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新探学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874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新探学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课程新探学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课程新探学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课程新探学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课程新探学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新探学习提纲.docx

《语文课程新探学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新探学习提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程新探学习提纲.docx

语文课程新探学习提纲

语文课程新探学习提纲

第一章时代呼唤语文教育改革

一、新世纪的呼唤

21世纪为信息化社会,因为依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发展、分配和应用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又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表现在三个方面。

1.信息化。

显著特点:

信息多、量大、新知识层出不穷,即知识爆炸。

信息化给语文教育的启示。

学会学习,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已成为现实的需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爱读书,会读书。

处理信息。

搜索、筛选、传播等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高效快速的与表达,对阅读表达的速度与效率提出新的要求。

2.全球化。

要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给语文教学的新启示:

开放的心态和视野

增进国际理解,尊重多元文化

合作与交往的能力

严谨的态度与法制的意识

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

积极进取与竞争的意识

关注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3.个性化。

时代的追求引起语文教育多个角度的思考

尊重个性化,发展人的个性

解放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尊重人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二、语文学科的发展

由于改革开放,国际国内的诸多理论吸纳到语文课程中来传播先进文化。

世界范围内对汉字和汉语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1.文学创作方面引进了西方现代文学表现手法

2.文学鉴赏热与重写文学史代表了文学欣赏与研究的新发展

3.进一步了解高尔基以后的世界文学

4.美学和文学理论也有许多新的贡献

5.国外母语课程发展也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三、世纪末的反思

新时代的需要、语文教育与时代的差距引起了语文大讨论,引起了各方关注,主要从学科性质、地位到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等广泛涉及。

从新的困惑中找到比较明晰的答案。

从而引起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思考,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呼唤,对指导我们课改很有意义。

第2章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2001年6月颁发《纲要》起进行了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要求转变课程功能,改革注重知识传授倾向,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注重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课程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进行改革。

二、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

用先进理念指导课改,需要认真研究。

1.根据终身教育思想思考

2.从大众教育的思想出发追求教育公平,面向所有的学生

3.学习化社会的思想更多地提示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4.主体教育思想给语文课程很多思考

5.多元智能的理论启示我们因材施教

6.后现代主义给课改的思考

7.根据建构主义指导课改

三、语文大纲的修订

1.着力于学生的基础素质

2.注重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增强了现代意识

5.加强了整合

6.遵循了母语教育的规律

7.课标概观

第3章对语文课程的认识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式与实质两个侧面

二、语文课程与人的发展

1.语言和思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2.语言是人的重要智能

3.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

4.人的智力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5.语言是生命之声

6.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

7.民族语言积淀民族的行为方式、民族文化、传统精神

结论:

语言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不仅仅是工具。

三、语文课程的地位

由性质决定地位,基础性学科,综合性学科,即多功能和奠基作用。

四、语文教育的特点

1.人文性

2.实践性

3.生活化

4.民族化

第4章语文课程的目标

一、纵向的整体性

1.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

2.总目标恰当简明

3.阶段分明大体有序

二、横向的协调性

1.追求综合化

2.增强时代性

3.整体提高,协调发展

三、三维的交融性

1.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2.过程与方法的意义

3.三维整合的境界

第5章识字教学新思维

一、汉语拼音教学

1.地位与教学

2.教学目标

3.教学策略

二、识字教学

1.地位

2.识字教学目标

3.思路与策略

三、写字教学

1.地位

2.思路与策略

3.书法教学

第6章阅读教学新思维

一、性质与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三、阅读与文化建构

1.教材的课文

2.课外阅读

3.阅读过程与阅读习惯

四、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

五、学会阅读

1.朗读

2.默读

3.诵读

4.精读

5.略读

6.浏览

六、词语教学问题

七、语文知识教学问题

第7章写作教学新思维

一、性质与地位

1.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2.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形式

3.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

4.创造的过程

5.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甚至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程度

二、教学目标

总目标: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具体目标分四个阶段(见课标)

三、文风与做人

什么是好文风(见课标)

文风不正的主要原因:

封闭性、命题脱离实际、写作束缚太多、指导是写作知识加学生作文选、学生读的好作品少、一流作品读得少

怎样克服文风不正?

首先,必须解放学生

其次,要有正确的引导

四、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

2.培养观察能力,养成观察的习惯

3.鼓励自主写作

4.鼓励自由表达

5.重实践,重过程

6.加强写作与阅读、与口语交际的联系

7.加强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8.重视写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第8章口语交际教学新思维

一、性质与地位

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是互为主客体的对话关系

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和写作一样,都是表达和交流,只是书面和口头表达不同

二、教学目标

根据总目标大致涉及九个方面

情感与态度

用语规范

用语文明

文风端正

学会倾听

语言有修养

表达有章法

交流和应对

即席讲话和演讲

三、教学策略

1.应在个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2.不必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重实践

3.大量的口语交际情境和内容可围绕具体可感、有形象、有情节的内容展开

4.重视各科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机会等

5.重视运用多媒体假设交际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9章综合性学习新思维

一、性质与地位

是五个教学目标之一

是综合性课程

是生活化的课程

是经验性课程

个性化的课程

二、学习方式

1.问题—解决

2.观察—表达

3.活动—探究

三、组织与指导

应突出自主、合作和探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第10章教材编写的新理念

一、教材编写的建议

1.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2.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3.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应符合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4.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5.选文应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等

6.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7.有科学体系

8.多样化

9.有开放性和弹性

二、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

1.语文教材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不再规定基本篇目

具有现代意识

及时反映语言文字和语文教育的新成果等

充分注意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方式

编排、装帧具有现代感和时代特征,有面向世界的追求

2.语文教材应该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的规律

选文应考虑题材、体裁丰富多样,考虑儿童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组织和安排可以有多种考虑,考虑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充分考虑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

3.语文教材应注重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有利于综合性学习

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和思考与探究

4.语文教材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5.语文教材应该为师生留有足够的空间

提示、注释系统应少而精

自主活动设计的指导无须过于具体

教学内容要给教师留下灵活处理的空间

应提建议和引导,不应越俎代庖

6.语文教材应该有好的创意

第11章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改“灌输—训练”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师生对话关系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

1.改革课堂的时间和空间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新探究

第12章语文评价的改革

一、基本理念

提倡积极评价

既重视形成性评价也重视终结性评价

重视教师对学生评价,更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充分考虑语文课程的特点评价

二、特点与对策

1.注意整体性

2.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3.强调汉语文的特点,突出语文学习感性的作用等

4.以五个板块多样化

三、要点与难点

要点见课标的五个板块

难点集中在对素养的评价

基本素养主要在于文本阅读理解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