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县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750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泗阳县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泗阳县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泗阳县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泗阳县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泗阳县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泗阳县十二五规划.docx

《泗阳县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泗阳县十二五规划.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泗阳县十二五规划.docx

泗阳县十二五规划

泗阳县十五届人大

四次会议文件

 

泗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泗阳县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一月

泗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泗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也是泗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泗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泗阳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提出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政策取向,集中体现国家和省、市的要求,体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意图和施政方针,是指导全县2011-2015年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环境-3-

第一章“十一五”时期发展成就-3-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

(二)基础设施突飞猛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3-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4-

(四)政府职能加速转变,体制改革持续深化-4-

(五)对外开放取得突破,区域合作日趋紧密-6-

第二章“十二五”期间发展环境-6-

(一)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7-

(二)长三角加速一体化进程,江苏率先发展创新型经济-7-

(三)苏北发展进入快速通道,扶持宿迁突破力度更大-7-

(四)泗阳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六大战略增添发展活力-8-

第二篇“十二五”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9-

第三章指导思想-9-

第四章发展战略-9-

第五章主要目标-10-

第三篇经济发展-14-

第六章绿色能源引领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14-

第一节聚力绿色能源高地,加快新兴产业翻番-14-

第二节规模化品牌化推动,加快主导产业升级-15-

第三节加大二次创业力度,实现开发区新跨越-16-

第四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17-

第五节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8-

第七章着力发展商贸旅游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14-

第一节提升商贸服务业,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19-

第二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善生活服务体系-19-

第三节突破外资重大项目,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22-

第八章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打造农业强县-22-

第一节打造特色农业园区,大力发展高新农业-23-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23-

第三节实施品牌战略工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24-

第四节招引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25-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与基础设施建设-24-

第九章加快滨水森林城市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26-

第一节优化城市空间开发新格局,重兵会战五大片区-26-

第二节推进“四城同创”,努力提升城市品位-27-

第三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统筹发展新机制-26-

第四节构建梯度化城镇体系,努力加快中心镇建设-29-

第五节以“4+1”工程为抓手,建好社会主义新农村-29-

第十章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29-

第一节构建区域一体化陆路交通网-30-

第二节加速港口和航道建设-30-

第三节加快构建区域性现代物流网-30-

第四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31-

第五节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32-

第五篇民生与社会发展-34-

第十一章强化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4-

第一节大力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加大科技研发投入-34-

第二节深化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34-

第三节加强科研载体建设,建设生态科技园-35-

第四节加快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36-

第十二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名县-37-

第一节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37-

第二节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着力实现教育公平-38-

第三节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39-

第四节加大人才招引力度,促进人力资源加速集聚-40-

第十三章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体育卫生事业-37-

第一节弘扬泗阳文化,事业产业双推进-41-

第二节创建体育强县,健身竞技双增强-41-

第三节巩固医改成果,实现公共卫生均等化-42-

第十四章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41-

第一节坚持富民优先,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43-

第二节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国家级生态县-44-

第三节加强节能环保,倡导低碳生活-45-

第四节扩大社会就业,建立良性劳动关系-44-

第五节健全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体系-46-

第六节加强人口管理,推进计划生育-47-

第七节强化社会公共管理,完善防灾减灾系统-47-

第八节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巩固平安建设成果-49-

第六篇规划保障和组织实施-50-

第十五章规划保障-50-

第一节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50-

第二节完善“十二五”规划体系-50-

第三节落实规划保障措施-50-

第四节加大重大项目组织和推进力度-51-

第十六章组织实施-51-

第一节健全规划组织-51-

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51-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环境

第一章“十一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围绕“跻身苏北第一方阵,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带动、强农富民、生态立县、民生普惠、创新创优”六大战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苦干,加快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全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2.2亿元(预计,下同),“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2%,高于同期全国及全省经济增长速度。

按常住人口计算,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523元;2010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5亿元,年均增长57.7%、50.3%,2006-2009年连续4年被评为江苏省财政收入增收表彰单位;全县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9.5:

39.4:

31.1调整至2010年的19.1:

47.5:

33.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至80%以上;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投资在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提高到36.5%,其中工业投资五年累计超过350亿元。

纺织服装、木业加工、照明电器三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电气和绿色包装四大新兴产业规模初显。

(二)基础设施突飞猛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新提高,城市功能得到新发挥,城市形象得到新提升,城区开发进入片区时代,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20.5平方公里扩展至2010年的41.5平方公里,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41.8%;城市规划工作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建总投资达410亿元,新建改造89条110公里城乡道路,建成城市森林公园、市民广场、生态公园等公共基础设施,城市新增天然气管网建设80余公里;“四城同创”工程进展顺利,连续三次获评省级双拥模范城,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进展顺利;运河新城、西康新区、城南生态科技新城“三个片区”建设整体启动,基础设施配套有序推进。

同时,启动王集镇、新袁镇两个“卫星小城”建设。

“十一五”期间,乡镇“4+1”工程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和水系、供电、基础设施等详细规划通过论证,一批龙头项目落户投产,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镇村两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所有乡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连续多年被评为省高效农业先进县、高效渔业规模化建设先进单位,跻身首批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行列。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科技兴县取得明显成效,科技进步贡献率有了较大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及专利数持续增长,生态科技园启动建设。

2010年全县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获批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项,组织实施县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多项,完成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产学研合作项目60个,年销售收入亿元企业建设研发机构5个,获市科技进步奖15项。

“十一五”期间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全社会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683件。

2008、2009年连续两次荣获“省人才工作先进县”称号,2005-2008连续四年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年度考核,2005-2009年连续5年荣获省“防震减灾先进单位”称号。

区域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实现了由教育优先发展向教育领先发展转变的目标。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现代化装备水平极大改善,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先后获得全市唯一的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单位、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幼儿教育工作先进县、首批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等荣誉称号,高考本科达线率始终领跑全市。

连续获得市教育工作目标综合考评一等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一等奖、职教综合考评一等奖,成为宿迁接受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现场考察评估的唯一县区。

县体育场、大剧院等一批文体设施投入使用。

泗阳电视台完成数字化省级改造,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16个乡镇全部实现光缆联网。

连续成功举办全国越野摩托车锦标赛和全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泗阳赛区比赛。

各乡镇均建成综合文化站,全县以动漫软件、服务外包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全县按照“管办分开、医防分设”的原则,进行了以产权置换为主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公共卫生事业不断扩大,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增加,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运行。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楼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

全县医疗卫生人员达到2952人,城乡健康教育覆盖面达85%以上,人民群众就医条件显著改善。

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取得新成绩。

全面落实“依法行政、依法维权、依法维稳”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举措,探索出一套思路清晰、机制完善、运作高效、基础扎实、保障到位的特色工作模式。

连续5年被省表彰为“社会治安安全县”,2009年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

全县法治建设做法被誉为“泗阳模式”在全省推广。

2008年、2010年被表彰为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25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5%、12.2%。

2009年荣获省政府全面小康推进奖。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达9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9.6%,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8%以上,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深入实施农村“五件实事”,农村住房、饮用水、道路、医疗等条件迅速改善。

生态泗阳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成功举办第二、第三届中国杨树节,2010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8%,201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建设示范县、中国生态建设模范县和全国最佳生态宜居县。

(四)政府职能加速转变,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加快。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许可。

先后出台廉政公示、村官审计、乡科级干部公推公选到“五个一线”干部实践锻炼全程考察制度,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部门突出职责重点,理顺职责关系,强化直接服务,健全监督机制,严格控制机构编制。

县行政服务中心在全省首创“三集中三到位”,并发展到“五集中五到位”,在全省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1:

2008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率先出台《县乡机关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述法考核评价实施办法》,首次将述法述廉工作列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2010年实施《泗阳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稳妥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

物价、财税、投资、金融改革进展顺利,科教文卫、劳动人事、住房制度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

(五)对外开放取得突破,区域合作日趋紧密

对外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0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1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对外贸易年均增长56.4%。

利用外资提高到新的水平,2010年引进外资企业13家,实际利用外资到账2715万美元,年均增长45%。

对外经贸领域不断拓展,经济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劳务合作、海外工程承包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2010年全县共有外资企业54家,有自营进出口实绩企业57家,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孟加拉、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积极参与长三角和淮海经济区合作,依托吴江市对口支援的有利条件,积极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主动承接吴江、苏州以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项目。

“十一五”期间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过300项,承接资金近百亿元。

宿淮铁路、京杭运河泗阳港、泗阳大桥、运河四桥和省道325、330、245、火车站、港口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陆续开工建设。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泗阳仍然存在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从具体情况看,虽然企业、产业有所增多,数量不断增加,产业门类不断拓展,但大企业、强企业数量仍然偏少,产业集聚度不够高、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服务业比重较低的现状依然存在;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但总体水平低、人才总量少的局面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但区位优势不够突出的问题依然存在。

2010年,泗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水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1%、31%,城市化率比全省低15.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5%、76%。

这些都是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也是实现发展更大突破的主攻点和突破口。

第二章“十二五”期间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向纵深发展。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的若干意见》,宿迁市迎来新的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泗阳发展必将进入新的快车道。

(一)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我国将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工作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长三角加速一体化进程,江苏率先发展创新型经济

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规划将长三角区域定义为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全境,着力实现整体产业升级、整体产业转移,长三角城市群率先建成世界级城市群。

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速。

江苏省把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主攻方向,把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为工作主题,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努力构建低碳化发展新体系,推动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带头产业。

全省上下坚持规划先行、项目优先,先后出台11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90个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等规划。

2010年起部署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规划。

这一系列重大发展决策的提出将在未来的3-5年内深刻影响江苏经济发展,成为构筑江苏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

(三)苏北发展进入快速通道,扶持宿迁突破力度更大

省委、省政府正式决策“苏北振兴、南北挂钩”以来,江苏省相继出台了一大批扶持苏北发展的政策措施。

苏北已经进入发展快速通道,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稳步提升,南北差距逐渐缩小,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末,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的若干意见》,将宿迁市作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进一步明确了宿迁发展的目标定位和主要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政策措施,着力支持宿迁改革创新,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四)泗阳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六大战略增添发展活力

近年来,泗阳立足县情实际,以“跻身苏北第一方阵,建设小康”为工作目标,加快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木材加工和照明电器业,着力引进新家纺企业,初步构建了具有泗阳特色的“3+4”产业体系,为泗阳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2010年泗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标志着还将持续较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泗阳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经济发展转型速度加快,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区域竞争日益加剧。

与此同时,也有全国经济总体平稳持续增长,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省委、省政府支持宿迁发展的力度加大等优势。

总体来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远大于挑战。

第二篇“十二五”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第三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突破大项目、创新促转型为主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城乡一体化、强农富民、普惠民生、生态立县和创新创优“六大战略”,持续推进滨水城市3年大变化等“六大规划”,聚力打造绿色能源高地,加快建设滨水森林城市,为高水平跨入全国百强、高质量建成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第四章发展战略

一、工业强县战略。

围绕优化转型升级,突出“调高调优调强”基本取向,坚持以新产业、大项目、新链条扩张规模总量,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动转型升级,重点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翻倍、现代服务业提速步伐,建设新光源基地、新家纺之乡、新木业走廊。

二、城乡一体化战略。

以50平方公里、50万人现代滨水森林为建设目标,全面加快城市化步伐。

大力开展“五区联动、四城同创”,全方位塑造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集聚辐射和承载带动功能。

围绕“532”发展目标,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中心镇和农民集中居住点,构建梯度化城镇体系,全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三、强农富民战略。

以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业强县为目标,以乡镇“4+1”工程建设为载体,重点突破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及农业科技进步,全力打造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大招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力度,发展特色品牌农业。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全力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四、生态立县战略。

贯彻落实生态县建设规划,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构建生态空间框架,合理保护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环保,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努力创建绿色生态家园,改善社会人居环境。

五、民生普惠战略。

高标准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人民收入水平,普遍惠及千家万户。

加快打造教育名县,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提质扩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平安法制安民工程,全力打造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

六、创新创优战略。

发扬“三创”精神,鼓励全民创业,全面突破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力争创优。

构建泗阳区域创新网络,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持续的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五章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实施“5115工程”,完成“两大跨越”。

“5115工程”即: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

“两大跨越”即:

超过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建设高水平百强县;提前实现全面小康。

具体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12年,打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第二步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国百强县,提前实现全面小康。

(指标见表1)

一、综合经济。

建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融合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000元;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8:

54:

38,财政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32%;500万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0亿元以上。

二、工业发展。

建成以绿色能源为引导、以“3+4”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

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比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00家。

三、服务业发展。

建成商贸、物流、旅游、金融、商务、科技等服务齐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0亿元,年均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20%。

四、城市化与城镇建设。

加快推进建设现代滨水森林城市,启动规划滨湖片区。

到2015年,初步建成中心城市、中心镇、小城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梯度化城镇体系,城市化水平达到50%。

五、科技创新。

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县域技术创新体系。

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1%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12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

六、对外开放。

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亿美元,年均增长32%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年均增长35%。

七、人口资源环境。

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加强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有面积106万亩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省市调控标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超过9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

八、社会事业。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就业、社会保障、人口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到2015年,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幼儿入园率达到98%,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达4%;进一步加快体育馆、游泳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大型文体场馆和小区、城市绿地的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城镇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6%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9%。

九、人民生活。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努力实现五年倍增。

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0元,年均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