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经济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355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经济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必修二经济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必修二经济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必修二经济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必修二经济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经济史.docx

《必修二经济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经济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经济史.docx

必修二经济史

中国古代农业

一、耕作技术

∙原始农业耕作方法:

刀耕火种

∙商周:

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耕

∙汉朝: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

曲辕犁(长江下游)

二、水利

∙水利工程:

战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汉朝漕渠白渠

∙水利工具:

曹魏翻车,唐朝筒车

三、耕作方式

∙商周:

集体劳作

∙春秋战国:

个体农耕

四、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以家

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

五、小农经济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分工,男耕女织——相对:

社会分工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手工劳动——相对:

机器生产

∙生产力低,脆弱

∙自给自足,不以交换为生产目的——相对:

商品经济

∙封闭性、稳定性、保守性

中国古代手工业

一、按门类分

(一)冶炼

∙商周:

青铜。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春秋战国:

冶铁

∙东汉:

杜诗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

灌钢法

(二)陶瓷

∙东汉:

青瓷

∙北朝:

白瓷

∙唐朝: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朝:

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

∙明清: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三)纺织

元:

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

二、按所有制分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产品精美,不进入市场,仅供皇室贵族,或武器

∙民营手工业:

明中叶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民营超过官营;明朝后期,苏杭纺织业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特征:

雇佣关系)

∙家庭手工业:

农业的补充,主要供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总结:

中国古代手工业特征

(1)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2)产品种类齐全,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朝中后期工场手工业出现。

(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相应变化。

(6)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

 

中国古代商业

一、发展简史

1.商朝:

“商人”名称由来

2.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范蠡、吕不韦等大商人;商鞅变法开始重农抑商

3.唐朝:

扬一益二;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4.两宋:

①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②海外商贸发达;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④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⑤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⑦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普遍;

5.元朝:

泉州是重要外贸港口,世界第一大港

6.明清: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徽商晋商等商帮;逐步限制海外贸易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早;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3.总体上一直受到“重农抑商”官府的压制,

4.一直不断发展,到宋元空前繁荣;

5.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6.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7.从北方向南方,从都市向乡镇扩展

8.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城市的兴起。

9.古代早期受官府直接控制,明清出现商帮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政策

一、土地所有制

1.国有:

商周

2.私有:

(1)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瓦解——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土地私有制确立

(2)分类:

地主私有,农民私有(自耕农)

二、土地兼并

1.官府抑制原因:

①.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③.巩固统治

2.抑制措施:

a.均田制;b.鼓励垦荒

3.抑制不了的原因

  ①.均田制实行的基础是国家拥有大量土地资源;

  ②.根本原因:

土地私有制和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③.农民贫困,社会贫富两极分化

三、重农抑商

1.原因

①.保证赋税收入;②.限制民众流动;③.认为只有农业才生产财富,商业是巧取豪夺;④.

重义轻利观念;⑤根本原因:

小农经济;⑥.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2.措施

抑商——

1.重征商税

2.身份上贬低商人的地位(限衣食住行、子弟为官)

3.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

重农——暂缺

3.典例:

①.商鞅变法开始,西汉、明清明显;②.唐宋相对宽松

4.影响

重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抑商——①阻碍了工商业生产的再扩大;②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农民破产流亡,

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③明清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国家落后

四、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1)明朝:

担心海盗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清朝:

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3)根本原因:

小农经济;

2.措施

(1)明朝:

海禁

(2)清朝:

闭关锁国,只许广州对外通商,”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②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新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原因(必要性) 

⑴经济根源: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⑵社会原因:

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

 

⑶宗教原因:

传播天主教⑷直接原因(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2、条件(可能性) 

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⑵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家

籍贯

支持国

方向

突出成就

所经大洋

1500年左右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发现好望角

大西洋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西

发现美洲

大西洋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到达印度

大西洋、印度洋

麦哲伦

葡萄牙

西班牙

西

船队环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⑴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统一整体世界;⑵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对欧洲的影响:

⑴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⑵西葡强大起来,最先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⑶增加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⑷导致商贸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对美洲非洲的影响:

土著居民被屠杀,资源和矿藏被掠夺;但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4、对亚洲的影响:

①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②高产农作物(番薯玉米等)的传入,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欧洲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葡萄牙

1.16世纪,垄断从欧洲经非洲沿海到亚洲的海上贸易路线;

2.中国澳门

二、西班牙

在中、南美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

三、荷兰

1.原称尼德兰,自西班牙独立

2.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

3.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4.一度侵占中国领土台湾

四、英国

1.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2.17世纪中期,《航海条例》、三次战争,打败荷兰

3.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号称“日不落”帝国

五、黑奴贸易原因:

1.西班牙等殖民者屠杀、奴役、疾病,造成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去,缺乏劳动力;

2.奴隶贸易利润高

六、殖民扩张影响

1.给西欧:

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2.给殖民地:

A.破坏、灾难、贫困;B.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3.给世界: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时间:

18世纪60年代至1840年英国完成

二、背景:

1.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资金:

通过国内贸易、海外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3.劳动力:

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4.技术积累: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5.市场:

工场手工业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的需要(最重要、直接原因)

三、过程

1.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2.开始标志:

1765年珍妮纺纱机

3.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美国人发明轮船,英国人发明火车

四、影响

1.提高了生产力,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工业化、城市化

3.产生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各自发起政治运动,要求扩大权力(eg.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欧洲工人运动)

4.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5.亚当斯密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诞生

6.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用一、二、三巧记蒸汽机发明的意义

一个时代:

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两大革命:

动力革命和交通运输业革命。

三大变化:

城市化、工业化和社会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时间

开始:

1866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完成:

20世纪初

二、成就

1.电的广泛应用(电灯、电车、电话、电影……)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3.化工技术的发展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三、特点

1.重工业开始,并成为主要部分(一革是轻工业),

2.多个国家(一革是英国一枝独秀)

3.科学发挥更大更直接作用(一革更多是经验技术的积累)

四、影响

1.提高了生产力,诞生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重工业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主要部分

3.垄断组织形成

4.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能力提升

1.电气:

英语里“电气”就叫“Electric”——“电”!

第二次工业革命传入日本时,日本人给“Electric”翻译成“電気(でんき)”,我们中文把日语单词直接弄过来就成了“电气”!

2.世界市场形成四阶段

①开始:

新航路的开辟

②拓展:

西葡荷英等早期殖民扩张

③基本:

第一次工业革命

④最终:

第二次工业革命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三部分:

①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

③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一、何谓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的对称。

生产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满足生产者及其家庭需要的经济形式。

二、自然经济瓦解

1.原因:

鸦片战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表现:

纺织分离、耕织分离

3.完成:

教材没有明确说中国自然经济什么时候完全解体,不过据推测最早也要三大改造完成

三1846年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下降原因:

①自然经济的抵制(主要)

②农民贫困、鸦片贸易使白银外流导致中国购买力下降

③有的洋货不符合中国消费习惯 

 

洋务运动

时间:

1860年代-1895

1.背景:

内忧外患

2.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PS补充:

①“西学”指西方科学技术,“中学”指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道德文化

②最先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是冯桂芬,最完整阐述的是张之洞的《劝学篇》(1898年发表)

4.口号:

自强(军事工业)、求富(民用工业)

5.代表人物:

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6.活动——洋务运动:

(1)前期兴办一批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

(2)后期为解决资金问题,兴办一批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

(3)筹划海防,建立新式海军,如北洋舰队

(4)改革教育,在内创办同文馆,对外派遣留学生

PS易错点:

(1)不能说洋务派企业(无论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是资本主义企业

(2)洋务派民用工业不是民族工业、民营企业

(3)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重工业(洋务军事工业)。

(4)若问洋务派的实践活动,可能具体回答为“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教育”4方面,也可能概括回答为“洋务运动”;

7.失败标志:

甲午战争清军惨败

8.失败根本原因:

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9.积极作用:

(1)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人才

(2)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

概念:

民族资本主义,就是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即今天的民营企业,与之相对的是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办资本主义,如民国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即民国的国企、央企。

一、产生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原因:

①列强经济侵略瓦解自然经济;②外商刺激;③洋务诱导

3.代表: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4.影响:

①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②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

PS易错点:

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明末清初的资本主义没有任何关系;

2.无产阶级已于40年代,在外国在华工厂,先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3.中国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瓦解——注意,不能说“瓦解了”,至于什么时候瓦解完成,我们教材没有明确说。

二、初步发展

1.时间:

甲午战后(19世纪末)

2.原因:

为支付赔款,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

三、短暂春天

1.时间:

民国初期(1912-1919)

2.原因:

①辛亥革命扫除障碍,民国政府采取系列鼓励民资发展的措施;②“实业救国”思潮;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④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表现:

面粉、纺纱等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张謇、荣氏兄弟

4.影响:

①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掀起新文化运动;②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和中共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PS易错点:

1.并不是一战一结束,对外出口马上就下滑;

2.不要把状元实业家张謇和西汉通西域的张骞弄混;

四、较快发展

1.时间:

1927-1936

2.原因:

国家基本统一;国民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五、沉重打击 抗战时期(1937-1945)

六、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萎缩原因:

①官僚资本挤压②美国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④战争

PS:

第④点不能回答为“解放战争”

七、没了  三大改造(1953-1956)

附1:

民族资本主义特点

∙从地域看:

分布于沿海

∙从行业看:

集中于轻工业

∙从实力看: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总之,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附2:

无聊的结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实现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前提

 

49-76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952国民经济恢复

2.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

  ①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分布于东北(鞍钢、长春一汽);

  ②意义:

初步建成完整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3.1953-1956三大改造

  ①目的:

适应工业化对粮食、资金、原料等的需求;

  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立,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曲折中前进

4.1956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5.1958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6.1958“大跃进”(生产力,工农业产量,大炼钢铁,亩产万斤)、人民公社化(生产关系,共产主义社会);1959-1961饿死几千万

7.1960年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1965经济恢复

三、十年文革

8.1971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73年复苏;

9.1975年邓小平整顿,国民经济回升,但很快被再次打倒。

易错点:

1.八大路线是正确的,但没能坚持下来

2.注意区分“文革”和“文革时期”两个概念——文革时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不能说是文革取得了成就。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年12月

2.召开背景

(1)文革结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了思想

3.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意义

(1)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2)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978安徽、四川

(2)农民获得生产、分配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易错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公有制),农民没有获得土地所有权,只是获得土地使用权(经营权)。

2.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1984年

(2)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4)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邓小平南巡讲话

2.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7十五大

非公有制经济

四、对外开放

1.五大经济特区:

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海南

2.1992开发浦东,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3.2001加入世贸,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4.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小结:

1.中共领导下土地制度的变化

1.土地革命/土地改革:

地主私有——农民私有

2.三大改造:

农民私有——集体公有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集体公有——集体公有

2.新时期经济体制的调整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补充:

选定深圳等为首批经济特区原因:

1.交通便利;

2.著名侨乡;

3.靠近港澳台

4.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选定深圳,而非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原因:

万一实验失败,国际负面影响较小。

1992开放浦东说明高层经过多年实践,对于对外开放已经有信心有把握,所以说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苏联大事记

1917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十月革命

1922年底苏联

1991年苏联解体

1918-19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1929新经济政策

1929-199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1953-1964赫鲁晓夫改革

1964-1982勃列日涅夫改革

1956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外国武装干涉、国内战争,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2.目的:

⑴战时:

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胜利。

  ⑵战后:

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

①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国有化③强制劳动④取消贸易、生活必需品国家集中分配等

4.评价:

⑴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大作用。

  ⑵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新的经济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9/1936)

1.背景:

国内战争后,经济严重破坏,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不满。

2.目的:

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开始: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4.内容:

①固定粮食税政策②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③允许自由买卖等

5.评价:

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⑵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易错点:

①说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邓小平等人的看法,当时的斯大林甚至列宁认为是“倒退”;

②对于新经济政策的结束时间,史学界有不同意见。

一说为1936年代,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之时;另一说为1929年,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开始之时。

 

三、斯大林模式(1936年建立)

1、确立:

20世纪30年代中期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⑤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提供资金

3、评价:

①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东西过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⑤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⑥二战后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斯大林模式,为日后苏联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农业集体化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时间:

1953-1964 

3、内容:

 

⑴农业(重点):

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③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⑵工业:

①给地方和企业部分自主权;

②“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4、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②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1964-1982

2.重点在工业;

3.曾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没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4.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下滑,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1985年开始,经济领域。

试图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②改革陷入困境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③1991年苏联解体。

易考点: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异同点

不同点:

赫重点在农业,勃重点在工业;

相同点:

1.都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都失败,

2.都给地方和企业一定自主权;

3.都用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衣食住——49年前

1.鸦片战争后,西装裙子开始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西结合的中山装和旗袍流行

2.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

3.鸦片战争后,西式洋房传入,中西建筑风格辉映

一、衣食住——49年后

1.毛泽东时代,物资匮乏,实行计划经济,凭票供应;人们衣着样式单一,政治色彩浓厚

2.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粮票等票证废除,人民生活多样化个性化,更重视精神追求

二、社会习俗

1.断发易服有反清革命色彩,民国时期颁布法令要求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2.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3.沿海、大城市较早较多变化,内地、农村变化缓慢

三、行

铁路:

1876年,英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