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风格修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441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7.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洛克风格修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巴洛克风格修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巴洛克风格修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巴洛克风格修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巴洛克风格修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巴洛克风格修饰.docx

《巴洛克风格修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洛克风格修饰.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巴洛克风格修饰.docx

巴洛克风格修饰

巴洛克风格修饰——奢华,檐顶雕像

哥特风格——高颀、棱角分明,圆锥形塔楼及城墙垛

洛可可风格——纤细优雅,色彩鲜明

帕拉第奥风格——基于古罗马建筑风格,两侧穹顶和拱廊

维多利亚风格——虚伪做作,尖顶拱廊

“好莱坞”风格——灯饰运用成舞台般戏剧效果

安妮女王风格——不规则立面,半木结构墙体,内外墙体都有不同的材料和纹理修饰

罗曼式建筑——中厅十字弧棱拱顶,塔楼两分,暖色调

轻木风格建筑——三角山墙屋顶,间有装饰性构架,挑檐,凉亭枝形斜撑

 

巴洛克建筑风格是17世纪至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以天主教堂为代表。

它形式上是文艺复兴的支流与变形,但其思想出发点与人文主义截然不同,反映天主教的思想意识和奢侈的欲望,包含着矛盾的倾向,敢于破旧立新,创造出不少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和新手法,被长期广泛地流传;但它又有非理性的、反常的、违反建筑艺术基本法则的一面,一些形式主义的倾向曾起过消极的作用。

巴洛克风格特征:

(1)追求新奇,建筑处理手法打破古典形式,建筑外形自由,有时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以取得反常效果。

(2)追求建筑形体和空间的动态,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的空间。

(3)喜好富丽的装饰,强烈的色彩,打破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界线,使其相互渗透。

(4)趋向自然,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表达世俗情趣,具有欢乐气氛。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

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

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

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

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

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

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平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

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

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

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

  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

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

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罗马圣卡罗教堂由波罗米尼设计,为晚期巴洛克教堂的代表作。

立面为波浪形的曲面,凹面、凸面与圆形倚柱相互交织。

内部空间亦凹凸分明,从内到外均富于动势,是巴洛克建筑的精品。

巴洛克式的建筑重要特点有

A、长,狭窄的教堂中殿由更加宽广,偶尔地圆形式替换

B、对光、或者强壮的光和树荫对比、单色画作用(即教会的Weltenburg修道院),或一致的照明设备的剧烈的用途通过几个窗口(即教会Weingarten修道院)

C、对装饰品(puttos的丰富的用途由木头(经常被镀金),膏药或灰泥、大理石或虚假制成使有大理石花纹)

D、大规模天花板壁画

E、外在门面为剧烈的中央预测经常描绘

F、内部比壳经常是没有为绘画和雕塑(特别是在巴落克式样晚期)

G、幻觉作用喜欢trompel"oeil和混和绘画和建筑

H、在巴法力亚和Swabian巴落克式样,葱圆顶是普遍存在的

建筑风格考-3-哥特式建筑风格再探

标签:

哥特建筑 古典 天主教堂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

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

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

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

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始建1163年,前后历时四百年才完工,是哥德式教堂的代表,始建于1163年,1345年建成。

由三座殿堂组成,也为哥特式建筑。

其中一大厅长130米,宽47米,高35米,一对塔楼高69米。

其内精雕细凿,颇有鬼斧神工之能,尤其是正门三个大拱门上的浮雕,共有千余人物,非常细致。

巴黎圣母院内部装璜,严谨肃穆,但以彩色玻璃窗的设计最吸引人,其中有长有圆有长方,但以其中一个圆形为最,它的直径有九公尺,俗称“玫瑰玻璃窗”。

 

 

 

 

 

 

 

 

 

  亚眠大教堂,位于法国索姆省亚眠市的索姆河畔。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亚眠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亚眠大教堂从1220年起一次性建成,工程没有中断,集中汲取了近一个世纪的先进建筑技术,是最高、最长、最大的教堂。

与之毗邻的博韦大教堂试图创造新高,但遭失败,加之百年战争的爆发,使亚眠大教堂保持最完美的境界。

 

  亚眠大教堂由3座殿堂、1个十字厅和1座后殿组成。

其中十字厅长133.5米,宽65.25米,从地面到拱顶内侧高为42.3米。

 

 

  外观为尖形的哥特式建筑,墙壁几乎全被每扇12米高的彩色玻璃窗代替,几乎看不到墙面,是建筑史上的新阶段。

教堂的墙壁上雕饰有基督教先知、信徒和法国历代国王的画像。

教堂有巨大的连拱,拱门与拱廊之间用花叶纹装饰。

教堂的支撑柱都是4根细柱和1根圆柱组成的束形柱。

 

 

  教堂的正面外表掩盖着内部的壮丽挺拔。

门楣上的圣人雕像秀美结实,其中最著名的是“美丽上帝”雕像,耶酥高贵祥和的表情栩栩如生。

更令人惊讶和赞叹的是它高大的殿堂、直耸的石柱的优美的穹窿,它们巧妙的搭配构成了完美严谨的几何图形。

这种大跨度比例的天顶使人感到它的静寂与博大,它的直耸云霄的高超建筑技术也深刻表达了建造者们的虔诚信仰。

 

  在这里,巨大的彩画故事玻璃花窗的消失表明教堂设计的新思路:

它注重墙壁采光性,采用先进的照明技术,突出声光效果和长柱的神秘感,是法国哥特建筑晚期艺术的结晶。

大殿中央的唱诗坛由110个橡树祷告席构成,整个唱诗坛的雕刻用时11年,共雕刻有4000个圣像人物,是亚眠大教堂的镇堂之宝,也是哥特木雕的奇观。

 

 

  教堂南北各有1座塔楼,耸立在与翼廊交叉部的塔高112米,是1529年才建成的。

 

  教堂上下共分三层,巨大的连拱几乎占了一半。

唱诗台由4个连拱构成,其中纵向线条尤为分明,拱廊背面墙壁两侧开有两个玻璃窗。

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殿堂和唱诗台在十字厅两侧,形成完美的平衡,大胆突出了结构上轻快的格调。

 

  正面拱门上方拱廊内的每个小拱中均有6柄刺刀,分3柄一束竖立于三叶拱下,拱门与拱廊1间有一条花叶纹装饰。

《最后的审判》

 

  亚眠大教堂门洞里,表现宗教题材的雕像非常著名。

三座门上的雕刻群表现各种宗教修养、圣人传以及创造大地的历史。

因此有人称其为"石头上的百科全书"。

正门雕塑的是《最后的审判》;北门雕塑的是殉道者;南门雕塑的是圣母生平,这一组组雕像被称为"亚眠圣经",是极富表现力的雕刻精品。

 

  法国最大的亚眠大教堂,为哥特式建筑顶峰时期建造的大教堂之一。

人们无一不为这座哥特式教堂的宏伟和雕刻群的瑰丽气势而惊叹折服。

 

 

 

 

 

兰斯主教堂

  1211-1290年建,法兰西国王的加冕教堂,主教堂内设有主教座,每个教区只有一所。

该教堂以形体匀称、装饰纤巧著称。

教堂前后建了百余年,由于墩柱形式与装饰主题一致,格调统一。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

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

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

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

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

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

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

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

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

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

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

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

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

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布尔日·圣·斯蒂芬大教堂

 

以设计协调和比例均衡而令人称羡的布尔日·圣·斯蒂芬大教堂建于12-13世纪,是杰出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它的门楣,雕塑和彩色玻璃窗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建筑的美观性外,它还显示了法国基督教的权力性。

  布尔日大教堂位于巴黎南部大约200公里远的地方。

始建于1195年,历时60多年才完工。

与沙特尔大教堂一样是第一批哥特式建筑,隶属于同种风格建筑中的佼佼者。

与沙特尔大教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布尔日教堂是具有风格独特的、典型法国哥特式建筑的起点。

唱诗班的席位于1214年完成,中心广场于1225-1250年之间建成,但西面的正面建筑直到13世纪70年代才告竣工。

北面的塔楼于1505年倒塌,1542年又得以重建。

教堂设计风格俭朴,两个侧面的走廊、两个回廊,没有教堂的十字型翼部。

据说这种建筑风格的灵感来自于巴黎的兰斯大教堂。

但教堂的内部与兰斯教堂的风格迥然相异。

中心广场的面积几乎同沙特大教堂的一样大,15米宽,37米高。

但是拱廊的高度达20米,这比沙特尔大教堂的高度要高出6米,因此在视觉上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由于没有十字型翼部,广场的空间获得了侧面的透视效果和紧凑感。

  第一个回廊的天花板的高度是21.3m,第二个是9.3m。

两个回廊天花板高度的不同使得第二个回廊也能像第一个那样修建三拱式拱廊和天窗。

第一个回廊、小型化处理第二个回廊和中心广场的空间构成了独特的金字塔空间形式。

大门上粘贴的图画是"最后的审判"的主题画。

其后右侧大门上的是"圣艾蒂安"主题画,左侧的是"圣母玛丽亚"的主题画。

当地下室还处于建筑中时,还没有制定修建后殿的计划。

当地下室完成后,后殿也将被建筑。

因此后殿因该很小,并且建筑在地下室的基座上。

  布尔日大教堂尤以其设计协调和比例均衡而引人称羡不已,它的门楣,雕塑和彩色玻璃窗特别引人注目,不仅仅具有建筑上的美观性,大教堂的存在同样显示了法国基督教的权力性。

  大教堂坐落在一个花团锦簇的花园中,厅堂的四周环绕着间隔整齐的高大扶壁,格外引人注目。

看起来仿佛是在腾飞跳跃。

在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中,布尔日大教堂堪称其中的典范。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

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

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

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索尔兹伯里主教堂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

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

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

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

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

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

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

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

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

 

 

坎特伯雷教堂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

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

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

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

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

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

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

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

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素有欧洲最高尖塔之称的科隆大教堂,建在莱茵河畔,历时600余年才完成。

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

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

后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术统一的象征。

  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

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

整个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成。

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朴素风格。

  教堂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高16l米,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着无数座的小尖塔与双尖塔相呼应。

教堂内有10座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米,中厅部跨度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厅。

教堂的钟楼上有重2.4吨的圣彼得钟,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的精粹"。

教堂四壁上方有总数达1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全部装上描绘有《圣经》人物的各种颜色的玻璃,色彩十分绚丽。

教堂内还有一座11世纪德国奥托王朝时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

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

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

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

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

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

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

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

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

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

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

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

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

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

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

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

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

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

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

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

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

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

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

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

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

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

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建筑风格考-4-罗曼建筑风格三探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

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

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

平面仍为拉丁十字。

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

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

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

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

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

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

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

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

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比萨主教堂,它的钟塔和洗礼堂,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

它是为纪念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攻占巴勒摩而造的。

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长95米,有四排柱子。

中厅用木桁架,侧廊用十字拱。

正面高约32米,有四层空券廊作装饰,形体和光都有丰富的变化。

  钟塔(1174年)在主教堂东南20多米,圆形,直径大约16米,高8层,中间6层围着空券廊,后来,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

塔身开始逐年倾斜。

但由于结构的合理性和设计施工的高超技艺,塔体本身并未遭到破坏,并一直流传至今,历时近千年。

也就是享誉世界的比萨斜塔。

洛可可建筑风格四探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RococoStyle),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

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

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

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贝壳工艺)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

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

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音乐和文学领域。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

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

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

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

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

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

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