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7851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docx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docx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但九十年代后,买方市场的形成使我国农村经济所面临的消费市场约束日益增强。

如何为农民增收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相当比重,因而研究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的一系列问题,对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推动富民强省建设意义重大。

基于以上现实,本文就1990~2005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问题展开研究。

首先,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现状进行分析。

其次,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进行数据分析。

最后提出关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为增加我省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

Abstract:

Keywords:

 

目录

1前言1

1.1论文研究的实用价值与理论价值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现状1

1.3本文要解决的问题3

2、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现状分析3

2.1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现状分析3

2.2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5

3、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相关性分析7

3.1指标与数据的选取7

3.2建立模型及数据分析7

4、对策和建议9

4.1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关键9

4.2增强农民的消费预期9

4.3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注重农民消费安全10

5结论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1前言

1.1论文研究的实用价值与理论价值

1.1.1论文研究的实用价值

我国长期以来在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的大工业思想影响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大多数时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直到近几年由于长期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导致农村各种矛盾凸显,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问题,现已成为能否解决好农村其他问题的根本性问题。

本文通过对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问题进行现状分析和数据分析,提出如何解决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对促进我省的农村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2论文研究的理论价值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而特殊地位,所以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问题一直是农业农村学术研究的重点。

目前有关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是:

美国经济学家安妮.克鲁格的农民—贸易就业理论和迪顿的流动性约束消费理论,分别从收入和消费两方面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进行研究。

但这两个理论都是从整个世界或某一类国家角度研究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很少涉及某一地区的微观领域,这是以上两个理论的局限性所在。

本文主要从相对微观角度研究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问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农民收入研究现状

关于农民收入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西方一直盛行可持续发展论,对农民收入的研究在宏观领域如何保持经济的发展速度,再次强调经济的增长。

这一阶段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粮食政策、粮食保障、收入和就业创造以及农业生态保护等方面。

从长期看,有必要帮助乡村穷人增加生产和收入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粮食需要。

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有:

(1)食品理论:

主要包括食品政策理论和粮食安全理论。

食品政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蒂尔默、福尔肯和皮尔逊等人。

在食品政策分析中,食品价格有着双重作用:

农户把食品价格看作决定他们收入的主要因素,可以起到刺激农民提供足够食品的作用;而对消费者来说,食品价格越高越限制了他们可能购买的食品和其他商品以及服务的选择范围,农民作为消费者的一部分,其生存本身也依赖于低价格的食品供给。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应把生产和消费结合起来,把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结合起来,从多个领域形成有效的食品政策,主要包括:

①财产的再分配。

通过对财产尤其是土地进行更平等的分配,能够大大地促进食品生产和消费目标的实现。

②加速穷人的收入增长。

一方面保护穷人的食品消费,另一方面用合适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农业刺激措施共同创造一个健康的农村经济,逐渐为他们开辟新的生产性就业机会。

③一次性收入转移。

从税收总额中把货币收入转移给穷人。

(2)贸易与就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安妮·克鲁格认为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口的很大一部分从事农业,而经济发展将会造成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因此,强调非农业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很有意义的。

该理论认为,好的贸易战略能够带动一国经济较快增长,从而也就会更大幅度地提高该国的就业水平。

如果一种贸易战略能够促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较快地增长,那么它就会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就业机会的增加。

2.农民消费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农民消费问题的研究主要由以下两个理论主导:

第一:

迪顿的流动性约束消费理论。

流动性约束假说主要有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由于现实中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人们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借到钱,他只能消费当前的财富,因此与无流动性约束相比,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者的消费比较低。

也就是说,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只与当期劳动收入正相关。

第二,当消费者一旦预期到未来将面临流动性约束时,他就会增加储蓄,减少当期消费。

第三,如果消费者在第t期面临流动性约束,他在以后各期的消费都将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

第二:

缓冲库存储蓄理论。

迪顿和卡罗尔在结合了预防性储蓄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之后,提出了缓冲储蓄假说。

该假说认为,储蓄相当于一种缓冲存货,旨在境况差时维持正常消费或在境况好时增加消费。

按照这一理论,消费者一般要确立一个财富与持久收入的目标比例,在消费者具有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前提下,如果财富低于目标,预防性储蓄动机将战胜消费欲望从而增加储蓄;如果财富高于目标,消费欲望将战胜预防性储蓄动机,从而使消费者选择大于当前收入的消费。

缓冲存货假说暗含的前提是消费者具有较高的时间偏好。

1.2.2国内研究现状

1.农民收入研究现状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间。

蔡俊认为,按增收的速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979一1988年,快速增长阶段。

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达到10%以上。

1989一1996年,波动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工农业产业调整,在价值规律影响下,农民收入增幅波动较大。

1997年至今,工农业产品供给相对充裕,国内大量农副产品开始转向买方市场,农民收入虽保持一定增长,但增长明显滞缓。

韩长赋认为,按收入的主导因素,划分为四阶段。

1979一1984年,由于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和农产品提价,农业收入大幅增长。

此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加最快的时期,实际年增长达到了14.1%。

1984一1988年,农民收入虽然较前几年有较大幅度回落,但仍比较正常,实际年平均增长5%。

这一时期,主要是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增加较多。

1989一1996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少,其中1990年是负增长。

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2年以后,主要靠农产品提价和增加农业投入,使农民收入出现新的增长,其中1996年增长9%,是90年代以来最高的。

1997年以后,农民收入出现了增长减缓的势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拉大。

主要是因为过去促进农民大幅增收的因素中,有一些难以再发挥大的作用。

如大多数农产品价格的效用已近发挥极限,增产不一定能增收,非农产业发展近于停滞,面临“二次创业”等等。

王荣、张宏升认为,按增长的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划分为四个阶段。

1979一1984年,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迅速增长的阶段,也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阶段。

1985一1988年,是农民收入继续缓慢增长的时期。

1989一1991年,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停滞徘徊的阶段。

1992年至今,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恢复增长的阶段。

2.农民消费研究现状

从宏观层面研究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多在较大区域(全国或是全省)。

王宏伟在分析了我国农村消费的变化、特点和基本趋势的基础上,指出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三类:

第一类是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第二类是宏观经济发展和农业的发展,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消费环境,非家庭经营收入的比例;第三类是勤俭节约的消费伦理,隔代消费的消费习惯,制度及其变化等其他因素。

其中,收入水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赵雪雁、巴建军认为,北部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之所以远远落后于南部地区,是因为收入水平低,消费剩余少,消费观念传统以及消费环境落后。

具体的消费行为分析以农村居民的支出结构分析为参照系,在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中主要抽取居民收入为解释变量。

杨素梅根据西方消费函数构建了中国农民消费模型,研究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消费者,已由近似凯恩斯模型向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者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收入呈正相关关系,收入尤其是持久收入是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消费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马树才、刘兆博通过构建跨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对中国转型期的农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当前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

自然、市场和制度在内的不确定性,对当期收入的过度敏感性,以及农民消费行为所表现出的生命周期特征。

1.3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分四部分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第一部分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现状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长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部分提出关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发展的建议。

2、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现状分析

2.1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总的来看,自1985年以来,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由1985年的398元增加到2005年的3221元,20年间增长了大约8倍。

从不变价格看,以1978年为基期,到2005年黑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8.7倍。

纵观20多年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轨迹,可以发现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根据增幅的变化和增长的特点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见图2-1)。

 

2.1.1农村居民收入在波动中缓慢增长阶段(1990~1993)

1990~1993年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60元增长到1028元,在波动中缓慢增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19%。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收入相对稳定,农村居民的二、三产业收入波动明显。

这一阶段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且异常波动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基础不稳定。

农村改革后,依靠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推动力和集体化时期形成的物质基础,促进了前一时期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

而到了后期,由于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相对减少,一些年久失修的农田水利设施等长期得不到更新,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的弊端暴露无遗。

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暴涨,基本抵消了农产品提价所带来的收益。

三是乡镇企业发展缺少生长点。

黑龙江省乡镇企业不仅难以吸收沿海地区的资金和技术,而且本地区的资金和技术也大量向沿海地区转移,导致黑龙江省乡镇企业在整体实力、经济效益、行业结构以及吸纳就业能力等方面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

2.1.2.农村居民收入反弹回升阶段(1994~1998)

在这一阶段,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反弹回升,由1394元增加到2253元,增长了61.6%。

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23.6%。

这一阶段,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特点是:

种植业收入尤其是粮食生产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体,但比重有所下降,来自二、三产业尤其是从乡镇企业和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明显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开始加快。

这一阶段,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有:

其一,1996年,国家加大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扶贫力度,推动了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其二,农业的丰收也促进了以第一产业为主的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其三,农产品价格提高。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抵消通货膨胀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此外,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和“劳务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

2.1.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回落阶段(1998~2000)

在这一阶段,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出现了减缓的势头。

199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2000年减少至2148元,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年平均减少率为3.86%。

这一阶段农村居民收入减少的主要特点是:

农业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增产不增收的矛盾突出。

这一阶段,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回落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下降幅度达20%以上。

二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体宏观经济发展缓慢。

三是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亏损增加,导致其发展速度回落,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2.1.4.农村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2005)

2001~2005年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回升。

2001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为2280元,到2005年3221元,年平均增长5.48%,这一阶段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新的特点:

农村居民家庭从农业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持续下降的局面不仅得到扭转,而且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成为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政策性收入大量增加,农村税费改革使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税费负担明显减轻。

2004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税费负担人均32.6元,比上年减少14.7元,下降31.1%,但农业税的减免还是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黑龙江省农户种粮收入的增加。

再有,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等一系列有利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政策的实施,以及外出务工人数继续增加等因素的促进作用,使得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

最后,黑龙江省大部分市县实施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购置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惠农政策,也使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大量增加。

2.2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黑龙江省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日益改善,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也由2000年的1540.4元增长到2005年的2544.7元,增长了1.65倍。

2005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44.7元,比上年增加707.3元,增长38.5%。

2.2.1.生活消费的主要特点

第一:

食品消费支出大量增加

2005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年食品消费支出人均923.6元,增加173元,增长23.0%。

其中,粮食支出人均273.7元,占食品总消费的29.6%;购买肉、禽、蛋、奶类食品人均支出363.9元,占食品总消费的70.4%。

第二:

居住支出平稳增长

2000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居住支出人均304.2元,2003、2004年分别为309.5、388.9元,到2005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居住支出人均527.0元,比上一年增加138.1元,增长35.5%。

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

第三:

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增加

2000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用于购买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支出人均50.9元,2003、2004年分别为48.6、49.9元,到2005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用于购买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支出人均73.8元,比上一年增加23.9元,增长47.9%。

第四:

交通通讯快速增长

黑龙江省2000年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支出人均84.2元,2003、2004年分别为157.9、175.9元,到2005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支出人均256.6元,比上一年增加88.5元,增长45.9%。

第五:

文教娱乐支出平稳增长

黑龙江省2000年农村居民用于购买文教娱乐及用品支出人均150.7元,2003、2004年分别为188.2、188.5元,到2005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用于购买文教娱乐及用品支出人均277.0元,比上一年增加88.5元,增长46.9%。

2.2.2.生活质量提高

谷物类粮食消费量减少,大豆、蔬菜、水果和奶类食品消费量增加。

2000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谷物类粮食人均252.3公斤,2003、2004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谷物类粮食人均为195.9、191.2公斤,2005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谷物类粮食人均184.6公斤,减少3.5%;大豆人均10.1公斤,增长13.5%;蔬菜人均112.6公斤,增长1.9%;水果人均17.3公斤,增长25.4%;奶类食品人均1.9公斤,增长72.7%。

综上所述,2004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但是客观地看,由于黑龙江省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质量与全国和其他地区相比仍然较落后。

2.2.3农村消费水平低下、消费结构升级缓慢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关键因素。

黑龙江省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农村居民收入渠道狭窄,收入增长缓慢。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低收入决定了其对消费的投入更少,消费总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正是由于消费水平低,所以黑龙江省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缓慢。

具体表现在:

其一,生存型消费比重偏高。

恩格尔系数通常是用来反映消费结构变化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越大,表明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部分越大,相对应的用于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支出就少,生活质量越低;反之,生活质量就越高。

2.2.4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进一步扩大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比较:

2000年,黑龙江省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分别为3824.4元和1540.4元,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为2284元;而到了2003年,当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5015.2元时,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1661.7元,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扩大到了3353.5元,较2000年时扩大了1.47倍;农村居民2004年的生活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这还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

由此看来,黑龙江省城乡居民之间消费水平的差距至少在10年之上。

3、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相关性分析

3.1指标与数据的选取

国内学者对消费函数的研究主要是依据上述消费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对黑龙江省的研究也是如此,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王雪峰(2000)等在分析黑龙江省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时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环境差是一个重要原因。

张恩英,唐兆霞(2004)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分析了1980~2000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认为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收入弹性小于1,并分析了收入对各种消费品支出的影响。

张恩英,张景明(2002)初步探讨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及其演进特点,将1978年~1999年农村居民消费划分成五个阶段,描述了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本文将依据凯恩斯消费理论对1985~2004年期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缓解黑龙江省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涉及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和收入两项指标,所选区间为1985年~2004年,所用数据均来自历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3.2建立模型及数据分析

3.2.1理论依据

本研究依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其中Xt为农村居民消费,Yt为农村居民收入。

a为自发消费,且满足a>0。

b为边际消费倾向,且满足0

3.2.2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所用软件是Eviews3.1。

消费与收入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16.32)(6.17)

R2=0.94DW=1.02F-statistic=266.4228

虽然回归模型的拟合度很高,t统计量和F统计量都很显著,但当临界水平为5%,n=20,k=2时,0

这意味着可以通过改变模型结构形式来处理序列相关问题,双对数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模型。

消费与收入的双对数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15.39)(6.13)

R2=0.93DW=1.28F-statistic=236.8692

模型的经济意义检验。

从模型回归结果看,各参数均大于零,消费的收入弹性为0.69,各参数经济意义合理。

为更直观反映消费收入的关系,以下给出各年边际消费倾向:

表2:

1985——2004各年边际消费倾向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MPC

0.64

0.58

0.66

0.64

0.68

0.58

0.70

0.60

0.68

0.64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MPC

0.57

0.51

0.51

0.51

0.51

0.53

0.55

0.55

0.55

0.51

注:

边际消费倾向的计算公式为

①,其中E为消费收入弹性,且E=0.69。

从上表计算结果容易看出,黑龙江省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可能的原因有:

第一:

影响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增收的因素改革相对滞后,而其中一些因素如基础设施的改善是需要时间的,为应对不时之需,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加强。

第二:

重投资、轻消费的必然结果。

长期以来,在工业化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是靠投资拉动的,加上一些地方政府为实现短期收入最大化而形成的投资冲动,使得资本积累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发展工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始终低于经济增长,直接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偏低。

第三:

2004年黑龙江省免征农业税,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重大举措,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及农民对政策连续性的考虑,农村居民消费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增加。

第四:

1996~1999年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最低,主要源于这段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趋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3.2.3分析结果

本文分析了1985——2004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并建立了消费与收入的双对数模型,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

消费与收入的线性回归模型虽显著,但存在序列相关问题,这可能由于消费习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这些因素很难在模型中得到体现。

消费与收入的双对数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检验及模型预测检验。

第二:

由回归模型可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弹性为0.69,意味着农村居民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消费将增加0.69个百分点。

第三:

1985年~2004年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其中1996~1999年期间,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持续回落,使这一时期边际消费倾向达到最低点。

第四:

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预期,将刺激农村居民消费繁荣农村市场,从而发挥消费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4、对策和建议

4.1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关键

在影响消费的众多因素中,收入一般是最重要、最首要的因素,这在凯恩斯等许多经济学家的著作中都有明确的阐述"农民消费明显地表现出收入决定消费的规律,即收入对消费具有很强的刚性约束要增加消费,增加收入是关键。

通过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从而使农民的各种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消费以带动经济发展。

从上述典型相关分析的模型看,工资性收入与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