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120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7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莎士比亚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莎士比亚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莎士比亚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莎士比亚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莎士比亚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莎士比亚研究.docx

《莎士比亚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莎士比亚研究.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莎士比亚研究.docx

莎士比亚研究

莎士比亚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莎士比亚的生平和时代

第一节生平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原意为“震撼”与“长矛”之意),生于1564年4月23日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位于华列克郡的艾汶河畔。

7岁时正式进入文法学校读书,学习拉丁文。

14岁时,父亲破产,辍学。

16岁独立谋生。

18岁结婚。

22岁前往伦敦:

谋生;

向往大城市;

艺术追求;

出逃。

奔赴伦敦成立莎士比亚一生的转折点。

关于他在伦敦的生活说法颇多。

有益于日后的创作。

1590年,开始从事戏剧创作,不久崭露头角,遭“大学才子”嫉妒,格林攻击尤甚。

青年贵族骚桑顿伯爵的友谊在他一生中占重要地位。

《爱的徒劳》

著名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

十四行诗中的“黑肤女人”

“海军大臣”剧团

“内务大臣”剧团——环球剧院——王家剧团

回乡置办产业

1596年获贵族封号

1612年完成39个剧本,回乡安度晚年

1616年4月23日去世

表现了广阔的人生悲喜,痛苦彷徨思索搏斗的一生。

第二节莎士比亚时期的英国横跨两个时代——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伊丽莎白女王和詹姆斯一世

政治经济上:

1、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的资本主义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渐强,社会较安定。

1588年,英国摧毁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加紧扩张和掠夺,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农业资本主义化的进程,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兴盛起来了

2、隐藏的矛盾重重

王室与资产阶级、新贵族之间的矛盾

对外征战加强盘剥

两级分化严重

詹姆斯一世的黑暗统治

文艺上:

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开展,英国的文学艺术步入了一个无比辉煌的时代。

诗歌方面,斯宾塞的田园诗、抒情诗,“诗人中的诗人”;塞缪尔·丹尼尔的十四行诗等

文艺理论方面

小说方面

散文方面,培根。

戏剧方面,“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创作有重大影响的创作群体。

他们是约翰·李利,罗伯特·格林,乔治·皮尔,托马斯·洛基,托马斯·纳施,克里斯托弗·马洛,托马斯·基德等共7位作家,他们都受过大学教育,有着非凡的艺术才华,他们先于莎士比亚步入剧坛,为英国戏剧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同时也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而有益的借鉴。

”大学才子派”代表作家是马洛,他的只要作品有《贴木尔》《马尔他岛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

人文主义:

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教会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在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个人主义。

莎士比亚时期的英国,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文艺复兴的激荡,人文主义思想的渗透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第二章创作分期和作品分类

第一节创作分期问题1590年——1612年。

39部戏剧,2首叙事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少量杂诗。

第一时期(1590年——1600年),早期,历史剧、喜剧、诗歌创作时期。

伊丽莎白统治的鼎盛时期,人们对于社会前途充满信心,怀抱乐观幻想。

历史剧反映英国历史通过曲折道路走向中央集权的必然趋势;塑造一系列反面君主和理想君主形象,用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对开明君主制的向往。

喜剧和诗歌,热情讴歌青年男女大胆冲破封建羁绊和传统习惯势力,为争取恋爱自由、婚姻幸福和友谊温暖而进行的不懈斗争。

基调是乐观开朗,充满抒情气息的。

历史剧10部

喜剧10部

叙事长诗2首《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

154首十四行诗和一些杂诗

最初的3部悲剧《泰斯特·安德洛尼克斯》《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

第二时期(1601年——1607年),中期,悲剧和悲喜剧时期,高峰期。

社会矛盾激化。

基调是沉郁、悲怆、愤激的。

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3部历史悲剧:

《雅典的泰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

3部悲喜剧: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

第三时期(1608年——1612年),晚期,传奇剧创作时期。

社会斗争形势日益复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更突出。

退居书斋田园,以神话般的传奇方式,描绘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用以揭露现实的阴暗冷酷,同时又以仁爱宽恕和谅解的精神对社会矛盾的解决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基调是清丽俊秀、高妙远逸、圣洁至纯。

4部传奇剧《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2部与弗莱彻合作的剧作。

第二节创作年表

1590:

《亨利六世》上篇

《亨利六世》中篇

1591:

《亨利六世》下篇

1592:

《理查三世》

《爱德华三世》

《错误的喜剧》

1592—1598:

十四行诗

1593:

《维纳斯与阿都尼》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驯悍记》

1594:

《鲁克丽丝受辱记》

《维洛那二绅士》

《爱的徒劳》

《罗密欧与朱丽叶》

1595:

《理查二世》

《仲夏夜之梦》

1596:

《约翰王》

《威尼斯商人》

1597:

《亨利四世》上篇

《亨利四世》下篇

1598:

《无事生非》

《亨利五世》

《温莎的风流娘们》

1599:

《裘力斯·凯撒》

《亨利四世》

1600:

《第十二夜》

1601:

《哈姆莱特》

1602:

《特洛伊罗斯与科瑞西达》

《终成眷属》

1604:

《一报还一报》

《奥瑟罗》

1606: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1607:

《科力奥兰纳斯》

《雅典的泰门》

1608:

《泰尔亲王佩里克里斯》

1609:

《辛白林》

1610:

《冬天的故事》

1612:

《暴风雨》

《两个高贵的亲戚》

《亨利八世》

第三节莎剧的分类

三分法:

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

1623年,第一部开本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把莎翁戏剧划分为历史剧、喜剧和悲剧

五分法:

历史剧11部:

《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理查三世》,《爱德华三世》,《理查二世》,《约翰王》,《亨利四世》上下篇,《亨利五世》,《亨利八世》

喜剧10部:

《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利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悲剧10部: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雅典的泰门》。

悲喜剧4部: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两个高贵的亲戚》。

传奇剧4部: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辛柏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第三章莎士比亚的诗歌

第一节《维纳斯与阿都尼》

一、产生的影响

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写于1592年,是莎士比亚的第一首长诗,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歌颂人性的时代精神。

取得成功,为莎士比亚赢得巨大荣誉,也为他日后的戏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情节

取材于希腊神话,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

三、人物形象及主题:

维纳斯:

歌颂人性,反对禁欲主义的时代精神

对爱情真诚炽热,体现人的天性

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追求爱情幸福,体现蓬勃向上的生气

阿都尼:

追求自由,敢于冒险的时代精神

单纯天真,富有朝气

追求自由,敢于冒险

四、特点:

富于浪漫激情

第二节《鲁克丽丝受辱记》一、创作简介

长篇叙事诗《鲁克丽丝受辱记》写于1593年,是莎士比亚的第二首长诗,是《维纳斯与阿都尼》的姊妹篇,题材来源《变形记》

二、情节

塔昆涅斯

三、主题

具有强烈的揭露性,揭露了罗马当朝者的腐败荒淫,社会风气黑暗污浊。

这些从虚伪而又凶残、卑鄙而又无耻的塔昆涅斯身上体现出来。

鲁克丽丝是惨遭社会邪恶势力欺凌的女子典型。

体现了当时妇女地位的低下、命运的悲苦

四、艺术特点

1、强烈的现实性

2、强烈的悲剧性:

背景的展示上,强暴者横行,弱小者备受欺凌的社会

气氛的渲染上,阴暗、冷峻的色彩

悲怆、激愤的色彩为莎士比亚整个悲剧创作奠定了鲜明的基调

第三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一、关于十四行诗

十四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是十四行诗的创始人,内容主要写爱情诗。

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十四行诗风靡。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心主题是爱情和友谊,抒发了作者对爱情、友谊的理解和体会。

1、关于爱情:

现实化

要不断更新

真实性,持久性

2、关于友谊:

和爱情一样值得珍惜,有时比爱情更有价值(如第55首)

3、对人生和社会的感受和看法

(如第66首)被评论界看成是莎士比亚全部悲剧的总纲和基调

4、关于文艺创作与审美观点的关系,提出真善美三位一体之说(如第105首)

第四章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第一节成就和规划问题

一、历史剧的划分标准,11部

1、取材上,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据,而不是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或现代生活为表现内容。

“真实性”

2、表现手法上,以真实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旨,历史事件是剧情的主体而不是作为背景出现。

“主体地位”

3、人物塑造上,基本忠于史实,不能过分“想象化”和“虚构化”

二、历史剧创作的背景

1、伊丽莎白时代的辉煌激发了创作激情,一是向人们展示僭主昏君的祸国殃民之罪,一是极力表彰明主贤君的治国安邦之功。

2、历史著作的出现,提供了最直接有利的条件。

莎翁历史剧的题材来源两部历史著作:

爱德华·霍尔的《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显贵家族的联合》,霍林希德的《英格兰与苏格兰编年史》

三、莎剧的排序

1、时序上的连续,“两个四部曲”,英国学者蒂里亚德提出。

由此看出,莎氏历史剧所写的历史是前后相连,一脉相承的。

13世纪初——16世纪中叶,前后350年的历史。

自然连续或客观连续。

2、创作顺序上的连续,从创作主旨和创作意图来看,莎氏历史剧创作的先后,也是有着深刻的逻辑缘由和内在关联依据的。

创作连续或主观连续。

总之,无论从时序上还是从创作顺序上看,莎氏历史剧的连续性是十分明显的。

第二节莎氏历史剧的基本思想

反映了从约翰王到亨利八世(1199——1547)近350年英国的社会历史,展示了英国封建社会从确立成熟到衰亡的整个历史进程。

反映了君主政体在历史上的必然性、合理性以及随之而来的腐朽性与反动性。

目的在于“以古鉴今”。

其中包含着作者以下思想倾向:

1、反对社会混乱

反对混乱,是11部英国历史剧的根本主题。

混乱的原因是:

一是不合格的君主。

昏君:

亨利六世,懦弱无能

理查二世,缺乏气魄与谋略

暴君:

理查三世,强劲凶残,自我至上

约翰王,野心勃勃,狠毒暴虐

二是争夺王位的谋杀与战争。

兰开斯特家族(红玫瑰党)与约克家族(白玫瑰党)争夺王冠的斗争,扰乱了国家的安宁,阻碍了民族的统一。

三是朝廷显贵的互相倾轧,封建贵族的割据与反叛。

伍尔习亨利·潘西·霍茨波

四是民众暴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杰克·凯徳

五是罗马教廷的压制和干预。

2、拥护开明君主。

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爱德华三世。

一是贤明公正。

爱国爱民,置国家民族利益于首位。

二是英勇坚毅。

有勇有谋,处变不惊,坚毅顽强。

三是合法继承。

有利于朝廷和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第三节莎氏历史剧创作的艺术原则

一、连续性系列化原则

1、连续性:

时序上的连续,创作上的连续

2、系列化:

11部历史剧,每一部都有相对的独立性,是连续中的独立。

3、这一原则的作用

在“连续”中展现广阔的社会画面,展现悠长的历史进程,站在宏观角度,理智准确地把握历史进程。

在“系列”中展现社会画面的精致性,体现历史进程的具体性,站在微观角度,形象地感受解剖并认知历史。

二、历史戏剧化原则

1、真实性:

取材于史料或前人的历史剧

但并不排斥想象和虚构。

对人物的思想感情、事情的来龙去脉,细枝末节,需作者填补历史空隙,从而展现“栩栩如生”“恰到好处”的历史画面。

2、事件主体性:

突出事件的作用和主体地位,而不能退居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和条件。

手法:

描写人物的行动(做什么,怎样做)及其后果,较少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动机等)。

3、戏剧化:

⑴行动冲突化。

不仅是行动中的人物,而且是在行动中与别人发生矛盾斗争的人物。

人物行动在冲突中表现出来,体现出“戏剧”的意味。

⑵冲突集中化。

焦点集中:

冲突双方争夺的对象明确而集中——王权

范畴集中:

展现冲突的时空范畴相对集中

三、性格模式化原则

1、莎剧历史剧人物和悲剧人物形象塑造的区别:

历史剧人物是“单一固定型”性格,因而体现出“沉稳”“庄重”“凝练”的特色;悲剧人物则是“矛盾发展型”性格,因而给人以“变异”“惊诧”“激越”的感受。

理查三世与麦克白

理查二世与李尔王

2、莎剧历史剧的明君形象不同于喜剧人物形象

总之,莎氏历史剧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方式,均带有“定型化”“模式化”倾向,所以,总体的审美感受是“庄重”“严肃”“冷峻”,从而区别于他笔下的悲剧人物和喜剧人物。

四、背景形象化原则

福斯塔夫式背景:

恩格斯1859、5、24,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著名命题,福斯塔夫式背景,是平民社会的代名词,它是英国封建关系解体时期的历史性画面的艺术体现。

它是莎翁历史剧的总体时代背景。

福斯塔夫是《亨利四世》和《温莎的风流娘们》中塑造的形象。

他是一个破落爵士,是英国封建社会崩溃时期冒险家的典型,是一群流氓无赖的头领。

莎士比亚通过这个人物的活动,真实地描绘了上至宫廷、下到酒馆妓院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状况和道德面貌,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瓦解的历史趋势。

1、塔尔博式背景:

塔尔博的形象,鲜明地体现出英国民众普遍高涨的民族意识,以及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所显示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2、贞德式背景:

作为法国人民的光辉代表(她性格单纯,温和而仁慈,虔诚的信仰上帝,热爱和平的生活),莎翁真实的描绘了贞德的崇高形象,充分肯定了她在抗英斗争的巨大作用。

3、凯徳式背景:

农民暴动是莎翁历史剧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莎翁对于这一历史背景的描绘,则是通过农民首领凯德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以凯德为首的农民暴动,是封建社会被压迫群众对统治阶级表示狂怒的具体行动,具有风起云涌的浩大声势。

第四节理查二世

1、历史背景

2、情节构成:

御前对质(序幕)

校场决斗(开端)

残酷放逐

刚特之死(深化)

没收财产

军临弗林特堡(高潮)

交出王冠(结尾)

理查被囚监狱遇刺

3、主题:

揭示了英国封建社会混乱的根源——争夺王权。

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通过武力夺取统治权,极大地扰乱了国家的安宁,阻碍了民族的统一。

4、人物形象

理查二世:

是被废黜的君王,带有悲剧色彩。

私欲重重,恃权妄为;任用小人,听信谗言;目光短浅,意志薄弱。

昏君。

波林勃洛克(亨利四世):

是胜利者,带有喜剧色彩。

气度轩昂,目光敏锐,意志坚强,能体察百姓疾苦。

是明君形象,但王位的取得有血腥与非法性,“有罪”的明君。

5、艺术特色

⑴冲突在场面中展开,突出“事件”

⑵对比手法的运用,突现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的趋势

⑶语言的论辩性和意象性

第五节亨利四世

是历史剧与喜剧的巧妙融合,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情节结构特点:

平行结构方式

一条是描写宫廷政治事件——紧张激烈

一条是反映下层平民生活——轻松愉快

哈尔王子是纽带与中介。

二、主题思想:

表现王权与叛乱贵族的斗争,歌颂亨利四世保卫王权英勇无畏、智勇双全的雄姿;表现哈尔太子的成长过程,从而为塑造理想君主打下基础;通过福斯塔夫及其所代表的平民社会,展现了一幅生动绚丽的历史画卷。

三、人物形象

亨利四世:

临危不惧沉着镇定指挥有方有勇有谋强有力的君王

哈尔王子:

出淤泥而不染的纯真本性,英勇顽强的英雄本色,贤明公正的政治素质(任用贤人,惩处败类)

福斯塔夫:

乐观开朗,无忧无虑

贪生怕死,胆小如鼠

撒谎成性,流氓无赖

追求享乐,愉快活泼

第六节亨利五世

一、主题:

展现了英法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突现了英国崇高的民族精神,塑造了理想君王的光辉形象。

本剧的中心内容:

英法战争

二、大致情节

出征法国的目的和要求:

继承王位

教会转移人们的注意力

加强王权

两次关键性战役:

哈弗娄战役阿金库尔战役

作者所描绘的重心,是战争过程中英国将士所焕发的冲天热情和忘我拼搏的精神。

三、人物形象:

战前出兵准备——有远大的抱负、清醒的头脑、政治家的气魄和韬略

战前除奸——敏锐的目光、凛然正气

战场上——沉着稳健,意志坚定;胸有成竹,指挥有方;体察下情,身先士卒;胜不骄败不馁。

第七节理查三世

一、题材来源

爱德华·霍尔《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显贵家族的联合》,霍林希德《英格兰与苏格兰编年史》;托马斯·莫尔的历史故事《理查三世》

二、情节

对哥哥克莱伦斯:

借刀杀人且假惺惺看望

对王子:

雇人谋杀

对公主:

甜言蜜语哄骗

对妻子:

谋害三、人物形象

野心家阴谋家的典范。

是一头吃人的怪物、人间的撒旦,可是他又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坚定果断,随机应变,是个恶天才。

他笑里藏刀,口蜜腹剑,是恶魔心肠与圣徒外表的高度结合。

四、艺术特色

心理刻画的细致深刻

五、主题:

全面描绘了理查攫取王冠的血腥罪行,完整地揭露一个暴君的丑恶灵魂和他畸变心理的发展轨迹。

第五章莎士比亚的喜剧

第一节莎士比亚喜剧的创作道路

10部,风格是浪漫和抒情。

第一部喜剧《错误的喜剧》,“误会”是主要手法。

模仿普图劳斯的《孪生兄弟》。

这是所有莎剧中唯一一个真正符合“三一律”的剧作。

《驯悍记》基本手法是“戏谑”。

从男女双方在“泼辣”与“反泼辣”的反复较量中,展现出他们独立不羁的个性特征,表现他们的机智聪明、幽默风趣以及心灵相通的恩爱情意。

《维洛那二绅士》

《爱的徒劳》是一篇反禁欲主义的战斗檄文,有鲜明的嘲讽意味。

《仲夏夜之梦》是他第一部比较成熟的浪漫喜剧,幻想性和抒情性。

《威尼斯商人》是讽刺喜剧与抒情喜剧的巧妙结合

《温莎的风流娘们》“闹剧精品”

之后,喜剧创作进入高峰,三部著名喜剧: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第二节莎氏喜剧的基本主题

一、莎氏喜剧的中心主题:

歌颂友谊和爱情。

歌颂爱情,揭露封建观念、伦理道德的虚妄性和欺骗性;鼓舞人们珍视现世生活,享受人生快乐。

歌颂友谊,肯定人的感情需求,否定不平等的人际关系。

赞扬个性解放,提倡婚姻自主,支持个人幸福。

1、人有追求爱情与友谊的权利

2、追求爱情要发挥人的意志和力量

3、爱情与友谊也是对人的精神品质、道德素养的考验与磨砺

人们在爱情和友谊中享受着生活,陶冶着情操,推动和促进整个社会走向和谐友善和欢乐。

第三节莎氏喜剧的风格特色

一、总体风格:

诗情与浪漫

1、肯定性歌颂性主题所奠定的乐观开朗的基调。

明确地把歌颂放在首位,而辅之以温和的讽刺,从而表达了肯定性与歌颂性的主题,为自己的喜剧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

莎翁大胆地突破了喜剧以讽刺为主要手法的传统,开创了以歌颂为主的戏剧史。

由于主题的歌颂性特色,充分体现了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爱情幸福的时代精神,将莎翁喜剧提高到一个诗意盎然、富于浪漫色彩的世界。

对于丑恶黑暗面,他的讽刺却是温和的、留有余地的,并从人性弱点普遍存在的立场出发,对他们一律采取了谅解与宽容的态度。

莎翁不同于莫里哀和阿里斯托芬。

一是莎翁对时代的天真乐观信念,二是莎翁的高度理智。

2、独特的女性形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女性的典型,体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闪耀着无穷迷人的光彩。

⑴在与男性形象的对比中显现出来的。

女性形象光彩夺目,男性形象相形见绌。

⑵与滑稽形象的对比中显现出来(低俗与优雅)

3、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优美恬适的喜剧氛围

4、语言的抒情性和浪漫性,更具诗情画意,更富喜剧色彩,显示出优雅机敏的光彩。

第四节维洛那二绅士

第一个浪漫喜剧

中心情节是爱情和友谊

情节:

凡伦丁普洛丢斯

西尔维娅朱利娅

人物形象:

朱利娅忠贞不二,执着追求;勇敢无畏,坚毅顽强(女扮男装第一次运用)

西尔维娅乐观开朗,聪明机智;热情洋溢,积极主动

语言特色:

诗意盎然,情趣浓郁

第五节仲夏夜之梦

第一部比较成熟的浪漫喜剧

情节:

古希腊的雅典城极其郊外的森林(背景)

赫米娅拉山德

海丽娜狄米特律斯

仙王奥布朗仙后提泰妮娅

主题思想:

1、爱情中的年轻人的特殊表现:

冲动变化无常,然而真实热烈。

——赞赏性

2、以貌取人,“产生于眼睛”,三心二意。

——戏谑嘲讽性

艺术特色

1、多条情节线索巧妙结合

⑴取材于古希腊传说的忒修斯和希波吕忒的故事

⑵“粗鲁的手艺人”波顿和他的朋友的故事

⑶雅典城的两对年轻人爱情纠葛

⑷仙王和仙后的幻想性故事

以森林作为人物的活动场所,使全剧融为一体

2、具有强烈的幻想性和抒情性

凭借想象,展现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幻想世界,并使人力让位于神力,从而使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取得了特异的喜剧效果。

剧中诗行优美,景象如画,达到了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关于“爱汁”产生于眼睛

标题意义迷人富有诗意

蕴含深意

第六节威尼斯商人

最杰出的喜剧之一

情节:

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

“一磅肉的故事”展现友谊中的财富问题

“三匣子选亲的故事”爱情中的财富问题

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矛盾的根源:

对待财富的不同态度

新兴商业资本与旧式高利贷资本之间的矛盾

主题思想:

“财富”问题善待财富

人物形象:

夏洛克:

贪婪自私的高利贷者

备受歧视和欺凌的犹太人

鲍西娅:

聪明机智

谦虚

性格活泼,幽默风趣

温柔多情

艺术特色:

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喜剧化的情调和风格

第七节无事生非

成就:

莎氏喜剧完全成熟并走向顶峰的标志是《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被推崇为“三大欢快喜剧”“明媚娇艳的三联喜剧”

情节内容:

(精巧的情节设计)西班牙

克劳狄奥(随员军官)---希罗(总督之女)

培尼狄克(随员军官)-贝特丽丝(总督侄女

人物形象:

(卓越的人物形象)

贝特丽丝:

美丽善良高贵机智,泼辣倔强乐观风趣

女性的温柔妩媚,男性的豁达开朗刚毅勇敢

心胸开阔,倔强豪放;目光犀利,大胆直率;嫉恶如仇

追求独立人格和幸福生活。

艺术特色:

(机敏风趣的语言)

1、结构上具有悲喜对称的特色,悲喜对照,交错发展,体现出特有的喜剧风格

2、语言风趣幽默,巧妙的反诘、机智的歪曲

Andagoodsoldiertoo,lady.

Andagoodsoldiertolady.

第八节皆大欢喜

成就:

是莎氏最有代表性的喜剧之一

情节结构特点:

三条线索

法兰西老公爵

老公爵之女罗瑟琳和堂妹西莉娅

贵族青年奥兰多

艺术表现方式:

对比

1、现实世界——自然世界

(贵族上流社会——亚登森林)

2、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消极悲观的人生观

(罗瑟琳和奥兰多——杰奎斯)

充满了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黑暗社会——乌托邦式的世界,象征人文主义理想的合理社会

人物形象:

罗瑟琳光彩夺目的形象

年轻美丽聪明热情,活泼开朗,调皮狡黠

《皆大欢喜》在两个方面达到了莎士比亚全部喜剧的顶点。

第九节第十二夜

成就:

是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一时期里写下的最后一部喜剧,喜剧艺术的”“顶峰”状态。

是莎士比亚喜剧最能让人开心的喜剧之一。

情节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