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三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三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三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三第十课学以致其道Word版含答案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1.颜回 前521-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
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
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樊须 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
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
孔子回鲁后樊拜其为师。
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
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
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
“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
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本课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
孔子认为,君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
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好不好,不在于他的文化知识怎么样,而在于他能不能实践“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对待学习,要实事求是,虚心好学,要广泛地学习,踏实地思考。
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有专长,通过学习都能出仕为官,并能把学过的东西用于治理国家,而且很有能力,这都说明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是有成效的。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夏曰: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9.7)
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4.24)
子曰: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15.32)
樊迟请学稼。
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
“吾不如老圃。
”
樊迟出。
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3.4)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以致其道 以:
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也,馁在其中矣馁:
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民莫敢不用情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焉用稼焉: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连词,表目的,来
(2)饿 (3)诚,真诚 (4)疑问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各种工匠通过在作坊里劳作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
(2)古代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端正和充实自身,今天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
[要义探究]
3.孔子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如何理解“为己”“为人”?
点拨:
文中“为己”和“为人”的含义与今天不同。
孔子认为“为己”就是为了端正和充实自身,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水平,以后孝敬父母,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为人”就是向别人卖弄,即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知识。
两者比较,前者是光明磊落的君子,后者是蝇营狗苟的小人。
4.孔子说樊迟是小人,孔子的话你赞成吗?
说说理由。
点拨: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按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孔子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
但是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他认为,在领导位上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和倡道。
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了。
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
这和今天的教育不能相提并论。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子谓子夏曰: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3)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4)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7)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3)
[突破词句]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
__________而:
__________
(2)就有道而正焉就:
__________正:
__________
(3)贤贤易色贤:
__________易:
__________
(4)事君能致其身致:
__________
(5)虽曰未学虽:
__________
答案:
(1)勤勉 连词,表并列
(2)动词,走向,到/动词,匡正 (3)意动用法,以……为贤,推崇/动词,轻视 (4)动词,奉献,献出 (5)连词,即使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你要做一个有修养的儒者,不要做一个无修养的儒者。
(2)(君子)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德多才的人那里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3)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从不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从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要义探究]
7.“君子儒”和“小人儒”有怎样的区别?
点拨:
“君子儒”是指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的儒者;“小人儒”则指只重视具体的知识技能的儒者。
8.孔子说: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你如何看待孔子提到的这种对君子的道德要求?
点拨:
我比较认同孔子的看法。
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应该克制自己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做事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方面。
这种安贫乐道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9.古人讲求“进德、修业”。
从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谈到的“好学”的表现看,他们所说的“学”侧重于“进德”与“修业”的哪一个方面?
点拨:
侧重于“进德”。
他们十分强调学习目的:
“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要人成为“君子儒”。
在他们看来,学习“道”,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境界,引导百姓,成就“文武之道”(实现周礼)。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子曰: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6)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0)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子贡曰: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19.22)
[突破词句]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攻乎异端 攻:
__________异端:
__________
(2)文武之道道:
__________
(3)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大者:
________小者:
________
答案:
(1)治/杂学,邪说
(2)治理国家的法令制度、礼乐政教 (3)大的方面/小的方面
11.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其句式特点。
(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不是生来就懂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快地探求知识的人。
(判断句,句末“也”表判断)
(2)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老师呢?
(宾语前置,“何……之有”为宾语前置的一种句式)
[要义探究]
12.子贡认为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
点拨:
子贡认为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仍流传于世。
但不同的人对文武之道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孔子“学无常师”,从不同的人身上学习不同的东西,故获得了高深的学问。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0)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6)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
”(3.15)
子曰:
“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7)
[突破词句]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夫子至于是邦也 至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闻之,曰:
“是礼也。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到
(2)约束 (3)有人 (4)这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意志,切实地提问并且脚踏实地地思考,仁也就在那里面了。
(2)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
(3)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要义探究]
1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被引用为复旦大学的校训,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点拨:
人要学有所得,但眼界太狭隘,就会固执于一孔之见;相反,广闻博见而守不住自己的志向,就会一事无成。
学习中,如果提问与思考不切实际,也就不会有收益。
因此,一个人读书学习,要取得真正的成就,必须遵循这一科学的学习原则。
尤其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各门学问经典林立,我们既要开阔视野,广博地吸收有关的新知识、新成果,从而使自己赶上现代科学发展的步伐,又要认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一以贯之,锲而不舍,使自己学有专长。
同时还应善于思考,勇于质疑,不断完善自我。
16.孔子非常熟悉周礼,但入太庙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这说明了什么?
点拨: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但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17.如何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点拨:
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学海无涯,知识的探求是无尽的,人一生要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永不满足;二是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只有承认自己不懂,才能去主动学习,避免鲁莽、虚荣。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以:
来
B.君子谋道不谋食道:
道义、学术
C.贤贤易色贤:
贤人
D.斯害也已斯:
代词,这
解析:
选C C项,贤:
形容词,贤德。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意思。
(1)古之学者为己 己:
______________
(2)今之学者为人人:
______________
(3)博学而笃志笃:
______________
(4)贤贤易色贤:
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活用为动词,端正和充实自身
(2)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别人卖弄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定
(4)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贤”,可译为“推崇”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博学而笃志
B.古之学者为己
C.有言者不必有德
D.未闻好学者也
解析:
选D A项,博学:
①古义:
广泛地学习;②今义:
形容词,学识渊博。
B项,学者:
①古义:
求学的人;②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项,不必:
①古义:
不一定;②今义:
不需要。
4.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攻乎异端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夫子之求之也
C.女为君子儒古之学者为己
D.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解析:
选D A项,介词,对于/介词,跟,同;B项,代词,代知识/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动词,成为,做/介词,为了;D项,均是连词,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
5.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小人哉,樊须也
A.馁在其中矣
B.而亦何常师之有
C.贤哉,回也
D.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解析:
选C A项,状语后置句,即“在其中馁”。
B项,宾语前置句,即“有何常师”。
C项,主谓倒装句,即“回也,贤哉”。
和例句相同,例句现代汉语语序应为:
樊须也,小人哉。
D项,宾语前置句。
6.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上好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好义,____________________;上好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答案:
(1)则民莫敢不敬 则民莫敢不服 则民莫敢不用情
(2)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3)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二、《论语》阅读
(一)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7~8题。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①。
”(1.6)
子夏曰:
“贤②贤易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④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7)
[注] ①文:
指《诗》《书》《礼》《乐》等儒家文化经典。
②贤:
推崇。
③易:
轻视。
④致:
奉献,献出。
7.孔子认为教育重在培养人的良好的__________和良好的__________。
答案:
道德观念 道德行为
8.子夏的观点是怎样的?
他的话跟孔子的话有怎样的关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践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只要具备了伦理道德,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子夏的话,实际是对孔子观点的进一步发挥(与孔子的观点一脉相承)。
(二)阅读下面的三段文字,完成9~10题。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
(《论语·宪问》)
樊迟请学稼。
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
“吾不如老圃。
”
樊迟出。
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论语·子路》)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注]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注] 路:
辛苦劳碌。
9.孔子说樊迟是“小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小人”是对樊迟“学嫁”“学为圃”行为的批判,结合对“好礼”“好义”“好信”的推崇,可知不能按字面意义理解。
答案:
①樊迟问的是种稻种菜的事;②种稻种菜是“小人”(农民、农耕者)所从事的。
10.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谈谈儒家对“稼穑”的态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需兼顾每则材料的含义。
材料一赞美禹和稷“躬稼”这一行为,可见是对劳动生产持肯定态度的。
材料二表面上否定了“学稼”“学为圃”,实际是强调“上”应做到“礼”“义”“信”,即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
“上”做好该做的事,“小人”之事自然有人会做,与对生产劳动的积极态度并不矛盾。
材料三,认为一人之身不可能“百工之所为备”,强调了社会分工不同。
答案:
①儒家是敬重(重视)稼穑(农业)的,对生产劳动的态度都是积极而又肯定的;②儒家强调社会分工不同,应各司其职,“小人”从事“稼穑”,“君子”宜“为政”;③儒家主张解决问题要先抓主要矛盾,认为治理国家,当务之急不在于当政者参加生产劳动,而在于“好礼”“好义”“好信”,在于德行修养。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
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
慰祖解褐奉朝请。
父丧不食盐,母曰:
“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
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
吾今亦不食矣。
”慰祖不得已,从之。
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
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
料得父时假贳①文疏,谓族子纮曰:
“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
”悉火焚之。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
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
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
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
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
朓叹曰:
“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
”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
“宁有减不?
”答曰:
“诚宜韩伯休②,何容二价?
”买者又曰:
“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
”慰祖曰:
“岂是我心乎?
”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
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
命门者出之。
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
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
临卒,与从弟纬书云:
“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
《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
”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注] ①贳(shì):
借贷。
②韩伯休:
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