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材剖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734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材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材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材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材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材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材剖析.docx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材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材剖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材剖析.docx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材剖析

实验一混凝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求得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混凝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水中悬浮物和胶体杂质。

混凝效果对后续处理,如沉淀、过滤影响很大。

天然水中存在着大量悬浮物,而且形态各不相同,大颗粒悬浮物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沉降;而较小悬浮物和胶体颗粒,依靠自然沉降是不能除去的,这是水产生混浊的重要原因。

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膜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法去除,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

(1)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ζ电位,实现胶粒“脱稳”,

(2)同时也能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3)网捕作用,从而达到颗粒的凝聚,最终沉淀从水中分离出来。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利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的矾花容易下沉,自投加混凝剂直至形成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

1、混凝试验搅拌机1台

2、光电式浊度仪1台

3、酸度计pH-3型1台

4、磁力搅拌器1台

5、烧杯200mL1个

6、量筒1000mL6个

7、移液管1、2、5、10mL各2支

8、注射针筒、温度计、秒表、卷尺等。

9、硫酸铝Al2(SO4)3·18H2O(10g/L)

10、三氯化铁FeCl3·6H2O(10g/L)

11、聚合氯化铝[A12(OH)mC16-m]浓度10g/L

12、氢氧化钠NaOH(10%)

13、盐酸HCl(10%)

四、实验步骤

(一)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

1、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混浊度、pH值、温度。

2、确定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混凝剂量,即通过慢速搅拌(或50r/min)烧杯中200mL原水,并每次增加0.5mL混凝剂投加量,直至出现矾花为止。

这时的混凝剂量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

3、用6个10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1000mL原水,置实验搅拌机平台上。

4、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

根据步骤2得出的形成矾花最小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4作为1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取其2倍作为6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用依次增加混凝剂投加量相等的方法求出2-5号烧杯混凝剂投加量、把混凝剂分别加入1—6号烧杯中。

5、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200r/min;慢速搅拌10分钟、转速约80r/min。

如果用污水进行混凝实验,污水胶体颗粒比较脆弱,搅拌速度可适当放慢。

6、关闭搅拌机、抬起搅拌桨、静止沉淀10分钟,用50mL注射针筒抽出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三次约100mL)放入200mL烧杯内,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每杯水样测定三次),记入表6-1中。

(二)最佳pH值实验步骤

1、取6个1000mL烧杯分别放入1000mL原水,置于实验搅拌机平台上。

2、确定原水特征,测定原水浑浊度、pH值,温度.本实验所用原水和最佳投药量实验时相同。

3、调整原水pH值,用移液管依次向1号、2号、3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5、1.0、0.5mL10%浓度的盐酸。

依次向5号、6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0.5、1.0mL10%浓度的氢氧化钠(即调整1号烧杯水样使其pH值等于3,其它水样的pH值依次增加一个pH值单位)。

4、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200r/min。

随后从各烧杯中分别取出50mL水样放入三角烧杯,用pH仪测定各水样pH值记入表6-2中。

5、用移液管向各烧杯中加入相同剂量的混凝剂(按最佳投药量而确定)。

6、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200r/min:

慢速搅拌10分钟,转速约80r/min。

7、关闭搅拌机,静置10分钟,用50mL注射针筒抽出烧杯中的上清液(同上),记入表1-2中。

五、实验结果整理

(一)最佳投药量实验结果整理

1、把原水特征、混凝剂投加情况、沉淀后的剩余浊度记入表1-1。

2、以沉淀水浊度为纵坐标,混凝剂加注量为横坐标,绘出浊度与药剂投加量关系曲线,并从图上求出最佳混凝剂投加量。

实验小组号:

实验日期:

姓名:

混凝剂:

混凝剂浓度:

原水浊度:

原水pH:

原水温度:

最小混凝剂量(ml):

相当于(mg/l):

表6-1最佳混凝剂投加量

水样编号

1

2

3

4

5

6

投药量mg/l

初矾花时间

矾花沉淀情况

剩余浊度

 

(二)最佳pH值实验结果整理

1.把原水特征、混凝剂加注量,酸碱加注情况,沉淀水浊度记入表6-2。

2.以沉淀水浊度为纵坐标,水样pH值为横坐标绘出浊度与pH值关系曲线,从图上求出所投加混凝剂的混凝最佳pH值及其适用范围。

表6-2最佳pH

水样编号

1

2

3

4

5

6

盐酸ml

氢氧化钠ml

水样pH

剩余浊度

六、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所观察的现象,简述影响混凝的几个主要因素。

2、试分析投药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在最大投药量时,混凝效果不一定好,为什么?

3、pH值对混凝效果有什么影响?

七、注意事项

1、整个实验采用同一水样,而且取水样时要搅拌均匀,要一次量取,以尽量减少取样浓度上的误差。

2、在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实验中,向各烧杯投加药剂时希望同时投加,避免因时间间隔较长各水样加药后反应时间长短相差太大,混凝效果悬殊。

3、在最佳pH实验中,用来测定pH的水样,仍倒入原烧杯中.

4、在测定水的浊度、用注射针筒抽吸上清液时,不要扰动底部沉淀物。

同时,各烧杯抽吸的时间间隔尽量减小。

5、要充分冲洗加药管,以免药剂沾在加药管上太多,影响投药量的精确度。

6、取反应后上清液时,要用相同的条件取,不要把沉下去的矾花搅起来。

-实验二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①研究浓度较稀时的单颗粒的沉淀规律,加深对其沉淀特点、基本概念的理解。

②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相对密度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

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D≥l00mm,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

)与截留速度(u

)、颗粒重量百分率的关系如下:

式中

——沉淀效率;

u

——理想沉淀池截留沉速;

——所有沉速小于u

的颗粒质量占原水中全部颗粒质量的百分率;

u

——小于截留沉速的颗粒沉速。

此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法。

设在一水深为

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

实验开始,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

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

C

(mg/L),此时去除率

=0。

实验开始后,不同沉淀时间t

,颗粒沉淀速度u

相应为:

u

=

式中

——颗粒沉淀速度,mm/s;

H—取样口至水面高度,mm;

——沉淀时间,min。

此即为

时间内从水面下沉到池底(此处为取样点)的颗粒所具有的沉速。

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悬浮物浓度为C

,未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为:

式中

——悬浮颗粒剩余率;

C

——原水(0时刻)悬浮颗粒浓度,mg/L;

C

——t

时刻悬浮颗粒浓度,mg/L。

此时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为:

式中

——悬浮颗粒去除率;

、C

、C

同上。

需要说明的是:

实际沉淀时间t

内,由水中沉至池底的颗粒是由两部分颗粒组成,即沉速u≥u

的那一部分颗粒能全部沉至池底。

除此之外,颗粒沉速u

的那一部分颗粒也有一部分能沉至池底,这是因为,这部分颗粒虽然粒径很小,沉速u

,但是这部分颗粒并不都在水面,而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沉淀柱的高度内,因此,只有在水面下它们下沉至池底所用的时间能少于或等于具有沉速

的颗粒由水面降至池底所用的时间

,那么这部分颗粒也能从水中被除去;沉速u<

的那部分颗粒虽然有一部分能从水中去除,但其中也是粒径大的沉到池底的多,粒径小的沉到池底的少,各种粒径颗粒去除率并不相同。

因此公式中未包含u<

的那部分颗粒被去除。

三、实验仪器及用具

(1)仪器

①自由沉淀实验装置如图4—1所示。

②分析天平(1/100001台)

图4-1自由沉淀实验装置

1—配水箱;2—水泵;3—搅拌装置;4—有效水位沉淀柱;

5—0.9m取水样阀;6—水循环用阀门;7—配水阀门;

8—沉淀柱上水阀门;9—1.2m取水样阀;10—溢流管

③恒温烘箱(1台)

(2)器具

①量筒(100mL2个)

②三角瓶(200mL10个)

③漏斗(10个)

④玻璃棒(2根)

⑤称量瓶(40mm

70mm,12个)

⑥秒表(2块)

⑦干燥皿(1个)

(3)其他

定量滤纸

四、实验步骤

①定量滤纸编号后放人称量瓶中,编号、烘干(烘箱调节温度至100—105℃,烘干2—3h)、称重,置于干燥皿中待用。

②准备实验用原水。

取河水或用细土和自来水配制水样,置于水箱中。

③开启循环管路阀门,启动水泵和搅拌装置。

④水箱内水质均匀后,开启放空阀,以便冲洗管路中的沉淀物。

稍后开启沉淀柱进水阀,并同时关闭放空阀。

水位升至取样口与溢流口中间时,从取样口取水样100mL。

当沉淀柱溢流口出水时,关闭沉淀柱进水阀,停泵;同时开动秒表记录时间,沉淀实验开始。

⑤当时间5min、l0min、20min、40min、60min时,用量筒在取样口取水样100mL。

(注意:

取水样时,需先放掉一些水,以便冲洗取样口处的沉淀物),在每次取样前后读出水面高度H。

⑥用定量滤纸分别过滤12个水样。

待定量滤纸内无明显水滴后将定量滤纸折叠并放人称量瓶。

⑦将称量瓶放在恒温烘箱中,调节温度至100~105

C,烘干2~3h。

⑧取出定量滤纸,放在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温称重。

相关数据记录如表4-1所列。

表4-1颗粒自由沉淀记录

静沉时间t/min

称量瓶号

称量瓶+滤纸/g

水样体积

/mL

瓶纸+SS

质量/g

水样SS质量/g

悬浮物浓度

/(mL/L)

取样口高度/m

0

5

10

15

20

40

60

0

5

10

20

40

60

五、成果整理

①计算悬浮物去除率

、悬浮物剩余率p、沉淀速度u,将结果填入表4-2。

②据表4-2中数据,绘制t-

曲线、u-

曲线、u-P曲线。

表4-2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成果表

取样高度/m

静沉时间t/min

悬浮物去除率

/%

悬浮物剩余率p/%

沉淀速度u/(mm/s)

0

5

1

20

40

60

0

5

10

20

40

60

实验三气浮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气浮净水方法的原理及其工艺流程;

2、了解悬浮颗粒浓度、操作压力、气固比、澄清分离效率之间的关系。

3、了解加压溶气系统和设备各部分的组成、运行过程、操作和控制要点、溶气水释放的表现特征以及浮渣的形成。

二、实验原理

气浮法是目前水处理工程中应用日益广泛的一种水处理方法。

该法主要用于水处理中相对密度小于或接近于1的悬浮杂质,如乳化油、羊毛脂、纤维以及其他各种有机或无机的悬浮絮体等。

气浮法的净水机理:

使空气以微气泡的形式出现于水中,并自下而上慢慢地上浮,在上浮过程中,使气泡与水中污染物质充分解出,污染物质与气泡相互黏附,形成相对密度小于气水结合物浮升到水面,使污染物质以浮渣的形式从水中分离以去除。

要产生相对密度小于水的气、水结合物,应满足以下条件:

(1)水中污染物质具有足够的憎水性;

(2)水中污染物质相对密度应小于或接近于1;

(3)微气泡的平均直径应为50~100μm;

(4)气泡与水中污染物质的接触时间足够长。

气浮净水法按照水中气泡产生的方法可分为电解气浮、散气气浮和溶气气浮几种。

由于散气气浮一般气泡直径较大,气浮效果较差;而电解气浮气泡直径虽远小于散气气浮和溶气气浮,但电耗较多;溶气气浮法又分为加压溶气气浮和真空溶气气浮。

在目前国内外的实际工程中,加压溶气气浮法的应用最为广泛。

加压溶气气浮法就是使空气在一定压力的作用下溶解在水中,至饱和状态,然后突然把水的表面压力降低到常压,此时溶解于水中的空气便以微气泡的形式从水中逸出。

加压溶气气浮工艺由空气饱和设备、空气释放设备和气浮池等组成。

其基本工艺流程有全溶气流程、部分溶气流程和回流加压溶气流程。

目前工程中广泛采用由回流系统的加压溶气气浮法。

该流程将部分废水进行回流加压,废水直接进入气浮池。

影响加压溶气气浮的主要因素有二个方面:

一是废水中悬浮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密度、粒径、对水的浸润程度;二是加压溶气水释放出空气微气泡的大小、数量、稳定性以及和废水中悬浮颗粒的接触方式及接触时间等。

在加压溶气气浮系统设计中,常用的基本参数是气固比,即空气析出量与去除污染物量的比值。

气固比与操作压力、悬浮固体的浓度、性质有关。

对活性污泥进行气浮时,气:

固=0.005~0.06,变化范围较大。

气固比可按下式计算:

气固比A/S是空气量与固体物数量的比值,无量纲,是设计气浮系统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基本参数。

其定义为:

A/S=减压释放的溶解空气量(kg/d)/进水的固体总量(kg/d)

对于有回流系统的加压溶气气浮法,其气固比可表示如下:

①当分离相对密度大于水的固态悬浮物时,气体以质量浓度c(mg/l)表示:

a/s=r(c1-c2)/s0(6-11)

②当分离相对密度小于水的液态悬浮物时,气体以体积浓度sa(ml/l)表示:

a/s=r[rasa(f·p-1)/s0](6-12)

式中:

c1、c2——系统中溶气罐及回流水中气体在水中的浓度,mg/l;

s0——进水悬浮物浓度,mg/l;

sa——水中空气溶解量,ml/l,c=saρa;

ra——空气浓度,当20℃,1个大气压时,ra=1.2g/l;

p——溶气罐内压力,mpa;

f——比值因素,在溶气罐内压力为p=(0.2-0.4)mpa,温度为20℃时,f≈0.5;

r——压力水毁流量或加压溶气水量,m3/d。

不同的气固比,水中空气量也不同,不仅会影响出水水质,也影响运行费用。

本实验通过改变气固比a/s,测定出水的ss值,并绘制出a/s-出水ss关系曲线。

根据出水ss值确定气浮系统的a/s值。

如图6-3、6-4所示。

 

三、实验设备及试剂

1、加压气溶装置;

2、混凝剂

3、量筒:

1升,1个

四、实验步骤

(1)检查设备中溶气罐、释放器、安全阀是否有堵塞、渗漏现象,检查水泵和空压机是否损坏;

(2)向污水中加药,进行混凝沉淀,取2/3溶气罐体积的上清液加入压力溶气罐;

(3)开启空压机,将压缩机压入加压容器中,使溶气罐内的压力达到表压(0.3-0.4mpa)关闭进气阀4Kg/cm2,保持数分钟;

(4)测定释气量检验溶气水是否合格,一般释气量与理论饱和值的比值大于0.9即可;

(5)将已加药并混匀的污水倒入反应罐中,测定污水悬浮物ss浓度;

(6)当反应罐内出现微小气泡时,打开减压阀,按设定好的流量(由回流比确定)向反应罐内加入溶气水,同时搅拌,使得气泡均匀分布;

(7)观察反应罐内浮渣截面随时间上升的高度,并记录下来,计算分离速度;

(8)静置10-30min后,记录浮渣和澄清液的体积;

(9)打开排放阀,取清液和浮渣分别测定悬浮物浓度值;

(10)按照不同的回流比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取不同的气固比和清水ss值。

五、实验结果整理

1、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日期:

污泥性质及来源:

活性污泥混合液浓度:

mg/l

气温:

水温:

溶气罐工作压力:

pa

混凝剂名称:

表6-14中气固比为每去除1g固体所需的气体量,为了简化计算可用l(气体)/g(固体悬浮物),计算公式如下:

a/s=(w×a)/(ss×q)(6-13)

式中:

a——释气量,l;

s——总悬浮物量,g;

a——单位溶气水的释气量,mg/l;

w——溶气水体积,l;

ss——原水中的悬浮物浓度,mg/l;

q——原水体积,l。

表6-14气固比与出水水质

序号

原水

溶气水

出水

浮渣

ph值

体积/ml

投药量/(mg/l)

ss/

(mg/l)

体积/ml

压力/mpa

释气量ml

气固比

回流比

ss/

(mg/l)

去除率/%

体积/ml

体积/ml

ss/

(mg/l)

2、绘制不同回流比与出水水质的关系曲线。

六、思考题

1、气浮法与沉淀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有什么不同之处?

2、气固比实验中得到的二条曲线各有什么意义?

实验四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KLa的实验方法及计算Qs;

2.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

3.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氧气、活性污泥、营养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工程设计人员通常通过实验来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

评价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试验方法有两种:

(1)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即试验过程水中溶解氧浓度是变化的,由零增到饱和浓度;

(2)稳定状态下的试验,即试验过程水中溶解氧浓度保持不变。

试验可以用清水或在生产运行条件下进行。

三、实验设备与试剂

(1)溶解氧测定仪1台;

(2)空压机1台;

(3)曝气筒1个;

(4)搅拌器1个;

(5)秒表1块;

(6)分析天平1台;

(7)亚硫酸钠(Na2SO3·7H2O);

(8)氯化钴(CoCl2·6H2O);

(9)烧杯

四、测定步骤

(一)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

1.原理

在现场用自来水实验时,先用亚硫酸钠(或氮气)进行脱氧,然后在溶解氧等于或接近零的状况下再曝气,使溶解氧升高趋于饱和水平。

假定整个液体是完全混合的,符合一级反应,此时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

dc/dt=KLa(CS-C)(6-1)

式中dc/dt—氧转移速率,mg/(L·h);

KLa—氧的总传递系数,L/h;

CS—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力下,自来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C—相应的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

将上式积分,得ln(CS-C)=-KLat+常数

测得CS和相应的某一时刻t的C后绘制ln(CS-C)与t的关系曲线,或dc/dt与c的关系曲线便可得到KLa,c=(CS-C)。

充氧能力为Qs=V·dc/dt=V(kg/h)·KLa(20℃)·CS(校正)(6-2)

2.实验步骤

(1)向曝气筒中注入自来水,测定水样体积V(L)、溶解氧值CS和水温t(℃);

(2)计算柱内水中溶解氧量G=CS×V,并根据CS和V求投药量,然后投药脱氧;

1)脱氧剂亚硫酸钠的用量计算:

在自来水中加入还原剂Na2SO3·7H2O来还原水中的溶解氧。

2Na2SO3+O2CoCl22Na2SO4

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O2/2Na2SO3·7H2O=32/(2×252)≈1/16

故Na2SO3·7H2O理论用量为水中溶解氧量的16倍,而水中有部分杂质会消耗亚硫酸钠,故实际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5倍。

所以实验投加Na2SO3·7H2O的用量为:

W=1.5×16CS=24VCS

式中W—亚硫酸钠用量,g;

CS—实验时水温条件下水中饱和溶解氧值,mg/L;

V—水样体积,m3。

2)根据水样体积V确定催化剂(钴盐)的投加量

经验证明,清水中有效钴离子浓度约为0.4mg/L为好,一般使用氯化钴(CoCl2·6H2O)。

因为:

CoCl2·6H2O/=Co2+=238/59≈4.0

所以水样投加钴盐量为W=0.4×4.0V=1.6V(g)

式中V—水样体积,m3。

3)将Na2SO3用热水化开,均匀倒入曝气筒内,溶解的钴盐倒入水中,并开动搅拌叶轮轻微搅动使其混合,进行脱氧;

4)当清水脱氧至零时,打开空压机便进行曝气,并计时。

每隔1min测定一次溶解氧值,直到溶解氧值达到饱和为止,关闭进气阀。

3.实验结果整理

(1)将测定数据记录于表6-10中。

水温℃,水样体积m3,CS=mg/L,Na2SO3用量=g,CoCl2用量g。

表6-10实验记录

时间/min

溶解氧/(mg/L)

时间/min

溶解氧/(mg/L)

(2)根据测定记录计算KLaS值

①根据公式计算

KLa=2.303/(t-t0)·[lg(CS–C0)/(CS–Ct)]

表6-11氧总转移系数计算表

水样瓶编号

时间t/min

Ct/mg/L

CS–Ct

lg(CS–Ct)

KLa

1

2

9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