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能力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9048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职业能力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师职业能力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师职业能力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师职业能力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师职业能力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能力练习题.docx

《教师职业能力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能力练习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职业能力练习题.docx

教师职业能力练习题

《教师职业能力》练习题

第一章

1.教师职业能力最基本的特征是:

实践性

2.教师个人的职业能力是“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能力,体现出教师职业能力的差异性

3.在职业威望的排位研究中,各国中小学教师的排位不高,其中重要原因是:

认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专业性不强

4.在加德纳提出的“八个半智能”类型中,被称为“半个智能”的是:

存在智能

5.按“关注论”的说法,教师职业能力趋于成熟的阶段是:

关注学生阶段

6.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特征是(ABCE):

A.实践性B.稳定性C.差异性D.典型性

7.教师职业能力的主要作用是(ABCDE):

A.完善个人修养B.提高职业威望C.增强职业信心D.提高工作效率E.保证工作质量

8.中等学校教师的一般性职业能力包括:

A.信息能力B.语言能力C.交际能力D.角色认知能力E.心理调适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

9中等学校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

A.教学能力B.教育能力C.管理能力D.科研能力

10.加涅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C.智慧技能E.动作技能

11.教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主要包括:

A.反复实践B.理论学习和实地观察C.模仿练习和实地实践D.总结与反思E.革新与创造

12.在职业威望的排位研究中,各国中小学教师的排位不高,其中重要原因是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专业性不强.

二、概念题

1.八个半智能:

大体相当于语文能力(语言智能)、数学能力(逻辑——数学智能)、音乐能力(音乐智能)、体育能力(身体运动智能)、美术能力(空间智能)、社会能力(人际智能)、自然知识能力(博物智能)、哲学能力(存在的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自知能力)(加德纳成“存在的智能”是“半个智能”——意即还不能肯定)

2.关注论:

描述的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焦虑,但也可以体现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历程的某些特点。

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可分为A关注他人阶段B关注自己阶段C关注教学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

3.角色认知论:

描述的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角色自我认知特点。

也能体现出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历程的某些特点。

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可分A为角色感性认知阶段B角色自我认知阶段C角色比较认知阶段,D群体角色认知阶段

4.心境论:

描述的是一名教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境状态特点。

也能体现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历程的特点,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可分A受挫与平静。

B稳定与自信,C成熟与低落。

D抱怨与退出。

5.典型行为论:

是名教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典型行为。

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可分A准备与模范B积极上进C熟练与应变,D反思与革新。

E墨守成规,F退缩与退出。

6.教师职业能力一般形成和发展过程:

A理论学习,B实地观察,C模仿与练习,D实地实践,E总结与反思,F革新与创造,G反复实践。

7.中等学校教师应具有哪些教育工作任务能力:

(1)教学能力;

(2)教育能力;(3)管理能力;(4)科研能力;

8.加涅按学习结果把能力分为五种: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9.按关注论的说法,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可分为:

⑴关注他人阶段——在师范读书时,注意评价自己的任课教师,想像未来自己要充当的教师角色。

⑵关注自己阶段——新手上任伊始,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中体验自己的职业生存能力。

⑶关注教学阶段——适应了职业环境后,心理状态趋于稳定,更多精力集中在教学任务、内容如何准确的掌握和传达上。

⑷关注学生阶段——在完全适应教学工作后,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是教师职业能力趋于成熟的表现。

关注论:

描述的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焦虑,但也可体现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历程的某些特点。

10、角色认知论描述的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角色自我认知特点,也体现了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历程的某些特点。

按角色认知论的说法,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可分为:

⑴角色感性认知阶段——师范生或上任新手,对自己的职业尚无多少亲历体会时,更多的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情况获得教师职业能力的直观印象。

⑵角色自我中心认知阶段——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往往更关注自己在师生中的形象,关注别人的评价,职业能力处在模仿时期。

⑶角色比较认知阶段——有了一段工作经历后,能够在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同时,也关注同事所获得的评价,并把自己与他人作比较,更客观的认识自己,职业能力处在理性的模仿和个人风格探索时期。

⑷群体角色认知阶段——成熟阶段的教师,完全摆脱了自我中心状态,自我与他我融为一体,对教师的角色趋于理性化和理论化的认知,此时的职业能力已经走向个性化和成熟。

三、简答题

1.心境论的内容是什么?

心境论描述的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境状态的变化。

(1)受挫与平静——参加工作初期,常常会遭遇挫折,由此会体会到自身职业技能水平的局限性。

(2)稳定与自信——随着职业能力的提高,面对工作时心态会逐步平稳,信心开始建立起来,这时期是职业生涯的黄金时刻,最富有进取心和创造性。

(3)保守与低落——职业高峰期过去后,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肯定与尊重,应付工作能力自觉有余,会逐渐失去进去心,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4)抱怨与退出——职业生涯晚期,抱怨情绪多起来,抱怨自己体力精力不济,抱怨环境的不如意等,直到终结职业生活,告老还家。

2.典型行为论的内容是什么?

典型行为论描述的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典型行为。

(1)准备与模仿——上任新手的典型行为。

(2)积极上进——已有几年教龄的教师的典型行为。

(3)熟练应变——大约有十年左右教龄的教师的典型行为。

(4)反思与革新——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典型行为。

(5)墨守成规——教师职业生涯晚期的典型行为。

(6)退缩与退出——教师职业生涯结束时期的典型行为。

3.心理学对能力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研究?

A加涅的学习理论B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4.教育学对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程研究?

关注论;角色认知论;心境论;典型行为论

四、论述

1、试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必须要记住第

条)

加德纳用分类学方法对人的智能做出了阐述,即“多元智能”结构理论。

“八个半智能”类型是核心内容。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博物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存在的智能(加德纳称“存在的智能”是“半个智能”——意即还不能肯定)。

“八个半智能”源于遗传,人人都有,是人人共有的能力。

“八个半智能”个人之间存在差异,决定“八个半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

即使禀赋很好,也要通过教育和训练才能成为现实的智能,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性认识。

人的智能发展有着自然的阶段性特征:

婴幼儿阶段,智能开端于一种原生性的模仿智力;幼儿早期阶段,智能开始表现为对初级符号的掌握;学龄阶段,智能表现为对系统符号的掌握;成熟阶段,智力表现为对职业技能的掌握。

儿童早期的智能兴趣指向往往是自发的,此时已经有了个别性差异特征,加德纳称此为“觉醒体验”期智能;进入学龄期后,智能开始质的进步,即对符号系统的掌握智能;青春期后,儿童智能发展开始自觉地与职业技能联系起来,体现为职业能力的发展。

“八个半智能”发展并非同步,例如音乐智能可能发展早一些,而人际智能成熟最晚。

第二章

1.教师对各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手段等的领会、分析、判断能力是:

教学认知能力。

2.教学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

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分析教材能力,了解学生能力。

3.认知:

认识、领会、分析、判断。

4.课堂调控能力属于:

教学实施能力

5.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属于:

教学设计能力

6.教案的编写要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说,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掌握、心理发展等情况,这是教案编写的:

针对性原则

7.编写教案能力属于:

教学设计能力

8.教师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是:

教学能力

9.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是:

教学认知能力

10.三维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课程标准是:

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制定的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

①课程性质②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意义、体系构建特点、设计实施原则等)③课程设计思路④课程目标⑤分学段目标⑥内容标准⑦实施建议

12.领会课程标准的能力:

⑴理解课程性质及课程基本理念⑵理解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⑶掌握内容标准⑷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

13.分析教材:

正确理解教材的特点、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14.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通常包括:

①明确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②学情分析③确定教学目标④明晰教学重点难点⑤教学手段及方法选择⑥教学流程及活动设计⑦板书设计等

15.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

教学目标设计。

16.课堂调控能力是;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实施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调控时要考虑以下5个方面:

⑴建立课堂教学常规,规范学生行为。

⑵根据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⑶运用注意规律调控教学⑷运用语言艺术调控教学⑸利用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

17.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什么:

课堂教学常规。

18.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是:

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19.任务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主要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等操作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20.内部自我对话方式:

这种方式没有外显行为,是一种内省反思方式,可以自我提问,认真琢磨,做出判断,调节器控行为。

21.外显自我对话方式:

这种反思方式一般是活动结束语后进行,进行,有外显行为,如写教学法反思日记,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教训,体会与认识。

22.研究性学习: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3.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是指教师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包括①创新教学设计能力②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③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能力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能力(综合管理能力)⑤合作教学能力

24.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措施。

这个表述包含三层基本意思:

①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②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③教学策略既有观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

25.教学认知能力包括:

A、领会课程标准能力B分析教材能力C了解学生能力

26.教学设计能力包括:

A、教学目标设计能力B教学内容整合能力G教学策略设计能力D编写教案能力。

27.教学实施能力包括:

A课堂调控能力B实施教案能力C教学反应能力

28.了解学生是指教师对学生的A个性特征B心理素质C道德素质D学习能力以及E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

29.了解学生个人的心理状况:

心理状况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是对学生的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注意、想像等心理现象的了解与掌握;对学生的情绪、情感与意志的了解与掌握;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等的掌握与了解;对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的掌握与了解。

还包括其特长等方面的了解。

30.教学内容的整合主要包括:

A教学内容心理化,B肢解,重组教学内容

31.教学策略设计和选择的基本依据我们主要依据:

A教学目标,B学生C教学媒体。

32.编写一节课的教案,教案的基本内容是:

A科目B年级C教学目标D教学过程安排及时间分配E教学方法F教学手段G教学难点H重点I板书设计J教学后记

33.教学反思能力包括:

A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B任务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

34.研究性学习,始于2000年启动的第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课程载体),新课程方案中也规定了15分的必修学分,其要义是将这种学习方式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35.研究性学习的误区:

一是内容(问题)的设计和选择,缺乏整体规划,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和应急性;二是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单独开课,忽视学科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三是忽视教师的指导责任,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不可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四是在实施过程中对过程重视不够,尤其当前丰富的网络资源会助长这种“探究”学习结果的迅速实现。

四、简答题

1.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的区别与联系?

教育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能力,包括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具体方法、策略和技巧、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评价学生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育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施教学活动能力的总和,它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能力是实现教育文化功能的前提条件,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保障;教育能力以教学能力为核心,确保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总目标。

2.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主要有:

内部自我对话方式、外显自我对话方式、同事讨论方式、行动研究方式。

3.编写教案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总结性原则。

4.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调控?

答:

教师在进行课堂调控时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建立课堂教学常规,规范学生行为;第二,根据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第三,运用注意规律调控教学;第四,运用语言艺术调控教学;第五,利用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

5.实施教案能力应包括哪些方面?

答:

实施教案能力具体体现在教师要做到基本能按已设计教学过程开展教学、基本能按已设计的板书和已选择的方法和媒体进行操作、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案。

6.陈述教学目标常犯的错误(案例分析,记住P32举例)

⑴把目标当作教师教学要求来写。

⑵含糊不清、无法琢磨⑶中列出了教学内容的提要、主题、原则或概念等。

7.陈述教学目标的标准(辨析)

⑴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⑵教学目标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测。

8.根据教学任务设计教学目标?

每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该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它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分目标或学段目标。

9.教案是教师上课的具体依据。

教案一般应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一般应包括科目、年级、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安排及时间分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重点、难点、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

10.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是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形容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二是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五.论述题

1.试论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

答:

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对各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手段等的领会、分析、判断能力。

主要表现为:

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分析教材能力、了解学生能力。

主要表现为:

①领会课程标准的能力。

包括能理解课程性质及课程基本理念、能理解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能掌握内容标准、能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

②分析教材能力。

主要包括正确理解教材的特点;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包括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教材内容的结构、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空白点。

③了解学生的能力。

包括从整体上了解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了解作为独特个体的每个学生。

第三章

1.德育:

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辨析: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

2.首应效应:

所谓的第一印象是教师对学生最初的认识和感受,也称最初印象,心理学上称为首应效应。

3.心理定势:

是指一个人在不一塞上的时间内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趋势。

4.晕轮效应:

是指人对某人或某事好与不好的知觉印象会扩大到其它方面。

5.近因效应:

是指学生近期作为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6.刺激—反应法:

是测量人的心理上基本手段,各种心理测验和教育测验就是一种通过提供刺激,然后观察被评价对象反映的截长过程。

7.投射调查法:

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态度。

8.实际锻炼法的方式有:

一是学习活动的实践;二是完成具体任务的实践;三是执行制度的实践

9.品德评价法的类型有:

一是奖励,二是处罚,三是操行评定。

10.教师评价学生的各种方法有:

一是刺激—反应法,二是现象—本质法;三是,效应—本体法,

11.教师做好学生的疏导工作要三到:

一是,情到,二是言到,三是眼到,

12.以人为本:

是一种尊重和肯定,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尊重人,为了人,解放人。

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是青少年,必须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必须以人的尊严,人的精神,人的心灵,人的个性张扬和生命关怀为根本前提,以培养人的美好心灵为终极目标。

13.疏导:

即疏通,引导,疏通是指,师生之间,通过信息收信配信息反馈,教师有序地把学生心理阻塞症结,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引导,是指在系统了解的基础上,抓住主线.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认识,把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及病理心理引向科学,正确健康的轨道,也就是病理心理到生理心理的转他过程.

14.所谓“一俊遮百丑”“一丑掩十美”是属于:

晕轮效应,

15.如一些模糊的人形成或墨迹图,或让受试者自己画一个人,或给受试者一个场景,要受试者讲故事等,受试者在自由问答时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等泄露出来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学生评价方法:

投射调查法

16.直接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进而对学生有个较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是:

现象----本质法

17.小军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一次班会中,老师让小明针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被评为学校“道德标兵”的做法给全班同学做一次报告。

这一方法属于:

榜样示范法

18.情感陶冶法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其特点是:

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识性

19.德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

20.根据中学生德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应侧重了解:

A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总体状况B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D每个学生德育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21、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成为这样的公民,表现为:

A热爱社会主义祖国B具有社会公德C具有文明行为习惯D遵纪守法

22.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时,要做到克服认知偏差,就必须:

A消除第一印象B克服心理定势C驱除晕轮效应D力戒近因效应

23.思想道德教育的常用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E品德评价法和自我教育法

24.品德评价法:

教师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进行评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方法。

25.品德评价法主要包括:

A奖励B惩罚C操作评定

26.自我教育是一个连续、动态、发展、前进的过程,一般经过:

A自我认识阶段B自我驱动阶段C自我控制阶段D自我发展阶段

27.学生心理品质评价的基本方法有:

刺激——反应法;现象——本质法;效应——本体法

28.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所运用的刺激--反应法有以下几种类型:

A系统的刺激B突然的刺激C模拟自然的刺激D自我刺激

29.要强化品德评价的激励功能,主要是指:

A评价内容的激励性B评价语言的激励性

30.认知偏差导致对学生评价的不客观,不公正,认知偏差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突出的有:

A第一印象B心理定势C晕轮效应D近因效应,

31.刺激反应法的三种类型:

A系统的刺激B突然的刺激C模拟自然的刺激,

32.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

A语言文字说服。

B事实说服

33.语言文字说服的方式有:

A讲解B报告C谈话D讨论E指导阅读等

34.情感陶冶法的特点是:

A非强制性B愉悦性C隐蔽性D无意识性,

35.情感陶冶法包括:

A人格感化B环境陶冶C艺术熏陶

36.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37.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38.实际锻炼法的特点:

实践性、行动性。

方式:

学习活动的实践、完成具体任务的实践、执行制度的实践

39.教师运用实际锻炼法要注意:

1)要与说服教育等其他方法结合。

2)要严格要求及时监督检查。

3)及时强化。

三、简答题

1.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2.教师了解学生要侧重了解学生的几个方面?

答,一是现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总体状况—“三观”、公德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法制观念、道德及法律的行为规范等;二是现代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学生的意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三是了解每个学生德育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共性与个性

3.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1)力求评价客观公正:

克服认知偏差,做到恰如其分2)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学生评价方法3)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

4.教师要做到评价客观公正,应该如何做?

一是克服认知偏差,二是做到恰如其分

5.如何克服同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突出的有第一印象、心理定时、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

1)消除第一印象2)克服心理定势3)驱除晕轮效应4)力戒近因效应。

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7.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是如何以人为本的?

答.以人为本。

是一种尊重和肯定,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尊重人,为了人,解放人。

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是青少年,必须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必须以人的尊严,人的精神,人的心灵,人的个性张扬和生命关怀为根本前提,以培养人的美好心灵为终极目标。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其次要关注青少年的灵魂雕塑和精神培养,并把它放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首位,再次是要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思路方案,提高教育效果.

8.第一印象的含义是什么,表现是什么,如何避免第一印象的消极影响?

所谓的第一印象是教师对学生最初的认识和感受,也称最初印象,心理学上称为,首应效应。

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往往左右着对学生的评价,通常所说的,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的失误,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的,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的,心理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在评价者的评价思维过程中有强烈的定向作用,第一印象不确切就可能产生心理偏见,造成错误评价,所以教师一定不要为第印象所左右,要从学生的现实表现出发,做出客观评价,

9.如何避免近因效应?

是指学生近期作为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致使教师改变学生的原有看法,.近因效应,往往掩盖甚至否定学生的一贯了解,从而影响对学生的全面认识.所以,在对学生评价时,教师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