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期中期末一模诗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392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期中期末一模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期中期末一模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期中期末一模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期中期末一模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京期中期末一模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期中期末一模诗歌.docx

《北京期中期末一模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期中期末一模诗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期中期末一模诗歌.docx

北京期中期末一模诗歌

3、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2015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

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

【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

草筐。

《论语·宪问》: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3】童巅:

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

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4分)

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2分)

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

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19.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

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6分)

期中

〖海淀〗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5题。

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13.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

B.诗人以“尧时十日”的传说与“魏宫万炬”的典故,形象写出了木棉花红艳热烈的特征。

C.诗的前十二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选取不同角度,对木棉花着意刻画,意象鲜明,声情激越。

D.这首诗描写木棉花形神兼备,既写了木棉花动人的形色,又体现了木棉花内在的精神品格。

14.诗歌中画线句以“棠榴桃杏”陪衬“木棉花”,下列诗句所用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屈原《国殇》)

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李白《蜀道难》)

C.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D.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15.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

(6分)

 

〖东城〗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5—18题。

水调歌头①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

[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

②东山老:

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

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

③胡沙:

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15.下列对本词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色渐将晚”,描写暮秋的景色渐渐呈现出苍老深暗的颜色。

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作者所居并不靠海而临太湖,“沧海”指烟波浩渺的万倾湖光。

D.“边马”“胡笳”,勾勒出马蹄踏踏、羌管悠悠的北方边地景色。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B.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C.一个“恨”字,笔落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

D.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

17.填空。

(4分)

“黄花“即______花,诗人常借此描摹秋景,抒发情怀。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18.在横线上填写原文语句,并回答问题。

(7分)

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相同吗?

为什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朝阳〗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⑴—⑷题。

(18分)

九月九日

崔善为(唐)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等活动表示庆祝。

B.传统上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别对应农历七八九这三个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C.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写晚秋的寒气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D.古诗写重阳节,多表达欢庆之意,而这首诗的尾联,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⑵“菊花”是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

下列各句中“菊花”与本诗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句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

(唐·岑参《送蜀郡李掾》)

B.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宋·陈与义《感事》)

C.菊花祗作旧时黄,白雪堆人头上。

(宋·戴复古《西江月》)

D.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清·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E.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近代·弘一《清平乐·赠许幻园》)

⑶有人说,《九月九日》这首诗“韵含悲难”。

本诗的韵脚是如何体现悲难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分)

⑷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6分)

诗人常用“鹰”“雁”的形象抒发情感。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①,

②”之句,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雁过也,③,

④”,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也有“⑤,鱼翔浅底,⑥”的描写。

期末

〖海淀〗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7题。

拟秋怀诗

清·蒋士铨

文字何以寿?

身后无虚名。

元气①结纸上,留此真性情。

读书确有得,落笔当孤行。

数语立坚壁,寸铁排天兵。

苟非不朽物,谁复输精诚?

入隐出以显,卓荦②为光明。

庶几待来者,神采千年生。

【注释】①元气:

指人的精神,精气。

②卓荦:

卓越,突出。

14.下列各项与本诗所表达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典论•论文》)

B.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杜甫《偶题》)

C.夫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

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臣仆。

(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

D.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其二》)

15.阅读下面赏析《拟秋怀诗》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这首诗虚词的运用能于虚处传神。

“确”“当”“苟非……谁复”“庶几”等词,曲尽

其妙地表现出作者的口吻、神情,又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诗作的思想内涵。

      这段文字对《拟秋怀诗》中虚词表达效果的分析略显空泛,请任选一个虚词,对其“于虚处传神”的特点加以具体赏析。

16.《拟秋怀诗》中除“元气结纸上,留此真性情”这一观点外,还有哪一主张对你有所启发,请结合你的阅读或写作体验加以阐释。

(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7分)

在中国文学长河中,从古至今富有“真性情”的优秀诗文不胜枚举。

它们或表达文人墨客的高雅情趣,如周敦颐的“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或表现迁客骚人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超脱豁达,如苏东坡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

   ”(《定风波》);或抒写青年才俊的壮志豪情,如毛泽东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   ”(《沁园春•长沙》)。

〖西城〗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9题。

墨花(并叙)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

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①态自完。

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

兼书平子赋②,归向雪堂③看。

【注】①扶疏:

枝叶繁茂分披貌。

②平子赋:

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

“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

”③雪堂:

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17.“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似”的看重。

①下面各首诗,没有明显体现“神似”主张的一项是(3分)

A.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C.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

D.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②《墨花》一诗中提到了“莲”,也有创作者借诗文赋予“莲”一种让人喜爱敬重的气质。

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到:

“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中通外直,”。

(2分)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4分)

①陶渊明曾经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其中的“心”与“形”,也涉及对“神”与“形”的关注。

(2分)

②很多人在创作中都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同样是苏轼,他在同一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中“,,卷起千堆雪”的刻画,就极好地渲染了古战场的气势和神韵。

(2分)

19.“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朝阳〗1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⑴—⑷题。

(17分)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

读chá,指小舟。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

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⑵下列诗歌的体裁与本诗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汉·无名氏《迢迢牵牛星》)

B.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

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

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

促离弦更转,幽咽水难闻。

欲训相思处,山川间白云。

(隋·孔绍安《别徐永元秀才》)

C.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张九龄《感遇》)

D.夜寒生酒思,晓雪引诗情。

热饮一两盏,冷吟三五声。

铺花怜地冻,销玉畏天晴。

好拂乌巾出,宜披鹤氅行。

梁园应有兴,何不召邹生?

(唐·白居易《雪朝乘兴欲诣李司徒留守先以五韵戏之》)

E.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⑶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

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

(4分)

⑷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6分)

诗的第二联写“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其中“芳草”“落花”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①    ,        ②        ”之句,范仲淹在《苏幕遮(碧云天)》中写“        ③        ,        ④        ”,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中也有“        ⑤        ,        ⑥        ”的描写。

〖东城〗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9题。

虎丘【1】题壁

陈恭尹【2】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3】,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释:

【1】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2】陈恭尹,清代诗人。

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3】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

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 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 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 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17.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并非实指。

下列诗句中,与本诗颔联中加点数字的表达效果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其一))

B.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D. 十丈黄尘千尺雪,可知俱不似江南。

(吴伟业《阻雪》)

18.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4分)

战争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

《曹刿论战》中,曹刿在“齐人败绩”,“公将驰之”时,实地考察“       ,       ”后,才下令追逐,最终大克齐师,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战略思想;而屈原在《国殇》中饱含深情地歌咏为国而死的将士们勇猛不可侵犯的诗句“       ,       ”,则传达出一种凛然阳刚之美。

〖丰台〗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念奴娇

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①

白朴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

落日金焦②,浮绀宇③,铁瓮④独残城壁。

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

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遥望石冢⑤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

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

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发。

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注:

①采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

 

②金焦:

金山,焦山。

③绀(gàn)宇:

寺庙。

④铁瓮:

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

三国时孙权所筑。

⑤石冢:

东晋高官王敦的参军郭璞之墓,在金山下。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落日”三句既展示出镇江山川的雄伟,又表现了它的历史沧桑感。

B.“遥望”三句是说石冢历经千年,遭遇无数次劫难,任人随意挖掘。

C.“桑梓”三句惊叹家国的沧桑变迁,心中涌起悲凉之情和无奈之叹。

D.“一声”两句倾吐满腔愁怨,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很大想象空间。

 

15.在横线处按要求填空。

(8分)

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与这首词“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位置对应的词句是          ,           ,             。

②本词中“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一句由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一句化用而来。

③《窦娥冤》的作者     与白朴同于属“元曲四大家”。

《窦娥冤》中的主人公在幻想破灭后,将天地鬼神一起咒骂:

“地也,          !

天也,         !

”这惊天动地的呼喊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愤怒声讨。

 

16.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白朴的这首词,都从“江山”写起,分别描绘登临镇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多景楼所见景象,抒发感慨。

试比较分析两词上片所抒发的感慨有何不同。

(6分)

 

 

【石景山】

三、本大题共四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9题。

 

·燕山九日作①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

旧京行遍,中夜呼禹③济黄流。

亭落桑榆④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卢沟。

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⑤。

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

袖里天书⑥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

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注释:

①乾道六年(1170年),作者奉命出使金国。

为改变接纳诏书礼仪和索取“陵寝”事与金国交涉,慷慨抗节,几近被杀,本词即写于出使期间。

②双节:

使节出行时的仪仗。

③禹:

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划定中国九州版图。

④桑榆:

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

⑤作者在当时所作绝句《燕宾馆》自注中说可“至是适以重阳,伴使把菊酌酒相劝。

”⑥天书:

南宋至金国的国书。

15.根据阅读经历判断,本词词牌是(2分) 

A.永遇乐    B.念奴娇     C.水调歌头    D.定风波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即写出使金国的大背景,作者走遍当年的都城汴梁,胸中透露出不平的意绪。

B.“桑榆”“太行” “卢沟”三句点明行踪,也写出了孤身一人、客居他乡的感伤与落寞。

C.虽然两鬓斑白,作者还是畅饮赏菊以度佳节,且以拟人手法写出菊花绽放带来的喜悦。

D.本词以北国秋日风光入诗,情感慷慨激昂,悲壮又不失豪放,风格与苏轼、陆游相近。

17. 题目中“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下列与重阳节没有关联的两项是(4分)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B.云木硫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樽前。

C.但将酩酊秋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D.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E.细笔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18.上世纪30年代末,学者夏承焘因中日战起,“惧亡国之无日,援取宋人词之足鼓舞人心、砥砺节概者”编著了《宋词系》,其中即有范成大此词。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词何以能够“鼓舞人心。

砥砺节概”。

(5分) 

 

 

 

 

 

19.在横线处填写相关作品原句(6分。

限选其中6处。

)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季节的变化总能牵动诗人敏感的心灵,范成大于清秋时节一抒怀抱,更有无数诗人因“秋”生情。

767年重阳,56岁的杜甫一首《登高》写尽秋悲,其中颔联“①                 ,②              ”二句写出肃穆萧瑟、空旷辽阔的秋景,寄寓着深沉的生命感怀,成为千古写秋名句;元和十二年秋,白乐天写下《琵琶行》,开篇即以“③                ”一句写出送客湓浦口所见清冷秋景,为下文抒写“天涯沦落”之悲奠定了基调,其后又以“④             ”一句秋江月夜景色烘托出音乐的无尽魅力;北宋范文正公同样善摹秋意,“碧云天,黄叶地,⑤       ,⑥           ”,思乡的愁绪借景透出,不着痕迹。

当然,秋景也并非总是一片萧瑟。

1925年,满怀革命豪情的的毛泽东途经长沙,伫立橘子洲头,眼中则是一派“⑦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⑧       ”的壮丽秋景,呈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境界。

古人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此言不虚。

【昌平】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21题。

赠将【1】

[宋]王质

问讯山东窦长卿,苍苍云外且垂纶【2】。

流水落花都莫问,等取,榆林【3】沙月静边尘。

江面不如杯面阔,卷起,五湖烟浪【4】入清尊。

醉倒投床君且睡,却怕,挑灯看剑忽伤神。

 

注释:

【1】已从官场归隐的王质听说好友窦将军意欲归隐,写此词相赠。

【2】垂纶:

指隐居或退隐。

【3】榆林:

在陕西北部,地临沙漠,北宋时防御西夏的边防重镇。

【4】五湖烟浪:

指范蠡载西施泛舟五湖的故事。

16.本词的词牌名是(1分)

 A.如梦令    B. 定风波    C.菩萨蛮    D.浣溪沙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读“苍苍云外且垂纶”一句,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在茫茫云天之外安静垂钓的闲人。

B.“榆林沙月静边尘”中饱含作者对友人的希望:

希望他能够在边防重镇建立战功。

C.“江面”一句中,江面”与“杯面”指出世、入世,“不如”表达作者对二者的取舍。

D.“挑灯看剑”一句,表现了作者的军旅生活十分单调,夜不能寐时,常常抚剑遣愁。

18. “五湖烟浪入清尊”一句运用了范蠡西施五湖泛舟的典故,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相同写作手法的两句是(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