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大利文艺复兴弗洛伦萨画派解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9526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意大利文艺复兴弗洛伦萨画派解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意大利文艺复兴弗洛伦萨画派解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意大利文艺复兴弗洛伦萨画派解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意大利文艺复兴弗洛伦萨画派解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意大利文艺复兴弗洛伦萨画派解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意大利文艺复兴弗洛伦萨画派解说.docx

《1意大利文艺复兴弗洛伦萨画派解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意大利文艺复兴弗洛伦萨画派解说.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意大利文艺复兴弗洛伦萨画派解说.docx

1意大利文艺复兴弗洛伦萨画派解说

达.芬奇(1452—1519)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

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

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

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

“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

”列奥纳多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

父亲安东尼奥律师认识到儿子的绘画才能,决定送他进佛罗伦萨艺术家委罗基奥工作室学习。

在那里,他不仅接受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他科学的影响。

芬奇在委罗基奥工作室曾经研究过鸡蛋的明暗变化关系,发现了明暗渐进画法。

他在委罗基奥工作室度过了6个年头,成长为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人类智慧的典范。

芬奇在佛罗伦萨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艺术和智慧带进现实世界。

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

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1499年法军入侵被毁,否则将成为世界一大奇迹。

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安慰他,请他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幅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

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51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

这两件誉满全球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

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

他曾说过:

“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

”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

瓦萨利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

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

15世纪意大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而登峰造极。

可是大师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没有受到重视赏识,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伤心。

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克鲁堡,应聘宫廷画家。

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

他的学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说:

“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

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

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

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

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

“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

”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

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

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

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

当时请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

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芬奇,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

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承院长旨意。

这时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

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笑了,并说:

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

大公对芬奇说:

“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

”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芬奇的作品的。

  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

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蒙娜丽莎》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艺术品能像《蒙娜丽莎》那样誉满全球,同时引来各式各样的说法和评价。

我们根据瓦萨利的记载,可以确定,画中人为佛罗伦萨银行家佛朗斯柯·捷列·佐贡多的妻子丽莎。

她出生于1479年,芬奇为她画像时间是1503年,正是丽莎24-27岁的时候。

画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称之为“神秘的微笑。

”银行家佐贡多以丰厚的酬金请芬奇为夫人作画。

当夫人出现在画家面前时,她身着华贵的连衣裙,梳着时髦的发式,一绺绺卷发散在双肩,身体显得丰满,眉毛齐整,两颊绯红,颈项和手臂佩带着名贵珠宝,全身充溢着纯真和天趣。

在弯弯的双眉下面,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

当她把目光注视这位鼎鼎大名的画家时:

一颗能容无限智慧的苏格拉底式的脑袋映入眼帘,面孔下面布满银白色胡须,看上去像是暂留人间的神,这与她终日见到的粗俗商人大不相同。

一瞬间发自内心的微笑,使她的脸显出夺人的光彩,令人神往:

腼腆、调皮,似乎失去的青春又回来了。

灵魂深处的奥秘,被观察敏锐的画家一下子抓住了。

“我同意着手工作”芬奇向蒙娜丽莎点了点头。

  为了维持丽莎的微笑,画家动用了智慧的脑袋,为她讲了精彩的愉快的故事,还请了各式各样的小丑、琴师、街头艺人为夫人表演,借以唤醒这位消沉、淡漠、昏昏欲睡的少妇。

丽莎坐定以后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作出一个少妇姿态,画家注意到夫人裸露的颈项和丰腴双手,可惜被金银珠宝所占有,芬奇对丽莎说:

“如果夫人不反对的话,我想描绘不加任何装饰的颈项和手臂,这是属于您最纯真的美,请夫人去掉一切象征财富的饰物,让我尽情描绘属于你本人的一切丽质”于是,丽莎急忙褪掉所有饰物。

我们现在看到的正是一位毫无修饰、情趣天然的少妇。

  蒙娜丽莎勾起了芬奇对生母阿尔别拉的回忆。

有一次,大师深情地向少妇倾诉了自己的身世,似乎从丽莎的身影中看到生母的形象,当讲到母亲在24岁就死去时,他的声里充满怜悯和悲痛,丽莎说:

“我也是24岁,我使你想起了她。

”丽莎成了阿尔别拉的神秘化身。

因此,大师在画丽莎时,是用真诚而纯洁的情感去描绘的,他用对母亲和情人的双重情感来尽情描绘此人的肖像。

不仅如此,他还把她作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作为人类世界的欢乐和光明来描绘,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体验,用画笔传达给所有的人。

文艺复兴到来使神从神坛上走下来,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为这一新时代的标志而载入史册。

《岩间圣母》

  画家33岁时客居米兰,用蛋彩绘制这幅圣母画,用岩洞作圣母子的环境,有画中景和画外意:

圣母子在大天使护卫下暂歇于岩洞,有一种安全感;选择岩洞作背景,起源于达芬奇记忆中的古佛罗伦萨采石场马雅诺,岩洞的深意在于宗教传说中圣者诞生的洞穴,内涵黑暗和光明,即指上帝的光辉是以圣母子为载体转化为人和他的苦难,让神圣的光明穿破黑暗,照亮世界。

这画的人物组合为主体金字塔式构图,画家运用明暗画法塑造形体、渲染人物形象的情感和画面气氛。

芬奇尤为擅长通过画中人物的躯体动作姿态的多样变化,表现人的不同心灵和情感,约翰在祈祷,耶稣在为约翰祝福,天使在指示约翰,圣母伸出手作出抚爱姿态,这些人物动作、手势都反映出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状态。

由于画家继承和发展了马萨乔创立的明暗画法,并运用这种画法描绘岩洞圣母,这使整个画面上洋溢着空气和空间的深度感。

作为画家兼科学家的达芬奇所描绘的岩洞,人们能从岩石的结构看出岩洞形成的时期。

可见画家创作的科学态度,这正体现文艺复兴盛期美术创作的特点——探索科学表现。

乔托(1267—1337年)

  乔托·迪邦多内出生于佛罗伦萨北方山区韦斯比亚诺的农民家庭。

少年乔托为了打发时间,经常在石头上描画自己放牧的山羊。

有一天,佛罗伦萨大画家契马布埃经过村道发现了他的才能,于是说服了他父母,将他收为自己的徒弟。

后来,乔托的技艺很快超过了老师。

乔托青年时居罗马,从师过罗马画派领袖彼得·卡瓦里尼,曾为圣彼得柱廊大厅做过大量的镶嵌艺术品;36岁移居帕多瓦城,在那里创作了著名的阿雷纳教堂耶稣故事壁画,几乎所有画面,都贯穿着统一的蓝色天空色彩,在下面塑造出一排富有寓意性的人物形象——仁慈、智慧、贪婪、背叛、固执、暴政等。

据说诗人但丁正于此时被教会永远逐出佛罗伦萨,流落到帕多瓦,乔托热情地接待了他。

意大利的权贵们千方百计争着这位佛罗伦萨大师为他们服务,而乔托从不违背自己意愿,我行我素,在全国漫游,他到处留下自己的艺术种子,推动着人文主义艺术的发展。

乔托最后的20年是在佛罗伦萨度过的,在他67岁高龄时,佛罗伦萨市政厅指定“大师乔托”领导建造大教堂独立式钟楼,可惜生前只建造起一层,后由弗朗切斯科·塔兰蒂完成,当今仍堪称佛罗伦萨最优秀的古建筑,与圣玛利亚大教堂并列。

  乔托绘画的创新意义,在于发明了一套直接观察自然,以再现客观现实的绘画实验方法,开创了绘画早期科学时代。

他所塑造的宗教人物犹如雕像般的浑厚,个个都是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世俗男女,不再是中世纪的幽灵;在画面艺术处理方面,力求在平面上再现立体空间的效果,空间具有空气感和深度感,画中形象具有体积感和量感;在人物安排上,善于突出主体形象,具有视觉的吸引力,这种艺术处理的方法,成为后来欧洲绘画的典范。

乔托是公认的使西方美术摆脱中世纪美术程式的第一人,从而成为开创写实画风的鼻祖,被誉为欧洲近代绘画之父。

《犹大之吻》

  这是《圣经》中犹大出卖主的故事:

希律王决心灭掉神子耶稣,以重金招示,捉拿耶稣。

在耶稣的12个门徒中有个叫犹大的,在重金诱惑下出卖了老师。

希律王派来的法利赛人说不认识耶稣,犹大献计:

当我走近一个人并与他接吻时,他就是耶稣。

因此,犹大的吻是出卖主的暗号,罪恶的吻。

  画家用戏剧性手法,将矛盾尖锐对立的双方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其余人物分列两旁,作对称式向着中心主体人物。

处于中心的犹大身体被单纯的、明亮醒目的黄色斗篷所包裹着,在周围复杂的人群中显得更加突出,他抬手欲搂抱耶稣的手势,使斗篷形成扇面形的褶纹由疏到密向上集中,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头部,人们的目光最后落在耶稣和犹大的对立面孔上,犹大向上作乞求状,而耶稣俯视犹大,冷静、锐利夹着仇恨,像一双利剑欲穿透叛徒的胸膛。

两个对立着的面孔表现了人类社会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搏斗。

画家最大限度地突出这一决斗,无疑是在用画笔赞颂光明、正义和美的化身—耶稣,鞭挞、揭露黑暗、邪恶和丑的化身—犹大。

马萨乔(1401——1428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家。

与建筑师勃鲁涅列斯柯、雕塑家多那太罗同为15世纪造型艺术的创新者。

所作宗教题材世俗化的人物画能表现其性格特征。

在透视学和解剖学以及色彩的运用上比乔托推进了一步,为15、16世纪意大利绘画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品有《纳税银》、《逐出乐园》等。

《纳税银》

  《新约》故事说:

耶稣带门徒布道,路经一个关卡,收税人上前拦住他们的去路,要收他们的丁税,耶稣问彼得“你说我是谁?

”彼得答“你是基督”(即上帝的儿子),耶稣说既然是上帝的儿子就不能交丁税,但不交税是不能过关的,于是吩咐彼得到池塘里去捕鱼,说鱼口里有一块银币可作税钱,于是彼得入塘捕鱼得银交于收税人。

这副画上以连环的形式描绘了三个情节:

阻拦、捉鱼及交付丁税。

  这个宗教故事完全被画家描绘成真实的世俗场面,画中人都是画家同时代的普通百姓,他们按自己身分和所处的地位,被恰当地安置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符合空间透视法则,具有深远感,人物被塑造得庄严而厚重,结构明确而清晰。

瓦萨利说:

“马萨乔使他的画中的人物脚踏实地、稳固地站立在土地上。

”马萨乔首先注意到光对于表现物体的作用,使画中物象充满了光线与空气;而通过光与空气的描绘,使画面上的人物与环境产生距离的感觉。

马萨乔的艺术探索,为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多拉太罗(1386—1466年)

  多纳托·迪尼科罗·迪贝托·巴地,绰号叫多那太罗,出生于佛罗伦萨的纺纱工家庭,是意大利15世纪公认的最伟大雕塑家。

多纳太罗年轻时从师于基贝尔蒂,在他的工作室里受过严格的艺术训练,由于老师是位严守哥特传统的雕刻家,这使追求自然、孤傲而有才能的弟子不能忍受。

29岁时独立创作《圣乔治》,塑造了一位充满自信心和自傲感的青年英雄理想化形象,雕像全身重量压在左腿上有前进迸发出巨大冲击力量之感,雕刻家按对立方式保持躯体均衡的表现手法塑造形象。

《圣乔治》问世使多纳太罗名盖佛罗伦萨,紧接着为乔托大师设计建造的独立式钟楼制作四个先知雕像,在这些雕像中人们发现都是同代人肖像。

他在制作雕像时,有时高声叫道:

“你说话呀,你真该死”,他常把雕像当活人一样与它对话。

45岁的雕刻家和同代建筑大师勃鲁内列斯奇一起赴罗马,对古代艺术作深入的考察研究,充分继承古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传统,相继创作了《大卫》等名作。

57岁的大师来到帕多瓦城,在那里塑造了名作《加塔梅拉特骑马像》。

10年后回到故乡佛罗伦萨,已是68岁的老人了,他仍然从事创作。

由于客观社会的变化,雕刻家思想感情和艺术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些转变在他晚年的名作《抹大拉》中充分体现出来。

多纳太罗的前期艺术核心,是直接研究人与自然为基础的新的写实手法,借鉴希腊罗马古典表现形式为基础的理想化的艺术处理方法,作品中介入作者强烈的个性化表现;晚期的创作特色,是有意追求形式上的夸张和变形,脱离古典雕像的理想美和华丽庄严气魄,强调激情,丑陋和痛苦成为他后期创作的内涵。

《大卫》

  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希律王在位时,非利士人兴兵入侵,有个武士叫哥利亚,身高8尺,手持巨戟,出阵40天,以色列人不敢迎战。

一日,少年大卫去看望在军中服役的兄长,听说哥利亚如此飞扬拔扈,很伤自尊心,他坚决要求希律王同意他出阵杀死哥利亚以雪以色列人的耻辱。

无能的希律求之不得。

大卫出阵后,大吼一声,随即用甩石机击中哥利亚的头。

被击昏的巨人倒地,大卫机敏地拔出利剑割下哥利亚的头。

多纳太罗雕塑的少年大卫正是表现这一情节。

  着意表现人的完美体魄和崇高精神的雕塑作品,在黑暗的中世纪已经消失,所以同真人一般大小裸体《大卫》问世,实是惊世骇俗之举裸体的、有血有肉的少年大卫立在人们面前表现了过去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颂扬人体美的先河,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塑造的大卫是佛罗伦萨人热爱和平、追求自由的心愿象征。

《大卫》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符合古典艺术的理想标准;它的姿态遵守“重心转移”的造型规律,显得自然。

《大卫》正陷入复杂沉思的心理状态,他的沉思目光似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美和力量。

这种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认识,正是文艺复兴的根本精神。

波提切利(1445—1510)

波提切利真名叫亚历山大·菲利浦。

少年时代就酷爱绘画,开始时当金银艺匠学徒,因为有绘画天资,15岁时被做皮革匠的父亲送到画家菲利浦·利皮的画室学画。

利皮带着波提切利一同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并借鉴古希腊艺术中的理想,所以他们创作的圣母子和神话人物都具有世俗的情态:

和蔼可亲、动作轻盈、身着绢纱、临风飘逸。

后来波提切利又转从委罗基奥门下,与比他小7岁的达·芬奇同窗共学。

27岁的波提切利决定自立门户,独立开设工作室接受社会订件。

由于他曾师从利皮,因此也受美第奇喜爱和赏识,逐渐成为美第奇宫廷画家中的领袖。

  波提切利生活的佛罗伦萨,在有才能并有开放胆识的美第奇统治下,成为意大利科学文化艺术繁荣的中心。

人们可以自由争论,探讨科学、研究哲学和创造艺术。

人们的心扉大开着,呼吸各种新鲜的学术空气,接受各种情感的刺激,竭力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美丽的图画到处可见,动人的乐曲不绝于耳,庆典与宴会充斥市井,歌舞与狂欢夜以继日。

这种现实生活,为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画家们用古希腊人的审美理念去观察自然和人生,既忠于现实,又追求理想。

《维纳斯的诞生》

  这幅画中情节和形象塑造是依据美第奇宫廷御用诗人波利齐阿诺的长诗。

诗中描述维纳斯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吹送到幽静冷落的岸边,而春神芙罗娜用繁星织成的锦衣在岸边迎接她,身后是无垠的碧海蓝天,维纳斯忧郁惆怅地立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体态显得娇弱无力,对迎接她的时辰女神和这个世界毫无激情,不屑一顾。

这个形象告诉观赏者,女神是怀着惆怅来到这充满苦难的人间的。

这种精神状态正是画家自己对现实态度的写照。

《维纳斯诞生》还有另一涵义。

当时在佛罗伦萨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认为美是不可能逐步完善或从非美中产生,美只能是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实际上说的就是:

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

画家用维纳斯的形象来解释这种美学观念,因为维纳斯一生下来就是十全十美的少女,既无童年也不会衰老,永葆美丽青春。

  维纳斯的造型很明显是受古希腊雕刻中维纳斯形象的影响,从体态和手势都有模仿卡庇托利维纳斯的痕迹,但是缺少古典雕像的健美与娴雅。

这种造型和人物情态实际上成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

米开朗基罗(1475-1564)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论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

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米开朗基罗13岁就进了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的工作室,在那里他最初接触终生所从事的神圣事业,并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绘画技巧。

后来他又进了佛罗伦萨统治者罗伦佐·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由于他的超群才华倍受罗伦佐的重视和爱护,宫廷中大量的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的对象,经常出入于宫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给了他极大影响。

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宫里获得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他整个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罗伦佐的府邸里,设有一个“柏拉图学院”,学者们聚在一起研究学问,他们在罗伦佐的支持下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他们的思想是要把世界归还给人,把人归还给他自己。

把人的艺术、文学和科学,还有作为个体的独立的思想和感情归还给人,人绝不能像一个奴隶一样被捆绑在教条之上,在锁链中死亡腐朽。

  米开朗基罗还经常去听宗教改革家、修道士萨伏纳罗拉揭露教会黑暗的演说,这位为了拯救人类命运而不怕宗教法庭审判的修道士给他的灵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罗伦佐·美第奇死后,米开朗基罗失去了保护人,佛罗伦萨陷于一片混乱,他深感故乡非久留之地,赴威尼斯和波伦亚,后转道罗马寻找发展机会。

罗马到处林立古代雕像,犹如走进巨大的古代艺术宝库。

23岁的米开朗基罗受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哀悼基督》雕像。

这件雕像的问世,使米开朗基罗名盖罗马,自多纳太罗之后又一颗雕刻巨星升起。

26岁的米开朗基罗载誉回到故乡佛罗伦萨,便立即从事《大卫》云石雕像的制作,三年后完成,安放在韦吉奥宫正门前,作为佛罗伦萨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1505年应教皇朱理二世邀请,米开朗基罗赴罗马为教皇在圣彼得教堂内建造陵墓,雕刻家历经艰辛磨难为陵墓留下名雕《摩西》和奴隶等雕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成就,使教皇的艺术总监勃拉曼特极为妒忌,他唆使教皇暂不修陵墓,强求雕刻家去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米开朗基罗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创世纪》。

41岁的大师重又回到佛罗伦萨,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又强迫米开朗基罗为其祖宗圣罗伦佐陵墓制作雕像,著名的《日》《夜》《晨》《暮》雕像就是安放在这座陵墓的石棺上。

  已经61岁的雕刻家又被教皇召到罗马,在25年前完成的《创世纪》天顶画下的祭坛壁面上绘制《末日的审判》。

米开朗基罗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他的光荣与成就属于全人类。

《哀悼基督》

  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圣母和门徒们立即赶来奔丧,耶稣托付约翰好好照顾自己的母亲,并对大祭司波拉多说:

“我一向光明正大地对世人说话”,说完即仰面向苍天大声呼号:

“父啊!

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的手里!

”即断了气,圣母将儿子的尸体抱在怀里,陷入深深的悲哀之中。

  米开朗基罗接受这件雕刻时,正值萨伏纳罗拉被教庭火刑,此事深深地震动了他的心灵,他决定将自己的怜悯和崇敬注入永恒的石头。

雕刻家在构思时毅然超越一般哀悼的情节,大胆地将萨伏纳罗拉的精神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社会理想融在一起塑造圣母和基督的形象,紧紧把握基督临终前的表白:

“我一向是光明正大地对世人说话!

”。

雕刻家以耶稣为自己心目中崇敬的萨伏纳罗拉,而以圣母象征祖国意大利,祖国为失去伟大的儿子而哀悼。

红衣主教格罗斯拉耶来看他雕刻的进展情况,惊奇地问道:

“告诉我,我的孩子,圣母的面貌怎么能保持得这么年轻,比她的儿子还年轻呢?

“主教大人,在我看来,既然圣母是纯洁崇高的化身,是神圣事物的象征,就一定能避免岁月的折磨和世事的毁损,所以她能保持青春的鲜丽。

”主教对米开朗基罗的回答感到十分满意。

雕刻家所创造的圣母体现了青春的永恒与形象的不朽性。

  大理石在米开朗基罗榔头和凿子下十分柔顺,他随心所欲地雕刻出光滑的人体和折褶繁复的衣纹,透过细微的动态表情,窥视到雕像内在的情感。

在这里完美的雕刻技巧已完全融化在艺术形象之中,雕刻家赋予大理石以鲜活的生命。

  雕像被安放在圣彼得教堂的法国国王小礼拜堂里,立刻轰动罗马,如此哀宛动人的雕像在意大利文明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人们不相信这组雕像是出自一位年轻的雕刻家之手。

米开朗基罗只得在圣母胸前的饰带上刻着“佛罗伦萨人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雕”,从此“米开朗基罗”的名字响遍了意大利。

《大卫》

  大卫这一英雄题材曾为历代大师所用:

多纳太罗雕过符合《圣经》传说的少年大卫,委罗基奥也创造过身披铠甲的武士大卫,他们都是凯旋的胜利者。

唯有米开朗基罗,既超越圣经中文字记载,也超越了先辈大师们的模式,他塑造的大卫,是个成熟的年轻人,靠他那颗伟大的心和那双强有力的手,面对哥利亚那样身穿一千磅胸甲的巨人而毫无畏惧,才能赤手空拳打死闯入羊群的狮子和熊。

米开朗基罗心目中的大卫,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英勇斗士,勇气和正义的化身,同时,也是保卫祖国、治理城市的象征。

他是一个伟大时代的标志,它标志着人类觉醒。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选择决战前的瞬间,以全裸体站立姿式,重心落在一只脚上,显得轻松自然,表现出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胸有成竹,具有决战决胜的精神,身体呈正面而头部转侧,可见他怒目直视前方,有一种准备迎接战斗之势,这种身体的放松和精神的专注形成对比,更显得蕴含无穷的内在力量,由于它是裸体,更具有超越一切的广泛的社会意义,人们视它为保卫祖国,高度警惕,时刻准备战胜一切侵犯之敌的保护神。

《被缚的奴隶》雕像

  用奴隶雕像装饰陵墓是沿用古罗马时代纪念碑装饰的惯例。

米开朗基罗在教皇墓前造奴隶雕像,在于通过两尊奴隶雕像,传达被束缚、被奴役的灵魂,希望求得解脱内在精神。

  《被缚的奴隶》塑造一位强健有力的裸体青年侧转着身体,胸腰间被一条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