮肤针叩刺压痛点和病变部位,使少量出血,加拔火罐

10.电针疗法

    第一组穴:

肩前、肩髎、外关、合谷

    第二组穴:

肩髃、臑俞、外关、合谷

    两组穴交替使用,在各穴直刺0.8~1寸,行针得气后针柄通电。

    (四)相关资料

    1.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祖国医学根据肩周炎发病部位、年龄、原因及临床上不同的表现,有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肩胛周痹、肩

  凝症、锁肩风等不同称谓。

祖国医学很早对肩周炎便有了一定的认识,将肩周炎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归纳为“痹证”

  范畴。

晋代,首次出现了有关肩周炎的描述,如《针灸甲乙经》所载:

“肩肿周痹,曲垣主之。

肩痛不可举,引缺

  盆痛云门主之。

”隋唐时期,对筋骨痹痛的诊断和审因论治方法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如《诸病源候论》:

“此由体

  虚,腠理开。

风邪在于筋故也。

……邪客关机,则使筋挛,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又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所记:

“带伤筋骨,肩背疼痛……”。

隋代在治疗上,导引按摩疗法相当突出,有详细介绍治疗肩背

  痛的按摩手法见载于这时期的医籍。

南宋时期,《针灸资生经》载有:

“天井主肩痛,痉病不仁,不可屈伸,肩肉

  麻木”,其所描述的症状体征,与现代的颈源性肩周炎已十分相似。

此外,尚有“清冷渊、阳谷主肩不举,不得带

  衣”等肩周炎临床表现的记载,可见这时期对肩周炎等筋骨痹痛的认识已较清晰。

明清时期,对颈、肩背、臂痛的

  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已日趋完善,将因肩部外露受风所致的肩痛称为“漏肩风”,根据患病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

  现象而称肩痹痛等。

《古今医鉴》载有“……睡后手在被外为寒邪所袭,遂令臂痛,及乳妇以臂枕儿,伤于风寒而

  致臂痛者……”。

《医宗金鉴》总结了数千年来对肩背痛的认识,指出肩背痛有经络气滞,气虚、血虚及兼风、痰

  等证候。

这些对颈、肩背、臂痛病因病机的论述与痹痛相似。

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由于X线的检查,关

  节造影和关节镜等的应用,对肩周炎的病因病理及诊断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展,治疗方面在传统的对筋骨痹的辨证

  论治的水平上有很大进展。

目前认为,内因是发生肩周炎的根本原因,中医将其分为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气亏血

  虚、血不养筋,内伤七情、气滞血瘀,饮食失节、痰湿内生,少动不动、耗伤气血;外因是发生肩周炎的条件,包括风寒湿邪的侵袭,外伤,慢性劳损等。

但是,上述原因并不是单方面发作的,多数情况下各种原因之间是互相影响

  的。

    2.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及其治疗

    

(1)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在国外,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67年,Jariavay首先报道了外伤性肩峰下滑囊炎引

  起肩痛和运动功能障碍。

1872年,Duplay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肩痛及关节运动受限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肩峰下滑囊的

  变性、粘连及盂肱关节以外组织的炎症,因此提出以“肩关节周围炎”命名本病。

l907年,stieda认为肩周炎与钙

  化性滑囊炎有关。

1910年Sievers提出了“肩锁关节病变”的观点,扩大了对肩周炎认识的视野。

1920年以后,

  Meyer首倡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的磨损是肩周炎的发病原因。

1933年Jwmacl提出了喙突炎是肩周炎的一种类型。

  1934年,美国著名肩外科专家Codman把非损伤性肩痛症伴肩关节功能障碍者命名为“冻结肩”,并认为肩周炎的根

  本损伤是肌腱袖的肌腱炎,提出了肩周炎的分类法,是肩周炎研究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贡献。

1943年,Lippman提出肱二头肌长头粘连是肩周炎的原因,并称为粘连性腱鞘炎。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肩周炎研究上的多病因学说受到重视,

  不少学者提出颈椎病、冠心病、精神心理因素、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等与肩周炎发病有密切关系。

1960年,Deseze

  用肩关节造影方法进行对肩周炎的研究,并拍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

  代后进入了新的领域,肩肱关节造影正普遍应用于治疗,B超、CT、MRI等电子技术也应用于肩袖病变、肱二头肌腱

  鞘改变、肩关节不稳定的诊断,为肩周炎的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西医对肩周炎的病因的认识包括退行性病变、

  外伤慢性劳损、内分泌紊乱、受凉等。

从病理学角度看,肩周炎最早的病理变化在关节囊,晚期波及到关节囊以外

  的软组织,而在早期轻度的病理变化与晚期高度的病理变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中间过程。

且病变的发展不一致,不

  是所有的组织都具有相同的病理变化,但肩周炎的病理变化是可逆的。

目前国内对肩周炎的诊断仍比较混乱,没有

  统一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标准。

    

(2)西医对肩周炎的治疗

    西医多采用神经阻滞及中西药物治疗等。

但药物一般只能短期缓解症状;Croft等的研究表明,局部阻滞注射远期疗效不佳,且接受过注射疗法的人预后较差[1]。

因而许多作者在探寻新的疗法,如Berrazueta等在肩部皮肤

  表面涂抹硝酸甘油以改善血行,获得了较好的疗效[2];Gado和Emery向关节内注射呱乙啶治疗顽固性病例,亦取

  得了一定疗效[3]。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签到册

培训时间

培训对象

培训地点

主讲人

参培人员签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