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7791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

《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

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

江苏省13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议论文阅读

1.(2015年江苏无锡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14题(5分)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不称心”、“大可惋惜”(的心理),既然如此,难道遗憾也值得品味?

②是的,遗憾可品且意味深长。

不信请细品,如果没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遗憾,能有林黛玉那悲悲切切的诗文吗?

再试想,如果《红楼梦》的结局果真是宝哥哥娶了林妹妹,满意得倒人胃口,那还叫世界名著吗?

③原来,人生所有的悲剧都是在展现遗憾。

荆轲刺秦王,遗憾,偏偏没有刺中;屈原忠心耿耿,遗憾,偏偏碰上昏庸的楚怀王;岳飞挥师北上正欲直捣黄龙,遗憾,偏偏被十二道金牌招回了临安!

……

④不是吗?

细品一下,上述遭逢遗憾的人,无一不是崇高者,而且,当人们用自己的滚滚热泪对上述种种遗憾扼腕长叹时,不是正在展示一种人世间最纯真最崇高的感情吗?

⑤应该说,人人皆有遗憾,人生必有遗憾。

为什么?

因为人人都有理想,而理想的最大特色就是高于现实,也正因为如此,现实的人才会在理想的门外久久徘徊,流连忘返!

也许,这个追求理想的人至死也未能叩开理想的大门,但只要他追求过,奋斗过,拼搏过,他就无愧于人生!

如果说这就是遗憾,那么,正是它,在闪耀着阳光一样的辉煌的亮色。

⑥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播种都意味着收获,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能绽开花朵,但正如朱光潜老先生说的,“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既然如此,何必拒绝遗憾!

13.第②自然段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2分)

答:

14.阅读④⑤⑥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品味遗憾所产生的一些感悟。

(3分)

答:

答案:

13.摆事实,论证分论点“遗憾可品且意味深长”。

14.①遭逢遗憾的人是崇高者。

②对遭逢遗憾的人扼腕长叹,展示出的是最纯真最崇高的

感情。

③人人皆有遗憾,人生必有遗憾。

④追求理想就无愧于人生。

⑤追求理想,人生会闪耀着阳光一样的辉煌的亮色。

⑥遗憾能给人希望促人奋斗。

⑦不必拒绝遗憾!

等等。

2.(2015年江苏常州市中考)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6~19题。

(共12分)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

黄启哲

①昨天,一张国内女明星的合照在媒体刷屏,“谁最美”“谁最时尚”被热议。

这张照片出自一年一度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

虽然是慈善舞会,却堪称时尚界奥斯卡,此次更是打出主题“中国:

镜花水月”,要求所有嘉宾都要穿着中国风情的礼服入场。

这似乎也让更多“中国面孔”有了露脸的机会,除了超模刘雯和演员章子怡是慈善舞会的常客,巩俐、周迅、刘嘉玲、赵薇、李冰冰、范冰冰等中国明星均首次参加。

一时间,红毯成为女明星“争奇斗艳”的竞技场。

②红毯秀活动不仅能够赢得品牌厂商的赞助,也能为明星增加曝光率,成功制造话题,学会用世界通行的市场套路抢眼球,媒体应该为红毯秀上的中国明星和背后团队点个赞。

通过红毯秀进入国际视野,赢得在影视大片和世界媒体露脸的机会,是中国影视娱乐和时尚行业成熟的标志之一。

③不过,红毯只是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只会作秀远远不够。

作为演员,这些“中国面孔”在大片中的表现平淡无奇,在红毯秀上却趾高气扬。

有评论认为,“中国面孔”在大片中不过只是一个符号式的存在。

他们有的只在探路中国市场的“特供版”里惊鸿一瞥,根本没有机会出现在其他地区的版本里;有的不过是制片方添加“东方话题”的“佐料”,身上的东方符号有太多猎奇的想像;哪怕成了“主角”,有不少也没有存在感,因为这些角色从思维方式到言谈举止,都模糊了其文化底色。

究其原因,这些大片很少有角色是为“中国面孔”量身打造,而结合文化背景与人物个性,为故事主线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更是罕见。

还有一些“中国面孔”甚至没有作品,只是在各大电影节上“蹭红毯”,霸占红毯时间,甚至被质疑是否受到邀请。

④撕掉被贴上的标签,让中国元素在海外拥有更多底气和话语权,靠光鲜亮丽的造型,或赞助商的努力助推还远远不够,其身后中国影视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成熟,才是真正的支撑。

华丽的娱乐盛宴过后,还是要回到文化产业和电影工业的范畴,让“中国面孔”不再只是“点缀”,而是成为大片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

⑤除了挤上红毯的“勇气”,更应有参与市场PK,瞄准海外主流市场的“野心”,以及广阔的视野和文化“底气”。

拿出作品,参与时尚产品和影视文化的竞争,才能让红毯上的中国明星更有“存在感”。

(选自《文汇报》2015年5月6日)

1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是一篇时事评论,标题即论点,第①段以中国众多明星参加“红毯秀”活动的新闻引出论题。

B.第③段首句“不过,红毯只是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只会作秀远远不够”承上启下,文章进入主体论述。

C.画线句运用对比手法告诉我们部分中国明星擅长作秀,而艺术建树方面却很平常。

D.本文论证严谨,既肯定了红毯秀的明星效应,又指出一些中国明星因没有成为大片主角而缺乏存在感。

17.联系上下文,对加点词做简要分析。

(4分)

(1)有的不过是制片方添加“东方话题”的“佐料”,身上的东方符号有太多猎奇的想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挤上红毯的“勇气”,更应有参与市场PK,瞄准海外主流市场的“野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④段的观点?

请说出理由。

(3分)

今年5月25日,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中国台湾的侯孝贤凭借《聂隐娘》捧回最佳导演奖,《聂隐娘》是“一部前所未见的武侠电影,一首古韵悠然的唐诗,以彻底的反叙事格局和极度写意的影像手法,表现神秘雅致的东方文化”,一定程度地为“武侠”这个丧失了活力的类型找到一个可以试探的方向。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如何让中国元素在海外拥有更多的底气和话语权。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2分)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议论文知识以及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D.“又指出一些中国明星因没有成为大片主角而缺乏存在感”,在选文中这也是一种现象,这与“本文论证严谨”不符。

应该为“既肯定了红毯秀的明星效应,又指出拿出作品,参与时尚产品和影视文化的竞争”才能让中国明星更有存在感。

17.(4分)

(1)“佐料”原指“烹调用的配料”,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中国演员只是在大片出现展示了存在成为点缀,没有成为主角;

(2)“野心”贬词褒用。

“野心”具体指“中国元素成为大片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能力。

词语赏析先判断角度,“佐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野心”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赏析。

然后分别指出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18.(3分)能够证明第④段的观点。

表现神秘雅致东方文化的《聂隐娘》在戛纳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导演奖,有力的证明了“中国元素不再只是‘点缀’,而是成为大片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把握能力。

先认真分析论据,然后梳理选文的观点,然后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19.(3分)①让中国影视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成熟②拿出作品,参与时尚产品和影视文化的竞争③靠光鲜亮丽的造型或赞助商的势力助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联系上下文分析。

3.(2015年江苏镇江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共】10分)

标语口号应提醒幸福

张颐武

①我们周围,有太多劳多的标语,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酒后驾车,离死不远”“放火烧山,牢底坐穿”宁添一座坟,不添一个人”……这样冷冰冰的标语口号,不仅令人望而生畏,起不到警示教育作用,反而让人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让国人看了皱眉,让外国人看了,还会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

②有人认为,这种标语口号的出现并不奇怪,文明的提升需要过程,这种标语出现也是我们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人们很多积习难以跟上现代化发展的速度。

相当一部分人的素质没有达到适应现代社会的水平。

随着城市管理的细微化,我们确实发现越来越多的不文明行为出现了,这也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提醒“标语”,来督促大家做一个具有国际化素质的市民,所以这种提醒是必要的。

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标语口号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不应该只是板着面孔告诉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应该用善意的语言引人向善。

在语气和修辞上,口号的制定者应该多下功夫。

放眼西方,充满人文关怀的口号不胜枚举。

如美国某妇产医院正厅标语:

“我们在爱中生长,爱也在我们中生长”;美国某老年公寓大厅内的标语:

“爱一个人要付出很大代价,但不爱任何人时,代价就更大”;加拿大一家福利机构的募捐宣传语:

“幸福的人善于忘记自己给过别人什么,却永远记得别人给过自己什么。

④如何把催人向上的“标语”设计得更美观、更合理,是标语口号的制定者需要思考的。

任何人都会对冰冷、强硬的要求产生抵触。

像“严禁酒后驾车”就没有“一杯醉驾酒,多少离别愁”来得深入人心;“禁止浪费水资源”就没有“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您的眼泪”更发人深省。

像最近随处可见的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其中用到了泥人张和杨柳青年画的元素,不仅美观、大方,装饰了城市,而且宣传了我们的价值观,弘扬了民族文化。

⑤作家毕淑敏写过一篇叫《提醒幸福》的散文。

她说,“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提醒宠辱不惊……先哲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

”在我们文明程度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口号标语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多一点感情和温度,多一点幸福的提醒呢?

换一种思维方式,口号标语也可以深入人心。

(选自2015年1月1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分)

答:

1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冷冰冰“的标语口号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分)

答:

15.第③段写美国某妇产医院正厅标语和加拿大一家福利机构募捐宣传语有何用意?

(2分)

答:

16.第④段为什么说“严禁酒后驾车”没有“一杯醉驾酒,多少离别愁”来得深人人心?

(4分)

答:

答案:

13.标语口号应提醒幸栅(或“我们的口号标语也应该与时俱进,多一点感情和温度,多一点幸福的提醒”,意思时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炼。

论点即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主张。

文章的标题即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

14.文明的提升过程,中,部分人积习难改,需要督促;(1分,意思对即可)自古以来的传统沿袭:

从不提醒幸福。

(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段和第⑤段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

15.运用举例论证,(1分论证了“标语口号应庐用善意的语言引人向善,并充满人文关怀”的观点。

(1分,如答“论证了标语口号应提醒幸福”不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运用。

“美国某妇产医院正厅的标语”和“加拿大一家福利机构募捐宣传语”是两个具体的实例与“冷冰冰”的标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论证了标语口号应该用善意的语言引人向善,并充满人文关怀”的观点。

与文章的中心沦点相照应。

16.“严禁酒后驾车”是一种强硬的命令,给人冷冰冰的感觉.(1分,意思时即可)而“一杯醉驾酒,多少离别愁”从形式看.运用对偶,句式整齐,既美观醒目,叉朗朗上口(或“容易记忆”);(2分,应涉及“观”与“读”或“记忆”两个点,每点1分)从内容看,含蓄委婉提醒醉酒驾车,后果严重.让人容易接受。

(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运用文章观点解析生括现象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文章的观点“标语口号应提醒幸福”,从语气和修辞等角度进行分析。

4.(2015年江苏泰州市中考)阅读阳作华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文,完成15-17题。

(10分)

①河水川流不息,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再踏进时,又来了新的水,所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的这句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着、变化着的。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变化的。

拿地球来说吧,海洋变陆地,陆地变高原。

我国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根据他所作的地质考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论证了华北平原是由河海泥沙淤积而成的。

他在((梦溪笔谈》中指出:

“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1975年,我国的石油地质勘探队在冀中地区发现了任丘古潜山等高产油田,说明了华北平原由沧海变桑田的地壳变化,也有力地证明了沈括的上述论断。

众所周知,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但你可曾想到,它原来也是从汪洋大海中钻出来的哩。

根据我国科学工作者和登山队的科学考察,大约在20亿年到6亿年以前,古海变为陆地。

到了大约1000多万年前的新生代新第三纪的末期全部露出水面,经过地壳的强烈变化,喜马拉雅山逐渐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它的高峰——珠穆朗玛峰仍在继续升高。

每千年约升高70米。

人类居住昀地球,不仅地壳在不断变化,而且各种生物也是变化发展的,并且永远处于不断的进化、变异之中。

③至于社会现象的运动和变化,比自然现象的变化就显得更加明显。

人类社会五种形态有规律地依次更替,人们思想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不必细说了。

④总之,“一切皆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1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

(2分)

16.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分)

17.假如用以下文字作为选文的结束语,请说说这样处理的好处。

(4分)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如果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就会使自己的思想僵化,就有掉队的危险。

答案:

15.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着、变化着的(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变化的。

或:

“一切皆变”)。

【解析】根据标题、开头和结尾处的文字可以看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16.一是道理论证,如这一段中“我国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他在((梦溪笔谈》中指出:

‘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引证法)论证了“拿地球来说吧,海洋变陆地,陆地变高原”。

二是事实论证,如“众所周知,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每千年约升高70米。

”这几句话也是以珠穆朗玛峰的变化为例来论证“海洋变陆地,陆地变高原”的。

这一段中不管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都是为了论证本段的分论点并进而论证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解析】第②段的分论点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变化的”,全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中间部分摆事实,讲道理。

17.从文章内容和结构看,“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就会使自己的思想僵化,就有掉队的危险”这段话主要意思是“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是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前3段文字的总结,明确地道出了文章主旨;从写作方法看,这段话先正面说后反面说,正反结合,突出了中心。

【解析】原文的结尾也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其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句点了题并且表达得形象生动;相较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就会使自己的思想僵化,就有掉队的危险”这一结尾,主旨表达得含蓄一些。

5.(2015年江苏盐城市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15分)

玫瑰和胶囊

沈奇岚

  十多年前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论坛。

有一位非常年轻的企业家介绍自己的新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替人读书”。

许多大企业的管理人员总是非常忙碌,却又很想读书。

这家公司就为这些想读书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把三百页的大部头著作精简成十页的“精华”。

负责摘选和撰写“精华”的人都是具有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以保证浓缩的一定是精华。

一时间这家公司十分受欢迎,它提供的“精华”摘要,犹如读书界的营养胶囊,小小一粒,让人们觉得获得了所需要的信息和养分,同时大大节约了时间。

  当时我就想,这套办法是没法用在文学和哲学书上的吧,曾有人将《安娜·卡列尼娜》的摘编成一句“已婚的安娜爱上了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然后卧轨自杀”,将《简·爱》的摘要就是“家庭教师简·爱在罗切斯特先生家里教书,后来嫁给了他”,不伦不类,引人发笑。

事实是,如果抽去了故事的细节,抽去了一切社会属性和事情发展的时间性,没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读,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去爱。

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尽管读好作品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但这才是真正能够回馈到生命本身的阅读。

  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或许可以压缩成“精华”,让无暇与心灵对话的读者迅速吞咽,立即获得营养。

这是兔子吃胡萝卜式的阅读,是占有性的阅读。

而另外一种阅读,是更从容。

它考验读者的情趣,也试探读者的耐心。

在阅读中,读者和书中的内容建立起生命的联系。

读者找到了阅读的意义,增强了思维能力和感情容量,生命也因此而丰富起来。

  读书是个选择。

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还为了正确度过生命时光,使生命更加充实。

获得信息和知识,在互联时代是容易的,而思维能力的增强和理解力的增加是有难度的。

当络渐渐分担甚至取代了图书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功能时,滋养心灵成了书籍更重要的功能。

那些不可压缩的是什么?

那些不能变成“精华摘要”的是什么?

这是每一个读书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个时代盛产各种各样的营养胶囊,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

(选自《读者》2015年第2期,有改动)

14.文章以“玫瑰和胶囊”为题,有什么妙处?

(4分)

答:

15.第2段划线内容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16.第4段划线句有什么含义?

(4分)

答:

17.作者提倡怎样的读书方式?

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4分)

答:

答案:

14.(4分)

(1)运用比喻,将经典书籍比喻成玫瑰,用事实从反面论证“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15.(3分)举例论证或反面论证,用事实从反面论证“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16.(4分)阅读压缩的精品书籍能获得知识;付出时间和精力仔细阅读经典原著,还可以滋养心灵,丰富生命的内涵(或充实生命)。

17.(4分)读经典原著示例:

从容的阅读原汁原味的经典作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仅要了解故事大意,更要领会保尔的精神,遇到艰难困苦,就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6.(2015年江苏宿迁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8分)

玫瑰和胶囊

沈奇岚

①有这么一家公司,经营一种叫“替人读书”的业务,把几百页的大部头著作精简成10页左右的“精华”,提供给那些想诿书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并获取高额报酬。

这个公司一时间十分受欢迎,它提供的“精华”摘要,犹如一粒小小的营养胶囊,让人们心理上觉得获得了所有需要的信息和养分,同时大大节约了时间。

②这套办法是没法用在文学和哲学书上的吧,否则《安娜·卡列尼娜》的摘要精华,就是一句“已婚的安娜爱上了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然后卧轨自杀”,而《简·爱》的摘要就是“家庭教师简·爱在罗切斯特先生家里教书,后来嫁给了他”,而《西游记》的摘要就是“”。

如果抽去了这些故事的细节,抽去了一切社会属性和事情发展的时间性,没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读,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去爱。

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真正能够回馈至生命本身的阅读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

③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或许可以压缩成“精华”,让无暇与心灵对话的读者迅速吞咽,立即获得营养。

这是兔子吃胡萝卜式的阅读,是占有性的阅读。

另外一种阅读,是更从容的阅读。

这样的阅读考验读者的情趣,也试探读者的耐心。

在这种阅读中,读者和书中的内容建立起了生命的联系,获得了思维能力和感情容量的增强,找到了阅读的意义,生命因此而丰富起来。

④读书是个选择。

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还是选择如何度过这一段生命时光。

或许在个节奏加快的世界里,选择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获得信息和知识,在这个互联时代是容易的,而取得思维能力的增强和理解力的增加是有难度的。

当络渐渐分担甚至取代了图书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功能时,滋养心灵成了书藉更重要的功能。

那些不可压缩的是什么?

那些不能变成“精华摘要”的是什么?

这是每一个写书人和读书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⑤这个时代盛产各种各样的营养胶囊,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

(《选自《人民文摘》,有删改)

12.写出上文的中心论点。

(2分)

答:

13.根据语境,在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话。

(2分)

答:

14.阅读第⑤段,你是如何理解“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这句话的?

试从论证方法角度加以分析。

(4分)

答:

答:

答案:

12.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1分)真正能够回馈至生命本身的阅读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

(1分)

【解析】此题考査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概括。

可从文章的标题入手,理解“玫瑰”和“胶囊”的比喻义,再联系作者对待“玫瑰”和“胶囊”的态度与主张解答。

13.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险,到达了西天取得了真经。

(2分)【解析】此师考査对文中句段的概括能力。

概括时要体现人物和事件,并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

14.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1分)“玫瑰胶囊”比喻压缩阅读,即以阅读作品的摘要精华为手段的占有性的阅读,(1分)“盛开的红玫瑰”指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从容阅读,(1分)攻瑰胶囊对人体的作用,不能和盛开的红玫瑰相提并论,也就意味着以阅读作品的摘要精华为手段的占有性的阅读,与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从容阅读,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1分)

【解析】此题考査论证方法的运用。

这一句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式进行论证,只要理解“胶囊”和“玫瑰”各自的比喻义,把各自的作用分析出来。

6.(2015年江苏连云港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12分)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

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

,。

②先说第一点。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

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

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

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

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

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

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

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

这就是知其意。

司马迁说过:

“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

“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

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

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

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