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小练14科普类文本阅读附解析.docx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小练14科普类文本阅读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小练14科普类文本阅读附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小练14科普类文本阅读附解析
2019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小练14【科普类文本阅读】附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鸡,为什么要叫?
瘦驼
①鸡为什么要叫?
这个问题看上去显然比不上“鸡为什么要过马路”那样充满哲思。
不过如果拿这个问题问保罗·西格尔,他
可能会给出你并不少于“鸡为什么要过马路”的理由来。
西格尔是研究鸡的博士,他听得懂鸡的语言。
虽然对于大多数人,鸡的语言无非就是母鸡下蛋“咯咯哒”和公鸡打鸣“咯咯咯”,但是西格尔博士大概能听懂30种不同的“鸡话”。
这一点儿也不奇怪,鸡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一夫多妻的它们总有一大堆家庭琐事要处理。
特别是作为家长的公鸡,更是要担负很多指挥和决策任务。
②至于公鸡打鸣,鸡语专家告诉我们,那是一种“主权宣告”,一方面提醒家庭成员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警告邻近的公鸡不要打它家眷的主意。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佛洛等人就曾尝试解码公鸡的打鸣声。
他们的研究不太像是在做生物学实验,反而是像给明星灌唱片。
佛洛他们动用了高灵敏度定向麦克风、高档录音机、音频分析软件和苹果电脑。
至于“歌手”,那是20只一岁大的雄性原鸡,也就是家鸡的野生种。
经过录音和分析,佛洛他们发现,雄鸡的鸣叫与它们体内雄激素的水平密切相关,雄激素水平越高,鸣叫声越洪亮,同时这样的雄鸡鸡冠越大,体型越健硕,战斗力越强。
③公鸡什么时候打鸣?
当然是早上了,金鸡报晓嘛。
对不起,你错了。
实际上,公鸡很多时候都打鸣。
有人统计过,白天里,一只公鸡大概每小时打鸣一次,只不过早上那第一声鸡叫划破了黎明的宁静,邻近的公鸡不甘示弱纷纷宣示主权,如此接力下去,让人印象深刻;而嘈杂的白天,人们忙着各种各样的事,就不会太留意这些打鸣的公鸡了。
④早上公鸡为什么打鸣?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般情况下,夜里,鸡都在睡觉。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做一下解剖,深入到鸡的脑袋里去看一看。
鸡的大脑里有一个小小的区域叫做松果体,松果体可以分泌一种称为褪黑素的物质。
松果体是受光线影响的,只有伸手不见五指,松果体才会分泌褪黑素,如果有光射入眼睛(其实眼皮并不能挡住太多光线),褪黑素的分泌便被抑制。
褪黑素有着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它能抑制性激素的分泌。
一天之中,当晨光乍现,褪黑素的分泌受到抑制,雄鸡便不由自主地“司晨”。
⑤“牝鸡司晨”,也就是母鸡打鸣。
一般情况下,母鸡体内只有左侧的卵巢输卵管发育,右侧的保持着未分化的状态。
如果它左侧的卵巢发生了故障,右侧那个未分化的卵巢就会发育成睾丸,并且产生雄激素。
在雄激素的刺激下,母鸡,哦不,它现在已经是个合格的公鸡了,就会操起“司晨”的任务来。
⑥在过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鸡也可以安享黑暗静谧的夜晚。
不过有时候遇到满月,皎洁的月光偶尔也会刺激太过敏感的公鸡“起夜”。
而到了战乱时候,鸡犬不宁,被声音和火光惊扰的公鸡夜啼的概率大大增加,于是古人以“雄鸡夜鸣”为战争的凶兆。
⑦现代社会,尤其是广大城市,人工照明的普及早已消弭了昼夜的区别,与100年前相比,目前人们的“黑夜”普遍缩短了好几个小时。
不但人本身深受“人工白昼”带来的褪黑素水平下降引发的种种健康问题(诸如儿童性早熟,乳腺癌和结肠癌的高发,以及更普遍的情绪波动)的困扰,跟着人混的其他动物也跟着遭殃。
经常有报道说某小区里“无德居民”擅自养鸡,结果半夜鸡叫不断,引发邻里纠纷。
英国的国鸟是欧亚鸲,这种俗称“知更鸟”的小鸟现在完全不“知更”了,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称,在英国很多地方它们彻夜鸣叫,都是路灯惹的祸。
⑧由此可见,给地球熄灯一个小时,不管对人类还是包括鸡在内的其他动物,都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我们还回得去吗?
(选自《新京报·新知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对于鸡叫,一般人会认为很简单,其实,这种现象非常复杂,它包含了鸡们的多种意思,有的属“发起挑战”,有的属“提醒四邻”。
B.公鸡大脑中的松果体受到光线影响,黑夜中没有任何光线时,松果体会分泌出一种叫做褪黑素的物质,它能抑制性激素的分泌。
C.公鸡一般在一天的早晨,其体内的褪黑素的分泌受到抑制,就会出现“雄鸡报晓”的情况。
“雄鸡夜鸣”多数是受声音和光线的影响。
D.母鸡体内左侧的卵巢发生了故障,右侧那个未分化的卵巢就会发育成睾丸,并且产生雄激素。
在雄激素的刺激下,这样的鸡就会操起司晨的任务来。
E.“人工白昼”导致种种健康问题,所以我们要下大力气改变这种状况,只要我们努力,这种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就一定会实现。
【答案】AE
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鸡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一夫多妻的它们总有一大堆家庭琐事要处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
桃花源,我们还回得去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鸡话”内涵丰富的原因,说明了鸡的社会属性和日常活动的特征。
(2)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作者借助动物们的遭遇来说明人类生活环境的今非昔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谐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的向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类破坏自然规律引发的环境、健康等问题的担忧。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抓住句中的核心词做出解释,然后看是否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若有,要分析运用该手法有何作用。
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语句的深层含意。
3.第⑧段中作者说:
“给地球熄灯一个小时……都是远远不够的。
”请
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①人工照明的普及,消弭了昼夜的区别,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黑夜”比过去普遍缩短了几个小时;②“人工白昼”不但给人类带来种种健康问题,还影响到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给地球熄灯一个小时……都是远远不够的”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举例子。
如文章中举城市某小区“无德居民”擅自养鸡,结果半夜鸡叫不断的例子及英国“知更鸟”不“知更”的反常表现,说明人工照明给动物带来的危害之大。
②打比方。
例如文章把给公鸡录音,说成“给明星灌唱片”,将鸣叫的公鸡比喻成歌手,形象生动,使内容通俗易懂。
③作比较。
如把过去公鸡可以安享黑夜的静谧和现代社会城市的半夜鸡叫连连做比较,从而说明人工照明的危害之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科普文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较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本题就是针对这一点来进行设题的。
第⑦段中英国知更鸟不“知更”的反常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茄子的“神话”
前一段时间被号称“中国食疗第一人”的“养生大师”“炒”火的,除了绿豆,还有茄子。
据他称,生吃长条茄子能减肥、降血脂。
他的理论是:
茄子特别能吸油,因此炒茄子时就需要加很多的油。
生吃茄子后,茄子进入体内,就能在胃肠里把大量的油脂吸走,所以生吃茄子一定有减肥和降血脂的作用。
这其实不是这位已被“批倒”“批臭”的“养生大师”的“发明”。
更早的时候,一位经常在报刊上介绍传统养生秘诀的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一家大医院的微量元素研究室主任已在提倡生吃茄子,理由一样:
“茄子生着吃,或把它蒸熟了拌醋、拌蒜吃,就是健康的吃法。
因为茄子有很强的脂肪吸附功能,降脂、降胆固醇的能
力强。
”可见,官封的“健康教育专家”和自封的“养生大师”其实也没有多大差别。
茄子容易吸油,不是因为茄子中含有特殊的能吸附脂肪的物质,而是因为茄子有多孔的海绵状结构。
但是,一旦茄子被嚼烂吃下去,再经消化,海绵状结构消失,也就不可能再有吸油的能力。
即使它在胃肠里还能吸油,肠道同样能把这些油吸收进体内。
所以说茄子能在胃肠里把大量的油脂吸走,只是一种幻想。
否则的话,吃海绵岂不更能吸油,更能减肥和降血脂?
与绿豆不同,古人不怎么看重茄子的药用,甚至认为蔬菜中只有茄子没益处,吃多了还伤身体。
《本草纲目》中只是记载茄子能“散血止痛,消肿宽肠”,并收集了十几个方子,其中一些看上去还是很神的。
与其说是“医术”,不如说是巫术。
吃茄子降胆固醇的说法,其实是从国外传入的,只是后来被“养生大师”赋予了中国特色的解释。
理论上,多吃茄子是有可能降胆固醇的,这不是由于茄子含
有什么特殊的神奇物质,而是由于茄子的纤维素含量比较高。
纤维素无法被消化、吸收,它们在经过小肠时,能够和那里作为消化液的组成成分的胆酸结合。
胆酸是在肝脏中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
纤维素把小肠中的胆酸带走,最终作为粪便的成分排出体外。
这就迫使肝脏不得不再用胆固醇合成新的胆酸,这样体内的胆固醇含量就减少了。
只要吃的是纤维素,就能有相同的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并非只有茄子才如此。
纤维素含量高的蔬菜很多,没有必要为此特地去吃茄子。
如果是为了摄入纤维素吃茄子,生吃和煮熟了吃都一样。
一般人并不习惯吃生茄子,因为生茄子有苦味,这是由于茄子中含有几种茄碱。
茄碱是天然的杀虫剂,也是对人体有害的毒素,摄入过多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对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来说,摄入60毫
克茄碱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肠胃不适),摄入105毫克可能出现急性中毒症状,摄入180~360毫克则会致命。
茄碱比较
稳定,不溶于水,能耐比较高的温度,水煮只能破坏很少的一部分毒性,高温油炸才能有效地去除茄碱毒性。
茄子中的茄碱含量变化很大,一般每100克不超过5毫克,这样算下来,要吃上一公斤以上的茄子才有中毒的可能,所以一
般不可能由于一次吃太多茄子而中毒。
但是茄碱进入人体后,会在多数器官和软组织中存储下来,每天只排出体外一点,如果顿顿、天天大吃茄子,即使每次都没有达到中毒的量,也可能由于毒素在体内累积而导致中毒。
如果同时还吃其他含茄碱的食物(例如土豆),就更容易中毒了。
近来各地报纸纷纷报道说某些人天天生吃茄
子,结果吃出了肠炎,就是由于迷信“养生大师”,又缺乏科学知识,终于让“养生”变成了“害生”。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5.作者为什么说“多吃茄子是有可能降胆固醇的”?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茄子纤维素含量比较高,纤维素在经过小肠时,能够和那里的胆酸结合,最终和胆酸作为粪便的成分排出体外,这就迫使肝脏不得不再用胆固醇合成新的胆酸,因此,理论上,多吃茄子可以减少体内的胆固醇含量。
6.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有何语言特色?
试举例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准确严谨。
①“多吃茄子是有可能降胆固醇的”前加“理论上”,暗示人们多吃茄子在理论上有好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一定有多大的好处,因为吃茄子会受到茄碱的影响。
②列数字,为了说明摄入的茄碱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列举数字进行分析,清晰明了。
【解析】该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该题不明示分析的具体语料,难度相对较大,要求考生能准确感知全文,分析语言特色。
科普类文章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严谨,有些还写得比较生动。
考生明确了这一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7.有人说:
“油炸茄子最健康。
”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完全赞成。
油炸的好处是相对而言的,因为茄子中含有几种茄碱,茄碱比较稳定,不溶于水,能耐比较高的温度,水煮只能破坏很少的一部分毒性,高温油炸才能有效地去除茄碱毒性。
但是由于茄子的结构特殊,本身吸油量大,油炸也存在由于多
油而对身体造成危害的可能。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矮象和硕鼠
方舟子
提起庞然大物,我们往往会想到象。
象是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最大的非洲丛林象的身高能超过4米,体重能达到12吨。
象刚生下来时的体重通常就有120千克。
它们是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习惯充满敬畏地称之为“大象”。
但是有一种象的形象很难让人给它冠以“大”字,它们成年时身高还不到1米,体重大约只有100千克,和猪的大小差不多——猪鼻子插葱有时的确是可以装象的。
这样的矮象一定很可爱,可惜它们只生活在更新世,已在大约1万年前灭绝了。
矮象并不是大象的祖先,在它们之前大象早已进化出来了。
相反,矮象是从大象进化来的。
这些矮象的化石是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岛和马耳他岛发现的。
在地中海的其他岛屿,也有类似的矮象化石出土。
大约600万年前,地中海的海水被部分或全部蒸发了,生活在大陆的大象得以迁移到这些岛屿。
后来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些大象的后代与世隔绝,在岛上进化成了猪一般的矮象。
为什么大象的后代变成了“猪”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问一下,为什么大象要把身
体弄得那么庞大呢?
原因很简单,身体庞大是它们保护自己的法宝。
当大象的身体大到连老虎、狮子也望而生畏时,大象就没了天敌,可以自由自在地吃草。
但是身体庞大也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一头成年大象每天要吃一两百千克的植物。
而一个大象群体为了避免近亲繁殖,通常有几百头大象,它们消耗的食物量大得惊人。
在地中海的岛屿上,没有大型的肉食动物需要抵御,大象身体庞大的优势消失了,劣势暴露了出来。
在岛上,资源非常有限,没有足够的食物来维持一个大象群体,身体大的象饿死,身体小的象由
于需要的食物量也少,反而容易生存下来。
要维持一个500头大象的群体,可能至少需要几千平方千米的空间,但是要维持一个同等数量的矮象群体,有几十平方千米的地盘可能就足够了。
这样,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大象的身体就变得越来越小。
不仅大象如此,其他大型食草动物到岛上繁衍后,由于没有天敌,也由于缺乏食物,它们后代的身体也会逐渐变小。
但是对俗称老鼠的啮齿动物来说,情形却正好相反。
老鼠体型小的原因,是为了避免被天敌吃掉,因为身体小容易躲藏。
到了岛上以后,没有那么多天敌,甚至根本就没有了天敌,没有必要再躲躲藏藏,身体小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因为身体太小,热量容易散失,而且能吃的食物种类有限,比如粗一点的植物就咬不动。
对老鼠来说,身体大一些反而更有优势。
在岛上生活的啮齿动物的身体通常要比在大陆生活的大很多。
例如弗洛里斯岛上原来生活着一种窟山鼠(已灭绝),和猫一样大。
不过,和在乌拉圭发现的一种豚鼠相比,窟山鼠就是小巫了:
这种乌拉圭豚鼠比牛还大,体长3米,高1.5米,重达1吨,比矮象还要大得多。
幸运的是这种可怕的硕鼠生活在200~400万年前。
在当时,巴拿马地峡还未出现,南美洲和北美洲还是分离的,南美洲实际上是一个大岛,北美洲的剑齿虎等天敌还不能过去享用这些硕
鼠。
现在还生活在南美洲的花背豚鼠是硕鼠的近亲,而花背豚鼠的体长只有80厘米,体重只有15千克,这在现在的啮齿动物中已经算是大的了。
当大型的哺乳动物迁移到岛屿,它们的身体通常会逐渐矮化,而小型的哺乳动物则相反,它们的身体会逐渐巨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岛屿法则”。
这个进化速度会非常快。
对88种岛屿哺乳动物的调查表明,它们的进化速度要比大陆哺乳动物快两倍。
人类的文化进化其实也存在类似的“岛屿法则”。
对人类社会来说,“岛屿”并不一定是地理意义上的。
开放的岛国可以包容世界,自我封闭的大陆国家却是文化的岛屿。
一个国家
如果闭关锁国成了世界的孤岛,那么由于缺乏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文化交流,也会很快地导致伟人矮化,鼠辈巨化。
这样的国家,会一时成为“矮象”和“硕鼠”的天堂。
但是不论是可爱的矮象还是可怕的硕鼠,终究还是都灭绝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
8.下列对这篇科普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历史上曾经有过一种象,成年时身高还不到1米,
体重大约只有100千克,因此它是一种实质上不能称为象的象。
B.矮象曾经生活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岛、马耳他岛以及其他许多岛屿,这是由那里被发现的大量矮象化石推断出来的。
C.大象身体庞大有利于保护自己,因为当身体大到连老虎、狮子也望而生畏时,大象就没了天敌,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D.动物进化受地理环境影响巨大,如同种动物在大陆和岛屿上进化的结果迥异,而所有动物在岛屿上的进化结果则趋于一致。
E.本文通过对矮象与硕鼠的进化背景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环境对进化所起到的作用,即环境的改变一定会使生命体发生变化。
【答案】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A项,“它是一种实质上不能称为象的象”错误,它实质上还是一种象。
D项,“所有动物在岛屿上的进化结果则趋于一致”错误,如通常,象在岛屿上会变小,啮齿动物在岛屿上会变大。
E项,夸大了环境的作用,不准确。
9.在岛屿上生活的大象的后代,为什么会进化成“矮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岛屿上,大象不需要抵御大型的肉食动物,它身体庞大的优势消失,劣势也随之暴露出来,那里资源非常有限,身体小的象由于需要的食物量也少,反而容易生存下来。
这样,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大象的身体就变得越来越小了。
10.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之外,还具有什么特色?
请结合文中加点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动有趣。
如“猪鼻子插葱有时的确是可以装象的”,活用歇后语,表现矮象之矮小;“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矮象之矮小;“弄得”口语化,通俗易懂,大象的身体大小本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这样说好像结果是大象自己选择的一样,耐人寻味。
【解析】该题考查分析文本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科普文的语言特色,一般说都是准确严谨,而本文的语言还十分生动。
明确了这一点,还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题干明确限制了举引阐释的具体对象。
只要逐一分析文中三处加点的内容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即可。
11.“岛屿法则”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我国一直坚持实行开放政策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想生存,必须开放。
一个国家如果不对外开放,就会缺乏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文化交流,而缺乏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文化交流,就会盲目自信,导致经济和文化建设缺乏动力和创新,轻则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重则导致国家的灭亡。
我国一直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是避开“岛屿法则”的正确做法。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破译汉族人体质密码
李 鹏
汉族人长得究竟是什么模样?
汉族人究竟有什么体质特征?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个千古疑问。
如今,“千古之谜”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
天津师范大学牵头,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汉族人体质调查,该项目历时4年,调查
测量了30000余名“典型”汉族人,完成了“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破译了汉族人体质密码。
调查显示,在人的“长相”中有些细节真的是“南北有别”“长幼不同”。
2009年,天津师大与内蒙古师大、辽宁医学院联合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汉族人体质调查。
马丁尺、弯角规、直角规……在郑连斌教授的工作室里,这些测量工具在近4年里,从约25000个汉族人身上每人量取了86项指标。
如果对这些数据分省进行统计,甚至可以画出各省汉族人的“标准脸”。
不仅如此,郑连斌和他的课题组还通过对近1万人25项遗传指标的调查,发现“人与人”之间更多细微的不同。
研究发现,各个民族体质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差异,不同的民族会有各自的体质特征变化规律。
“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通过最基础数据测量,为汉族人建立了一份详尽的体质档案。
为了尽量保证数据的“典型”性,课题组刻意避开北京、上海、天津这样人口流动大的大城市,而是以方言特征作大致分类,到各省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在当地世居三代、身体健康的汉族成年人分年龄组进行测量、调查。
今年2月,该成果发表在我国权威科学期刊《科学通报》第4期上,通过该项研究,可以了解到我国南方汉族人在体质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的一些有趣变化。
研究显示,汉族人“双眼皮”率高,鼻翼突度中等,发黑、眼褐、肤黄、头圆,多为中腿型。
相对来说,北方人鼻根较高、面部扁平、颧骨高、嘴更小。
南方人鼻翼宽、面部立体、嘴也大。
而在身材上,北方人皮脂更厚、“又高又胖”,但南方人的身体骨骼和肌肉发育都比较好,身体的线性度也更明显些。
如今,“中国汉族人体质人类学数据库”即将建成,南北差距、生长变化等人与人之间许多细微差异初见端倪。
这些数据对生物学、遗传学研究和美容、服装等行业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成人的头、额、面的宽度都在减小。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咏兰副教授表示,人的头发厚薄、头侧皮下脂肪厚度对头宽
值有一定影响。
到了老年,由于头发明显稀疏,头侧皮下脂肪减少,所以头会变得狭长些,额头会变低,头围值也随之下降。
研究发现,面宽值的减小,与颧弓处软组织厚度下降有一定关系。
其次,随年龄增长,人的颏下脂肪组织会变厚,从而使面部拉长。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南方汉族人的五官也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
”李咏兰解释说,上了年纪后,南方汉族人两眼内角之间的距离会变小,即两眼距离更近了。
测量数值显示,60岁以上组男性的两眼内角间距离比20~39岁组减少了1.0mm,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