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7879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页,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A.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

B.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

C.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

D.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来看,战国时期的变法通过改革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加强君主集权等方式,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准备,故答案为C项。

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秦朝统一后建立起来,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西周后期分封制已走向崩溃,排除D项。

2.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

据此能够被证实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

B.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

C.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

D.武氏被迫移住上阳宫

【答案】C

【解析】

表格材料三处提及皇帝信息,说明武则天被尊为皇帝属于事实,C正确;表格只有一处说明武则天传位于皇子,难以证明事实,A错误;太后身份只有第三个史料能说明,B错误;D中被迫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

3.下列图片是龚启圣和马驰骋对山东107县在1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

据此可知儒家文化

A.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之风

B.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深

C.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D.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

【答案】D

【解析】

两张图片对比来看,拥有孔庙的县一般来说爆发农民起义的几率要小,这体现出儒家思想对社会稳定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孔庙代表的是儒家,而不是墨家;B选项错误,我们无法得知对全国的影响,故排除;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清代这一个时期的内容,故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对比来分析问题。

首先要看图片中究竟反映出的是什么内容,先从表面现象分析,之后继续深入,层层递进,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

另外,本题没有给出的信息(如全国、清朝)我们就可以直接排除这个选项。

4.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

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

B.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可知是财税制度改革后出现的结果,小农经济社会农民不仅承担田赋,还要承担徭役和各种地方摊派,各种费的产生成为必然,故D项正确。

税制改革成功与否对政治统治产生一定影响,但不能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故A项错误。

改革后出现费用高于税收情况,由此推知田赋不是一直占最主要的地位,故B项错误。

政府改革认可杂派,杂派不一定是官员个人行为,故C项错误。

5.阅读下图,该图是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

对1893—1928年间这一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各国经济实力决定其在华的商行数

B.资本输出是此时期列强侵略的重要方式

C.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D.该时期德国完全放弃在华侵略利益

【答案】B

【解析】

在华设立商户是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表现。

从示意图中可知,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增加较快,说明外国对华资本输出数量增加较快,故选B;日本和俄国在华设立商行较多,但经济实力并非最强,排除A;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时间不符,排除C;德国在华设立了商行,总体趋势是增加,排除D。

6.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

据此可知,当时

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C.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成立的政党的宗旨都为维护国家统一,追求民主政治和法治,故可得知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以及中华民国的成立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局面正在向民主政治转变,故B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不同政党间的政见问题,故排除A项。

材料论述的是民主政治的转变,并不是民国建立之时民主共和制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表格体现不出革命党人参政议政的信息,故D项错误。

7.1897年,山西举人刘大鹏得知省城都会的士子读的多是“时务书”,遂指定了一批书目:

“御篡七经共十六套,御批通鉴辑览两大套,皇朝经世文编四套,皇朝经世文续编二套,康熙字典一部”,托人从京城买回,用心钻研时务。

这一现象说明

A.维新变法思想影响遍达全国

B.社会精英积极投身救亡运动

C.思想变革中区域发展不平衡

D.科举制度废除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省城都会的士子读的多是‘时务书’”和“皇朝经世文续编二套,康熙字典一部……”可知,山西举人刘大鹏对于时务理解的偏差,可知思想变革中区域发展不平衡,故C项正确。

山西举人刘大鹏用心钻研时务,不等于维新变法思想影响遍达全国,且A项错误与材料“御篡七经共十六套,御批通鉴辑览两大套”不符,故错误。

山西举人刘大鹏用心钻研时务,是出于应试的目的而不是救亡目的,故B项错误。

1897年科举制度尚未被废除,直到1905年被废除,故D项错误。

8.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

这一修正案

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B.调整了农业的生产关系

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D.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农村分配制度的调整,实质是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B正确;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C项中“结束了”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中修正案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1年”“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联系所学我国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分析解答。

9.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

“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

这揭示了古代雅典

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B.审判流程公开公正

C.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D.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答案】D

【解析】

“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说明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说明雅典权力之间具有制约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公民大会作为权力的最高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权力制约关系,并不能说明审判流程公开公正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城邦主体的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

10.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

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

这反映了当时

A.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D.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欧洲人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具有了独立的判断,没有反映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扩展,欧洲人直接阅读的书籍不一定是宗教书籍,故B错误;当时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使书籍推广范围迅速扩大,欧洲人可以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促进人文主义发展,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国家和民族语言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C。

11.19世纪20年代,法国人傅立叶主张建立按照个人兴趣来分配工作任务的“法郎吉”合作社,合作社还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19世纪30年代,其门徒还在美国进行了社会实验。

这从侧面反映了

A.世界已连接为一体

B.工业革命中的社会问题得到关注

C.大工厂制推广开来

D.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答案】B

【解析】

材料傅立叶的主张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改造的设想。

材料没有反映出世界市场的形成,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中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得到关注,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社会改造的方案,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大工厂制的推广,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人运动的发展,故D项错误。

12.“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

”材料中的“实验”

A.引发了苏俄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B.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C.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

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

【答案】D

【解析】

材料“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是国家资本主义,是新经济政策时期政策,该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D正确。

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不是新经济政策影响。

该政策为工业化奠定基础,C错误。

二、非选择题:

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13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与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

“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

”《泰晤士报》记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广泛宣传,并报道了当时“乘数效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

从1928年起,苏联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约有20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

1930年,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1931年增加至12亿美元。

1932年,有2000名德国工人、73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

1933年,美国政府投资40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下水道、防护林、邮局等,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

1934年,美国国会拨款50亿美元成立的全国青年总署,总计雇佣人员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

1935年,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

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推行法币政策。

1936年,中国实业部建成各类机器厂2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的“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晤士报》记者对凯恩斯理论广泛报道的原因。

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美、中三国“乘数效应”呈现的特色。

【答案】

(1)经济:

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政治:

重农抑商阻碍商业发展。

文化:

宋明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限于僵化;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等。

影响: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原因: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国际局势紧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失灵;“乘数效应”在苏、美、中三国取得的经济奇迹。

苏:

积极引进外国技术、资金、人才。

美:

成立专门机构,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

中:

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发行公债充实资本,推行法币政策;政府投资实业。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古代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以及理学发展和科举制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回答。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经济危机影响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苏联从利用外国技术回答;美国从罗斯福新政角度回答;中国从指定法币改革措施回答。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妥协”一词在中国近代政治语境中常以贬义的形式出现,意为无原则地让步、退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被看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然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要求:

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

(要求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观点概括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

妥协在欧美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论证:

例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都体现了妥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期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暴力革命,革命过程曲折反复。

而后期则以妥协的方式探索适合英国国情的转型道路。

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革命成果,选择让斯图亚特王朝重掌政权。

这体现了一定的妥协。

由于请回来的国王缺乏妥协精神,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又有了后来的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相互妥协。

举议会改革的例子亦可例二:

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满了矛盾,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和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

最终通过实行联邦制、议员分配比例、奴隶人口计算等方法调和了各方矛盾。

体现了各方的妥协例三:

法国1875宪法的制定法国共和之路过程曲折,充满暴力。

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体现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承认共和,这是君主派的妥协,而赋予总统以大权,这又体现了共和派的妥协。

正是双方的妥协才使得宪法得以签定,共和体制确立下来。

(任举两个国家例子,

【解析】

首先解读材料提取观点,依据材料“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可以得出观点是妥协在欧美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然后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对观点进行阐述。

阐述时,可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等角度进行说明。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计分。

作答时请写清题号。

15.【历史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向清廷呈交的“江汉三奏”中,主张改革科举制度。

1901年,清政府谕令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取得功名。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1904年订立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科举名额自丙午(1906年)分科递减。

规定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

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

迫于形势,1905年9月废除科举制。

并从1905年开始,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

1906年清政府广开门路,承诺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的很难再进新学堂的部分士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促成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和积极影响。

【答案】

(1)因素:

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有关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张之洞等人的大力推动。

(2)特点:

被动进行;渐进性;具有现代性(或通过制度建设近代教育体系初具规模);教育担负人才选拔的使命;注意新旧衔接等(或立新与守旧并存)。

积极影响:

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或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客观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有关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张之洞等人的大力推动等方面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促成因素。

(2)本题根据材料“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科举名额自丙午分科递减。

规定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被动进行、渐进性、具有现代性、人才选拔、注意新旧衔接等方面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再从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培养新式人才、促进西学的传播、客观上加速清政府的灭亡等方面分析其积极影响。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越南战争本来是一场普通的民族解放和民族统一的国内战争,但它却是在美苏两极格局和核大战阴影的笼罩下。

战后,由于欧洲局势相对稳定,美苏双方的注意力都逐渐转向第三世界。

它们在越南的战略目标,更多地服从于各自的整体利益和全球战略。

美国的根本利益决定了它不愿丢失越南,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其目标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一开始是为了“制止共产主义侵略”和“击败革命”,1968年以后则是“体面的撤退”,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在战争后期,美国社会经济的一系列矛盾凸显,美国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直至整个70年代,进入一个长期停滞的阶段。

——摘编自张岷、黎章春《略论越南战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造成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欧洲局势相对稳定;美国整体利益和全球战略的需要;“制止共产主义侵略”;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影响。

(2)影响:

消耗了巨额财富;加速了经济衰退和停滞;导致了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动摇;激化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成为美国现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解析】

(1)依据材料“在美苏两极格局和核大战阴影的笼罩下”归纳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依据“由于欧洲局势相对稳定,美苏双方的注意力都逐渐转向第三世界”可知欧洲局势相对稳定;美国整体利益和全球战略的需要;依据““制止共产主义侵略”和“击败革命””可知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影响。

(2)依据材料“美国社会经济的一系列矛盾凸显,美国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直至整个70年代,进入一个长期停滞的阶段。

”和所学从经济、社会以及军事等方面思考回答。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吕思勉(1884—1957)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

他学贯中西,治史严谨,一生著述宏富,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在中国通史学科建设上的开创性贡献。

1923年出版的《白话本国史》,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叙述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迄1922年的中国历史。

吕思勉认为其书不同之处在于:

“颇有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的精神……现在读史,自然和从前眼光不同,总得在社会进化方面着想。

”1940年出版的《吕著中国通史》,适应了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时大学教学的需要。

吕思勉说:

“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言之有理即可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吕著中国通史》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文化史,下册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政治史,其创新之处在于吸收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典志体的优点而成功糅合于一体,使读者既能对社会文化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又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

——编自刘永祥《吕思勉与历史编纂的新探索》等

(1)根据材料,概括吕思勉通史著作编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吕思勉通史著作编撰风格形成的原因。

【答案】

(1)揭示历史发展大势;反映社会生活全貌;注重探究因果;注重汲取传统历史编纂方法,史书体例有所创新;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等。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个人学识渊博,学贯中西。

【解析】

(1)从材料“现在读史,自然和从前眼光不同,总得在社会进化方面着想”“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吸收编年体、纪事本来体和典志体的优点而成功糅合于一体”“使读者既能对社会文化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又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材料“学贯中西,治史严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的社会性质、新文化运动和个人学识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