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103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温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温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温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温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结.docx

《温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结.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结.docx

温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结

安徽省2006年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分析(黟县考区)

一、命题依据及试题体现的基本理念

今年,我县首批参加课程改革实验的初中学生参加了安徽省2006年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本次学业考试作为义务教育新课程的终结性考试力求体现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目标的实施、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试题的主要命题依据是各学科课程标准和《2006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年级初中毕业学生考试纲要》,考试内容注意渗透了下列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而不是依据某一版本的教材,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试题反映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切合我省初中教学实际,没有繁、偏、怪题。

2、强调能力立意,克服了试题的“能力技能化”的倾向,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考查能力上。

3、强调应用性,试题的选材和编制注意了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考查实践能力,努力改变教学中的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的状况和理论脱离实际的应试教育倾向。

4、增强了探究性,注意考查创新意识,引导教学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

试题较为灵活开放,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便于创造性的发挥。

5、注重综合性,注意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适当的重组与整合;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基础上,强调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

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加强对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6、坚持教育性,试题注意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现代意识。

试卷的结构与形式上有所创新,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7、体现了时代性,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

二、考试成绩总体情况

本次考试全县实际参加考试学生数为946人(不包括春招入职中学生,下同),各学科实际平均分为:

语文90.50分(满分分值为150分)、数学82.29分(满分150分)、英语67.2分(满分120分)、政治51.77分(满分80分)、历史44.82分(满分70分)、物理53.56分(满分90分)、化学36.94分(满分60分),折合百分数各科平均分为语文60.33、数学54.86、英语56、政治64.71、历史64.03、物理59.51、化学61.56,全县考生总分平均分为427.07分,占满分59.32%。

下面是今年我市课改实验区在高中招生时划定的各科等级最低线分数(各区县均以本区县实考人数A等约占15%、B等约占20%、C等约占30%比例划分)和我县各校各学科A等及B等以上所占的比例:

A等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史

理化

祁门

104

113

102

118

123

歙县

108

120

106

124

134

徽州区

109

118

108

122

128

黟县

107

116

103

120

127

B等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史

理化

祁门

97

97

85

108

103

歙县

101

107

93

116

119

徽州区

100

101

96

110

103

黟县

100

103

86

110

111

C等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史

理化

祁门

85

67

51

88

69

歙县

91

78

54

98

82

徽州区

84

59

47

87

59

黟县

87

73

49

92

78

学科

黟中

二中

宏村

渔亭

龙江

西武

柯村

美溪

宏潭

全县%

语文A

32.16

12.09

4.65

10.13

9.71

10.81

4.17

5.00

5.88

14.30

数学A

25.55

13.02

6.98

12.66

14.56

9.46

13.89

2.50

11.76

14.72

英语A

27.75

16.28

6.98

13.92

10.68

2.70

13.89

5.00

13.73

15.34

政史A

29.52

14.42

9.30

7.59

13.59

6.76

12.50

10.00

9.80

15.55

物化A

26.87

13.95

8.14

27.85

10.68

6.76

11.11

7.50

9.80

15.87

语文B

58.15

34.88

12.79

29.11

23.30

24.32

30.56

25.00

23.53

34.13

数学B

51.98

31.16

18.60

46.84

29.13

22.97

31.94

25.00

31.37

34.86

英语B

51.98

32.09

20.93

45.57

22.33

18.92

27.78

20.00

62.75

35.28

政史B

50.22

36.28

16.28

37.97

27.18

17.57

38.89

32.50

29.41

34.76

物化B

49.34

31.63

23.26

53.16

33.01

22.97

34.72

25.00

41.18

36.43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县与其他区县相比,在不考虑参考率的情况下,各学科A等线底于歙县和徽州区,尤其英语与徽州区相比、理化与歙县相比差距较大,B等线略好一些,但部分学科与其他区县比差距也是不小的。

本县各校与校间、校内各学科之间也很不平衡(在不考虑参考率的前提下),总体来看黟中各学科A、B等比例均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二中的A、B等比例基本与全县平均水平持平,渔亭的B等比例略高于全县平均数,柯村的A、B等比例、宏潭的B等比例接近于全县平均数,其他一般都低于全县平均数,值得一提的是,除黟中外,渔亭的理化、宏潭的英语成绩较为突出。

三、各学科试卷分析

语文学科试卷分析

2006年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域迅速扩大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同时,也是我省逐步推进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新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关键一年,今年的中考继续2005年全省33个课改实验区的考试模式,将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合二为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做好2006年省中考语文命题工作,成为一个需要探索与面对的重要课题。

为此,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

经过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确实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我省是农业大省,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农村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毕业生的语文水平相对滞后。

据此,2006年中考语文命题的基本思路:

在依标据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加大中考语文改革的力度,突出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农村初中的教学现状,在试题的内容、难易程度及考试方式上尽量做到面向全体,以科学、合理的评价应届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水平。

允许学生在考场内使用《新华字典》。

语文学科评价标准与依据

1、学科评价标准的内容:

语文学科评价标准是:

(1)依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我省2006届初中毕业生所用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是以该《课标》编写的;)

(2)国家关于语文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3)安徽省教育厅2005年制定的《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中的有关理念和内容。

围绕上述评价标准,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注重考查学生语文学业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语文素养。

侧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化的积累,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

注重考查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程度。

考查他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所达到的程度,以突出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

2、语文学业考试所用阅读材料尽量做倒文质兼美,难易适度,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现代文阅读材料全部选自课外;古诗文考查材料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50篇优秀诗文为主,涉及课外的材料应短小、浅显,与学生已学过的文言知识相关。

口语交际能力纳入“语文综合运用”考查范围;侧重考查学生在具体交际情境中的表达和应对能力。

语文学业考试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突出语文的综合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试卷内容分析

1、考试内容及试题设计

安徽省2006年中考语文内容包括语文积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语文综合运用、写作、卷面书写等六个版块。

其中语文积累约占13.4%,现代文阅读约占36.7%,文言文阅读约占10%,作文约占36.7%,语文综合运用占10%,卷面书写约占3.4%。

考试形式采用的是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

试卷又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并在“答题卷”上答题。

现代文阅读材料全部选自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考查“孔子语录”选自课内外各2则,符合《课标》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的要求。

对下表所要说明的的是:

“考试要求层次”共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

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表达应用)、E、(欣赏评价)。

识记,指记住学过的与形成语文能力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

理解,指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综合语言材料,并获得认识,作出判断。

分析综合,从整体的角度,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语言材料。

表达应用,指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欣赏评价,指感受、品味和评说语言材料价值的认识能力。

试题具体设计见下表:

题号

题型

知识点

单元

考试要求层次

分值

样本得分率(附)

1

古诗文名句补写

识记

课内

A

6

72%

2

联想默写

准确默写

课内外

B

4

71%

3

积累运用

词语应用

课内外

D

10

72%

4

填空

文意理解

课外

C

4

68%

5

简答

文意理解

课外

C

4

32%

6

简答

重要词语理解

课外

C

4

40%

7

简答

重要语句理解

课外

B

6

30%

8

简答

文意理解

课外

C

4

67%

9

简答

文意理解

课外

C

3

47%

10

概括

提取信息

课外

B

4

53%

11

简答

重要语句理解

课外

C

4

33%

12

简答

提取信息、概括文意

课外

C

3

40%

13

体验

联系实际理解

课内外

E

4

41%

14

解释重点词

古诗文名篇

课内外

B

3

69%

15

翻译

古诗文名篇

课内外

B

4

69.3%

16

理解运用

古诗文句子理解

课内外

C

4

77.5%

17

欣赏评价

文言文内容

课内外

E

4

49.7%

18

(1)名人名言

语文综合运用

课内外

D

2

67.1%

19

(2)材料理解

语文综合运用

课内外

D

5

69.1%

20

(3)交流应对

语文综合运用

课内外

D

4

53.6%

21

(4)解决实际问题

语文综合运用

课内外

D

4

76.8%

23

作文

材料型话题作文

课外

D

55

69.5%

24

卷面书写

5分

61.1%

从上表可以看出,安徽省2006年的语文试题既注重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又突出了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题型以主观题为主,权重约占全卷80%。

从上表中还可以看出,考试水平的分布是:

识记约占17%,理解与应用约占80%。

这也说明我省2006年的语文试题突出了对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与教育部对中考改革所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

2、试卷特点

2001年以来,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遵循“稳中求变”的务实原则,积极探索中考改革的有效途径,逐年加大语文命题改革的力度。

与2004年、2005年语文试卷相比,2006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保持中考命题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2006年中考语文卷的结构形式与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语文试卷基本保持一致,但在内容上又作了积极的创新,难度提高。

总的特点是:

遵循课改精神,贯彻《课标》理念,注重学生语文和文化积累,重视感知体验和综合运用能力,顺利实现由《语文大纲》向《语文课标》的过渡。

试题更加灵活新颖,富有开放性。

具体的说,我省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有以下特点:

(1)依据《新课标》“三维”课程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也是目前中学语文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我省2006年的中考语文试题把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全卷的主旨,从而实现促进课程改革、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目的。

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包括语言和文化的积累、学习方法和习惯、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知识视野、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

语文学习不能用阉割语文学科应有的灵活性和生气的方法,把知识与能力生硬的拆卸开来。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依据“三维”课程理念,2004年中考试题在对知识与能力的测试中融入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以尽可能的全面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情况和达到的程度。

以现代文阅读为例,从选文上看,两篇选文在讲求与学生阅读水平相适应的前提下,更着力追求体现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

阅读[一]《晨》是刘白羽的一篇表现大自然与人生思考之美的文章。

那激励上进的经历及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精神力量,无疑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对人世间爱的深切认识,进而对现实社会里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表现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产生相关的人生体验和思考。

阅读[二]《习惯成自然》是叶圣陶一篇说理散文,其文化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在别具一格的表达中品味出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并从中得到有意的启示,开阔胸襟,提升品位,注重修养。

从阅读题的设置看,在考查对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第13题: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这既是对文本理解能力的测试,也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再看文言文阅读,所设的4道题目,在考查文言字、词、句的释义、诵读、翻译和理解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本,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体现出对过程和方法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文言文阅读题目还暗含了《新华字典》的灵活运用,多多少少有些遗憾,从学生的答题看,《新华字典》的“灵活”运用并不乐观。

同样,2006年的作文题,除了在形式上一改多年的明确“话题作文”改为材料型话题作文之外,内容上引导学生联系所拥有的生活体验,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生价值观的深刻思考和判断,具有积极意义。

(2)把握语文学习特点,注重考查语文积累、整体感知和理解运用

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特点,只有正确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才能有效的检测出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

2006年中考语文卷正是从语文学习的特点出发,将考查的重点放在语文积累、整体感知和理解运用这几个层面上。

语文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今年试卷的第一大部分20分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情况。

与2005年非课改实验区试卷相比,2006年在考查积累方面增大了题量和权重。

增加了8道“古诗文默写”题,以检测学生知识储备的完整程度。

另外,我省2006年中考语文卷仍设卷面书写分(5分),这也与语文积累密切相关,因为书写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方能形成。

整体感知是《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的一种语文能力,这也是初中生比较薄弱有待提高的一种必备能力。

为此,2006年中考卷的5题、6题、7题,侧重考查了这方面的能力,如第12题:

“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这道题只有对全篇内容获得整体的感知,才能提取正确的答案。

理解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高层次,是语文能力最有效的体现。

2006年中考语文卷第8、13、19、20、21题以及作文题,皆侧重考查了学生理解运用的能力,尤其是第19题,要求学生比较概括,可以有效考查学生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3)体现“以人为本”思想,试题更加新颖灵活,富有开放性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征,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

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创新性的鼓励和对个性的尊重等方面。

基于这种认识,我省2006年中考语文命题更加新颖灵活,富有开放性,以实现面向全体、促进发展的评价目标。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阅读的设题上,进一步增大了开放性试题的题量,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大胆“探究”,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如现代文阅读的第8题和第13题,尤其是第13题,提供的“参考答案”是多角度的,有利于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也体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课程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文言文阅读,一改过去的老面孔,题目新颖灵活,富有创意,给人面目一新之感。

例如第16题、第17题,既有效考查了学生对文言实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形式新颖,耐人寻味。

三、考生答题情况、典型试题分析及思考:

从32个考场960份试卷中抽取样本70份分析,总体情况是:

总分相对较高的考生,应该说都是基础扎实的学生,22题的得分情况综合较好,包括5分的卷面分;总分较低的考生,各题得分都相对较低。

从样本看,卷面分得分率很低,满分5分只有一人。

各题平均得分率如上表所注。

得分率达最高的为77.5%,最低的为第7题,为30%,从中可以看出“阅读理解”始终是影响语文成绩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平时教学中“事半功倍”的苦恼之处,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夯实基础,各个击破”不失是可以参考的策略。

写作得分率为69.5%,由于今年实验区是“两考合一”,这个成绩应该说对升学要求而言,还是偏低,应该引起重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卷面分5分,得分率仅61.1%,书写问题看来“落实九年一贯的《新课标》”的写字要求显得非常迫切了。

典型试题分析如下:

(1)基础知识及运用:

语文积累及运用共3小题,分别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和对词语的理解运用。

这部分的总赋分为10分,从考查结果看得分率并不高,反映出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重视还不够。

这一部分失分比较多的试题为第3题,应该说这两题在设置上是有创意的,它改变了以往将错别字以词(短语)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做法,而是将错别字放在句子里进行辨别,既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又增添了辨别的难度。

学生失分多的原因主要是平时缺乏这种实用性(在句子中)的辨字训练。

(2)现代文阅读:

这一部分有两篇阅读文章,每篇设计5个小题,共为40分,占全卷约27%,从10道题的整体看,考题灵活性较强,既有考查学生对语篇意义的整体把握,也有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揣摩,还有开放性的试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上文提到并分析的第8题、第13题。

但从抽样调查的情况看,学生的阅读答题得分率比较低,这一方面反映出试题难度比去年略有升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阅读水平确实有待提高。

得分率较低的分别是第5题——第13题,第19题——21题。

这说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仍是今后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意。

(3)古诗文默写:

这一部分设有8题,第2、3题是近几年一直保留的题型,分别从记忆与联想的角度、理解的角度默写古诗文名句。

学生得分率相对较好。

说明学生的机械记忆强于理解记忆。

尽管出现错别字的数量较往年有所下降,但仍应引起足够重视。

(4)文言文阅读:

分别考查释义、翻译和理解分析。

2006年的文言阅读题的设置应该说有创意,一改往年陈旧的老面孔,尤其是第16题、第17题,要求联系相关的背景资料理解思想内容,出题新颖,体现出过程和方法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但从抽样调查来看,2006年文言考查的结果不尽人意,学生得分率普遍较低。

尤其是第15、16、17题失分率超过55%。

变化了考试形式,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由此也反映出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探讨改进的办法。

(5)写作:

2006年的中考作文是一篇材料型话题作文,和前几年话题作文相比,写作要求的刚性限制增强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虚构的现象。

写作部分得分值为55分,约占全卷总分的37%,得分率约在作文总分值的70%以内,学生考场作文不乏有以下特点:

①创新意识在增强;②写作内容趋向广泛;③语言有一定文彩。

其中:

也出现了一些有新意、有见解、感情真挚,表达生动的习作。

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积累和表达水平有所提高。

但作文写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这类题型可以避免“套写”、“搬写”等现象发生,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真情实感。

但是从阅卷实际看,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

1、不会审题,学生关注生活不够,生活是写作的泉源。

学生写家庭和自己对问题肤浅而又比较雷同看法的文章多,学生选材出现的问题实质是关注生活不够,生活面狭窄,不能体现生活中的闪光点,不善于积累,不善于观察生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学校间作文质量差异较大。

阅卷明显可见不同学校作文质量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地域(城乡)差异,有中小学教师教学差异,有辅导作文力度的差异等。

缩小差距,提高整体水平是当务之急。

此外写作技巧的辅导:

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详略处理、语言运用、“凤头、豹尾、猪腹”等的考前指导,这说明今后教学中仍须注意加强审题、立意和表达方面的指导。

3、内容缺乏真情实感,学生作文形式化现象,语言表达不规范。

个别考场的学生作文形式化严重,从选材到结构、语言表达有千篇一律的现象,语言平淡无奇、病句错别字现象严重,这与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或多或少有直接的关系,也与学生精读、背诵范文名篇的数量太少不无关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成功经验要设法贯穿教学始终。

4、书写问题。

学生书写问题比较突出。

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直接影响卷面成绩。

要提请各校关注,要营造氛围改变学生书写不认真的习惯。

中考有3%的卷面分,应当重视。

分析可以作为参照物,以发现不足,在目前尚未从整体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倾向,学生课业重复劳动、效率不高,几经努力仍未能有效扭转的前提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整体上说依然步履艰难、任重道远。

各个教学个体,要针对本次检测暴露出的自身(本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抓主要矛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执笔人方泽荣)

 

数学试卷分析

06年学业考试题整卷知识点覆盖均匀,重点突出,无偏题、怪题和难题,难度适中,部分题目有新意,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使得试卷在平时的基础上又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基本达到学业考试既是学生毕业又是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