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7771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2013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的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主要经过了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

知识点一:

原始人类

1.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2.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

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3.距今约70万年至约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从猿进化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最主要因素是劳动。

5.火的意义:

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知识点二:

氏族聚落(原始农耕文化)

居民

时间

地域

农作物

工具

陶器

房屋特点

饲养业

半坡聚落

距今6000多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

磨制石器

彩陶

半地穴式

猪、狗

河姆渡聚落

距今约7000年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水稻

磨制石器

动物骨骼

黑陶

干栏式

猪、狗

水牛

1.比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相同点:

(1)都从事农业生产;

(2)都过着定居的生活;(3)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

(1)房屋的结构不同;

(2)种植的农作物不同;(3)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4)使用的陶器不同。

 

2.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特点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环境)。

随着氏族聚落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开始走向定居生活)。

3.★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1)都从事农业生产

(2)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3)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4)都饲养家畜。

知识点三:

传说时代

1.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业的创始人,传说他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黄帝(轩辕氏),造宫室、车船、兵器、衣裳。

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炎黄二部战于阪泉之野,黄帝、炎帝部落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主体,人文始祖是(黄帝和炎帝)。

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

2.古史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古史传说中包含有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为真,但是其中又含有真实的史实。

史实是经过文字记录或考古等证明是事实的。

3.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炎帝和黄帝二部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形成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4.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

尧舜禹都是“禅让”制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

(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

禹治水的方法(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

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三过家门而不入)。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知识点四:

夏商西周的更替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

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盘庚迁殷)此后,又把商朝称为殷。

3.商代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世界上的最大的青铜器。

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

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p28

(1)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2)★内容:

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事务;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平时镇守疆土,定期朝觐、纳贡和服役,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

(3)特点:

①奴隶主阶级内部有严格的等级。

②宗法制分封。

(4)作用:

①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巩固了统治;②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③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④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p29

5.夏商西周的更迭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末代君主

从夏商灭亡中得到的启示:

1.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用人唯贤,广纳谏言。

前2070年

阳城

前1600年

亳、殷

西周

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幽王

东周

前770年

周平王

洛邑

4.血缘亲疏关系是区分尊卑等级的依据,平民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奴隶来源于战俘和罪徒。

奴隶经常被转让和买卖,用于祭祀和殉葬。

知识点五: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是:

奴隶社会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

1.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齐桓公最先称霸,晋国(今山西)的霸主是晋文公。

★2.齐桓公首霸春秋的条件:

①东方大国,鱼盐之利;②管仲改革,国富兵

强;③“尊王攘夷”,策略正确。

争霸标志:

齐桓公——葵丘会盟;晋文公—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一鸣惊人)

3.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

合纵:

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连横:

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结果:

前260年,秦、赵发生长平之战(今山西晋城高平)后,六国无力抗秦。

五国朝秦暮楚,合纵被瓦解,秦国力量日益强大。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有:

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

4.战国初期,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知识点六:

社会变革(实质:

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取代奴隶主贵族统治)

1.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取得显著进步的标志。

生产力的发展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各国纷纷展开变法。

★2.商鞅变法: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改革。

⑴背景: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纷纷变法。

⑵时间: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下)。

★⑶主要措施:

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⑷作用:

经过变法,秦国强大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⑸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秦孝公的支持;变法保护了新型地主阶级的利益,得到他们的支持;变法之初首先取信于百姓(立木为信)。

⑹秦孝公死后,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处死。

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改革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虽然死了,但是通过变法,秦国强大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说商鞅变法成功了。

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①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制度的变革会遇到极大的阻力,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②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才能实现价值。

③改革是强国之路,是除旧布新的良药。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时期)

知识点七:

秦帝国的兴亡

1.秦统一的条件(原因、背景):

①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②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最强。

③长平之战后(今山西晋城),六国无力抗秦④秦王的雄才伟略,善于用人,运用正确的军事和外交方针。

(纸上谈兵—长平之战—赵括)

2.秦统一的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时间:

公元前230—前221年

3.秦朝的建立:

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

4.★秦朝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秦朝疆域四至:

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

★5.秦始皇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A、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B、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C、废分封,立郡县。

郡县各级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

影响:

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沿用。

②经济文化上: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后又推广隶书。

作用: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③思想上:

焚书坑儒;压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

④军事上:

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目的:

防匈奴。

开凿灵渠,开发南疆。

6.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

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7.陈胜吴广起义:

根本原因:

秦朝暴政;直接原因:

大泽乡遇雨误期,按照秦法,误期要被处死,因此号召起义。

起义地点大泽乡,起义队伍攻下陈建立张楚政权,结局:

起义失败。

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8.★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全面、客观,如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千古第一帝)。

他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采用“皇帝”称号,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他还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辆形制、统一文字;为抵御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

但是,秦始皇统治时期大兴土木,赋役繁重,刑法严酷,焚书坑儒。

他的暴政破坏了经济的发展,引发了农民起义,最终二世而亡。

知识点八: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朝延续了四百多年。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加强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地方:

设立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⑵政治上:

①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②强化监察制度。

⑶经济上: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⑷军事上:

北击匈奴。

⑸对外交往: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往来。

作用: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评价汉武帝应全面、客观: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是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位政绩卓著的封建帝王。

他重视人才,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往来。

这些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在他统治时期进入鼎盛时期。

但他在位期间多次发动战争,损耗了国力,汉武帝晚年社会出现动荡。

5.把“秦皇汉武”并称的原因(两人的历史作用):

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

①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在各个方面巩固和发展了秦的统一,实现了“大一统”。

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起了推动作用;②秦汉的“大一统”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

“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6.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比较:

⑴相同点:

政治上都消除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思想上都加强控制;军事上都北击匈奴。

⑵不同点:

秦始皇坑儒,汉武帝则把儒家学说确立为专制王朝的统治思想。

知识点九: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1.汉朝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加强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2.张骞通西域的作用:

①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

意义:

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4.丝绸之路:

①路线: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②“丝绸之路”美称的由来:

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丝绸之路的作用:

(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术(技术)等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文化艺术)等也纷纷东来。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是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知识点十: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官渡之战曹操胜利原因:

①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虚心听取谋士意见;经济上:

实行屯田,实力日益增强。

②袁绍:

骄傲轻敌。

2.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三国:

曹魏、蜀汉、孙吴)

①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后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四川,并取得汉中。

③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官渡之战的意义: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4.赤壁之战的意义: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分析曹操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②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轻敌③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知识点十一:

南方经济的发展

1.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人口大部分分布在黄河流域,东汉末年,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西晋后期形成南迁浪潮。

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2.江南经济发展原因:

⑴北方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⑵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⑶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

⑷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⑸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3.江南经济发展表现:

开辟湖田

改进耕作技术

农业兴修水利

农作物品种增多

饲养家禽、家畜

纺织业:

技术进步

手工业冶铸业:

发明灌钢法

制瓷业:

青瓷烧制技术高

造船业:

造船技术发达

商品经济初步发展商业城市繁荣

人口众多

知识点十二:

北方的民族汇聚

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民族融合成为时代的主流,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时间:

494年;

目的: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措施:

1.迁都洛阳。

2.改穿汉服、说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礼法。

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

知识点十三: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年号开皇,在位期间开创了“开皇之治”。

2.589年,隋灭陈。

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统一,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隋朝大运河:

目的: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了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⑴作用:

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⑵弊端: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知识点十四: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李渊(唐高祖)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开创“贞观之治”,他善于用人和纳谏,魏征被他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3.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是:

①沿袭与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戒奢从简,革除弊政。

②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③修订法令,颁布《唐律疏议》。

④完善科举制。

⑤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与吐蕃的关系。

4.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隶属于尚书省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六部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成效:

使得政治比较清明。

5.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隋亡的教训,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恢复和发展生产;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完善科举制;修订法律;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为繁荣与开放的盛唐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6.《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知识点十五: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武则天(山西文水)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周”,武则天的统治继承了唐初以来的制度和措施,大力推行科举制,任用贤能之士,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史称有“贞观遗风”。

★2.武则天的统治措施有:

①重用酷吏,打破大族控制政局的局面。

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④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生产。

⑤巩固和开拓边疆。

影响:

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在位期间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4.“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⑴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⑵玄宗个人很有才能,他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5.“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政治

整顿吏制,政局稳定

农业生产

曲辕犁、筒车灌溉技术、粮食产量增加

手工业

丝织技术高超、陶瓷品(唐三彩)美誉世界、金银器具典雅华贵

社会生活

饮茶风靡全国、妇女戎装、人皆“胡食”、骑马出行、昂扬向上

长安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商贾云集,学子荟萃

疆域

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知识点十六:

科举制

1.隋朝的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开创殿试制度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大大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2.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定义即特点)

★3.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4.影响: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后,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5.明清的科举制改为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

6.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

知识点十七:

“和同为一家”

1.唐朝时,居住在今蒙古高原一带的主要民族是突厥,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主要民族是吐蕃。

由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少数民族各部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吐蕃:

今天藏族的祖先。

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

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汉藏两族之间的交往。

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尺带珠丹,吐蕃上书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相约盟誓,唐蕃“甥舅会盟碑”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3.为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4.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hú)。

居住在东北黑龙江流域的靺鞨族。

知识点十八:

开放与交流

1.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特点)。

原因: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

2.对外交往的著名事件:

①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至今日本的唐招提寺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

②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精义,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玄奘就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3.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其中著名的有晁衡。

影响:

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日本被称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今天的印度半岛在唐朝是被称为天竺。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辽夏金元时期)

知识点十九、少数民族政权与宋的并立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契丹

916年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038年

李元昊

兴庆

女真

1115年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杭州)

1.在郾城大败金军的南宋抗金英雄是岳飞。

(被秦桧杀害)

2.1004年,北宋宰相寇准主战,宋军在澶州重挫辽军,1005年,辽宋订立

“澶渊之盟”:

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宋辽和议的影响:

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保持了宋辽之间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

3.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4.宋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水稻在宋朝

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从实质上反映了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

5.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中国被誉为“瓷之国”。

6.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两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7.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作用:

有利于商业发展)

8.泉州为全国第一大港。

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杭州等主要港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