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古地理 思考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349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积古地理 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沉积古地理 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沉积古地理 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沉积古地理 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沉积古地理 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沉积古地理 思考题.docx

《沉积古地理 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积古地理 思考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沉积古地理 思考题.docx

沉积古地理思考题

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区别是什么?

答题要点:

“沉积环境”是指沉积物形成的自然环境条件;“沉积相”则是指自然环境的产物,即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2、瓦尔特相律在什么情况下不适用?

第二章思考题:

1、沉积物的来源有哪些?

2、风化作用对沉积物形成的意义?

第三章思考题:

1.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和沉积方式有哪些?

2.随着福劳德数的增大,沉积底形(床沙)的形态变化顺序是什么?

3.碎屑颗粒在牵引流介质中的搬运方式有那些?

4.牵引流与重力流的沉积特征及其区别。

第五章思考题

1.层理的主要类型及其环境意义?

(判分标准:

类型

(1)-(5)必答,类型(6)-(9)答出两种或两种以上即可。

每种类型的名称、特征、环境意义各占1分)

定义:

层理构造(简称层理)是由沉积物的成分、颜色、粒度等在垂直于沉积物表面(层理面)的方向上的显示出来的特征,它是沉积物(岩)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层理构造主要类型包括:

(1)交错层理:

是由一系列与层理面斜交的内部纹层所组成的沉积单位,它主要分布于碎屑岩和颗粒碳酸盐岩中,它是在介质能量较强的情况下形成的,在河流、三角洲、滨海等环境中均常见。

(2)爬升波痕层理:

是由水流波痕或波浪波痕的迁移而产生的,由向上生长的一系列相互叠覆的波痕层理组成。

其形成条件是悬浮沉积物丰富,使波痕不仅向前迁移,而且向上叠覆形成一个相互叠覆的波痕序列。

爬升波痕层理的形成环境主要为浊流。

(3)递变层理:

也称为粒序层理,它是以粒度递变为特征的沉积单位。

递变层内除了粒度递变之外,一般无任何层理。

常见于浊流环境中,在潮坪、河滩、三角洲、陆棚等处亦可见零星分布。

(4)平行层理:

是由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纹层相互平行的并由中粗砂、砾组成的层理,是在水流的搬运能力比形成大型交错层理更强的高流态条件下的平坦底床上形成的。

主要形成于河流、海滩、浊流环境。

(5)水平层理:

是细粒沉积物(粉砂、泥)中主要的层理类型,由彼此平行的呈水平状的纹层组成,纹层厚度1-2mm,纹层可因粒度变化和有机质含量不同或颜色差别而显示出来,是低能或静水环境的标志之一。

主要见于湖泊、河滩、潮坪、澙湖、浅海、半深海、浊流等环境。

(6)块状层理:

又称均匀层理,是肉眼甚至借助仪器也辨认不出层内纹理的沉积层,在砾岩、砂岩和泥质岩中都有分布。

均匀层理的成因包括:

快速堆积无分选成因,如洪水、浊流、液流沉积形成;静水和深水环境成因,如深海泥岩;生物扰动成因使原始层理被彻底改造。

(7)脉状层理、波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

这三种层理经常共生,是在有泥、砂供应,水动力条件强弱交替的情况下形成的。

主要发育于潮汐环境中,在湖滨、三角洲前缘、河流等环境中也可见到。

(8)砂泥互层水平层理:

水平的砂质层和泥质层相间重复出现,砂泥质层单层厚度数毫米至数厘米,等厚或不等厚,形成的动力条件比波状层理弱,主要见于潮汐、三角洲、湖泊等环境。

(9)韵律层理:

在砂泥互层的水平层理中由不同颜色、不同成分、不同粒度的单层在厚度较薄时(小于4-5mm)所形成的纹层状互层,称为韵律层理,由潮汐变化、季节变化、气候变化、冰川作用等形成。

2.层面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环境意义?

(判分标准:

类型

(1)满分为8分,应答出主要的波痕类型的名称、特征、环境意义,据回答情况给分;类型

(2)-(5)满分各为3分,每种类型的名称、特征、环境意义各占1分)

答题要点:

层面构造是指保存在沉积岩层面(顶面或底面)上的各种特征。

其主要类型有:

波痕、细流痕、剥离线理、冲刷痕、压刻痕。

(1)波痕:

由水流、波浪或风的作用,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

波痕的类型、波痕的大小、形态、对称性、介质类型各有不同,按介质及作用(成因)类型分为水流波痕、浪成波痕、干涉波痕和改造波痕、孤立波痕、风成波痕。

A、水流波痕由单向水流作用在床沙表面所产生的,在河流、三角洲等环境常见。

B、波浪波痕是由波浪作用于床沙表面而产生的波痕,在湖泊、海洋的滨岸地区常见。

C、干涉波痕和改造波痕是在浅水区,由不同方向的波浪或不同方向的水流,同时或基本同时的联合作用下形成的干涉波痕和改造波痕常出现于前滨或潮间带,是很好的沉积环境和古水流标志。

D、孤立波痕是在泥质物表面由于砂供应不足而形成的不连续底形,孤立波痕与正常波痕相似,但它们发育不全,波高较低,因此波痕指数较大,构成透镜状层理。

E、风成波痕一般具有直、长而平行的脊,形态不对称,其内部构造和水流波痕相似,具有前积纹层。

风成波痕发育于沙漠、海岸、干旱—半干旱气候下的河流等环境中。

(2)细流痕:

细流痕是由细小水流的刻蚀作用所形成的表面侵蚀痕迹。

当水位下降使沉积物表面暴露于水面之上时,水便从沉积物中溢出,形成薄层水,并侵蚀沉积物表面,形成细流痕。

细流痕具有不同的形状,如树枝状、网状,细流痕可作为指示沉积物表面间歇短期暴露和古坡向的一个标志,常见于潮间带、海滩、湖滨、洪水后的泛滥平原区。

(3)剥离线理:

砂岩层面上存在的水流线理称剥离线理,表现为彼此平行的线状浅沟和低脊或颗粒弱定向排列。

剥离线理常分布在平行层理的层面上,是急流的良好标志。

主要见于海滨、湖滨、三角洲平原和浊流环境。

(4)冲刷痕:

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蚀出来的痕迹称为冲刷痕,风化露头上,在其上覆砂岩层的底面以凸起的铸型保留下来,可以形成于介质流动的各种环境中。

如槽铸型由不连续的舌状突起体组成,突起的上游一端呈浑圆状,且突起稍高,向下游端变宽和变缓,一般平行水流方向的雁行状成群出现。

大量发育于浊流环境中,是良好的古流向标志。

(5)压刻痕:

水流携带的物体在沉积物表面运动时所刻蚀出来的痕迹称为压刻痕(工具痕)。

压刻痕主要见于河流环境。

3.平行层理和水平层理的主要区别?

相同点:

纹层呈直线状相互平行,并平行于层面。

不同点:

平行层理:

是由强水定力条件下形成的纹层相互平行的并由中粗粒砂、砾组成的层理,是在水流的搬运动力比形成大型交错层理更高的高流态条件下的平坦底床上形成的,其特点是颗粒粗。

伴生有剥离线理,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

主要形成于河流、河滩、浊流环境、

水平层理:

是细粒沉积物(粉砂、泥)中主要的层理类型,由彼此平行的呈水平状的纹层组成,纹层厚度1-2mm,纹层可因粒度变化和有机质含量不同或颜色差别而显示出来,是低能或静水环境的标志之一。

主要见于湖泊、河滩、潮坪、泻湖、浅海、半深海、浊流等环境

4.本章介绍的沉积构造中,哪些构造的出现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其形成的环境或沉积作用的条件?

5.哪些沉积构造可以指示地层的顶面和底面,如何利用它们判断地层的顶底?

波痕、冲刷痕、干裂、雨痕、冰雹痕、足迹,植物根痕等

6.生物对沉积环境的指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是指由生物活动或生长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包括生物遗迹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生物生长构造、植物根痕迹等。

①指示盐度②指示深度③指示底层性质

第六章大陆环境及相模式

1.大陆沉积环境的一般特征。

1)沉积条件复杂:

介质包括水、大气和冰川,大陆沉积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很大。

2)沉积物多样化:

a.时间上(纵向上)和空间上(横向上)相变快。

b.地形多变,形成山麓、平原、沙漠、山间盆地、河流、湖泊、盐湖、沼泽等环境,沉积物各具不同的特点。

c.气候明显控制了沉积物性质,如干燥区形成大量盐岩和风成沉积,寒冷区有冰川沉积,潮湿区有大量的沼泽沉积。

d.沉积物以碎屑岩为主,而碳酸盐岩很少。

3)沉积物和生物特征:

a.大陆沉积区距物源区较近,沉积物的横向变化大,故岩石中不稳定组分较多。

b.多数大陆沉积是氧化条件下形成,沉积物常呈红色。

c.生物化石主要为陆生脊椎动物、昆虫和植物,大量植物的出现是大陆环境所特有的。

4)大陆沉积环境类型:

a.残积、坡积、冲积扇、河流、沼泽、湖泊。

特殊的有沙漠、冰川。

b.以冲积环境(冲积扇、河流)、湖泊最为常见,其次为沼泽、沙漠、冰川等环境。

2.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的基本特征与区别。

辫状河流为弯曲度小于1.5的低弯度河流。

河流的特点是在整个河流的宽度范围内发育有许多被沙坝分开的河道,河道宽而浅,时分时合,频繁迁移,游荡不定,也称作游荡性河道。

辫状河流多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地带。

河道坡降大,流速急,泥砂负荷大,流量变化大;河道较直但不稳定,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水流不断分叉汇合;心滩很发育,而边滩不发育,很少或不发育河漫滩;沉积物一般较粗,多为砂、砾沉积。

曲流河又称蛇曲河流,河道弯曲强烈,弯曲率大于1.5。

与辫状河流相比,曲流河道的分布更具有规律性。

曲流河多出现在河流的中、下游,分布在平原地带(尤其是近海或近湖平原)。

其上游多为辫状河流,下游与三角洲过渡。

曲流河一般为单河道.宽深比小于辫状河道,坡降缓,流速慢,水的流量变化小;河道较稳定,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在凸岸发育边滩,而心滩不发育,河漫滩很发育;沉积物中粉砂和泥的含量较高。

网状河主要发育于坡度平缓的河流中下游地区,它是由几条弯度多变的、相互连通的河道组成的低能复合体,构成网状稳定水道形成的交织河网系统。

沉积环境较为稳定。

河流搬运方式以悬浮负载为主,沉积作用则以垂向加积为主,斯密斯等通过研究识别出六个沉积相:

河道相、天然堤相、决口扇相、泛滥湖泊相、岸后沼泽相和泥炭沼泽相(湿地)。

前三个相主要与河道有关,后三个相为湿地环境。

沉积物类型主要为河道、冲积岛、泛滥平原沉积。

辫状河主要是底负载水道,曲流河为混合负载和悬移负载水道,而网状河主要是悬移负载水道。

3.简述曲流河的典型沉积模式和主要特征。

(判分标准:

(1)河道沉积和

(2)河漫滩沉积的满分各为7分,(3)堤岸沉积和牛轭湖沉积的满分各为3分)

(1)河道沉积:

包括河床沉积和边滩沉积。

A.河床沉积:

由粗砾岩和底部河床滞留砾岩组成,砾石呈叠瓦状定向排列,最大扁平面倾向河流上游,砾石成分一般较复杂;以粗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为主,中细粒砂岩较少;向上颗粒逐渐变细过渡为边滩沉积。

呈透镜状产出,底界与下伏地层之间为一个明显的侵蚀面。

B.边滩沉积:

下部(靠近河心),沉积较粗的颗粒(以砂粒为主);上部离河心较远,沉积较细物质。

成分成熟度较低(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

粒度变化范围很大,可以由分选不好的砂、粉砂和泥等混合而成。

层理非常发育,主要以大中型槽状交错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为主,在较细的沉积物中也常出现各种中型交错层理。

在垂向上,一般自下而上由大型交错层理逐渐变为小型交错层理。

(2)河漫滩沉积:

沉积的岩石有泥岩、粉砂岩以及薄层泥质灰岩。

层理一般不发育,有时见水平层理。

在气候干燥地区,可见泥裂构造和钙质及铁质结核。

在潮湿条件下,植物生长茂盛,进一步可发展成沼泽,形成大量有机物质堆积,甚至出现泥岩或煤层。

(3)堤岸沉积包括天然堤和决口扇沉积。

A.天然堤沉积物质比边滩细,主要是粉砂岩和泥岩,二者常呈薄互层,其中粉砂岩层一般厚几十厘米,泥岩层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

B.决口扇是是一种舌状沙体,呈透镜状,厚度不大,从十几厘米到几米,由细砂和部分粉砂级物质组成。

此外尚见各种小型交错层理,常见冲刷构造以及植物或其它生物化石。

(4)牛轭湖沉积平面上牛轭形,沉积物小范围分布。

主要是洪水期带来的细粒物质,如粉砂和泥质等。

4.曲流河和辫状河的垂向序列特征及其区别。

项目

曲流河

辫状河

粒度

粒级较细:

以砂为主,混有砾、粉砂、泥

粒级较粗:

粗砂和砾为主,常夹细砂、粉砂和泥(旋回性较复杂)

成分和成熟度

成分复杂,成分成熟度低

(相对较高);结构成熟度低(相对较高)

成分复杂,成分成熟度低

(相对较低);结构成熟度低(相对较低)

概率

曲线

二段式:

斜率低的悬浮总体;

S截点一般为3~3.5Ф;

斜率中等到较高的跳跃总体;

牵引总体不发育

三段式:

悬浮总体平均占30%;

S截点呈截然接触;

跳跃发育差,斜率也低;

T截点呈截然接触;

牵引总体为主(占50~70%)

沉积

构造

交错层理类型由大型到小型,向上出现波状交错层理和爬升波痕层理,夹有水平层理

下部由心滩迁移而形成的各种层理类型,如块状或不明显水平层理,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

泛滥

平原

很发育,“二元结构”清楚

较薄或不发育

曲流河沉积的理想垂向层序由下至上,粒度由粗变细,层理规模由大变小,层理类型由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变为小型交错层理、爬升层理、水平层理,底部具有冲刷面,从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

韵律的下段由河床亚相的底部滞留沉积和点砂坝沉积组成,是由于河道迁移而引起的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剖面下部层序,故称为底层沉积。

韵律的上段由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泛滥盆地)组成,属泛滥平原沉积,主要是大量细粒悬浮物质在洪泛期垂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剖面的上部层序,故又称为顶层沉积。

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所谓“二元结构”,它是河流相沉积的重要特征。

辫状河沉积层序最底部为河道底部残留沉积物,以粗砂岩和含砾砂岩为主,与下伏层呈侵蚀冲刷接触。

其上为(A)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含砾粗砂岩;(B)具槽状交错层理粗砂岩;(C)板状交错层理粗砂岩;(D)砂坝顶部沉积物主要为小型板状交错层理砂岩和(E)大型水道冲刷充填交错层理砂岩;(F)最顶部薄的垂向加积沉积物包括波状交错层理粉砂岩和泥岩互层。

从上述可以看出,与曲流河相比,辫状河在垂向层序上有以下特点:

1)河流二元结构的底层沉积发育良好、厚度较大,而顶层沉积不发育或厚度较小。

2)底层沉积的粒度粗,砂砾岩发育。

3)由河道迁移形成的各种层理类型发育,如块状或不明显的水平层理、巨型槽状交错层理、单组大型板状交错层理等。

4)泛滥平原细粒沉积物较薄或不发育

5.退积型淡水碎屑湖泊沉积序列特征。

6.以湖泊和三角洲环境为例,阐述气候对沉积作用的影响。

第七章海陆过渡环境及相模式

海湾,河口湾,三角洲

1.三角洲的基本类型及其划分依据。

a.三角洲的类型划分主要是根据其形态,而不同的形态主要是由河流、波浪、潮汐作用控制的。

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河控三角洲):

河流作用为主,平面形态呈长三角形,泥砂输入量大,砂与泥比值低。

天然堤发育好,使分支流河道趋于固定。

分支流河口沙坝很发育,它们向前延伸,形成的“指状沙坝”(长轴方向、沉积走向与滨线垂直)。

b.波浪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浪控三角洲):

波浪作用大于河流作用,有一条或二条主河流入海,分支流不太发育,输入的泥砂量少,砂与泥比值高,输入的砂泥很快就被波浪作用改造,于是在河口两侧形成一系列平行于海岸分布的海滩沙坝,只在河口处才有较多的沙质堆积,形成向海方突出的河口(鸟嘴状)。

巴西圣弗兰西斯科河三角洲为典型实例。

c.潮汐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潮控三角洲):

低能河流和低能海洋,海岸带比较平坦。

潮汐作用强,对河口三角洲沙体作用,结果是,只能堆积成小型三角洲。

潮汐双向潮汐流和河流的冲刷作用,常将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在河口的前方改造成线状潮汐沙坝。

沙坝平行于潮流方向分布,在河口的前方呈裂指状放射分布。

2.试述三角洲沉积层序及主要特征。

(同3)

3.三角洲的亚环境划分及其特征。

判分标准:

(1)三角洲平原和

(2)三角洲前缘的满分各为7分,(3)前三角洲的满分为6分)

三角洲可以划分为三种亚环境:

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

(1)三角洲平原包括分支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湖泊和分支间湾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支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褐煤沉积。

A.分支流河道沉积:

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

下部为中—细粒砂,含泥砾、植物干茎等;上部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

砂质层具有槽状、板状、波状交错层理,其规模向上变小。

其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接触。

B.天然堤沉积:

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

水平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发育。

水流波痕、植屑、植茎、植根和潜穴等较常见,有时见有雨痕和干裂等暴露成因的构造。

C.决口扇沉积:

单向水流的交错层理砂岩,呈透镜状沙体夹在分支间湾细粒粉砂质、泥质和沼泽沉积物之间。

D.沼泽沉积:

岩性为暗色有机质泥岩、泥炭或褐煤沉积。

块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E.分支间湾沉积:

泥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和细砂岩。

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偶见海相化石。

(2)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前缘可分为:

分支流河口沙坝、远沙坝、前缘席状沙、水下分支流河道和水下堤等。

A.分支流河口沙坝沉积:

河流带来的泥砂在河口处沉积而成。

主要由砂和粉砂组成,分选较好,质较纯净。

楔状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水流波痕和浪成波痕等。

B.远沙坝沉积:

远沙坝位于河口沙坝前较远的部位。

沉积物较河口沙坝细,主要由粉砂和少量粘土组成。

水平层理为主,亦有波状交错层理和脉状—波状—透镜状复合层理。

C.前缘席状砂沉积:

由河口沙坝经海水冲刷作用使之再行分布于其侧翼而形成的薄而面积大的砂层。

这种砂层分选好,质较纯净,可成为极好的储集层。

常见平行层理和水流线理。

(3)前三角洲:

三角洲体系中分布最广、沉积最厚的地区。

主要由暗灰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

主要为水平层理、块状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含广盐度的化石,如介形虫、双壳类等。

4.试述进积型河控三角洲的沉积序列及其主要特征(试述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同3)

5.试述三角洲沉积与油气关系。

三角洲与油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具有远景的油气田,必须具备几项地质条件:

生油层、储层、盖层、圈闭等。

1生油层:

前三角洲的暗色泥岩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

河流不仅为三角洲沉积带来大量的泥砂,而且带来了大量的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质随着悬浮的泥质一起在前三角洲地区沉积下来,它们为湖盆或海盆中的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促使生物得以大量繁殖、生长。

前三角洲的泥岩中含有丰富陆源的及原地生物形成的有机物质。

另外,在浪基面以下,为还原或弱还原环境。

三角洲的沉积和埋藏都比较迅速,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

2储层:

砂岩是良好的储油岩。

河控三角洲的分流河道沙、河口沙坝、远沙坝、前缘席状沙;浪控三角洲中的海滩沙、障壁沙等。

主要储集层是三角洲前缘砂岩和与三角洲破坏密切共生的海岸砂岩。

例如,墨西哥沿岸盆地第三系下威尔科克斯群中已知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一个相对狭窄的三角洲前缘砂分布的地带内。

3盖层:

沼泽、分支间湾、陆棚和前三角洲等泥岩为盖层。

在三角洲体系中,生油层、储油层、盖层共同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4圈闭:

储油砂岩(席状砂、分支河道砂)多呈透镜体状,容易形成岩性油藏,这种圈闭大多是在沉积中形成的,其形成时间较早,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形成,如墨西哥湾中、新生代油气田即与此有关。

 

第八章海洋环境及相模式

1.试述正常碳酸盐潮坪和萨布哈型碳酸盐潮坪的沉积特征。

正常碳酸盐潮坪:

a.潮上顶部:

陆相沉积,如风成砂、钙结壳和淋滤构造。

b.潮上(泥坪):

白云岩化和含石膏的泥晶—粉屑灰岩、藻席灰岩,鸟眼、窗格、干裂,被地下水上涌或结晶作用形成帐蓬构造,被破碎成扁平砾石状角砾。

c.潮间坪:

波纹状、半球状叠层石灰岩,干裂、雨痕、鸟眼构造、窗格构造、波痕、冲刷及充填构造,可有足迹、爬痕、潜穴等。

d.泻湖(低能带):

柱状和锥状叠层石。

e.潮下(低能带-高能带):

核形石、凝块石、锥状叠层石。

潮下带上部,发育颗粒灰岩,并组成沙滩脊(近岸滩)。

f.下伏盆地相:

属于浅海环境,多为浪基面以下细粒碳酸盐沉积,水平层理。

潮坪的主体是潮间带。

萨布哈型碳酸盐潮坪:

萨布哈型碳酸盐潮坪是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沉积作用具如下特殊标志:

a.高速蒸发和高度超咸形成蒸发矿物:

石盐、石膏、硬石膏、白云石、天青石、菱铁矿。

b.白云石化作用强。

盐类沉淀和盐壳形成。

淡水作用,盐类溶解,导致地下水中Mg2+/Ca2+比值提高,促进文石、高镁方解石的白云石化作用。

c.如果环境稳定,大量石膏被改造形成具有特殊网状结构的复杂块体、扭曲的盘肠状外形的石膏。

d.蒸发矿物呈斑状变晶生长,主体沉积物被挤到晶体间隙中,沉积结构被破坏。

白云石化作用使文石和灰质颗粒发生白云石化,形成鸟眼白云岩、结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

2.碎屑潮坪的沉积特征。

潮坪是具有明显周期性潮汐活动(潮差一般大于2m),但无强波浪作用的十分平缓倾斜的海岸地区。

在海湾、河口湾以及障壁岛和其它沙坝后面的泻湖这样一些受限制的地区都可以发育潮坪环境。

潮坪可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潮坪的主体是潮间带。

1)水动力状态

a.潮下带:

发育潮汐水道、潮下砂坝或浅滩。

大型潮道与曲流河相似,也有侧向迁移侵蚀作用。

迁移侵蚀作用对潮坪沉积物有改造作用。

b.潮间带:

因潮汐流作用也有潮沟和潮溪发育,并呈树枝状分布。

c.潮上带:

只有在大潮时在被暂短的海水淹没,以悬浮沉积作用为主。

(2)沉积特征

沉积物粒度总的趋势是向海变粗。

a.泥坪:

在高潮线以上(潮上带),以泥质为主,属低能。

b.混合坪:

泥坪与砂坪之间(潮间带)。

砂泥互层组成。

c.砂坪:

在低潮线以下(潮下带),主要是砂为主,属高能。

(3)沉积序列

海进(退积型)模式、海退模式(进积型)和堡岛-进潮口模式。

其中以海退(进积型)陆源碎屑障壁海岸沉积海退模式最为常见。

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潮下带、潮间带和潮上带。

3.简述碳酸盐岩威尔逊的横向沉积相模式特征(简述碳酸盐台地相带划分及沉积特征;简述海相碳酸盐岩的横向沉积模式)。

按能量、潮汐划分碳酸盐相带的优点,根据海底地形、潮汐、波浪、氧化界面、盐度、水深、海水循环、气候条件等因素建立了综合的碳酸盐沉积的标准相带模式。

把海洋碳酸盐划分为三大相区和九个标准相带,还提出九个标准相带的24种微相类型

它的基本格局仍是低能—高能—低能这3大相区。

盆地相区的1、2、3相带与Irwin的X带相当。

其海底深度均位于浪基面之下,属低能带。

台缘相区的4、5、6相带与Irwin的Y带相当(其是礁滩的模式)。

其海底深度均位于波基面之上,波浪作用强烈,均属高能带。

台地相区的7、8、9相带与Irwin的Z带相当。

均位于台地边缘相区之后(靠陆一侧),这里波浪能量消失(潮汐为主),水体运动均比较弱,属低能带。

1、盆地:

氧化界面以下—200m,低能静水条件,滞流缺氧和过咸化,暗色薄层粉砂岩,页岩,泥晶灰岩,硅质岩,薄层石膏层,浮游生物残骸。

水平层理、韵律层理、块状层理。

不利于底栖生物生长,浮游生物为主,不利于碳酸盐的形成。

2、陆棚:

氧化界面—最大浪基面,正常浅海(内陆棚),开阔低能,几十米-100m,沉积作用相当均匀:

粉屑灰岩,粒泥灰岩,灰泥岩。

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少量风暴影响,生物丰富,保存完整,远源风暴岩。

3、深陆棚边缘:

碳酸盐台地斜坡脚,斜坡末端,最大浪基面—正常浪基面,低能,来自远洋浮游生物及相邻的碳酸盐台地的细物质组成。

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

有风暴影响,生物丰富,保存完整,近源风暴岩。

4、台地前斜坡:

深水陆棚边缘与台地的过渡地带,斜坡,角度可达30度。

从浪基面之上到平均低潮线之下。

生物十分丰富,发育有广海生物,但保存多不完整。

生物碎屑灰岩,角砾灰岩,礁前塌积角砾灰岩。

块状层理,变形层理,滑塌构造。

5、台地边缘生物礁:

从浪基面之上到平均低潮线左右,高能条件,下斜坡碳酸盐泥和生物碎屑沉积,有生物碎屑的圆丘礁缓坡和生物骨架建筑的礁环,块状层理。

6、台地边缘浅滩:

从浪基面之上到平均低潮线左右,高能条件。

盐度正常,海水循环良好,氧气充足。

主要是碳酸盐砂,呈砂洲、海滩、扇状或带状的滨外坝。

亮晶砂屑灰岩。

交错层理,平行层理。

但由于底质常变动,因此不利于海洋生物生活。

7、开阔台地:

台地边缘的海峡、泻湖及海湾,潮下带为主(台地上的平均低潮线与浪基面一带)。

水几米到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