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925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docx

《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docx

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

上篇

文化产业与管理总论

第一章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

 引导案例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两会”热点话题

2013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文化产业、文化建设、文化消费、文化体制改革,依旧是大会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旅游、文化消费的大幅增加。

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全国政协召开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专题协商会上表示,要推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许多意见建议转化成为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就表示,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1.8%,投资是50.4%,消费超过了投资,因此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培养像文化消费这样的新消费热点。

文化部部长蔡武也在文化部系统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提出,要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目标,振兴文化产业,并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艺术科研水平。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全国“两会”期间,就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指出,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继续推进,经营性的按照产业化来发展,公益性的按照事业来推进。

在国内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下,文化事业的改革仍将继续推进。

文化产业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是调整结构和加快重组,未来将会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推动,以打破区域界限、专业分工。

自从文化产业被确立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2012年国内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文化产业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正在进一步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增强。

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6万亿元,维持18%~20%的年均增速。

在文化出口方面,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文化产品出口额为217.3亿美元,同比增长16.3%。

各文化产业细分领域也有着优异的表现。

新闻出版方面,2012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实现营业收入1.65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13.6%,增加值4 451.4亿元,增长10.7%。

在万众瞩目的电影市场,根据广电总局电影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生产各类电影893部,同比增长60%;电影总票房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

在动漫领域,2012年全国制作完成的国产电视动画片共395部222938分钟,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虽然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小差距。

按照国际标准估算,目前我国文化消费缺口达3万亿元。

从国外经验来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取决于市场消费空间和产业结构调整状态。

要想保持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必须要着眼未来,不要过分注重增长数据,要合理调配产业结构,重点拉动文化消费,以保证产业长久稳定发展。

资料来源:

陈杰.文化消费破题填补3万亿元缺口.北京商报,2013-03-08(A2,A5版)

 本章导读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对文化产业做出全面规划;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产业提升到支柱产业地位;《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对文化产业做出详细的规划表;党的十八大更是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在强劲的市场需求支撑、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社会资本的广泛支持和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凸显出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

本章作为全书的导论,重点介绍文化产业的概念、特征、产生和发展,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和意义,以及文化产业竞争力等相关内容。

第一节文化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产业首先是产业,属于经济学研究范畴,更确切地说是属于文化经济学的范畴。

因此,理解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产业”。

产业(Industry)是介于微观经济组织(厂商、家庭)和宏观经济组织(国民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层次。

作为一个经济概念,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具有部门、行业、业种等多种层次的经济系统。

文化产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门类,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其提供相关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产业群。

文化产业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文化的产业化,二是产业的文化化。

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其他产业所具有的技术性和商业性的所有特点,而且还具有文化特性。

2004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科学可行的文化产业统计,规范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并作为国家统计标准颁布实施。

从实施情况看,以此分类为基础开展的统计工作为反映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对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由于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颁布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2009》的发布,文化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有必要对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进行修订。

2011年9月28日,中宣部、国家统计局在北京召开了文化产业统计研讨会,会议决定对现行分类进行修订,新的分类标准从2012年统计年报开始正式实行。

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分类规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以下四种。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本分类将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五层。

第一层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部分;第二层根据管理需要和文化生产活动的自身特点分为10个大类,即“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第三层依照文化生产活动的相近性分为50个中类;第四层是具体的活动类别,共计120个小类;第五层是对于含有部分文化生产活动的小类设置延伸层,共计29个。

在中国,文化产业是一个与文化事业相对的概念。

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都是大文化范畴内的具体概念,共同构成中国的文化建设。

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统计上所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本分类所覆盖的全部单位,“文化产业”仅指经营性文化单位的集合,“文化事业”仅指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集合。

文化事业本身也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泛指整个文化,如我们通常使用的“发展文化事业”就是指发展整个文化;第二层次是指与文化产业相对的整个文化事业,具体包括公益文化和部分市场文化;第三层次是指文化事业单位,即受国家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社会组织。

尽管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出发点、目标、运行机制及投资主体均有所不同,但两者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且有时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文化事业能够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也是对文化产业的间接性投资,是为文化产业作出开源性的投资,同时也是对文化产业消费潜能的培养。

文化事业搞好了,才能促使公众对文化产生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为消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创造条件。

这就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直接消费或相关消费,为文化产业培养、创造和拓展文化市场,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会直接拉动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空间,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为发展文化事业奠定物质基础。

文化产业发展了,才会对文化事业产生投入的回报。

文化产业也是文化事业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文化事业的投入中有一部分直接来源于文化产业。

例如,各地开征的文化事业建设费、设立的宣传文化事业基金,就是直接从文化产业部门的营业收入中收取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文养文,以文补文,以文促文”。

文化产业发展了,可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税收,使国家有更多的物力财力用以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有些文化事业,当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后就会发展成文化产业。

例如,过去广播电视是作为文化事业来对待,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业中的某些节目提供、网络传输、节目播出等则采取了产业方式经营,变成了文化产业。

而有的文化产业,当消费者减少时就会转成文化事业,这时就需要以国家或社会投入来加以保护,如民族音乐、戏曲等某些传统艺术。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相互转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

文化产业外延的确定基于内涵的确立。

从文化产业的外延上看,文化产业既包括原有文化事业体制下的一些行业,也囊括了活跃于市场经济中的新行业,它涵盖了生产、营销、消费的各个环节,并将跨越于第一、二、三产业的一些行业也纳于其中。

二、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下面从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运行特征和发展特征三个方面论述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一)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

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揭示了文化产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根本差别。

文化产业与一般经济部门明显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六点。

1.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和公共品双重属性

文化产品是一种以提升人们精神生活为目的的特殊产品,它包括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

一类是以物化劳动形态为存在形式,另一类是以活的劳动或劳务形态为存在形式。

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化产品,同其他物质商品一样,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是一种劳动产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

但是,文化产品又与一般商品不同,它具有公共品的特殊性。

一般物质商品的消费是人们的一种占有与直接的使用消耗,而文化商品的消费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是欣赏,它所消耗的只是文化艺术的物质载体,其文化价值不但不会被消耗,反而会在人们的共鸣中进一步增加。

许多文化产品不会在消费中立即消失。

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可以通过再版复制备份而获得永久的流传。

许多非竞争性的文化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同时消费。

例如,广播电视报道的时事新闻,可以被世界各国数以亿计的人同时接受。

受众人数的增加,既不会减少原有的消费成本,也不会增加供给的成本。

有些文化产品是以整个社会为对象,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无偿获取并消费,如城市街头的雕塑、画廊,广场社区的音乐会等。

2.文化产业的本质在于文化的市场化与产业化

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独特内涵和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而是精神产品,“直指人心”,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文化到文化产业是一个历史过程,即文化的产业化过程。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都市化和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及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孕育了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

各种文化要素本身就能够成为孵化人类消费欲望的资源,或者说成为人们的现代消费生活的对象。

人不仅是一种经济动物,更是一种文化动物,是文化的实践者。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基本的生理需求获得满足后,势必会产生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文化不仅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也可以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消费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在强劲增长的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逐步展开,并成为一个包括创意、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

3.文化产业的知识密集性

知识是文化产业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

文化产业并不过多借助于物质的力量,物质力量仅仅是其载体和润滑剂,是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的手段。

人的精神、智慧与思想是文化产业的内核,是财富的直接来源。

在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中,内容的创意是文化产业的起点,其余所有的环节——生产、再生产和交换都是围绕知识和创意展开的。

文化产业是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甚至是零边际成本的产业。

文化产品生产创造之初,需要投入大量固定成本,但是一旦固定投资成本形成,在追加产品生产时,边际成本则迅速下降,甚至下降为零。

例如,制作激光唱盘,第一张光盘的成本极高,但是大量复制后,边际成本就趋向于零。

这也说明文化产业需要很大的规模经济,如果没有强大的规模经济,就难以市场化。

文化产业的知识密集性还体现在必须要运用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去整合、发展产业,创造财富。

也正因如此,文化产业属于高收入弹性产业,只有在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强度足以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时,它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兴起和发展。

4.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

文化产业的核心虽然在于“原创”,但文化产品主要是通过对原创文化符号大批量复制生产出来的。

文化产业的复制生产与传统制造业的批量生产有着本质不同。

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如汽车,只能称为制造,而不能称为复制。

复制的含义是将一个产品重新编码,然后作为自己的内容去反复再现。

因此,文化产品的复制一方面是复制文化内容的载体(如光盘),另一方面是将文化产品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码。

文化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指的就是复制品的“逼真性”和无差异性,就其生产了大批的科技载体而言,文化产业是在进行制造;而就其产品所负载的文化内容来说,文化产业是在进行复制。

5.文化产业边界的不确定性

任何一个经济体系中的产业,一般应具有相对清晰的产业边界,这也是作为一个独立产业所要求的。

但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在此方面存在显著不同。

文化产业直接诞生于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中,这两大领域的对接使经济和文化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是文化产业的范围。

不仅如此,文化产业还在经济和文化之外拓展了新的领域。

“从运作方式看,文化产业不仅涉及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性和互补性,而且还拓展了‘以知识和信息为资本’的生产空间,包含了‘以智力资本、文化资本、数字资本为运营方式’的新的信息文化产业。

从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而言,文化产业不仅涉及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还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文化的广义性决定了文化产品的广义性和文化产业的包容性、扩展性,因此,很难给出一个稳定的文化产业边界。

因此,在统计和对文化产业进行数量分析时要非常小心,不能夸张或贬低,在国际比较时尤其要注意统计口径的差异。

6.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性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性来源于文化的意识形态性。

文化是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特殊商品,文化的商品生产中还存在产品的商品性与艺术、意识性的矛盾,对于上述矛盾的调节,市场是失灵的。

因而,文化不能全面市场化,只有适合市场化运作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市场化。

即便是对于商品性文化生产,亦应采用政府规制、管理和调节模式,实现以先进文化为指导。

对文化资源的配置,绝不可以听任市场的自发作用,应该有效发挥政府的功能,使市场的“搞活”、“调适”功能与政府的管理和指导相结合。

中国将文化建设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

尽管从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区分来看,文化产业侧重于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利润,文化事业侧重于意识形态,但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划分不是根据有无意识形态性进行的,两者都有意识形态性,区别仅在于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形式。

一方面,文化产业的本质在于文化的产业化运作,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在通过产业化手段和方式生产、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必然得到张扬,而不是消除。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在追求产业利润的过程中,必然带来社会效益。

这完全符合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所不同的是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意识形态功能,也就是说,文化不仅能创造通常意义上的GDP,还能创造另一种GDP,即优雅(Grace)、多样化(Diversity)和积极向上的人格(Personality)。

(二)文化产业的运行特征

文化产业的运行特征揭示了文化产业运行的特殊性。

分析文化产业运行特征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产业运行质量,构建合理的产业运行机制,推动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1.文化生产成为当代社会大生产的新的组成部分

现代文化不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成分和产业升级标志而成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发达市场经济中,特别是在当前的信息经济的发展中,文化越来越被合并于生产,成为一项新的生产要素和重要的经济资源,文化的生产力功能更加增强。

而且,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发达的文化生产,形成了生产文化、知识产品的文化产业,商品性文化生产成为当代社会大生产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文化产品成为现代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

2.文化生产运行的双重性

文化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生产,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兼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性,受价值规律与文艺规律的双重支配。

“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因此,文化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必然遵循商品生产的普遍规律,即价值规律,接受价值规律的调节。

同时,文化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行为,它所追求的是传达生产主体的审美价值,满足人们精神上的独特需要,因此必然受到文化艺术作为精神行为的固有规律的深刻影响。

价值规律和文化艺术自身内在规律的共同作用,构成了现代文化生产的全部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一切违背价值规律的生产或者可能引导不正当文化消费的生产,都将经过社会的选择而被控制,如当今世界除个别国家(如丹麦)外,都限制色情淫秽物品的生产;而一切遵循价值规律生产或者有助于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生产、引导正当文化消费的生产,都会得到社会的响应。

3.文化产业运行对技术的高度依赖性

早在20世纪5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就敏锐地发现,文化生产一旦与科技结合在一起,形成工业化体系,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的巨大力量。

从历史上看,工业革命初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现代工业化发展引发了传播媒介的根本性革命,使印刷文明一举代替口传文明,居于社会传播方式的中心。

反过来,纸媒介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化、现代化的造纸工业、印刷工业和出版工业的飞速发展。

纸媒介文化在图书的基础上相继创造了报刊文化、新闻产业、纸本广告产业等,文化不断经历创新扩展,使得文化的领土前所未有地猛烈扩张。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激光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广泛运用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在文化领域掀起了新科技革命的旋风,已经导致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

4.文化产业的高渗透性

文化产业中的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和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业。

创意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创意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特别是数字技术和艺术的交融和升华;是技术产业化和文化产业化交互发展的结果,可能渗透到许多产业部门。

从文化产业的外延上看,文化产业涵盖了生产、营销、消费的各个环节,“文化产业之树,长于第三产业,而它的枝、茎已蔓延至第二产业”。

正因为文化产业拥有如此强大的包容性,因此很难将其从传统产业类型中完全分离出来。

5.文化产业发展的高风险性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风险。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的风险性更强。

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国家和政府必然对文化产业加以规制,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政策风险。

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难以把握。

一种艺术性的创意能否转化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往往取决于它能否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社会。

一种文化产品还没有完全流行,另一种全新的文化产品就已经出现,文化产业的经营风险加剧。

同时,文化产业还面临盗版的侵蚀。

信息化技术在为文化产业插上信息化翅膀的同时,也提高了盗版的技术水平,盗版产品的逼真度越来越高,消费者几乎不可能辨别。

文化产业经营者不得不承担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征

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征指文化产业的成长特点。

研究文化产业的成长特征,可以从产业演进角度揭示文化产业成长所需要的条件、产业进步的驱动因素、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从产业间竞争角度以及产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角度分析资源配置问题。

1.文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文化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标志是产业融合,它意味着文化产业在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方面,迈向了更高的发展层面,也意味着文化产业在组织形态和资源利用方面,形成了更具有适应能力的结构。

文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表现为三种方式:

一是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内容的融合;二是文化产业内部的融合重组;三是文化产业与第三、第二、第一产业间的融合。

2.文化产业组织集群化、网络化,企业组织扁平化

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已不再仅仅指个体设计师、艺术家的灵感和创造,而是知识和社会文化传播构成与产业发展形态及社会运作方式的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局限于个人和单个企业的行为,更是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地理集聚,形成集群化的环境。

文化产业集群的特征是生活和工作结合、知识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结合,有多样性的宽松环境和独特的本地特征,而且与世界各地有密切的联系。

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中的创意产业具有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企业呈现出小型化、扁平化、灵活化的特点。

就单个企业而言,可以是比中小企业还要小的微型企业,甚至是个人工作室,但这类企业通常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分布,具有集群效应的基本特征,如经济的外部性、技术创新优势、集群式学习和集群式组织能力。

正是这种扁平化的产业组织特征,形成了文化产业生产组织层面小企业和大公司错位的竞争态势,使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势头。

3.经济文化一体化

从经济发展逻辑看,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产业中心逐步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产业结构上体现为产业的下游化和服务业的主导性支配地位,整个经济由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文化需求,消费的“脱物化”成为消费的主流,从而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出了巨大需求。

在这两方面的推动下,经济文化潮流涌现。

从文化发展逻辑看,传统的文化发展规律在人们广泛的文化需求的冲击下,伴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在传统的创作-保存两环节之间加入了能够使原创性文化面向大众的、基于复制技术的现代传媒工业,从而在文化消费和供给之间架起了产业联系的桥梁,使文化的发展纳入了经济轨道,文化资源成为经济资源,文化传统成为现实财富。

4.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趋势

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趋势体现为以下层面:

首先是发展的全球化。

前文中已经指出,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当居民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其精神文化需求必然会推动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当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其支柱产业。

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在经历工业革命、分工的细化和生产方面逐渐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