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膜下打窝穴播小香米谷子栽培技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614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旱地膜下打窝穴播小香米谷子栽培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旱地膜下打窝穴播小香米谷子栽培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旱地膜下打窝穴播小香米谷子栽培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旱地膜下打窝穴播小香米谷子栽培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旱地膜下打窝穴播小香米谷子栽培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旱地膜下打窝穴播小香米谷子栽培技术.docx

《旱地膜下打窝穴播小香米谷子栽培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旱地膜下打窝穴播小香米谷子栽培技术.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旱地膜下打窝穴播小香米谷子栽培技术.docx

旱地膜下打窝穴播小香米谷子栽培技术

旱地膜下打窝穴播小香米谷子栽培技术

是旱作农业的一项有效突破

小香米谷子是内蒙古清水河县1996年引进的优质特色谷子新品种之一,该品种米粒较小、色泽金黄、香味浓郁、口味极佳、营养丰富。

而且由于我县独特的地理、土壤、气候以及无任何污染等自然环境,为各种营养物质的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米质大幅度提高。

2000年,经国家农业部谷物及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检验分析:

内蒙古清水河县所产的小香米富含粗纤维、脂肪、淀粉、蛋白质、可溶性糖等物质以及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和钙、铁、锌、硒、镁、磷等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生物退黑素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其比例全面均衡,居全国同类作物和同类产品之首,堪称营养保健食品,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名牌产品”。

2006年在上海国际农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畅销产品奖”。

虽然该产品的米质好、口味佳、营养丰富,是一个难得的优质品种,但经我县1996—2002年田间种植观察,其生育期在我地区长达150天以上,露地种植成熟无法保证,出米率极低,农民收入和加工销售效益都没有保证。

总结分析我地区过去露地栽培小香米的不足,在生产中存在着以下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

成熟难以保证,丰欠差异大,有的年份因霜冻危害甚至颗粒无收,保证率极低;加之小香米谷子品种分蘖能力强,无效分蘖较多,分蘖穗很难成熟,成熟很不整齐;再加上小香米谷子品种抗旱能力相对较差,而清水河县水浇地面积有限,绝大多数地区属雨养旱作农业区,在旱坡地上种植的把握性更低;还有小香米谷子秸秆高大,抗倒伏能力弱,1996—1998年清水河县科技局曾试验常规的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虽产量有所提高,但因次生根难以下扎,易倒伏问题无法解决,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生产关键性技术难题。

由于小香米谷子成熟难以保证,分蘖能力强,成熟不整齐,抗旱能力差,易倒伏等诸多原因造成我县小香米谷子产量低而不稳,常年旱地露地小香米谷子的亩产量仅150公斤左右,而且秕粒多,出米率低,一般在50%左右,同时种植区域只集中于沿黄河、浑河的清水河县西部小气候地区,范围很窄,基地面积较小,生产能力有限,效益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和企业的加工销售效益,难以形成规模化。

为了解决上述关键性技术难题,2003年以来,清水河县科技局、科协组织了技术攻关课题组研究、试验、示范成功了“膜下打窝穴播小香米谷子抗旱栽培技术”,解决了当地小香米生产中存在的上述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难题,而且具有以下优势效果:

一是通过膜下打窝穴播,可提前播种,一般在清水河县西部地区4月上中旬即可播种,5月中旬放苗,幼苗在膜下窝内“小温室”内生长期长达30天左右,有效地预防了晚霜危害,弥补了无霜期不足,增加了有效积温,保证了成熟,可使我县130多天无霜期满足150天以上生育期作物及其品种的种植要求,使其适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是通过膜下打窝穴播,可提高地温,促进了地下部根系生长,而且耕翻和播种较深,比露地种植深10cm左右,从而可有效地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同时膜下打窝穴播放苗后形成的漏斗型覆膜窝因放苗孔小而低,“口小肚子大”,可极大地减少地表蒸发,有易渗不易蒸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集雨聚水作用,极大地增强了作物的抗旱性和降水利用率。

三是通过膜下打窝穴播,由于地温比露地高5—12°C以上,地下部根茎生长速度快,使地下部根系发达,幼苗期避风,特别是形成的漏斗型覆膜窝有利于次生根下扎,具有很强的抗倒伏能力。

四是通过膜下打窝穴播,可合理密植,穴间特别是大小行距间通风透光良好,有效地利用大行间边行优势,实现单穴多株管理,形成小群体壮个体,一般亩穴数可达到3000穴左右,每穴留苗5株左右,亩株数可达1.5万株左右,按照单株产量30—50克的产量构成,亩产即可达到400公斤以上,可有效地利用其群体产量构成效益。

五是通过膜下打窝穴播,由于播种深、穴内密度大,可有效地控制分蘖,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无效分蘖的形成,减少分蘖吸收分散主穗养分,从而减少了秕粒,在依靠个体及群体优势增加产量的同时,保证了成熟的一致性。

六是通过膜下打窝穴播,产量可成倍增加。

据2003—2005年试验、示范、推广,平均亩产由露地的150公斤左右提高到400公斤以上,亩增产25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达500公斤以上,增产幅度在150%以上,而且由于成熟整齐一致,籽粒饱满,出米率由露地50%左右提高到75%以上,而且米质大幅度提高。

七是通过膜下打窝穴播,可极大地提高收入,增加效益。

据2004、2005年试验、示范、推广,平均亩产值可达1500元左右,其中小香米谷子收入400公斤/亩×3.00元/公斤=1200元/亩,小香米谷草收入500公斤/亩×0.60元/公斤=300元/亩,较露地栽培亩增收在800元以上。

八是通过膜下打窝穴播,可扩展到其它一些作物,使小香米谷子以及同类作物及品种的种植适应范围进一步扩大,种植区域进一步拓宽,而且保证率可极大提高,同时对一些作物还可起到提前播种、提前上市、增加效益的作用。

通过该项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清水河县优质特色、有机绿色小香米以及其它一些作物的种植、加工、销售效益和农民种植、企业加工销售的积极性。

该项技术不仅可应用于小香米谷子,而且还可用于其它同类或相似相近或不同的作物及品种,我们曾经尝试在糜黍等禾谷类,花生、大豆、绿豆等豆类,瓜类,蔬菜以及青贮玉米种子繁育等作物的种植方面应用该项技术均取得了成功,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保证成熟、提早上市、增加效益等方面表现出极强的优势。

因此可以说该项技术是干旱地区耕作和种植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干旱地区的旱作生态农业以及有机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上有着重大的意义,是旱作农业生产中的重大创新和变革,具有极其广阔的推广前景。

与此同时,近年来清水河县通过建立小香米科技产业化种植基地,扶持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成立小香米专业技术协会,并配合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原产地商标认证”、“专利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AA级有机绿色食品认证”等项创优质名牌工作,进行科技攻关、技术创新、试验示范,特别是通过2003年以来推广膜下打窝穴播栽培技术,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目前以小香米为主的小杂粮科技产业已成为清水河县的一大优势特色产业。

其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经中央、自治区、市、县各类媒体的大力宣传和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远近闻名,享有盛誉,呈物超所值、物美价优、供不应求的态势,市场前景和优质特色产业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006年9月,经呼和浩特市科技局组织内蒙古自治区有关专家组成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进行现场科技成果鉴定,一致认为:

该项技术属国内外首创;是耕作方法的一项重大改革;是种植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总体上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现将“旱地膜下打窝穴小香米谷子栽培技术”的栽培技术要点和创新点及优势作一简要介绍,供大家参考,并提出宝贵意见。

旱地膜下打窝穴播种植生育期150天小香米关键性技术

一、选地、选茬

选择地势较平坦、土壤肥力较高的土地块。

前茬以豆茬、山药茬、玉米茬为宜。

二、整地、施肥

四月上中旬土壤解冻20厘米左右时,即可开始整地。

耕翻深度由原来的10厘米增加到20厘米以上,需打破犁底层,逐年加深。

随整地耕翻,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公斤以上,二铵15公斤,尿素10公斤。

有机栽培不施化肥但农家肥加倍。

耕后清除地表根茬,然后重耙磨。

三、打窝、播种、覆膜

随耕翻一次性施足基肥后,对整过的地块及时打窝、坐水、播种、覆膜,越快越好。

1、打窝:

按照一米宽覆膜标准,划定打窝路线,然后打窝,每膜下打两行窝,窝深15厘米左右,大行距75—95厘米(坡度大、肥力低时可适当加宽10—20厘米),小行距25厘米,窝距30—40厘米,亩穴数保持在3000穴左右,窝底压实,如墒情差,边打窝边坐水,视墒情每窝坐水0.25—0.5公斤。

2、播种:

播种期由露地的5月上旬改为4月上中旬,经深耕、施肥、重耙磨后立即打窝坐水,待窝内的坐水全部下渗后,每窝手捏播种20粒左右谷种,然后在种子上覆干细土3厘米左右,并打实压严。

然后沿播种后窝穴的路线手撒1605毒米1.5公斤/亩,接着开始覆膜。

3、覆膜:

沿二行窝路线上方覆膜,地膜选用宽75厘米,厚5—8微米的合格地膜,覆膜时要拉的直、放的正、压的紧,要在膜上每隔3—5米选适当位置压一土腰带。

四、放苗

播种后一般5—7天即可出苗,出苗后让幼苗在窝与地膜形成的“小温室”内生长一段时间,可避免晚霜危害。

根据幼苗生长及晚霜情况,一般到五月中旬开始放苗,放苗分3—5天完成,放苗时首先在窝正上方的地膜上打一直径3厘米的孔,让幼苗接受外界环境,过几天再正式放苗,放壮苗、大苗、齐整苗,每窝留放苗3—7株(水肥条件好穴内可多留苗,水肥条件差穴内少留苗;穴密度大穴内少留苗,穴密度小穴内多留苗)。

苗放出后,将地膜压到窝底,用土把放苗孔封严、压实即可,切不可用土填满,要形成漏斗形覆膜窝。

每穴形成的覆膜窝是小香米谷子整个生长期集蓄降雨的聚水库,有易渗不易蒸的功效,而且此窝还有利于次生根下扎,有抗倒伏作用。

五、田间管理

5月份主要是放苗、定苗,封严放苗孔,保护地膜并对大行距进行中耕锄草。

6—8月份主要是大行距内杂草清除,如特别干旱应用抗旱枪补水,脱肥应及早追肥。

六、选留种

在田间选择健壮谷穗,单选单打单收,单独存放留种。

七、收获

待谷穗发出金黄色,近看基本无绿“眼”即为成熟,一般9月下旬即可收获。

八、注重事项

整地打窝、播种覆膜一气呵成。

覆膜时,铺膜时不要将土带入播种好的窝内,压膜时不要将土压在窝上。

整个播种过程贯穿一个“实”字。

下籽量要大,因为谷子属群体顶土出土幼苗,施肥一定要足,防止后期脱肥。

突出:

早(播种早)、深(耕翻深、播种深、窝子深)、足(下种足、基肥足)、实(压的实)、严(封的严)、密(穴内密)、聚(聚水肥)、保(保成熟)“八字方针”。

 

清水河县科技局、科协

二00六年八月

旱地膜下打窝穴播小香米栽培技术创新点及优势

一、技术改革及创新点

1、由传统平作耧播改为保护地膜下打窝穴播;

2、由5月上旬播种改为4月上中旬播种;

3、由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改为一次性施足基肥;

4、由浅耕浅播浅覆土轻镇压改为深耕深播浅覆土重镇压;

5、由平作、垅作改为打窝穴播(播深距地表15cm,覆土3cm,覆膜窝深保持10cm以上);

6、由单株管理改为单穴多株管理;

7、膜下穴内生长期长达30天左右,使130多天的无霜期满足150天以上生育期作物及品种的种植要求,并可扩展到其它一些作物及品种,使其适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8、集成了深耕、早播、深播、打窝、穴播、大小行种植、坐水点种、旱地覆膜、集雨聚水、单穴多株管理等栽培技术。

(注:

该项技术由清水河县科技局、科协科研课题攻关组研究、试验、示范成功。

是对传统耕作种植制度及其方式的一项重大技术改革和创新,是对旱作农业技术的有效突破。

其意义十分重大,为我县乃至旱作农业区种植业发展以及小杂粮科技产业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二、创新优势及效果

1、提高地温:

窝内10厘米土层地温比露地平均提高5—12℃。

2、出苗快、苗全苗壮、整齐一致:

一般5—7天即可出苗。

3、避免了晚霜危害:

4月上中旬播种,5月中旬放苗,幼苗在膜下“小温室”内生长期达30天左右。

4、便于田间管理:

播种、放苗较费工,但播种期在当地尚属备耕阶段,而后期管理简便,只需在大行距内拨除杂草即可,且有利于群体优势和个体优势的充分发挥。

5、增强了抗旱性:

一是由于播后至放苗一个月的少雨期全封闭覆膜,有利于保墒;二是由于地温高、播种深,有利于地下部根系生长发育;三是由于播种深,根系深而发达,有利于吸收土壤深层水分和养分;四是由于形成漏斗型覆膜窝,有利于集雨蓄水聚肥;五是由于形成漏斗型窝型和瓶口型放苗孔,有利于雨水下渗而不利于蒸发,极大地增强了作物及品种的抗旱性。

6、增强了抗倒伏性能:

地下部根系发达,特别是有利于次生根的形成和下扎。

7、有利于形成了小群体、壮个体:

亩穴数可达3000穴左右,每穴留苗3—7株,亩株数可达1.5万株,深播和穴内高密度可控制分蘖,穴间特别是大行距间有利于通风透光,有效地利用了大行间的边行优势,实现了单穴多株管理,形成了小群体、壮个体,既有利于个体优势的发挥,也有利于群体优势的发挥。

8、控制了无效分蘖:

每穴留苗3—7株,穴内密度大,有效控制了无效分蘖的形成,集中为主穗提供养分,成熟整齐一致。

9、保证了成熟,提高了品质:

由于满足了其整个生育期生长发育的需要,一般于9月中下旬即可成熟收获,避免了早霜危害,同时成熟整齐一致,粒大饱满,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其品质。

10、大幅度提高产量:

据近年试验、示范,旱地平均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比露地增产1—2倍。

11、提高了出米率和出成率:

小香米的出米率由露地50%提高到75%以上,而且米质进一步提高。

12、提高了效益:

旱地亩收入可达1500元左右,亩投入仅100元左右,亩纯收入1400元左右,比露地亩增收800元以上。

价格翻一番,产量翻一番半,产值收入翻两番,同时其加工、销售效益也大幅度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