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学考试真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783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自学考试真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国自学考试真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国自学考试真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国自学考试真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国自学考试真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自学考试真题附答案.docx

《全国自学考试真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自学考试真题附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自学考试真题附答案.docx

全国自学考试真题附答案

全国2009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

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根据现代美学的观点,艺术在逻辑上首先存在于(D)6-306

A.物质形态中B.形式概念中

C.行为个体中D.意象世界中

2.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主张的是(D)3-139

A.歌德B.席勒

C.康德D.黑格尔

3.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都是(C)6-324

A.人类的主观愿望B.神灵的凭附

C.现实的模仿D.理念的模仿

4.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歌意境的是(B)5-296

A.王维B.严羽

C.刘勰D.司空图

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C)7-344

A.诗歌批评B.散文批评

C.小说批评D.戏曲批评

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D)7-344

A.庄周《庄子》B.孔子《论语》

C.刘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

7.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B)1-17

A.心理学方法B.哲学方法

C.人类学方法D.艺术学方法

8.美学应当划归于(C)1-13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

C.人文学科D.实证科学

9.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的美学家是(C)1-2

A.苏格拉底B.毕达哥拉斯

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0.从审美活动的逻辑过程看,审美体验必将把人引入(A)2-77

A.澄明之境B.道德至境

C.智慧至境D.美幻之境

11.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B)2-100

A.早期人类的巫术与狩猎活动B.制造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

C.艺术的产生D.审美意识的确立

12.达尔文认为人的审美发生于(C)2-94

A.人的精神追求B.人的道德观念

C.人的生物学本能D.人的社会意识

13.审美体验的独特性是(B)2-76

A.离开对象作抽象的玄思B.与对象进行倾心交流

C.主体道德意志的介入D.客体洋溢美的意蕴

14.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所具备的感性形态是(D)3-145

A.丑陋不堪B.纤细精致

C.荒诞不经D.粗犷宏大

15.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形态,又是一种(B)3-120

A.形式分类形态B.逻辑分类形态

C.内容分类形态D.抽象存在形态

16.下列不属于经验主义的美学家是(D)4-208

A.夏夫兹博里B.荷加兹

C.哈奇生D.席勒

17.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D)4-229

A.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超越B.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

C.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超越D.从经验世界向先验世界超越

18.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心声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B)5-278

A.形式说B.表现说

C.娱乐说D.符号说

19.将艺术品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和客体层这四个层次的美学家是(A)5-285

A.英伽登B.盖格尔

C.汉斯立克D.克罗齐

20.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融合是指(D)5-291

A.审美理想B.审美想象

C.审美判断D.审美意向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以道制欲”(BD)7-372

A.有助于主体情感的任意发泄B.反映了理性对感性的节制和净化

C.容易造成对情欲的过分压抑D.有助于美育的正常实施

E.体现了美育的强制性

22.审美的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表现在(AB)2-59

A.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B.审美活动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

C.审美活动指向人的自由存在

D.审美活动具有绝对的超功利性

E.审美活动超越一切目的性

23.艺术品在艺术活动的动态流程中的基本特征是(ABC)6-307

A.他律性B.形式符号性

C.开放性D.自律性

E.兼容性

24.把审美经验视为游戏活动的美学家有(AB)2-92

A.康德B.席勒

C.斯宾塞D.伽达默尔

E.尧斯

25.悲剧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悦,使人能够(AB)3-162

A.以悲为美B.化悲为美

C.不以己悲D.以喜为美

E.以丑为美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题4分,28、29小题每题3分,共14分)

26.审美趣味2-53

答: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7.艺术品的他律性6-307

答:

艺术品就其中介功能而言不是独立自足、自在自为的,而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的。

首先艺术品是为接受、欣赏者而存在的。

离开了接受主体,艺术品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其次,艺术品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作主体;同时,艺术品中凝定的艺术家创造的意象只是潜在的,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欣赏活动,才能重新被激活,所以它也受制于接受主体。

就此而言,艺术品为接受主体而存在,又同时为两个主体所决定、制约,因此艺术品具有“他律性”。

28.仿象5-292

答:

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幽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这里,“主体”有意退居幕后,其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意象的仿真性上。

29.趣味教育(教材中无法找到标准答案)

答:

趣味教育是以人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全面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人的学习乐趣为目的,以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在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下,让受教育者自主性地,创造性地、有规律性地、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理论和真理。

从而最充分地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创造欲和幸福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作为精神存在的特征。

2-71

答: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1)惊异:

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2)体验:

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3)澄明:

走向本真的世界

31.简述审美境界的性质、特点。

1-35

答:

一、审美境界的性质

人在各种生存实践活动中,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其中就包含着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是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境界。

二、审美境界的特点

1、审美境界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

2、从心境来说,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性和有限性,而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

3、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

由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导致的审美体验是多层次的,它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层不断潜入和递进的动态结构。

4、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

人生境界的多质多层次性也导致了审美境界的丰富多样和多层次性。

32.简论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6-310

答:

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

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之中。

艺术活动的开端即由意象的产生为标志。

在艺术的“创造——艺术品——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

这个过程又可分为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

一、意象的孕育。

意象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艺术意象的产生也并非无缘无故的突现,物物相感而生发的原则体现于艺术意象的产生:

主体意识和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1、意象的孕育,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体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

2、意象孕育中所发生的主、客体交流的形式完全不同于功利认识、判断的形式。

它是主体意识的自身协调或主、客体契合达到共振的一种自由状态。

3、意象无论有无原型,从根本上说,都是主、客体的交融、契合,主体心理进入了审美自由状态时意象才能得到最好的孕育。

二、意象的生成。

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

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产生。

这里,生产具有双重涵义:

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又有工艺制作、生产之义,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

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3、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即艺术品)。

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33.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

5-281

答: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首先,艺术品不能是自然物,而必须是人工制品。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一个区别是:

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艺术品是人的高级活动——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人工制品中的高级部分。

这是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二个重要区别。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艺术品与其他非艺术的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依凭抽象思维来认识世界,作出理论形态的概括,而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并以此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34.简述感性形象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7-360

答:

(1)美育是主体通过不断的审美体验,水滴石穿般地浸润了人的内心,慢慢地塑造着人的个性,仿佛如清风拂过人的心田。

美育是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

(2)感性形态的审美价值所给人的感官享受中,包含着与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

(3)在艺术作品中,感性形象正是情感的载体。

艺术家们产生强烈的喜、怒、哀、乐情感时,常宣之于咏歌等艺术形式。

(4)美育以形象为基础,是审美对象在形式上与情感相契合,在本质上是情感的体验,是最终实现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功能的协调活动。

(5)美育的过程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6)感性形态乃是艺术家与欣赏者沟通的中介。

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则通过感性意象与作者产生了

情感上的共鸣j欣赏者所受到的感化,正是在这共鸣中产生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李商隐《无题》诗云: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请以此诗为例,说明审美理解的多义性特点。

4-246

答:

(1)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

由于审美对象中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并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因而对其的理解也不可能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进行,而必须通过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观活动来进行。

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相比较,这种直观活动看似更加具体,实际上却更加模糊和含蓄,所把握到的意义也显得不够确定,却意蕴丰富,回味悠长。

这种现象在艺术欣赏中经常出现,以致引起人们的许多争议。

(2)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魅力是毋庸置疑的,读来也显得意味深长。

但它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对此人们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两情相悦、至死不渝的爱情?

还是聚少离多、变幻莫测的人生况味?

似乎都有其根据,但又都缺乏明确的证据。

36.举例说明优美和崇高的相互关系。

3-157

答:

(1)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白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的人生存在至境。

(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3)优美和崇高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因为其审美形态的内涵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特征的互补性,它们常常作为相互对立补充的一组审美形态出现。

(4)对于崇高与优美两种审美形态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差异,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虽然有些美学家并不承认崇高是一种审美形态,但许多美学理论还是坚持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

这些理论强调优美与崇高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

(5)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从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出发,优美与崇高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呈现出的两种存在状态。

优美作为审美实践发展中的形态,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人生实践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所呈现的一种和合化一的境界。

而崇高则不然,它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

(6)崇高和优美的事物在形式上有其量的规定性的方面。

自然界的崇高首先以其数量上与力量上的巨大引起人们的惊讶和敬赞。

它们经常以突破形式美的方式展现出来,而这些又与优美的形式恰恰相反,构成崇高和优美完全相反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