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结构.docx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结构.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
往事 德国英国制度比较表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比较表
(项目)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不同点
国家元首
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拥有广泛的实权
国王,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无实权
首相和议会、政府关系
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首相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首相可解散议会。
议会也可辞去首相,二者相互制约
议会
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民选,无实权)是立法机构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是权力的中心
相同点
政体相同,都为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的比较表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不同点
政体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
国王;世袭;终身制
总统;间接选举;有任期
国家元首地位
国家象征,“统而不治”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军权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首相提名,国王任命
总统提名经参议院通过任命
国家元首、议会、政府关系
政府(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元首负责。
首相可解散议会。
议会也可辞去首相,二者相互制约
政府(内阁)对总统负责,内阁、总统不对议会负责。
行政与立法地位平等,相互制约与监督
相同点
理论原则与经济基础
三权分立;私有制
国家性质(国体)
资产阶级专政
司法
独立
法国总统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比较表
(项目)
法国总统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不同点
政体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
皇帝世袭,终身制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议会产生方式
法国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联邦议会由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组成,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
国家元首、议会、
政府关系
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总统对议会负责;
总统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须征得参议院的同意。
行政权控制立法权。
德国首脑拥有绝对的实权;
帝国宰相(内阁首脑)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议会。
相同点
1、都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体制
2、国会由两院组成,下院由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
3、总统或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揽行政权力,有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英、美、法、德四国的国家政权组织体系表
项目
国别
政治体制
行政权
立法权
司法权
军权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及产生方式
权力中心
英国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内阁
议会下院
上院
议会
国王
首相。
国王任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议会
美国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总统
国会
联邦法院
总统
总统
总统。
选民间接选举
总统
法国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总统
议会
总统
总统
总统。
议会选举产生
议会
德国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皇帝
名归帝国议会,实在皇帝
皇帝
皇帝
宰相。
皇帝任命
皇帝
资产阶级代议制
核心
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本质
资产阶级力图通过立法的设置把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到行政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特征
1、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
国家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2、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3、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形成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
过程
最早产生在英国,后被欧美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主要模式
英国议会君主立宪制、美国与法国总统共和制、德国二元君主立宪制
进步性
1、议员经选举产生,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并实行多数原则,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是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否定
2、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利于健全法制和保障人权
3、实行政党政治,进行议会斗争,缓和了资产阶级内部矛盾,有利于避免暴力,维护社会稳定
4、有利于无产阶级进行合法斗争,维护自身利益
5、扩展到亚洲和世界其它地区,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人类社会的民主政治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它对于人类世界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局限性
1、行政权日益扩张
2、司法机关侵犯立法权
3、仍然是代表一定利益集团的利益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共和制
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第二帝国被第三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共和派与帝制派之间经过近百年的曲折斗争,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内容
总统
产生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
权力
①行政权归总统和内阁(总统命令需部长副署),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②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的任命权③缔结和批准条约权④特赦权⑤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的权力
总统和部长对议会负责
议会
产生
实行两院制。
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9年。
众议员由普选直接产生,任期4年
权力
①立法权,众议院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②议会拥有组阁权,实行责任内阁制③选举总统权
特点
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大,二者相互制约
作用
①在法律上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
②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宪法》-----二元君主立宪制
背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通过几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同年春天,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不完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二元君主立宪制
内容
实行联邦制
帝国政府控制各邦军事、外交、海关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权。
地方留有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
普鲁士占统治地位
皇帝的产生与权力
皇帝世袭:
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军队统率权、立法权。
拥有绝对实权
宰相的产生与权力
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是内阁首脑,拥有绝对权力,内阁大臣只是其助手
议会的产生与权力
分为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作为立法机关。
联邦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权力大,代表不经选举,来自保守贵族和大资产阶级。
帝国议会有立法权,帝国议会的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没有行政监督作用。
但有批准预算权
作用
①确立了二元君主立宪制,是历史的进步
②促进了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特点与局限
皇帝拥有绝对的实权,议会权力小,容克地主的利益没有根本触动,具有专制主义色彩(最大的特点)和军国主义的传统,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
背景
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导致国家形势严峻:
政治不统一,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受阻
2、美国没有封建传统,又深受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的影响,民主意识强
目的
直接: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保护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
根本:
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
理论来源
启蒙思想,特别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内容
由序言和正文组成,序言部分阐明了制定联邦宪法的目的和宗旨,正文部分对联邦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加以说明和规定;对其他立法事项进行了规定;特别提到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问题;规定了修正案的制定和生效等问题
实行联邦制
中央集权与地主自治相结合。
主要国家权力如国防、战争、外交、货币和外贸等由中央掌握,地方对本州的政治、经济、财政等也有一定的自主权
国会
产生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产生(191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直选),每州两名(现共100名),任期6年,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担任;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现共435名),任期2年。
两院地位平等
权力
①立法权②征税权③宣战权④政府拨款权⑤调整贸易权⑥征兵权
⑦对总统等官员的弹劾权⑧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的法案的否决⑨可规定政府及法院的组织与权限⑩两院可各自否决对方的法案⑾众议院倡议预算法案、弹劾政府官员、以及在选举人团僵持不下时选举总统⑿参议院对总统任命的官员、大法官及签订的条约的审批权
总统
产生
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1951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不能超过两届)
权力
①国家行政权归于总统。
还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的总司令.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总统对宪法和人民负责
②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及大法官
③签署法案成为法律,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实行否决权(间接立法权)
④有权与外国签订条约
联邦法院
产生
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任命(共9人)。
他们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年满70岁、任职满10年或年满65岁、任职满15年者,可自动提出退休
权力
①最高司法权②最高审判权③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可宣布总统与国会的法律、条约或政策“违宪”而无效
原则
体现了①分权制衡原则(最主要)(三权分立的原则,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代议共和制原则③人民主权和有限政府原则④“联邦与州分权”的原则(中央集权原则、联邦制原则)⑤法治原则⑥文官控制军队原则
特点
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以总统共和制为政体,实行分权制衡
作用
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确立了联邦制,有利于巩固统一,又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3、实行分权制衡原则,防止了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4、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对以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总之,它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为美国的强大提供了制度保证
局限
1、没有及时写入人民的民主权利。
(经过几年斗争后以修正案补充进了宪法)
2、允许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不能和白人男子享有同等的权利。
(后发修正案加以修正)
美国联邦政府建立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同时选出了第一届国会,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驴象之争”民主党与共和党轮流执政
形成过程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评价
利
使其政策更能适应社会和民众的需要
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保障了政治稳定
使其政治更加清明、高效,防止权力的滥用
弊
容易导致两党之间的对立和社会裂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含义
亦称“立宪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
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国)和二元君主立宪制(德意志第二帝国)
历史条件
1、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当时它还是封建性的。
议会由国王和上、下院组成
2、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者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形成君主立宪制
确立和发展过程
1、确立: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内容)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国王依然掌握行政大权)
2、补充:
17世纪末的《三年法案》与18世纪初《王位继承法》等从法律上确认“议会至上”原则,进一步限制王权,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3、发展:
①内阁制形成:
内阁由国王的咨询机构转变为最高行政机构,1721年,乔治一世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内阁制开始形成,第一任首相是华尔波尔
②两党制形成:
先是托利党(保守党)与辉格党(自由党),后是保守党与工党
③议会普选权扩大:
1832年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工商业资产阶级增强在议会的地位,保证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后来议会改革使成年男子和妇女获得选举权
④19世纪末,议会的权力和作用缩小,内阁成为权力中心,成为议会的‘第三院’
特点
君主立宪制的两个基本原则:
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
1、国王“统而不治”
2、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议会权力至上)
3、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内阁产生与权力:
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
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主要职权是对提交议会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行使最高行政权,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和控制下院等。
议会可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迫使内阁辞职
首相的产生与权力:
国王任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其是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
拥有各部大臣提名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有权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事实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国王的地位与权力:
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可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批准和公布法律等象征性权力。
实际君主“统而不治”。
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上院的产生与权力:
不经选举,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等组成,无任期,有提出法案的创制权、对立法的拖延与修改权、有最高司法权。
1999年上院改革,取消了世袭贵族的当然议员资格,一部分议员由选举产生
下院的产生与权力:
由普选产生,任期5年,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是政治权力的核心
作用
1、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避免了专制独裁统治
3、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议会和平斗争,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保障了政治稳定
4、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对欧美有深远影响)
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概念
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广义的罗马法:
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地区的法律制度
狭义的罗马法:
指罗马公民法
起源与发展的原因条件
1、为巩固统治,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为其统治提供法律依据
2、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3、罗马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法学家积极配合
4、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的不断斗争
5、罗马人普遍信奉“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
起源阶段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习惯法
时间:
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局限:
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为保护贵族利益提供了方便
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原因:
由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时间:
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
作用与意义:
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这是罗马法的渊源,也是罗马的基本法。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局限: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发展阶段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时间:
公元前3世纪中叶-----3世纪
原因:
①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民法无法适应新的变化
②为了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对各行省上层人物大量授予公民权。
从3世纪开始,帝国内部自由民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完善阶段
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时间:
公元7世纪编纂完成
组成:
《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
意义:
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内容
从形式上:
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
从整体结构上:
分公民法(只罗马公民)和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主要调整财产关系)
1、核心之一:
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提倡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作用影响
1、稳固了罗马的统治
2、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武器(如自然法思想)
3、对欧美及至于整个世界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如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民法典》《人权宣言》。
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陪审制、律师制,裁决要有记录、没有证据不能定罪等)
局限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维护奴隶制度),男女权利不平等等
实质
(根本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
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政府的权力,保障人民的权利,调节和缓和社会矛盾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产生发展的条件
1、古希腊山多,岛屿多,良港多,平原少,土地贫瘠。
由山岭、海域、水域隔开的小块陆地,形成小国寡民为特征的城邦体制(主要因素)容易实行民主体制。
同时小国寡民的城邦要保证其独立和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也需要通过民主增强凝聚力。
也导致商品经济发达,易于形成平等、互利、诚信,平等、民主、开放等共同的价值观,同时使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兴起,迫切追求民主权利
2、政治家不懈的努力和平民,特别是新兴工商业阶层的抗争
3、奴隶制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4、受原始社会的民主习惯影响和亚非文明的影响
发展过程
时间
内容
作用
梭伦改革
前6世纪初
①颁布废除债务奴隶制的《解负令》;②按财产多寡划分四等级来分享权利;③重组国家政权,恢复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④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动摇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
前6世纪末
①用10地域部落取代4血缘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②设立了五百人会议,各部落轮流执政;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
公前5世纪
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②进一步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③扩大五百人会议的职能;④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⑥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⑦发放观剧津贴
充分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实质
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特征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作用影响
对希腊
促进了希腊的全面繁荣,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成为西方文化的摇篮
对人类文明发展
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其思想与实践(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权力分立等思想与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局限
1、 它是少数人(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主要局限)。
本邦妇女、广大奴隶和外邦人都无民主权利,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2、 这种直接民主只适应于小国寡民体制
3、 轮番而治和抽签形式不能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限制窒息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有时成为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4、 过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历史根源
社会背景
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直接原因)
原因: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剧侵华
表现:
1、经济上:
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资本输出形式
危害
政治性贷款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和政治
抢夺路权
列强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开采矿山
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
开办工厂
占有市场,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设银行
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2、政治上:
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家
强租或割占地区
势力范围
实质
影响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是中国向殖民地过渡的形式
标志着列强瓜分中国的高峰
俄国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新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影响: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原因: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地的自然灾害等
经济、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时间:
19世纪末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原因:
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1、民办厂矿数量增加
特点:
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3、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举步维艰原因:
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潮
产生时间:
l9世纪60、70年代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产生条件:
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代表人物:
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
1、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思想主张:
2、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3、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作用:
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指导思想
维新思潮
康有为
著作
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特点
“托古改制”即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将进化论与“三世说”相结合,认为实行君主立宪是合理)
评价
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