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语言精炼和简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854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堂语言精炼和简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数学课堂语言精炼和简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数学课堂语言精炼和简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数学课堂语言精炼和简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数学课堂语言精炼和简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语言精炼和简约.docx

《数学课堂语言精炼和简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堂语言精炼和简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课堂语言精炼和简约.docx

数学课堂语言精炼和简约

数学课堂语言的精炼和简约

语言是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

斯托利亚尔在《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一书中指出: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

“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

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将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上好课、教好学生,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

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理性的合逻辑的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

讲授中语句的停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语言的渲染可调动学生的情绪;明显的疑问语气好像在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有意识地放慢语速意思是说“这里是重点千万别错过”。

寓情于理和寓理于情的语言,能够解开学生的万千心结;有条有理和层次分明的语言,能消除学生的重重疑惑。

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美,用语言去督促。

总之,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对学生产生震撼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组织他们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

本文拟就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

教学语言要准确无误,不违反科学性。

具有科学性的语言应当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

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彻的正确认识。

如果辞不达意、模糊不清,或用语含混,模棱两可,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搅乱学生的思维。

如把“除以几”表达为“除几”,漏了一个“以”字,就把除数与被除数颠倒了。

又如,有人认为自然数既然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那么“奇数或偶数的个数当然都比自然数的个数少”、“奇数和偶数各占自然数的一半”。

其实,这两句话都违反了科学性,因而都是错误的。

因为,在有限的情况下成立的结论,在无限的情况下不一定成立。

自然数、奇数、偶数都有无限多个,因而,不存在谁多谁少的问题,也不存在谁是谁的一半的问题。

 二、简洁练达,具有逻辑性。

教学语言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罗嗦重复,要言简而意明,使学生既容易接受,又便于记忆。

教学语言更要逻辑严密,句句连贯,环环紧扣,层次分明,切忌颠三倒四,前后矛盾。

如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是“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不要随意改为“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改动一字,犯了违反逻辑性的大错误--循环定义。

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说“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缺少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的前提,就违反了逻辑规则中的“充足理由律”。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样板,他们对学生语言习惯和能力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规范,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的理解。

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熟练数学科学语言的表达,做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法也是大有益处的。

三、点拨引导,具有启发性。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数学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处于“愤徘”之时,用启发性的语言给予恰当的点拨引导,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

如求1/6+1/12+1/20+1/30+1/42=?

,运用常规方法进行通分,十分繁琐,正当学生面有难色之时,教师指点迷津:

观察一下,分母有什么特点?

能否变形一下,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在老师点拨下,学生观察出分母都是两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并联想1/2—1/3=1/6,1/3—1/4=1/12,1/4—1/5=1/20,1/5—1/6=1/30,1/6—1/7=1/42,很快算出原式等于1/2—1/7=5/14。

这里,教师用启发式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心扉,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联想的能力。

四、激活思维,具有思考性。

教师的语言如果都是一听见底的话,或者平谈得象一杯白开水,对学生的思维很难产生撞击作用,也难以使学生爆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要善于运用富含哲理和情理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疑难铺路搭桥。

课堂教学中,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和规律的探求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展开,认识逐步深化。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让学生复习旧知识10.25÷125,然后过渡到10.25÷12.5,再设问:

(1)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思维转折处)

(2)你怎么把它变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

(知识关键处)(3)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么办,根据什么?

(规律探求处)(4)完整归纳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如何计算?

理解疑难处)。

五、风趣幽默,具有生动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教师上课时,用语要鲜明活泼,形象生动,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箴言等,使课堂富有趣味性,使课堂充满幽默感和笑声,使单调艰苦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欢声笑语中到达知识的彼岸。

如在一节应用题课上,有一题问“从甲地走到乙地要用多少时间”,一位学生误把“5小时”答成“5时间”,教师没有进行絮絮叨叨的说教,也没有板起脸孔指责批评学生,而是了如下诙谐有趣的调节:

好,问题问用多少时间?

答用5时间;那如果问教室有多大?

则答48大;小芳有多重?

答42重;山坡上有几头牛?

答8牛。

在学生轰堂大笑中,教师再作讲解和订正,不但调节出情趣与气氛,而且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事实表明,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耐人导味的语言对学生最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幽默语言时,应该注意将幽默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不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更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因为不管幽默批评多么高明,都难免不带有讽刺意味,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了。

六、通俗易懂,具有形象性。

使用贴近小学生的儿童化语言,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明白流畅,是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如果课堂教学语言过度艰深,充满了抽象的名词、概念、术语,晦涩难懂,学生就会如堕五里雾中,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小学课堂教学语言还要避免成人化、土语化、杜绝语病,注意规范化和示范性。

要充分发挥教师语言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

七、和蔼亲切,富有情感性。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

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

许多专家也认为:

智力源于情感,情感支配智力。

对人的成功而言,情感智力比通常的心智活动的进行和智力水平的提高,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是其他任何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八、积极评价,具有鼓励性。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学习。

例如,在讲“一位数除三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出示题:

428÷2,教师说:

“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有勇气独立完成这道题吗?

”当全班学生都做对时,教师又说:

“你们真了不起!

”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动,而且师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学生也会感知“老师对我们真好!

”“我可喜欢学数学了。

”“我非常愿意学数学。

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当一名学生正确的回答了教师提出的比较难的问题或一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把问题回答正确时,教师会说:

“同学们,鼓励他!

”全班同学会热烈的、带有节奏的鼓掌;有的老师还会用亲切的语调说:

“回答得非常好!

”“李军,今天表现得真好!

”我想:

就这样一句话,会使这名同学全天都能愉快地学习,甚至,从此以后,他就非常喜欢数学了。

如果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绩不给予正确的评价,那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即使错了,也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

当然,表扬、激励、鼓舞都必须有的放矢,不失分寸。

相反,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由厌恶数学老师到厌恶数学学科,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

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

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以上所谈,仅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肤浅体会。

当然,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数学教师运用语言的艺术也无止境,但只要我们勤奋学习,积极探索,就一定能使数学教学语言更具艺术魅力。

 

[摘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借语言来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数学教师课堂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选取课堂教学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并与数学课堂环节相结合。

我们将数学课堂分成“导入新课——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反思小结”四个环节,探讨各课堂环节教学语言的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探寻更加适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课堂环节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定义及研究意义

1.课堂教学语言的定义

语言,以语音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则而构成的约定俗成的体系。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本身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活动,同时语言能促进和体现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关于课堂教学语言的定义,各专家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所采用的语言,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学科知识,传授学科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时所采用的语言,也包括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在组织管理学生时所采用的语言。

这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研究的对象,并将其与探究式教学的数学课堂环节结合,尝试分析课堂的每个环节中教师课堂语言的特点。

2.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意义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凭借课堂教学语言来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从进入教室开始,到走出教室为止,始终处于说话的状态之中,这中间他要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在讲课过程中他还要随时组织教学活动,排除各种影响教学活动的突发事件,要时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讲课内容的转换,跟上讲课的思路,最后,他还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的内容,这些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师通过言语活动来完成。

这也意味着,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即课堂语言的运用技巧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重要的和必要的途径。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传授式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教学思想、理论、方法的转变,尤其是探究式教学引入数学课堂,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

作为教学能力重要表现的课堂教学语言,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进步。

教师要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教法,就必须先完善自身的课堂语言修养。

课堂语言活动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任务,它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同时又影响教学理念的形成和课堂活动的全部安排。

教师课堂话语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研究教师课堂语言的合理运用正是为了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各环节对教师语言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改变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可总结为如下四个操作程序:

(1)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假设、猜测结论—检验、推证结论);(3)小结探究成果(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及解题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4)反思小结。

步骤的框图如下:

 

进入情景

自主探索

协作学习

反思创新

进入情景

自主探索

协作学习

反思创新

学生:

 

教师:

 

本文试图将教学语言的具体要求与课堂各环节相结合,分析各环节中教师语言的特点,使教师语言运用更有针对性,也更具操作性。

1.新课导入突出语言的趣味性

导入语即开场白,是教师一堂课开始与教学目标有关的,能调动学生热情的话语。

导入语言要体现本课宗旨,具有一定概括力;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新课导入应着重突出语言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诱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

如《10的认识》新课导入:

师: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礼物,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装有小动物图片的信封]

生猜测:

不知道

师:

告诉你们是一些小动物的图片。

那上课之前老师想跟你们玩猜小动物的游戏,愿意和我玩吗?

生:

[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愿意。

师:

[老师把信封里的6个小动物抓在手中]小朋友,猜猜看,有几个小动物呀?

生1:

2个。

师:

还要多。

生2:

7个。

师:

再少一点。

生3:

5个。

师:

再多一点。

生:

6个!

师:

对了!

在实物投影上出示,大家数数看。

师:

想不想再猜一次?

[老师动作:

在刚才的基础上再把信封里的小动物倒在手中]现在有几个?

生1:

肯定比6多,8个。

生2:

9个,10个……

师:

小朋友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

小朋友桌上也有一个跟老师一样的信封,大家数数看就知道了。

……

根据数学课程内容,适当地运用一些猜谜、小游戏、说笑话、讲故事的形式来增添导入的趣味性是不错的选择。

例如,在讲解“角的分类”时,可以采用谜语“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来导入,不仅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平添了不少乐趣。

此外,利用拟声词来模拟人或事物的客观音响,巧妙、刻意地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等方法,都可以为导入语言增加趣味性的色彩。

2.探索新知体现语言的平等性、科学性、启发性

(1)平等性

新课导入后,便是学生探究新知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环节。

教师要积极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探究数学问题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充分参与对知识的探究。

在这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是教学生“学会什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会学什么知识”。

【案例】《万以内退位减法》

在“质疑问难环节”,一个学生突然举手问:

“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

”这可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全班学生也齐刷刷地向这位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

接下来就出现了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

谁能说一说,你在从高位减起时遇到了什么麻烦?

生1:

从高位减起,后面遇到需要退位时不好办。

师:

你是怎样改的?

生2:

差比原来少写1。

师:

那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在经过退位以后,使差不做改动呢?

生3:

老师,可以这样做,在从高位算起时,可以一次同时看两位,如果下一位需要退位,在写差时就先留下一个1。

(这位学生边说边以黑板上的题目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学生点头表示认同这位同学的观点)

师:

你真了不起!

还别说,这个方法真能行得通。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

“老师,既然这种方法可以,那为什么书上说‘从个位减起’呢?

师:

这个问题提得好!

你们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1:

老师,我认为按照书中介绍的计算方法算起来简便。

生2:

我也认为从个位减起要比从高位减起简便。

师:

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计算时要尽可能地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

不过,今天我们要特别感谢xx同学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正是由于他的这个问题使我们对多位数的减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话交流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华罗庚认为:

研究数学问题时,独立思考不是说一个人独自在那里冥思苦想,不和他人交流,独立思考也要借助别人的结果,也要依靠群众和集体的智慧。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因而,课堂教学语言的平等性也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数学知识、数学想法过程中的平等。

(2)科学性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在探究新知阶段数学语言的运用是必需的,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显得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数学语言为基础,应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应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语言的内容符合科学原理;二是用词要正确、表达要准确;三是通过教学语言,要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潜移默化的训练。

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能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

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深刻的理解,避免产生知识性的错误。

例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增加了”与“增加到”等,他们的意义是不同的,如果混为一谈,就是向学生传授了错误的知识,违背了同一律。

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直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这样的表述就违背了矛盾律。

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乏科学。

其次,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讲解,不能用土话、方言来表达。

比如,不能把“垂线”说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等。

数学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场所,那么就必须时刻考虑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性强的学科,就要用数学学科的专业术语来表达。

第三,认真备课,了解教材中的新信息。

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的使用,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更大一些。

在习惯了老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术语,而对新教材中同一概念有不同表述方式的,由于习惯可能会出现口误。

比如原先教材中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而新教材中用“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代替。

在乘法中,以前的大纲和教材把相乘的两个数分别叫做“被乘数”和“乘数”,现行教材都叫做“因数”。

这些细微的变化都要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重视。

第四,数学是一门科学,教师在表达时就得准确、明白。

不少教师习惯于使用“可能”、“大概对吧”、“也许是”这样的表述,这是数学课堂的大忌,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仔细推敲。

同时,讲课时尽量不带口语“这个这个”、“啊”、“然后”。

这样的口语,教师本人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是这样口语用得过多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到了上课的效率。

最后,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里边涉及到了教师的提问艺术。

当然,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有意义的。

对于“是不是?

”、“对不对?

”这种给出答案来征求学生意见的提问,忽视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更加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启发性

孔子说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一位好的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现真理。

对于学生探究新知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加以引导启发,但绝不是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循善诱,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引导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发现真理。

同时教师还应及时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艺术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或巧妙的停顿、或问而不答、或问而缓答、或设置悬念等语言艺术,能够帮助学生克服障碍,不仅让探究活动继续进行,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能使课堂变得轻松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解决问题强调语言的激励性、现实性

(1)激励性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理解新知识的方式是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主要以各种不同难度的练习和利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形式进行。

随着练习难度的增加,教师鼓励性的语言能在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建立面对挫折继续尝试的勇气,同时也能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主要是通过表扬的方式实现。

每一个小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吝啬一句简单的赞扬语。

赞扬学生的话语是有艺术的,其中需要教师在表扬过程中十分注意的一点是表扬应针对学生做的事情,不能针对人。

不少教师会脱口而出“你真聪明!

”,“你真棒!

”,这样的表扬会让其他没有受表扬的学生觉得“老师没有说我聪明,难道我不聪明?

”的心里感受。

在学生出色的回答完问题或者完成某项任务时,教师可以说“这位同学的解题方法很新颖,相信其他同学也能够想出更好的方法”,不仅表扬了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同时也照顾到了班级其他学生的感受。

(2)现实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也能应用于生活,探究式的教学更加注重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更加注重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数学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因而教学中要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的课堂语言注意现实性,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又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4.反思小结加强语言的逻辑性、精炼性

(1)逻辑性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对“怎么学”、“学到了什么”进行反思整理。

本环节主要任务是学生先尝试自己梳理表述,教师对学生遗漏的知识及时补充,最后教师作总结。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学,这个特点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各环节、知识点的呈现顺序具有较强的逻辑条理性。

那么,教师在做最后小结时,就要体现课堂知识学习的顺序、递进的过程,相应的就要求语言具有逻辑性。

逻辑性的总结能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思想中混乱不清的学习过程,为知识的存贮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也为将要学习的知识作了铺垫。

(2)精炼性

所谓总结语言的精炼,主要是指语言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

教师通过最后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个更加深刻的把握。

教学的最后总结时间紧迫,但这样的总结又是不可或缺的,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要完成总结任务,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更加精炼但又不能顾此失彼,因此,教师在平时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精炼的概括能力。

5.无声语言的恰当使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以自己出色的有声语言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力求配合恰当合理的无声语言向学生传递信息,从而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教师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

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