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工艺与设备》完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236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6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织工艺与设备》完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针织工艺与设备》完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针织工艺与设备》完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针织工艺与设备》完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针织工艺与设备》完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织工艺与设备》完整.docx

《《针织工艺与设备》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织工艺与设备》完整.docx(1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织工艺与设备》完整.docx

《针织工艺与设备》完整

《针织工艺与设备》完整

(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质资料,欢迎下载)

第一篇《针织工艺与设备》

第一章 针织概述

本章知识点

在学习了本章之后,应该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

1.针织、线圈和针织物的观点,针织工艺的根本术语;

2.针织物的主要参数与性能指标;

3.针织机的根本结构与分类;织针的种类;

4.针织机机号观点,机号与所加工纱线的干系;

5.针织物形成的根本要领。

第一节 针织与针织物

一、针织

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线圈,再将其相互串套起来形成织物的一种要领。

(一)针织的分类

按形成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经编和纬编

1.纬编:

纱线沿纬向喂入织针进行编织形成织物。

2.经编:

纱线沿经向喂入织针进行编织形成织物。

(二)针织的起源

1.手工编织

2.呆板针织:

起源于1589年,英国人威廉.李发明了第一台针织机。

3.中国针织产业起源:

1896年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家针织厂。

(三)针织生长现状

1.针织加工的优点

(1)工艺流程短;

(2)原料适应性强、产物应用范畴广;

(3)呆板噪音小、占地小、能源消耗少;

(4)可以进行成形产物的生产。

2.针织产物的生长偏向

(1)产物从服用向装饰、财产用领域扩展,在发达国度三类纺织品各占三分之一;

(2)服用从内衣向外衣扩展;

(3)内衣从普通内衣向舒适、保健和卫生等功效性内衣扩展;

(4)原料从棉、毛向多样性生长。

二、针织物

(一)针织物

1.针织物:

由相互串套的线圈组成的织物。

2.纬编和经编针织物

(1)纬编针织物:

每一横列由一根(或几根)纱线组成。

(2)经编针织物:

一根纱线在一个横列只形成一个(或两个)线圈。

3.单面和双面针织物

(1)单面针织物:

接纳一个针床编织而成,织物一面全为正面线圈,另一面全为反面线圈。

(2)双面针织物:

接纳两个针床编织而成,织物两面均有正面线圈。

(二)线圈

1.线圈:

组成针织物的根本结构单位。

由圈干和沉降弧组成。

圈干包罗针编弧和圈柱。

2.线圈横列和线圈纵行

(1)线圈横列(C):

线圈沿织物横向组成的行列.

(2)线圈纵行(W):

线圈沿线圈纵向相互串套所形成的行列.

3.圈距和圈高

(1)圈距(A):

沿线圈横列偏向,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2)圈高(B):

沿线圈纵行偏向,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4.线圈的正面和反面

(1)正面线圈:

线圈的圈柱笼罩在圈弧之上,外观呈纵条纹状。

(2)反面线圈:

线圈的圈弧笼罩在圈柱之上,外观呈纵圈弧状。

三、针织物的主要物理机器指标

(一)线圈长度

1.界说:

组成一个线圈所需要的纱线长度,一般以毫米(mm)为单位。

2.意义

(1)决定织物的密度;

(2)影响针织物的性能;

3.丈量

(1)机上丈量:

接纳手持式或牢固式丈量仪器,丈量喂入的纱线长度。

(2)机下丈量:

通过拆散法,丈量一定个数线圈(如:

100个线圈)所用的纱线长度。

4.控制

(1)接纳积极送纱;

(2)实时监控。

(二)密度

1.横密PA:

沿线圈横列偏向,划定长度(如50mm)内的线圈纵行数。

PA=划定长度/圈距

2.纵密PB:

沿线圈纵行偏向,划定长度(如50mm)内的线圈横列数。

PB=划定长度/圈高

3.密度比拟系数C:

纵密和横密的比值,反应了线圈在织物中的形态。

C=PA/PB=B/A

(三)未布满系数(δ=l/f)和编织密度系数CF=√Tt/l

1.未布满系数δ:

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纱线粗细对针织物稀密水平的影响。

用线圈长度与纱线直径的比值来表现。

δ=l/f

式中:

δ-未布满系数

l-线圈长度(mm)

f-纱线直径(mm)

2.编织密度系数CF:

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纱线线密度对针织物稀密水平的影响。

用线圈长度与纱线线密度(Tt)平方根的比值来表现。

CF=√Tt/l

式中:

CF-编织密度系数

l-线圈长度(mm)

Tt-纱线线密度(tex)

(四)单位面积干燥重量

1.单位面积干燥重量(Q)用每平方米干燥针织物的重量克(g)来表现,又称平方米克重。

2.盘算公式Tt=Q’/LX10

Q’=LXTt/1000

L=1000X1000XPA/50XPB/50Xl/1000=0.4PAPBl

Q’=0.0004PAPBlTt(1-y%)

式中:

Q’-平方米重量(g/m2)

PA-横密(纵行数/50mm)

PB-纵密(横列数/50mm)

L-线圈长度(mm)

Tt-纱线线密度(tex)

y-织物加工时的纱线损耗

Q=Q’/(1+W)

式中:

Q-单位面积干燥重量(g/m2)

W-针织物的回潮率(%)

3.丈量:

用圆铰剪剪出一定巨细的圆形试样,在烘箱中烘干后称重。

(五)脱散性

脱散性:

针织物纱线断裂或线圈失去串套联系后,线圈与线圈分散的现象。

(六)卷边性

卷边性:

针织物在自由状态下布边产生包卷的现象,由线圈中弯曲的纱线段在内应力作用下力图伸直所引起的。

(七)延伸性

1.界说:

针织物在受外力拉伸时的伸长特性。

2.盘算公式

X=(L-L0)/L0╳100%L0

式中:

X-延伸率(%)L

L0-试样原长(mm)

L-试样拉伸后长(mm)

(八)弹性

1.界说:

当引起针织物变形的外力去除以后,针织物形状规复的能力。

2.盘算公式

E=(L-L1)/(L-L0)╳100%

式中:

E-弹性规复率(%)

L0-试样原长(mm)

L-试样拉伸后长(mm)

L1-试样规复后长(mm)

(九)断裂强力、顶破强力和断裂伸长

1.断裂强力:

在连续增加的负荷作用下,至断裂时针织物所能蒙受的最大负荷。

2.顶破强力:

在连续增加的负荷作用下,至被顶破时针织物所能蒙受的最大负荷。

3.断裂伸长率:

在连续增加的负荷作用下,至断裂时针织物所伸长的长度与织物原长的百分比。

(十)缩率

1.界说:

针织物在加工或使用历程中尺寸变革的百分率。

2.盘算公式

Y=(H1-H2)/H1╳100%

式中:

Y-缩率

H1-织物在加工或使用前的尺寸

H2-织物在加工或使用后的尺寸

(十一)钩丝与起毛起球

1.钩丝:

织物中的纤维或纱线被外界物体钩出在外貌形成丝环。

2.起毛:

当织物在穿着、洗涤历程中,不停经受摩擦而使织物的纤维端露出在织物外貌。

3.起球:

起毛后的纤维端不能实时脱落而相互纠缠在一起形成球状小粒。

第二节 针织机

二、针织机的主要机构

1.给纱或送经机构:

将纱线从纱筒子或荆州上退绕下来送入编织区

2.编织机构:

将纱线编织成线圈并相互串套起来形成织物

3.牵拉卷取机构:

将刚形成的织物从编织区引出并形成一定形式的卷装

4.传动机构:

将动力通过主轴通报到各机构,以使各机构协调事情

5.帮助机构:

为了包管编织的正常进行而附加的种种机构

三、针织机的主要结构参数

1.筒经(针床宽度):

圆型针织机的针筒直径或平型针织机的针床宽度,用英寸或毫米表现

2.成圈系统数(路数):

对付纬编圆机,绕针筒周围所安装的导纱器及相应的三角系统的个数,其稀密水平用每英寸直径所拥有的成圈系统数表现;对付纬编横机,为机头上所具有的导纱器和相应的三角系统的个数。

成圈系统数的几多影响了呆板的生产效率,成圈系统数越多,呆板的效率越高

3.针床数:

针织机所具有的能够独立编织的针的组数,主要由单针床和双针床,分别用来编织单面织物和双面织物

4.梳栉数:

经编机可同独立进行编织的纱线的组数

四、针织机的机号

(一)机号1.机号:

用于表明针的粗细和针与针之间距离巨细的指标。

它用针床上划定长度内的针数表现。

它决定了所能加工的纱线线密度的范畴

2.盘算公式G=E/T

式中:

G-机号E-划定长度,

纬编舌针机一般用25.4mm(1英寸),

纬编钩针机用38.1mm(1.5英寸),

经编机用25.4mm(1英寸)

T-针距(mm)

(二)机号与所加工纱线线密度的干系

1.上限:

由针与沉降片(或针槽壁、导纱针)之间的间隙决定

2.下限:

取决于针织物的品质

第三节针织物的形成

一、成圈机件

(一)织针织针是最主要的成圈机件,主要有三种针:

钩针、舌针和复合针1.钩针

1-针杆

2-针头

3-针钩

4-针槽

5-针柄

6-针尖

2.舌针

1-针杆

2-针钩

3-针舌

4-针舌销

5-针踵

4.几种织针的比力

针型

钩针

舌针

复合针

1.结构简朴,制造方便

2.可以做的较细,编织较紧密织物

 

1.成圈机件简朴

2.在纬编中可形成花色品种多,使用较多

1.针的运动动程小,利于高速

2.形成线圈张力均匀,线圈结构均匀

3.主要用于经编机

1.成圈机件庞大

2.针的寿命短

3.在纬编中成圈路数少

1.成圈张力颠簸大

2.针的结构庞大,制作要求高

1.针的结构庞大在纬编中使用三角结构庞大,很少使用

(二)沉降片

1.用薄钢片制成,与针相间配置

2.作用于沉降弧,协助织针退圈、弯纱成圈和牵拉

(三)导纱器与导纱针用于将纱线垫放在针上

(四)压板与压片用于在钩针机上压向针钩,将针口封闭。

二、成圈要领

(一)针织法成圈共分十个步调:

1.退圈:

将旧线圈从针钩里移到针杆上

2.垫纱:

将新纱线垫到针杆上,位于旧线圈与针槽之间

3.弯纱:

将垫放到针杆上的新纱线弯曲成一定巨细的未封闭线圈

4.带纱:

把未封闭线圈从针杆上带到针钩内

5.缄口(压针):

利用压板将针尖压入针槽,使针口封闭

6.套圈:

在缄口的情况下,将旧线圈套在针钩上,随纵然针钩释压,针口开启

7.连圈:

旧线圈与未封闭的新线圈在针头处打仗

8.脱圈:

旧线圈从针头上脱落到未封闭的新线圈上,使新线圈封闭

9.成圈:

旧线圈的针编弧与新线圈的沉降弧打仗,新线圈形成划定的巨细

10.牵拉:

在牵拉力的作用下,新线圈被拉向针背,防备在下一成圈循环中旧线圈重新套在针上

(二)编结法成圈

1.退圈:

织针上升,旧线圈从针钩里退到针杆上;

2.垫纱:

将新纱线垫到打开的针钩里;

3.带纱:

舌针下降,将新垫入的纱线带针钩内;

4.缄口:

舌针继承下降,针舌在旧线圈的作用下封闭针口,使新纱线和旧线圈分处于针钩的内外。

5.套圈:

舌针继承下降,旧线圈上移到封闭的针舌外边。

6.连圈:

舌针继承下降,旧线圈与新线圈在针头处打仗

7.弯纱:

随着舌针的连续下降,新纱线逐渐弯曲成未封闭的线圈。

8.脱圈:

舌针下降到筒口线以下,旧线圈从针头上脱下,套在未封闭的新线圈上,使新线圈封闭

9.成圈:

舌针下降到弯纱最低点,新线圈形成划定的巨细。

10.牵拉:

在牵拉力的作用下,新线圈被拉向针背,防备在下一成圈循环中旧线圈重新套在针上

(三)针织法成圈与编结法成圈的区别主要是成圈步调的先后差别:

1.针织法成圈:

先把垫放在织针上的纱线弯曲成一定巨细的未封闭线圈,然后将其穿过旧线圈,形成封闭的新线圈。

2.编结法成圈:

纱线弯纱是和纱线穿过旧线圈同时完成,没有单独的弯纱阶段。

 

第二章 针织用纱与织前准备

本章知识点

在学习了本章之后,应该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针织用纱的特点和要求;

2.络纱的目的和要求,了解络纱在针织生产中的作用;

3.了解针织用纱的卷装形式;

4.了解针织生产所使用的主要络纱机的根本结构和事情原理。

第一节针织用纱的根本要求

一、针织用纱的种类

1.天然纤维

2.合成纤维

3.复合纤维

4.功效纤维

二、针织用纱的根本要求

1.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延伸性,以便能够弯纱成圈。

2.捻度均匀且偏低。

捻度大:

(1)纱线扭结,不易成圈;

(2)纱线硬,线圈易歪斜。

3.线密度均匀,纱疵少。

不然:

(1)易断纱;

(2)布面线圈不均匀。

4.抗弯刚度低,柔软性好。

不然:

(1)不易成圈;

(2)线圈易变形。

5.外貌平滑,摩擦系数小。

不然:

(1)纱线张力大;

(2)机件易磨损;

(3)易断头。

第二节络纱的目的和要求

一、络纱的目的

1.绞纱要打成筒子;

2.卷装要满足要求;

3.消除纱线残疵;

4.对纱线进行帮助处置惩罚,如上油、过蜡、加抗静电油剂等。

二、络纱要求

1.络纱张力均匀适度;

2.卷装要便于储存和运输;

3.保持纱线原有特性;

4.尽可能加大卷装容量;

5.卷装要便于退绕。

第三节卷装形式和卷绕

一、卷装的形式

(一)圆柱形筒子:

卷装容量大,但退绕时张力大,主要用于化纤长丝。

(二)圆锥形筒子:

退绕条件好,生产率较高,容纱量大,在针织中应用较广。

1、等厚度圆锥形筒子:

适用种种短纤;

2、球面圆锥形筒子:

适用种种短纤;

3、三截头圆锥形筒子:

适用于种种长丝。

二、卷绕历程阐发

1、卷绕速度v

v1-卷曲速度(牵连速度)

v2-导纱速度(绝对速度)

2、卷绕角α

α=arctan(v2/v1)

α大,纱线在两端不稳定,易松散;

α小,纱线在筒子两端易塌边。

第四节络纱机的事情原理

一、络纱机的主要机构

1、卷绕机构:

使纱筒回转以将纱线卷绕在纱筒子上;

2、导纱机构:

引导纱线横向移动以便有纪律地复布于筒子外貌;

3、张力装置:

给纱线一定张力并保持其均匀;

4、清纱装置:

查抄纱线的均匀度,清除附在纱线上的粗节、大讨论和杂质等;

5、防叠装置:

使层与层之间的纱线产生移位,防备纱线的重叠;

6、帮助装置(如上蜡、加油)。

二、络纱机的种类

1、槽筒式络纱机:

形成等厚或球面圆锥形筒子,主要用于络长丝。

2、菠萝锭络纱机:

形成三截头圆锥形筒子,主要用于络短纤纱。

3、松式络筒机:

将纱线卷绕成较松的筒子,以便进行筒子染色。

 

第三章 圆纬机的成圈工艺与阐发

本章知识点

在学习了本章之后,应该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

1.纬编根本组织(纬平针组织、罗纹组织、双罗纹组织和双反面组织)的种类;

2.种种纬编根本组织的结构及其性质;

3.纬编根本组织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重点掌握台车、多三角机、罗纹机和双罗纹机的成圈工艺及其工艺阐发,了解双反面机的成圈原理。

第一节纬编根本组织及其性质

一、纬平针组织

(一)纬平针组织

1.界说:

由连续的单位线圈向一个偏向穿套而成。

是单面纬编织物的底子组织。

2.结构特点:

织物的一面为正面线圈,另一面为反面线圈。

正面光洁,反面昏暗粗糙。

(二)纬平针组织的性质

1.线圈歪斜

(1)线圈歪斜:

在自由状态下,线圈产生歪斜,使线圈横列和纵行不相互垂直的现象。

(2)产生的原因:

纱线的捻度不稳定,力图解捻。

圈柱1与2:

M1=(a+2f)p-ap=2fp

圈柱2与3:

M2=ap-(a+2f)p=-2fp

结果:

针编弧-顺时针偏向扭转,沉降弧-逆时针偏向扭转,沉降弧两端a比b弯曲大,所以2缩短。

(3)歪斜偏向:

Z捻纱,从正面看,线圈由左向右斜;

S捻纱,从正面看,线圈由右向左斜。

2.卷边性

(1)纬平针织物具有明显的卷边性。

(2)卷边偏向:

宽度偏向相反面卷,长度偏向向正面卷。

3.脱散性

(1)脱散方法

1)横向脱散:

纱线没有断裂,线圈从整个横列中脱散出来。

顺逆编织偏向都脱散。

2)纵向脱散:

纱线断裂,线圈沿纵行从断裂纱线处顺序脱散。

4.延伸度

(1)特点:

1)横向大于纵向;

2)横向比纵向易变形;

3)拉伸开始变形大;

4)纵向断裂负荷大于横向。

(2)变形方法

1)线圈内弯曲的纱线产生变革;

2)线圈内纱线的定向产生变革;

3)纱线打仗点转移。

二、罗纹组织

(一)界说:

由正面线圈纵行和反面线圈纵行以一定的组合相间配置而成的双面纬编根本组织。

(二)特征:

每一横列由一根纱线编织而成,在自由状态下,正面线圈纵行遮盖部门反面线圈纵行。

(三)命名:

按正反面线圈纵行的配置比例,用数字1+1、2+2、5+3等表现。

(四)性质

1.弹性

(1)产生原因:

沉降弧拉伸后由原来的从前到后连接织物正反面变为一水平直线,卸力后力图恢复兴状。

2.延伸度

(1)纵向拉伸,与纬平针织物相同;横向拉伸大于纬平针织物;

(2)完全组织数越大,横向延伸度越小;

(3)线圈长度越长,延伸度越大。

3.脱散性

(1)横向逆编织偏向脱散,顺编织偏向1+1罗纹不脱散,其它罗纹部门脱散。

(2)纵向脱散与纬平针类似。

3.卷边性

(1)因为正反面线圈的卷边力相互平衡,1+1罗纹不卷边。

(2)2+2、2+3等罗纹中,同类纵行中每一纵行产生卷曲。

4.歪斜性

因为正反面线圈纵行的歪斜偏向相互抵消,所以线圈不歪斜。

三、双罗纹组织

(一)界说:

由两个罗纹组织相互复合而成的双面纬编组织,在一个罗纹组织线圈纵行之间配置了另一个罗纹组织的线圈纵行。

(二)特征:

一个罗纹组织的正面线圈纵行遮挡住另一个罗纹组织的反面线圈纵行,织物两面均显正面线圈。

每一横列由两根纱线组成,相邻两纵行线圈相互错开半个圈高。

(三)性质

1.延伸性与弹性小于罗纹组织;

2.只逆编织偏向脱散,顺编织偏向不脱散;

3.纵向不易脱散;

4.不卷边,不歪斜;

5.丰富、保暖性好。

四、双反面组织

(一)界说:

正反面线圈横列相互瓜代配置而成。

(二)结构特征

1.纵向收缩,圈弧突出,织物两面均显反面线圈;

2.圈住从前到后,纵向延伸大,使纵横向延伸性相近;

3.织物有凹凸感,通过线圈的差别配置可得到凹凸斑纹。

第二节台车的成圈工艺与阐发

一、成圈机件及其配置

1.退圈圆盘(大印光):

将旧线圈从针钩里退到针杆上。

2.帮助退圈轮(压线滚姆):

将针钩里没有退下来的旧线圈和纱线退下来。

3.导纱器:

将纱线喂入针钩。

4.弯纱轮(面子滚姆):

将喂入的纱线弯曲成圈状并带入针钩里<。

br/>5.压针钢板:

压在针钩上使针口封闭。

6.套圈轮(小挺):

将旧线圈套在封闭的针钩上。

7.成圈轮(脱圈轮、大挺):

将旧线圈从针头上脱下来。

二、成圈历程

(一)退圈

1.退圈圆盘向下压织物,使旧线圈从针钩里退到针杆上;

2.帮助退圈轮向里转动压下乱纱;

3.旧线圈处于针杆上。

(二)垫纱

1.退圈圆盘继承压住织物;

2.旧线圈处于最下位置;

3.弯纱轮自下向上转动,将新纱线垫到针杆上。

(三)弯纱

(1)弯纱轮动员新纱线向上转动;

(2)新纱线被弯曲成圈状;

(3)退圈圆盘继承压住织物。

(四)带纱

(1)退圈圆盘继承压住织物;

(2)弯纱轮钢片动员新纱线从针杆上进入针钩里;

(五)缄口

(1)压针钢板与针钩打仗,使针尖进入针槽,针口封闭;

(2)旧线圈和新纱线分别处于针钩内外;

(3)织物开始离开退圈圆盘,旧线圈向上移动。

(六)套圈

(1)旧线圈在牵拉力和套圈轮的作用下,从针杆上移到针钩上;

(2)一旦旧线圈套在针钩上,针钩就离开压针钢板的控制区(针钩释压)。

(七)连圈

(1)旧线圈在牵拉力和套圈轮的作用下,继承向上移动;

(2)旧线圈开始与新线圈打仗。

(八)脱圈

(1)旧线圈在牵拉力和成圈轮的作用下,继承向上移动;

(2)旧线圈从针头上脱下来

(3)新线圈被封闭,形成封闭的线圈。

(九)成圈

(1)旧线圈在牵拉力和成圈轮的作用下,继承向上移动;

(2)旧线圈与新线圈的沉降弧打仗,新线圈形成划定巨细的封闭线圈。

(十)牵拉

已形成的新线圈被牵拉机构拉向针背。

三、影响织物品质的主要因素阐发

(一)线圈长度的巨细及其均匀水平

(二)纱线的品质

1、纱线的刚度、弹性;

2、纱线的均匀水平;

3、纱线的捻度。

 

第三节多三角机的成圈工艺与阐发

一、成圈机件及其配置

(一)成圈机件

1、舌针:

直接将纱线弯曲成圈并将其相互穿套起来。

2、针筒:

插针用,上面带有针槽。

3、沉降片:

(1)作用:

A.用于握持住旧线圈,协助织针退圈;B.作为弃捐平面协助织针脱圈。

(2)结构:

1-片鼻2-片喉3-片颚4-片踵

4、沉降片圆环:

带有辐射状槽,用于安插沉降片。

5、针三角:

形成针道,织针针踵在其中运动,沿其上升或下降完成编织行动。

包罗:

(1)退圈三角(起针三角和挺针三角):

织针沿其上升到退圈最高点。

(2)弯纱三角(压针三角):

织针沿其下降到弯纱最深点。

(3)护针三角:

用于织针的非事情区,防备织针的上串或下落。

(4)回针三角:

使织针从弯纱最低点回到起始位置,以便于进行下一成圈循环。

6、沉降片三角:

用于推动沉降片沿经向进出运动。

7、导纱器:

用于将纱线垫入织针,并防备针舌反拨。

二、针与沉降片的运动轨迹

三、成圈历程

1.退圈

(1)开始退圈(图1)

a.沉降片向里运动到最里位置;

b.针背处于片喉里面,用片喉牵拉织物,有利退圈。

(2)第一退圈阶段(图1-图2)

a.针上升,旧线圈退到针舌上;

b.沉降片不动,继承牵拉织物,有利退圈;

c.钢梭子进入事情位置,防备针舌反拨,以免出漏针。

(3)第二退圈阶段(图2-图3)

a.针上升至最高点;

b.沉降片向外运动放松纱线以利垫纱。

2.垫纱(图4)

(1)舌针下降,从导纱器中勾取新纱线;

(2)沉降片向外退,以利垫纱。

3.缄口(图4-图5)

(1)针下降,旧线圈将针舌向上拨,新纱线位于针钩内;

(2)沉降片向外运动到最外位置以便在片颚上成圈。

4.套圈(图5)

针继承下降,旧线圈从针头上脱下,将新纱线弯曲成封闭的线圈,沉降片不动

5.脱圈与成圈(图6)

针继承下降,旧线圈脱圈,沉降片不动,在片颚上形成沉降弧

6.牵拉

四、成圈工艺阐发

(一)退圈:

织针在退圈三角的作用下,从最低点上升到最高位置。

1、退圈动程

H=L+X+a-b-f

式中:

L-针钩头端至针舌末端的距离

X-弯纱深度

a-退圈结束时针舌尖至沉降片片颚的距离

b-针钩部门截面直径

f-纱线直径

 

2、退圈空程

h=btgδ

tgδ=0.5μφ/sin(φ/2)

式中:

μ:

针杆与纱线之间的摩擦系数

φ:

纱线在针杆上的困绕角

b:

退圈式片喉与针杆前部之间的距离

h:

退圈空程

3、最大空程:

hmax=0.5lmax

lmax-机上可能加工的最大线圈长度

针上升的高度:

a≥hmax

(二)垫纱

1.垫纱位置的工艺参数

α-垫纱横角:

纱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针平面之间的夹角

β-垫纱纵角:

纱线在针平面上的投影与沉降片片颚线之间的夹角

m-导纱器左右位置,导纱器至脱圈点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