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师用书.docx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师用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第二单元识字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识字单元,以4个识字主题“场景”“树木”“动物”“农事”串联起了本单元55个会认字、2个多音字、40个会写字,旨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
这些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大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歌谣形式呈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本单元课文内容都是大自然中的场景、事物。
《场景歌》把意义相连、语义相关的数量词分类集中在4个不同场景中,勾勒出一幅幅清新生动的风景画,画面中出现的事物,是不同地域学生出游时可以看到的场景;《树之歌》介绍了祖国大江南北常见的树木,通过对不同树木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特点,而且这些“披绿装”“守北疆”的树木,常常让人联想到守卫边疆的战士;《拍手歌》是根据传统歌谣改编的一首富有时代气息的儿歌,通过喜闻乐见的拍手游戏,渗透爱护、一保护动物的意识;《田家四季歌》选自民国时期的国语教材,诗歌展现了乡村美丽的四季景色,介绍了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歌颂了勤劳朴素的生活。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亲近自然,初步感受大自然的丰富美妙,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单元是识字单元,在教学时,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要求和课文单元有所不同,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写字上,重在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运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归类识字。
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要把识字、写字与朗读指导有机结合,对课文内容不必作深入的理解与分析。
语文园地二重点安排学习“部首查字法”,这是学生独立识字经常使用的方法。
教材介绍了部首查字法的步骤要领,对其中较难的两个步骤——确定字的部首并查出部首在检字表的页码,数清除去部首外的剩余笔画——还进行了专门练习。
编排“用部首查字法,查查儿歌中不认识的字”这一习题,是希望查字典的练习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真正落实到用字典查字的实践之中。
确定部首和剩余部件笔画是查字典的难点,除了教材中安排的7个生字外,还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引导学生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提高主动识字的意识和能力。
1场景歌
教材解析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场景图中,以歌谣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欣赏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表达方式。
全文分4个小节,每一小节由4个描绘的景物组成一幅场景图。
第一小节是一幅大海沙滩风景图:
蔚蓝的大海上,翱翔着白色的海鸥,远处有庞大的军舰,近处有小巧的帆船,海浪拍打着沙滩。
第二小节是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
有稻田,有鱼塘,有一排排的垂柳以及美丽的花园。
第三小节是一幅公园景色图:
小桥流水,茂林修竹,鸟鸣山幽。
第四小节是少先队员活动的场面:
“红领巾”指少先队员。
一群少先队员举着队旗,吹着铜号,开展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清脆的欢笑声撒了一路。
本文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适合打节奏诵读。
教学目标
1.认识“滩、艘”等l2个生字,会写“园、孔”等l0个字,会写“花园、石桥”等6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3.选择照片或图画,仿照课文,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儿歌,了解数量词,并运用数量词表达不同的事物。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学生识记的12个生字,“艘”和“翠”是平舌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平翘舌音的辨析,如“艘——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丛翠竹”,平翘舌音夹杂,要反复诵读正音;“孔”是第三声,教学时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词语正音,如“孔雀”。
本课有10个生字都出现在表示景物名称的新词中,可以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呈现。
出现一个场景图,找出场景图中的景物,并给出相应的词语,把相关词语和具体景物一一对应起来。
字形方面,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在识记生字时,要充分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识字经验,采用多种方式,灵活识记。
比如,“艘”和“舰”,偏旁相同,教学时可以图文对照,引出舟字旁表义,知道带舟字旁的字都和船有关,初步建立起形声字形旁表义的认识。
“孔”这个量词生活中不常使用,相对比较陌生。
教学时可以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发现石桥桥洞的样子——圆圆的,像一个大洞,可以说“—孔石桥”,使学生明白“孔”的意思。
“帆、园、铜”是声旁表音十分明显的形声字,适合用形声字的规律识
字,也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方式帮助学生识记。
“稻”是一种农作物,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明白禾木旁的表义功能。
12个生字中,“翠”字字形识记相对较难,不能直观地从字形上联想到字音和字义。
教学时,可以从图画人手,通过图画形象感知“翠竹”的绿,明白“翠”表示绿色。
通过组词,引出“翠鸟”,看图说说“翠鸟”羽毛的颜色,从而明白“翠”字上边“羽”字头的表义功能。
除了图文结合、形声字规律识字,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本课生字。
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军、群、滩”,也可以与熟字组成常用词,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巩固识记,如“号”,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青蛙写诗》中的标点符号名称“逗号、句号、省略号”来帮助学生识记。
2.写字。
本课要写的10个生字,从结构上来分,“桥、孔、群、队、旗、铜、领”是左右结构,“园”是全包围结构,“号”是上下结构,“巾”是独体字。
教学时,可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左右结构的生字,发现左右两部分的占格大小以及笔画的穿插。
本课l0个字书写要点:
园7画全包围结构
国字框上下同宽,左右两竖直挺平行,“元”字的第二横在横中线上侧,竖弯钩的竖在竖中线右侧。
!
孔4画左右结构。
左右宽窄相当,右边竖弯钩起笔比左边略高。
“子”字的第三
笔写成提。
桥10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木”捺写成点,“乔’’三个撇写法各不相同:
起笔撇要平,第三笔撇往左靠,与木字旁穿插.第五笔撇写作竖撇。
群13画左右结构。
左右宽窄相当,两部分横画要等距,左边横画紧凑,右边横画长短不一,中横最短在横中线上侧,下横最长起笔在竖中线上。
队4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起笔横撇弯钩短小紧凑,弯钩压在横中线上;右边长撇往左下方舒展,与偏旁穿插。
旗14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顶部左低右高,右边部分上下紧凑。
铜11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毒”第二笔是横,“同”字首笔竖在竖中线上。
号5画上下结构。
上小下大,上紧下松,“口”略小,长横在横中线稍上,竖折折钩的竖短而微斜,第一个折与“口”同宽,钩在竖中线顿笔出钩。
领11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领”的左部第二笔是点,“页”横划起笔在竖中线上,竖靠竖中线,长撇伸向“令”下方。
巾3画独体字。
居中,第一笔竖稍短,第三笔竖压在竖中线上,稍长。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全文描绘了4个场景图,以儿歌的形式分4小节呈现,语言整齐,节奏明快。
朗读时,特别注意“一”的不同变调。
每一小节有4个短语,短语与短语之间注意要停顿,同时略有节奏的快慢变化,以及语调的高低变化。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感受场景画面美的同时,体会不同事物需用不同数量词表达,具体操作如下:
初读时,可采用教师范读,通过教师的范读,对儿歌中每个“一”的变调作出正确引领。
在巩固词语的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图文对照读,分小节读,小组赛读,师生接读,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在一次次反复朗读中积累数量词。
2.理解运用。
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在于学习并积累不同事物的数量词表达方式。
整首儿歌,由l6个短语组成4幅场景图。
在画面的帮助下,大部分可以一一对照,不难理解。
教学时,通过图文结合,反复朗读,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
其中“一方鱼塘”“一行垂柳”“一孔石桥”和“一队‘红领巾’”这几个短语超越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教学时需要引导。
“一方鱼塘”中“一方”作为数量词,一般用来形容方形的物品,如“一方砚台、一方手帕”;“一方’’也专指用地、土地,如人们生活中常用语“一方水土”。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来理解“方”这个量词。
“一行垂柳”中的“垂柳”,生活中多叫“柳树”。
教学时,通过观察画面中的柳树,发现柳枝都是笔直地从树枝上倒挂下来,这时可以引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读读悟悟,感知“一行垂柳”的绿色和多姿。
“一孔石桥”中的“石桥”学生熟悉,但可能学生多用“一座石桥”。
借助图画,石桥弯弯的,桥洞圆圆的,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就像一个大洞,所以可以说成“一孔石桥”。
“一队‘红领巾’”中的“红领巾”指代的是少先队员。
教学时,无需和学生说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关注量词“队”的意思与“一面队旗”的“队”有什么不同,“红领巾”指的是谁。
本课除了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的数量词外,同时也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数量词,比如,学了“一艘军舰”后,再让学生说说“一艘()”。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可以分三步训练:
第一步补充数量词朗读,如,一()海鸥,一()沙滩;第二步借助多媒体跟着画面朗读,如点击画面出现海鸥,就读“一只海鸥”,画面出现沙滩就读“一片沙滩”;第三步看着场景图背诵。
第二题“说一说,看谁说得多”,除了儿歌中出现的数量词,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积累,学习用不同的数量词表达同一个事物,如“一座大山、一排绿树、一片草地、一位老师、几竿翠竹、一座石桥、一列队伍、一群学生、一条小溪”。
第三题旨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习正确运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这一题可以安排在4个场景图学完后,出示第五个场景图(或校园的一角,或教室的一角,或同学们大课问活动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运用“数量词+事物名称”的形式说说画面。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自选图画或照片练说,再和同学交流。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滩、艘”等10个生字,会写“群、队”等5个左右结构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在情境中学习儿歌,积累数量词。
3.反复朗读,感受场景图展示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教师: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那就让我们高举队旗,吹响铜号,高高兴兴地出发吧!
(课件播放少先队员举旗、吹号去旅游的活动场面。
)
1.交流场景,出示词语。
一面队旗一把铜号
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2.理解词语,识记生字。
(1)队:
辨析比较“队”和“对”。
对队
()号入座()员()不起排()
2树之歌
本课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课文每句话的观察角度各不相同。
第一句观察树木的形状,描写了杨树的高大,榕树的茁壮及梧桐树叶像手掌的特征。
第二句观察树叶的颜色,描写了枫叶的火红和松树、柏树的翠绿。
第三句观察树木的习性,写出了木棉喜暖和桦树耐寒的不同习性。
最后一句介绍了两种被誉为“活化石”的树以及香溢满园的桂花树。
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
除第一行外,每行由7个字组成,是一首多句式的儿歌,押“anɡ”韵。
这首儿歌常识性较强,却洋溢着浓浓的情趣,语言平实,修辞恰当,所选树木具有代表陛,贴近儿童生活。
如“梧桐树叶像手掌”“松柏四季披绿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树木特征与儿童生活相联系,写得通俗易懂。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一句对仗工整,“喜暖”和“耐寒”,“南方”和“北疆”,通过两组词语的对比,高度概括了木棉和桦树的习性。
文中插图与儿歌中的树木对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白桦、木棉、梧桐、榕树、水杉、银杏、金桂、柏树、枫树、松树、杨树,直观展示了各种树木的特点,符合儿童图文学习的心理特征。
其中第一幅图是白桦树,桦树还有红桦、黑桦等其他品种。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l0个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
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6-A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一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二课共15个生字,其中8个生字都与树木名称有关。
可将识字教学与认识树木相结合。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字音上要特别注意“柏”和“白”、“桦”和“华”读音的异同,“枫、松”后鼻音,“松、杉”平翘舌音的区别。
字形上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都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表示与树木有关的木字旁,右边是表示读音的字,可引导学生关注偏旁,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教学这8个生字时,建议在整体朗读儿歌、认识树木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生字音形义的正确联系。
除了表示树木名称的8个生字外,还有7个生字,后鼻音“掌、装、疆”,前鼻音
“银”,翘舌音“守、掌、装”,可通过组词辨析、形声字归类、唤醒生活经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比如,“手掌、脚掌、巴掌、鼓掌”“壮一装”“新疆、边疆、疆土”“银行、银色”“银一根一眼”。
要特别注意“耐”的读音。
这些生字基本是儿歌中的韵脚,可结合儿歌朗读进行正音。
识记生字字形,理解字义,可采用多种方法。
如教学“疆””字可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疆”字的左边是一个“弓”字和一个“土”字,表示以弓记步来丈量土地,右边
的三横两田表示田之间的疆域界限。
“耐”和“守”可借助语境识字,结合“桦树耐寒守北疆”来猜测“耐”的大概意思,通过组词“忍耐、耐心、耐力”巩固识字。
“掌”字可运用生活实际识字,如通过指指“手掌”,摸摸“掌心”这些动作进行识记,“银”和“装”可以列举相关联的词语“银行、服装”等进行识记。
,指事字,从土,从弓,从曼(jiānɡ,田界)。
从“弓”,表示以弓记步,即以弓来丈量土地,“疆”本义为田界。
2.写字。
本课要写的10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其中木字旁的字有8个,重点指导左边木字旁要写得稍长、稍窄,左右部件相互协调。
其中“杨、桐、松、枫、柏”都是左高右低,只有“棉”和“杉”左右相近,右边略微长一点儿。
大部分的字在结构布局上都是左窄右宽。
“华”字重点是右部的笔顺,先撇后竖弯钩;“壮”字重点是右边“士”不要写成“土”。
本课l0个字书写要点:
7画,左右结构。
杨7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部首笔横折折折钩一笔写成,左折点在田字格中心,两撇撇尖穿插到木字旁的点下方,第二撇略长。
壮6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士”两横上长下短,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桐10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同”横平竖直框正。
枫8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风”上窄下宽,竖撇在竖中线左侧。
松8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公”第一笔撇从竖中线上起笔撇至“木”侧,捺尖落在横中线上。
柏9画,左右结构。
左右宽窄相当,左长右短,右边“白”要写得略瘦。
棉12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右等高;“帛”上小下大,“巾”首笔竖落在竖中线上。
杉7画,左右结构。
左右宽窄相当,顶部“木”高,底部“乡”低;三撇等距,起笔撇上下对齐,第三撇最长,撇尖过竖中线,穿插到“木”下。
化4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右等高;竖弯钩起笔于竖中线,与撇相交于田字格中心。
桂10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右边的“圭”由两个“土”字组成,分写横中线上下,第二横落在横中线上。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正确朗读儿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儿歌每一行结构相似,都是树木名称加上树木特点,“像手掌、叶儿红、披绿装、守北疆、满院香”等词语要适当重读,突出树木特点的同时,感受儿歌的节奏韵律。
整首儿歌朗读基调轻快活泼,可采用同桌合作读、小组比赛读、拍手打节奏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儿歌韵味。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再借助填空、图片,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记忆、背诵,如“杨树____,榕树_____,梧桐落叶_____”,并在熟背儿歌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及习性。
2.理解运用。
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儿歌描述了11种树木的形状、颜色和习性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圈一圈树木名称和画一画表现树木特点的词语人手,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时提取信息的能力。
品味语言,培养语用能力。
儿歌语言生动有趣,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树木特点写得生动形象。
教学“梧桐树叶像手掌”时,教师可准备多片树叶实物让学生辨认,引发思考,从而品味儿歌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还可通过观察枫树树叶、银杏树叶,引导学生创编儿歌,如“银杏树叶像扇子”,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教学“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体验“南方”和“北疆”不同的气候特点,感受“喜暖”和“耐寒”的习性特点,并且通过引导学生对对子,如“喜暖”对“耐寒”,“在南方”对“守北疆”,让学生感受句子的工整对仗。
联系生活,了解树木特点。
对于儿歌中“披绿装”“活化石”“满院香”等词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松树、柏树、银杏、桂花树等常见树木,交流生活中对这些树的印象,聊聊松树、柏树的四季常青,银杏树的白果,桂花的香味等。
教师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植物中的“活化石”。
3.课后练习。
第一题详见“朗读指导”。
第二题是对本课生字的巩固复现。
第一行词语是树木名称,为本课生字提供了新的语境,可以结合识字教学展开,也可以拓展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树木,积累带有木字旁的字,第二行词语是与树有关的花叶果实,如松树、银杏的果实“松子、白果”,可结合课文理解展开,加深对树木特点的了解。
第三题是关于树木的谚语,旨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出自先秦管仲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树”是培养的意思。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大意是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
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
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大意是说人要有志向,人没有志向就像树没有根。
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帮助学生了解大致意思,建议让学生将三句话背诵下来。
三、实践活动
在语文老师带领下,结合校园绿化,开展“我为树木挂名牌”的活动,发动学生认识树木,制作名牌,认养树木。
教学资源
树之歌
榆树高,槐树壮,
梧桐树叶像手掌。
石榴开花红似火,
桂树花开十里香,
桑树结果紫又甜。
松树四季披绿装,
棕树喜暖在南方,
橡树耐寒守边疆: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不册》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
教学设计举例
《树之歌》教学片段
1.圈画关键信息。
教师:
这首儿歌介绍了哪些树木呢?
用笔把它们的名字圈一圈,再借助拼音读一读。
(生圈画树名,并读树名。
)
学生:
我找到了11种树木,有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白桦、银杏、水杉、金桂。
教师:
真了不起,这么多树名都读准了。
去掉拼音还认识吗?
(开小火车读。
)
根据学情范读正音,重点是“梧桐”连读第二声,“枫、松”后鼻音。
3拍手歌
教材解析
本文以儿童熟悉的拍手游戏为活动形式,串起了8种动物的生活场景。
儿歌共l0个小节,开头与结尾3个小节相互呼应,中间的6个小节分别介绍了羽毛艳丽的孔雀和锦鸡,展翅翱翔的雄鹰,成群的大雁,丛林中的猛虎,啼叫的黄鹂和百灵鸟,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儿歌主要运用拟人手法,使动物形象更加亲切可爱,富有童趣。
如,“孔雀锦鸡是“伙伴”,因为孑孔雀和锦鸡都属于雉科,雄鸟的羽毛都非常漂亮,所以课文中说它们是好朋友。
“天空雁群会写字”,意思是大雁群飞好像小朋友在写字,一会儿写“一”字,一会儿写“人”字;“黄鹂百灵唱不休”,黄鹂和百灵的呜叫悦耳动听,不停歌唱,它们就像森林里的歌唱家。
与之相对应的是文中的插图,呈现了动物之间、人与动物间和谐共处的场景。
教学时可以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理解课文内容。
儿歌共10小节,句式整齐,从“你拍一,我拍一”到“你拍十,我拍十”,一节一韵,语句简短,节奏轻陕,充满了儿童隋趣,适合学生拍手朗读。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拍手游戏中,懂得“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
教学前可准备相关动物的图片。
教学目标
1.认识“世、界”等l3个生字,会写“歌、丛”等l0个生字,了解“隹、鸟”偏旁表义的特点,会写“丛林、深处”等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读出儿歌的节奏,体验儿歌带来的快乐。
3.感受动物生活的自由、快乐,产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儿歌,了解“隹”“鸟”偏旁表义的特点,用部件归类法识字。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13个生字,读音有一定难度。
如“锦、雁、深”是前鼻音,“雄、鹰、丛、猛、灵”是后鼻音。
可以借助汉字构字规律来读准字音,如“锦”的金字旁,“丛”上部的“从”;还可回顾学生已经学过的字进行读音对比,如“锦鸡——风景”“深浅——上升——生灵”“雄鹰——声音”“猛——门”,以帮助学生区分前后鼻音。
本课多数生字与动物的名称有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记。
如儿歌中5个生字与鸟类有关,可以根据这些汉字的特点归类识字。
利用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读读这些动物名称,看看这些动物图片,再找找两组动物名字有什么相同之处。
“雀、雁、鹰”3个生字教学时可引入“隹”的甲骨文,让学生了解“隹”的原义,知道带有“隹”部的字女名数与鸟类有关。
隹,象形字,甲骨文字形
,像乌形。
《说文解字》:
“隹,鸟之短尾之总名也。
”很多与乌有关的常用字都包含“隹”,如雀、雁、鹰、雄、雕等。
但“隹”也有作声旁
的时候,如堆、推、谁等,则与鸟无关。
本课生字中的“锦”字,字形容易与“棉”字相混淆。
教学中,可以与理解课文内容“孔雀锦鸡是伙伴”相结合,出示孔雀和锦鸡的图片,从锦鸡羽毛的颜色、花纹与“锦”字本义对接,或者出示锦缎的实物、图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锦”,再通过组词拓展,“锦缎、锦旗、锦上添花”等,形义结合,复现巩固“锦”的字音与字形。
锦,形声字,从帛,金声。
本义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如“锦缎”,后引申为色彩艳丽,如儿歌中的“锦鸡”。
除了图文结合、归类识字外,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本课生字。
比如,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界、灵”,适当运用字理识记“休、丛”,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猛、翔”。
2.写字。
本课要写的10个生字,“歌、深、猫、朋”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右两部分高低宽窄:
“丛、六、熊’’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
“处”和“友”是半包围结构,横撇与捺的位置是两字书写的难点,书写时要注意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写得端正,不要倾斜。
本课l0个字书写要点:
歌14画,左右结构。
左右宽窄相当,顶部“哥”低,底部“欠”钩,窄、扁,下面的“可”宽、大,两个长“欠”首撇略高,“人”字的撇起笔横中线,伸向“哥”。
丛5画,上下结构。
上大下小,左“人”小,右右“人”第一笔撇伸向左下;“一”居下居中,收笔于捺脚内侧。
深11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底部左高右低;右边上部宽扁,下部宽大,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