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测量工测量专业实操手册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879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测量工测量专业实操手册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级测量工测量专业实操手册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级测量工测量专业实操手册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级测量工测量专业实操手册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级测量工测量专业实操手册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测量工测量专业实操手册1.docx

《中级测量工测量专业实操手册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测量工测量专业实操手册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测量工测量专业实操手册1.docx

中级测量工测量专业实操手册1

第一部分操作技能

一、S1水准仪i角检验:

1、考核场地:

操作考核场地一

2、考核时间:

40分钟

3、考核内容:

①仪器安置;②检验操作方法步骤;③检验记录、计算。

4、考核要求:

①仪器安置正确;②观测方法、步骤、程序正确;③记录、计算规范、正确;④取位合乎规定;⑤所有记录、计算在表1中进行。

S1水准仪i角检验

观测

顺序

标尺读数

高差

a—b

(mm)

i角计算

标尺正确读数

a2′、b2′计算

A尺读数

(a)

B尺读数

(b)

1

 

△=

 

i=

 

a2′=

 

b2′

2

3

4

中数

a1=

b1=

1

2

3

4

中数

a2=

b2=

(一)观测略图

a2b2

a1b1

Ⅰ   20.6m   A   20.6m   B  20.6m   Ⅱ

(二)技术要求:

1、仪器安置:

高度适中,架头水平,踩实脚架,园气泡严格居中。

2、观测:

先后分别在Ⅰ、Ⅱ两测站上观测。

每测站上先后分别照准后尺和前尺基本分划读数(每次照准后4次读数)读至0.01mm。

3、计算:

标尺读数中数计算、高差计算、标尺正确读数计算取至0.01mm,

角度取至0.1″。

4、限差:

4次读数互差≤±0。

5mm。

(三)计算公式:

1、i角计算:

Δ=〔(a2-b2)-(a1-b1)〕/2=(h2-h1)/2;

i=10Δ″

2、正确读数计算:

a2'=a2-2Δ;b2'=b2-Δ

四、检验方法:

(见上图)

1、安置仪器于Ⅰ处,照准A点水准尺,用锲形丝卡因瓦尺上某一刻划线四次读数;用同样方法照准B点水准尺进行四次读数,计算四次测定的平均数,并计算Ⅰ处观测高差。

2、安置仪器于Ⅱ处,照准A点水准尺,用锲形丝卡因瓦尺上某一刻划线四次读数;用同样方法照准B点水准尺进行四次读数。

,计算四次测定的平均数,并计算Ⅰ处观测高差

3、计算i角和在A、B尺上的正确读数a2'、b2'。

(四)算例

观测

顺序

标尺读数

高差b

(mm)

i角计算

标尺正确读数

a2′、b2′计算

A尺读数

(a)

B尺读数

(b)

1

139.365

145.812

-64.50

 

△=-1.18

(mm)

 

i=-11.8″

 

a2′=140.288

 

b2′=146.856

2

363

813

3

364

816

4

365

815

中数

a1=139.364

b1=145.814

1

140.052

146.736

-66.86

2

053

737

3

052

738

4

052

739

中数

a2=140.052

b2=146.738

二、道路圆曲线测设

1、考核场地:

操作考核场地四

2、考核时间:

50分钟

3、使用仪器工具:

J6经纬仪、30m钢尺

4、考核内容:

①线路转折角测定;②曲线元素的计算;③曲线主点里程桩号计算;④三主点放样数据的计算;

⑤曲线三主点测设。

5、考核要求:

①线路转折角测定正确;②曲线元素的计算正确;③曲线主点里程桩号计算正确;

④三主点放样数据的计算正确;⑤三主点测设方法正确;

⑥;转折角测定符合限差要求;点位测设符合精度要求;⑦记录、计算取位正确;

⑧所有记录计算在表4中进行

6、已知数据:

园曲线设计半径:

(考核现场抽取决定);转折点里程桩号:

3+450.85

7、抽取的园曲线设计半径注记:

R=m

园曲线测设记录计算表

线路转

折角α

观测

盘位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角值

°′″

一测回角值

°′″

α

°′″

曲线元素

计算

T=L=E=

曲线主点

里程桩号

计算

ZY=QZ=YZ=

曲线主点

放样数据

计算

放样点

方向或角度

平距

ZY

QZ

YZ

圆曲线的测设方法如下:

1、根据中线AB和BC用经纬仪在B点测出转向角α。

2、根据设计半径R和转向角α分别计算曲线放样参数。

切线长T=R×tg

曲线长L=

外矢距E=R(1/cos

-1)

3、放样三主点:

计算出三主点里程中桩号;

在B点安置经纬仪,沿BA方向量取切线长T,定出ZY点(前切点);

沿BC方向量取切线长T,定出YZ点(后切点);

经纬仪旋转角度

定出BO方向,在此方向上量取外矢距E;

定出QE点(圆曲线的中点),即得圆曲线的三主点。

三、三(四)等水准测量

1、考核场地:

操作考核场地三

2、考核时间:

30分钟

3、使用仪器:

S3水准仪、普通水准标尺

4、考核内容:

一站高差测量

5、考核要求:

①仪器安置正确;②观测程序、方法、步骤正确;③记录计算规范正确;

④限差合乎规定;⑤取位正确;⑥所有记录计算在表3中进行:

水准测量记录表

|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K+黑—红

上丝

上丝

后距

前距

黑面

红面

视距差

 

A

|

B

后—前

高差中数

(一)三等水准测量

1、使用仪器、标尺:

S3水准仪、双面水准尺。

2、技术要求:

(1)要求作一站三等水准测量的外业观测、记录计算。

(2)测站观测程序:

后-前-前-后(读数顺序:

后黑:

下、上、中丝;前黑:

下、上、中丝;前红:

中丝;后红:

中丝。

读取中丝读数前务必使水准管气泡严格居中)。

(3)限差规定:

视线长度<75m;前后视距差≤±2.0m;黑红面读数差≤±2mm;黑红面高差之差≤±3mm。

(4)取位规定:

所有读数读记至“mm”;前、后视距及视距差计算取至“0.1m”;黑红面读数差、黑红面高差之差计算至“mm”(注末位);黑、红面高差计算至“mm”,高差中数取至“0.1mm”。

3、观测、记录、计算方法:

如图1-5所示,A为后视点、B为前视点,作一站三等水准测量,在A、B两点间且与A、B两点等距离处安置水准仪,概略整平,记录计算表格如表1-2所示。

 

 

后视点

前视点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中丝)

K+黑

一红

上丝

上丝

后距

前距

黑面

红面

视距差d

Σd

A

 

B

2.571

(1)

2.566(4)

2.082(3)

6.769(8)

0(12)

1.593

(2)

1.596(5)

2.081(6)

6.867(7)

+1(13)

97.8(9)

97.0(10)

后-前

+0.001(14)

-0.098(15)

-1(16)

+0.8(11)

高差中数

+0.0015(17)

K=4.687或4.787

1、观测程序和记录方法:

(1)照准后视尺黑面,依次读取下丝

(1)、上丝

(2)、中丝(3)读数,记录。

(2)照准前视尺黑面,依次读取下丝(4)、上丝(5)、中丝(6)读数,记录。

(3)照准前视尺红面,读取中丝(7)读数,记录。

(4)照准后视尺红面,读取中丝(8)读数,记录。

2、测站计算与校核:

(1)计算后视距:

(9)=[

(1)-

(2)]×100

(2)计算前视距:

(10)=[(4)-(5)]×100

(3)计算视距差:

(11)=(9)-(10)

(4)计算后尺黑红面读数差:

(12)=K+(3)-(8)

(5)计算前尺黑红面读数差:

(13)=K+(6)-(7)

(6)计算黑面高差:

(14)=(3)-(6)

(7)计算红面高差:

(15)=(8)-(7)

(8)计算黑红面高差之差:

(16)=(14)-[(15)±0.1]

(注:

“±0.1”以黑面高差为准判定)

检核:

(16)=(12)-(13)

(9)计算高差中数:

(17)=[(14)-(15)±0.1]/2

(二)四等水准测量

与三等水准测量作业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点如下:

1、测站观测程序:

后-后-前-前(读数顺序:

后黑:

下、上、中丝;后红:

中丝;前黑:

下、上、中丝;前红:

中丝。

2、限差规定:

视线长度<100m;前后视距差≤±3.0m;黑红面读数差≤±3mm;黑红面高差之差≤±5mm。

四、S3水准仪放样坡度

1.考核场地:

操作考核场地一

2.考核时间:

50分钟

3.考核内容:

①仪器安置;②放样元素计算;③观测程序

4.考核要求:

①在地面设置一点A,打入一木桩,作为仪器安置点;在距仪器50米处设置一点B,沿A、B测设坡度。

放样B点高程,并打入木桩;将仪器搬至A点,量取仪器高,旋转微倾螺旋使水准仪读数为仪器高,然后每隔10米放样一坡度点。

②仪器安置正确;③放样数据计算正确;④观测步骤正确;⑤记录计算规范正确;

⑥取位正确;⑦限差符合要求。

放样元素计算表

点名

项目

A

P1

P2

P3

P4

B

起点距

(m)

0

10

20

30

40

50

设计高程(m)

72.352

备注:

①A点高程72.352m为已知高程

②A点到B点的设计坡度为+4‰

观测方法(水平视线法)

如图所示,A、.B为设计坡度线的两端点,其设计高程分别为HA和HB,AB设计坡度为i,在AB方向上,每隔距离d定一木桩,要求在木桩上标定出坡度为i的坡度线。

施测方法如下:

 

(1)沿AB方向,桩定出间距为d的中间点1、2、3的位置;

(2)计算各桩点的设计高程:

第1点的设计高程:

H1=HA+i·d

第2点的设计高程:

H2=H1+i·d

第3点的设计高程:

H3=H2+i·d

B点的设计高程:

HB=H3+i·d

或HB=HA+i·D(检核)

坡度i有正有负,计算设计高程时,坡度应连同其符号一并运算。

(3)安置水准仪于水准点BMl附近,后视读数a,得仪器视线高Hi=HBMl+a,然后根据各点设计高程计算测设各点的应读前视尺读数b应=Hi一H设;

(4)将水准尺分别贴靠在各木桩的侧面,上、下移动尺子,直至尺读数为b应时,便可利用水准尺底面在木桩上画一横线,该线即在AB的坡度线上。

或立尺于桩顶,读得前视读数b,再根据b应与b之差,自桩顶向下画线。

五、全站仪对边测量

1.考核场地:

操作考核场地三

2.考试时间:

30分钟

3.考核内容:

①仪器安置;②检查操作步骤;③检验记录计算;

4.考核要求:

①仪器安置正确;②仪器设置正确;③观测方法正确;④记录计算规范;⑤取位正确

对边测量记录表

内容

目标

斜距

(m)

平距

(m)

高差

(m)

坡度

备注

A→1

测站点A

1→2

2→3

1→3

观测方法:

两种模式

①MLM-1(A-B,A-C):

测量A-B,A-C,A-D……

②MLM-2(A-B,B-C):

测量A-B,B-C,C-D……,(如图2-6所示)

BC

A

D

O(测站点)

对边测量平面图

[例]MLM-1(A-B,A-C)

【MLM-2(A-B,B-C)模式的测量过程与MLM-1模式完成相同。

一、南方全站仪对边测量

操作

操作过程

显示

MENU

F4

①按MENU键,再按F4(P↓),,进入第2页菜单

菜单2/3

F1:

程序

F2:

参照组1

F3:

照明P1↓

F1

②按F1键,进入程序。

菜单1/2

F1:

悬高测量

F2:

对边测量

F3:

Z坐标P1↓

F2

③按F2(对※边测量)键

对边测量

F1:

使用文件

F2:

不使用文件

F2

④按F1或F2键,选择是否使用坐标文件

[例:

F2:

不使用坐标文件]

格网因子

F1:

使用格网因子

F2:

不使用格网因子

F2

⑤按F1或F2键,选择是否使用坐标格网因子

对边测量

F1:

MLM-1(A-B,A-C)

F2:

MLM-2(A-B,B-C)

F1

⑥按F1键

MLM-1(A-B,A-C)

<第一步>

HD:

m

测量镜高坐标设置

照准A

F1

⑦照准棱镜A,按F1(测量)键显示仪器至棱镜A之间的平距(HD)

MLM-1(A-B,A-C)

<第一步>

HD*287.882m

测量镜高坐标设置

F4

⑧测量完毕,棱镜的位置被确定。

MLM-1(A-B,A-C)

<第二步>

HD:

m

测量镜高坐标设置

照准B

 

F1

⑨照准棱镜B,按F1(测量)键显示仪器到棱镜B的平距(HD)

MLM-1(A-B,A-C)

<第二步>

HD*223.846m

测量镜高坐标设置

F4

⑩测量完毕,

显示棱镜A与B之间的平距(dHD)和高差(dVD)

MLM-1(A-B,A-C)

dHD:

21.416m

dVD:

1.256m

------平距---

11、按

键,可显示斜距(dSD)

MLM-1(A-B,A-C)

dSD:

263.376m

HR:

10°09′30″

------平距---

F3

12、测量A-C之间的距离,按F3(平距)

MLM-1(A-B,A-C)

<第二步>

HD:

m

测量镜高坐标设置

照准棱镜C

F1

13、照准棱镜C,按F1(测量)键显示仪器到棱镜C的平距(HD)

MLM-1(A-B,A-C)

<第二步>

HD:

<

测量镜高坐标设置

F4

14、测量完毕,显示棱镜A与C之间的平距(dHD),高差(dVD)

MLM-1(A-B,A-C)

dHD:

3.846m

dVD:

12.256m

------平距---

15、测量A-D之间的距离,重复操作步骤(12)-(14)

六、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

1.考核场地:

操作考核场地

2.考核时间:

50分钟

3.考核内容:

①仪器安置;②检查操作步骤;③检验记录计算;

4.考核要求:

①仪器安置正确;②目标设置正确;③观测方法正确;④记录计算规范;⑤取位正确;⑥限差规定:

A点的测量坐标与已知坐标之差△X≤5cm、△Y≤5cm

坐标导线测量记录表表2

点名

纵坐标X(m)

横坐标Y(m)

高程H(m)

备注

A

1500.00

1500.00

100.000

A为已知点

=45°00′00″

B

C

A

A点的测量坐标与已知坐标之差:

△X=

△Y=

七、全站仪横断面测量

1.考核场地:

操作考核场地三

2.考核时间:

40分钟

3.考核内容:

①仪器安置;②观测程序步骤;③记录计算;④横断面绘制。

4.考核要求:

①正确安置仪器;②在地面相距50米处设置两点,桩号分别为K0+000、K0+050。

并设K0+000的桩顶高程为100.000米;K0+050的桩顶高程为100.323米;

③在中心桩上安置仪器,沿垂直于中线方向施测K0+000、K0+050的横断面。

断面点间距约10米,左右各施测30米;

④横断面绘制:

水平比例尺1:

200,竖直比例尺1:

50;

⑤观测方法步骤正确;

⑥记录、计算、绘图规范正确;

⑦取位正确;⑧限差符合要求。

横断面测量记录表

桩号:

K0+000高程:

100.000m仪器高:

m

点名

距离(m)

高程(m)

点名

距离(m)

高程(m)

备注

左1

右1

左2

右2

左3

右3

桩号:

K0+050高程:

100.323m仪器高:

m

点名

距离(m)

高程(m)

点名

距离(m)

高程(m)

备注

左1

右1

左2

右2

左3

右3

观测步骤:

①在中心桩上安置仪器;

②输入测站点的高程(设桩顶里程:

K1+100高程为100.000米)、仪器高和棱镜高;

③沿垂直于中线方向施测K0+000、K1+150的横断面。

大约约5米左右测一点,左右各施测15米;

④绘制横断面图:

水平比例尺1:

200,竖直比例尺1:

50;

⑤用同样方法测量第二个断面。

⑥限差规定:

横断面点高程取至cm,距离取至cm。

横断面点对中心桩平面位置中误差≤1.5m,对中心桩高程中误差≤0.1米。

八、S3水准仪纵断面测量

1.考核场地:

操作考核场地一

2.考核时间:

50分钟

3.考核内容:

①仪器安置;②观测程序步骤;③记录计算;④纵断面绘制。

4.考核要求:

①正确安置仪器;

②在地面沿直线每隔50米打木桩1个,共打4个桩,桩顶距地面5cm。

4个桩的桩号分别为K0+000、K0+050、K0+100、K0+150,并设起点桩0+000的高程为100.000米;

③测设K0+050、K0+100、K0+150的高程;

④纵断面绘制:

水平比例尺1:

500,竖直比例尺1:

50;

⑤观测方法步骤正确;⑥记录、计算、绘图规范正确;⑦取位正确;⑧限差符合要求。

纵断面测量记录表

测站

桩号

后视读数

(m)

视线高

(m)

前视读数

(m)

桩顶高程

(m)

地面高程

(m)

备注

1

K0+000

100.000

已知

2

K0+050

3

K0+100

4

K0+150

九、全站仪坐标法测设圆曲线

考核场地:

操作考核场地二

考核时间:

40分钟

考核内容:

①仪器安置;②观测程序步骤;③记录计算

考核要求:

①设置ZY点、定向点,ZY点作为测站点;②仪器安置正确;③仪器设置正确;④观测方法步骤正确;⑤限差符合要求。

放样数据计算表

名称

点名

坐标

备注

X(m)

Y(m)

测站点

ZY(A)

697.910

741.981

后视点B

=0°00′00″

放样点

P1

698.480

755.055

P2

700.189

768.028

P3

703.020

780.804

十、二等水准测量

1.考核场地:

操作考核场地二

2.考核时间:

50分钟

3.考核内容:

一个测段往测高差的观测、记录、计算及检核。

4.考核要求:

①要求分作4站观测;②仪器安置正确;③观测程序正确;

④记录计算规范正确;

⑤取位正确;⑥限差符合要求。

二等水准观测记录

测站

编号

后尺尺

上丝

前尺

上丝

方向

尺号

标尺读数

基+K

备注

下丝

下丝

基本分划

辅助分划

后距

前距

视距差d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观测方法

1、要求作一个测段(A→B)二等水准测量(往测,4站)的外业观测和记录计算。

2、测站观测程序:

奇数站:

后—前—前—后(读数顺序:

后基:

上、下、中丝;前基:

中、上、下丝;前辅:

中丝;后辅:

中丝)。

偶数站:

前—后—后—前(读数顺序:

前基:

上、下、中丝;后基:

中、上、下丝;后辅:

中丝;前辅:

中丝)。

3、限差规定:

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mm;视距累积差≤±3.0m;基辅读数差≤±0.5mm;基辅高差之差≤±0.7mm。

4、取位规定:

上、下丝读记至“mm”;视距部分计算取至0.1m;中丝读记至“0.1mm”;高差计算取至“0.1mm”;高差中数计算取至“0.01mm”;基辅读数差,基辅高差之差取至“0.1mm”(注末位)。

5、记录方法:

①照准后尺基本分划,依次读取上丝

(1)、下丝

(2)、中丝(3)读数,记录。

②照准前尺基本分划,依次读取中丝(7)、上丝(5)、下丝(6)读数,记录。

③照准前尺辅助分划,读取中丝(8)读数,记录。

④照准后尺辅助分划,读取中丝(4)读数,记录。

6、测站计算与校核:

①计算后视距:

(9)=

(1)-

(2)

②计算前视距:

(10)=(5)-(6)

③计算视距差:

(11)=(9)-(10)

④计算视距累积差:

(12)=(11)

⑤计算后尺基辅读数差:

(13)=K+(3)-(4)

⑥计算前尺基辅读数差:

(14)=K+(7)-(8)

⑦计算基本分划所测高差:

(15)=(3)-(7)

⑧计算辅助分划所测高差:

(16)=(4)-(8)

⑨计算基辅高差之差:

(17)=(15)-(16),检核:

(17)=(13)-(14)

⑩计算基辅高差平均值(h均):

(18)=1/2[(15)+(16)]

第2站的观测、记录、计算方法:

在TP1、TP2两点间且与TP1、TP2两点等距处安置水准仪,概略整平。

1、观测程序和记录方法:

①照准前尺基本分划,依次读取上丝(5)、下丝(6)、中丝(7)读数,记录。

②照准后尺基本分划,依次读取中丝(3)、上丝

(1)、下丝

(2)读数,记录。

③照准后尺辅助分划,读取中丝(4)读数,记录。

④照准前尺辅助分划,读取中丝(8)读数,记录。

2、测站计算与校核:

除视距累积差:

(12)=本站(11)+上站(12)外,其它计算同第1站。

第3站的观测、记录、计算方法同第1站;第4站的观测、记录、计算方法同第2站。

十一、四等水平角观测

一、四等水平角观测(方向法)

1.考核场地:

操作考核场地一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