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准确把握中考命题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7755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须准确把握中考命题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必须准确把握中考命题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必须准确把握中考命题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必须准确把握中考命题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必须准确把握中考命题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须准确把握中考命题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解读.docx

《必须准确把握中考命题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须准确把握中考命题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解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须准确把握中考命题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解读.docx

必须准确把握中考命题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解读

必须准确把握中考命题的科学性与导向性

---从“2007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说起

在构成考试现象的诸多因素中,考试命题是决定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的主要因素。

考试命题必须明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反映社会发展对考试的要求,准确把握其科学性与导向性。

同时,又必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保持相对的稳定,考试命题不能滞后或超出人们的接受范围。

今年的中考语文试卷,突破了以往历年中考的选材范围,凸显了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考查,加强了对学生朴实的文风的引导,为今后的教学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但是,命题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特别让人对以后教研工作的指导产生了一些困惑。

在此,不揣浅陋,说出自己的一些疑虑,请各位学长指点迷津。

一、从文言文、现代文

(一)试题评说中考语文的科学性

从上海市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看,第1题的文言文默写,一是要选取有生命力的、值得学生积累的句子;二是要注意三个版本的难度相对一致。

07年上海市B组的S版默写:

为什么要默“守之以浅者”这样以后大概不可能再运用的半句话而不让学生默前一句“博闻强记”、“聪明睿智”这些常用的成语?

我想,这些才是真正要积累的。

如果为了使第(4)句的默写既有实词又有虚词。

那么也可以另选更可以借鉴的词句。

如:

“放在匣中何不鸣”、“在乎山水之间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等等。

第6题、选文从、、三方面介绍了永州异蛇的特征。

(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外形毒性药用

这一题,是从教参书中原封不动搬来的;是各类考试复习资料的题海中捡来的;是2000年益阳中考题考过的;是学生做过这一题而只需记忆、不需理解就可以得分的。

这还能叫“用自己的话概括”吗?

做过这一题和没有做过这一题的测试效度一致吗?

本来侧重考理解和运用的题目,却主要只考了记忆;本来能够引导考生在理解和运用上下功夫的题目,却导致考生死抠教科书,特别是死记硬背某些应付考试的小册子,降低了学习效果。

第10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按命题者的理解是:

“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

”这似乎有些牵强吧。

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道理:

事物的规律。

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事物规律是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

”好像有些不太通顺吧?

文章叙述了“本主”把没有见过的东西“怪之以为神”,就好像“黔之驴”一般。

因此,看“本主”的表现,也许就像看“黔之驴”一样的“可笑”。

这就是文章包含的道理。

而“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是否帽子套得大了些,离开文本远了一些。

这应该是由这个故事而引出的“启示”。

“启示”与“道理”是有区别的。

所谓“启示”,《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是:

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大多数学生答“凡事不要迷信”,“不能主观臆断”。

其实更切近“道理”些。

第11题至第14题,为选文

(一)《中国瓷器》,外加一幅“青花瓷盘”插图。

先说文章的不通。

段“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有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

它的原料……”以下更多的文字皆说“原料的出产在哪里”。

段末最后一句作者总结“在中华大地上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回观第

段“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

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那么,文章第

段到底是说“胎质”还是“制瓷原料”?

查过上海博物馆陶瓷学专家汪正庆主编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陶瓷词典》,其中收“胎”、“胎泡”、“胎骨”3条词目。

无“胎质”的叫法。

查《辞海》也无。

更无“制瓷原料”之说。

《词典》上对“胎”的解释是:

或称胎骨。

陶瓷器的坯烧成后即胎,其原料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等化学成分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钾、钠、钙、镁等。

由于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因而胎也就有不同的名称,如瓦胎、缸胎、铁胎、砂胎、浆胎或陶胎、瓷胎等。

读上述解释,还是对“胎质”和“制瓷原料”的意思懵懵懂懂,遑论学生。

不知命题者是否弄清楚了?

牵涉到这2个本有的或者是自造的专业术语,学生如何搞得清楚?

没搞清楚这些术语,会不会影响答题呢?

另外,“胎质”或“制瓷原料”是“独创技术”,能说得通吗?

至少我不太明白。

是不是被删去了一些不该删去的说明性文字。

再说命题的不顺。

第11题,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在第

段的横线上。

(2分)

A.光彩夺目B.流光溢彩C.巧夺天工D.栩栩如生

答案:

C.巧夺天工

这4个词语,A、B选项不能说完全不“恰当”吧。

原文的前一句是“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

当然,A、B选项只包含一层意思,作者的原意是从颜色和技艺两方面说的,“缤纷艳丽”照应颜色,“巧夺天工”照应技艺。

而且,从语感上说,“巧夺天工”更为贴切些。

但让现代文阅读的第一题就有这样的思维力度,有些不难为学生了。

第12题:

段介绍纹饰时采用的顺序。

纹饰的特征经历了从到、从到的变化过程。

(5分)答案:

时间简单精细自然刻意

如果按命题者的答案,5个答点依次排列,那整个上海市是没有一个考生能完全做对的。

问题是文章第

段有2个层次。

第1层次说明从早期到唐代的“纹饰特征”,第2层次说明宋代以后的“工艺技法”。

而命题者误以为文章从“早期”到“宋代”的所有说明文字讲的都是“纹饰特征”的变化,这不是让仔细阅读文章的学生犯糊涂吗?

再则,文章主要说明了“纹饰特征”的“变化”,是由于工匠们的工艺技法所为。

那么,一些考生答工匠们(烧瓷艺人)从“自行设计”纹饰到“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思路应该是正确的。

另外,题干中“经历”用在此处,显然不通。

查《现代汉语词典》,经历:

(1)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

(2)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

“经历”强调了“亲身”这一层意思。

文章如果是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写的话还行。

第13题,阅读第

段,完成下列两题。

(1)用四个字概括上图“青花瓷器”图案的内容,填入方格中,并简述图案所蕴涵的寓意。

(3分)

(2)画线句“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到无限的韵味”,“有限的空间”是指,“无限的韵味”是指(4分)

答案:

岁寒三友(1分)瓷盘以松、竹、梅为主体图案,寓意要追求高洁、坚韧的品质(2分)

(2)(4分,每空2分)花卉瓷酒盅形体小酒盅因它的“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是无穷的。

从阅卷结果看,上海市十余万考生仅接近2%的考生能够写出“岁寒三友”的答案。

而答案之五花八门,诸如“岁寒四友”、“松竹梅兰”“竹树环合”等不计其数。

为什么考生难以准确回答出这个答案呢?

原因有两点:

1、阅读材料复杂。

原材料是:

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呈祥”、“□□□□”等寓意丰富的图案。

是选择“寓意丰富的图案”还是选择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稍不留神就错了。

如果命题者删去“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呈祥’”这一句,明确地在“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的范围内选一张图,思路就清晰了。

比如“牛郎织女”、“高山流水”等,看学生的课外积累究竟如何,这也可以。

2、图画选择不当。

这幅图赫然有四样东西。

印刷得不很清楚的“松竹梅”和一块“假山石”,还有模模糊糊的左下角的一样东西,右下角的一样东西。

连有的都认为是“梅兰竹菊”,这样不清晰的图案,怎么能让第一次经历人生这一场严肃的考试的初三学生来辨认?

更奇怪的是第2小题“有限的空间”的答案——“花卉瓷酒盅形体小”,命题者强调,这里的“空间”是指也仅指“酒盅”。

是这样吗?

段共4句,也是4个层次。

第1句启下,“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第2句概写瓷器的图案内容;第3句以“景德镇的瓷酒盅”为例,写其“加彩题句”;第4句总结,“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学生理解的结尾句“有限的空间”,是与段首句呼应的,即“中国瓷器”,而不仅仅是指“花卉瓷酒盅形体小”。

再说,“酒盅”算不算“中国瓷器”。

怎么可以说“中国瓷器”不对,说“酒盅”才对呢?

当然,还应该对应“有限”写出“小的”意思。

照命题者的逻辑,文章的中心句只能管到“彩绘内容”的说明部分,与下文的“加彩题句”的说明是互不相干的。

阅卷教师怎能认同呢?

最不能认同的是第14题。

题干是:

从全文看,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之的原因是:

(1)

(2);(3)(9分)

答案:

(1)科学技术含量高

(2)科学技术和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3)承载的文化积淀深厚

从题干表达看,这是一道整体理解后的概括分析题。

殊不知,解答这道题,仅仅需要的只是抄出文中的相当明显的段首句而已。

这真是有些离谱。

可以想象,坐在考场上答题的那些优秀的学生,不能相信4道题中最容易的会是最后一题。

“试题的排列方式,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了稳定情绪,动员心理能力,使其真实水平得到最好发挥,试题排列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倪文锦《语文考试论》)一般的命题规律是:

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思维容量由浅入深,能力要求由单一到综合。

综观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多年来中考命题,都遵循着这样的命题思路,这样命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再看答案,其中第2点的“科学技术”在原文中承上而说的。

文章是过渡句,可以这样写,但命题者拟答案时,不应该简单的重复。

读懂文章,概括起来说,“叹为观之”的原因有三点:

科学技术——工艺技法——文化积淀。

与之相应,给3个空,让学生作一些概括,如“独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独创)、“精湛的工艺技法”(工艺技法精湛)、“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积淀深厚),总比现在这样抄原句更能够衡量出学生的水平吧。

笔者以为,中考每一道命题的背后的支撑应该首先是读懂文本的学科或经验性知识,然后是有关阅读的知识和技巧,但我们看到的是:

考生完成07年的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不是在调动他十几年中渗透在他们脑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经验,而是在玩“猫捉老鼠”似的游戏,在一个不必仔细深究却只凭感觉的朦胧状态下答题。

因此,答对了相关的题目并不见得这个考生的语文水平就高。

这试题科学性实在令人堪忧。

现代文

(一)的4道题,虽然,评卷时的答案作了修正。

但是,笔者以为,也许可以作这样修改:

第11题,选出文章中的4个成语,一一还原。

如,“名扬天下”、“得天独厚”、“巧夺天工”“叹为观止”。

如,第

段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

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

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选择的词语都是结论性的赞叹语,而07命题中有色彩、形状、技艺三方面内容,是否有些乱)

第12题,从全文看,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之的原因是:

(1);

(2);(3)(9分)

第13题,第

段介绍纹饰时采用的顺序。

纹饰的特征经过了从到;从到的发展变化。

(5分)

第14题,阅读第

段,完成下列两题。

(1)画线句“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到无限的韵味”,“有限的空间”是指,“无限的韵味”是指(4分)

(2)用四个字概括上图“青花瓷器”图案的内容,填入方格中,并简述图案所蕴涵的寓意。

(3分)

(原第14题,也可以这样出,将原文的的三个中心句去掉,让学生根据文章自己概括。

同样置于4大题考查的最后一题。

如果是这样,那么,学生答题的思路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那么,我们的教研则有迹可循,方向可以更明确一些。

二、从现代文

(二)、作文试题评说中考语文的导向性

第15题至第18题,为现代文

(二),选文是史铁生写的《老海棠树》。

有删节。

例如:

原文中有一段重要的话:

“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

“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

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

”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由于做了删改,影响了学生全面正确回答试题中有关心情变化的问题。

另外,试卷中第

段有这样一句: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原文确实如此,但读来,总觉着不通。

是不是排版曾经错而永远错下去了。

命题者既然可以对文章作这样那样的修改,为什么不把这一句改为“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

”呢?

再看题目。

第15题,从第

段中找出与第

段画线句“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相照应的句子:

答案是:

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

我们知道,考试命题大抵涉及三个问题:

一是想考什么,即你要测试学生对什么东西的掌握。

我们姑且以A来表示;二是用什么来考,即你设置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通过这个题目可以测试到你想要测试的东西。

姑且用B来表示;第三是你实际上考了什么,即学生实际上是运用了什么知识和素养才得出了答案,姑且用C表示。

考试命题的难处就在ABC关系的处理上。

命题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在ABC之间建立起一种既有区别又有相互关联的替代、转换和应证关系。

正是因为命题者对这些问题没有想清楚,所以,考查的目的不明确,究竟是考查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

学生回答第

段的这一句“你就不下来帮帮我?

”从内容理解上是完全说得通的。

那么,与答案所拟的“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

”的区别只是命题者考查学生对“劳驾”一词的理解。

“劳驾”这样一个文绉诌的词是一个农村的识字不多的老奶奶随口能说出的吗?

笔者在区二模卷时也曾出过这样的一道“照应”题。

文章也是叙事散文。

题目是《良知》。

题干是:

文章最后一句“那屋子原来是很明亮的,正对着门的是一扇很大的窗,窗外有明晃晃的太阳。

”它与前文中哪句话照应?

答案:

我想那房门里应该是阴暗的,简陋的,压抑的。

笔者的这一题,关乎全文的主旨。

照应与文章的整体理解是密切相关的。

当然,语言形式上的“很明亮的”与“阴暗的”,“很大的窗”与“简陋的”,“压抑的”与“明晃晃的太阳”彼此遥相呼应。

明亮的屋子射进明晃晃的太阳,象征着大川那善良、纯洁的美好心灵给予我的温暖与希望。

也象征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人间至纯至善的良知。

学生读文章时对前后的照应是绝对不能忽略的。

考试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学习。

第15题这样的“照应题”的考查,意图是考查词语的理解还是内容的理解?

第16题,第

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的作用是。

(5分)

答案:

内容上,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结构上,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作铺垫。

这样的回答,尤其是“结构上,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作铺垫”回答,总觉得太“朦胧”,实在是“套话”。

查《现代汉语词典》:

铺垫,即陪衬;衬托。

《词典》又解道:

由于作者对情节的发展事先作了铺垫,因而,后来发生的故事并不使读者感到突然。

《老海棠树》情节是淡化的,结构是以“春、夏、秋、冬”片段组成的。

哪里谈得上事先的“铺垫”。

因此,上海市多年来的中考试题,一直避免用这样的“套话”来答题。

故事情节强一些的06年《孩子和书》都没有这样的答案,03年的《山村传圣火》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也特别避免了用“铺垫”来回答,何况今年的文本?

这样的“套话”,不需要学生针对具体现象进行思维活动,而是根据成说归纳起来的类型短语,用时照套,看看差不多,就像标签一样贴上去。

但凡语文考试遇到写几件事的文章,问:

文章写前面的事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就回答“为写后面的某某事作铺垫”。

这样的导向之下必将会有这样的结果,可以想见,市面上这样的练习题会越来越多的。

一直跟基层教师说,不要用名词术语来答题,因为自从有上海市统一命题以来,决没有过以术语做答案的。

分析鉴赏原本是人见人殊的。

如果只能运用几个“名词术语”的公共思维产生套话,那真是太遗憾了。

前些年一直坚守的命题力避名词术语的“上海特色”,自从07中考后,顷刻瓦解,还不知该不该坚守了?

学生要掌握多少名词术语才说明学好了语文。

今天考“铺垫”,明天就可以考“伏笔”,考“悬念”,考“蓄势”,考“映衬”,考“托物言志”,考“借景抒情”,考“先抑后扬”……不一而足。

可以想见,连命题者都似是而非的名词概念,基层教师更不知如何把握了.

第17题,品读第

段画线部分“‘奶奶。

’‘奶奶!

’‘奶奶——’”,从语气的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6分)

答案:

第一声陈述的语气写出“我”有一点不安,知道伤了奶奶的心;第二声感叹的语气写出“我”急于得到奶奶的原谅;第三声无奈的语气写出“我”的哀求。

这一题,颇有新意。

命题者想“从语气的角度”让考生分析人物心理。

但学生读这几句,可以感觉到的首先是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

确实的,标点符号在现代语文中早已与文本语言一样成为表达生活、生命和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06年中考的17题,命题者是从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角度思考的,而考生大多是从标点着眼的。

因此,是有过经验教训的。

不知为何,今年再次疏忽了。

从答题情况看,大多考生能够体会在特殊语境中标点使用的巧妙,而少有学生能写出“陈述”、“感叹”之概念的。

如果这三声“那那奶奶”是在一篇文章的三个不同段落出现,那么这种分析或许还有道理,意图是以此来指导学生读文章要“思前顾后”。

现在,连呼三声“奶奶”,对一个十几岁(或者不满十岁)的孩子来说,就一定如命题者所拟答案一样的有不同的心理“变化”?

恐怕未必吧!

提倡传统语文教学中“沉潜涵泳”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与“微言大义”式的解析有一个度的把握的问题。

仔细读读,文本中的“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一句;文末“——这形象,逐年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远的悔恨”一句,实实在在地写出了“我”的“无法弥补”的“悔恨”。

而这样一个关键词不在答案中出现,那已经存在的脱离文本的评价之风如何得到纠正。

命题者将本题作为一道有区分度的题目设置。

确实的,这一题,连许多教研员都不知道准确答案是什么。

笔者觉得,确实要出活题,以考出深度,但活而不偏,不要在形式上把学生引入迷途。

在这样的前提下,试题的难度才难得合理。

才难在实质性问题上,难在对实质性问题的理解的深度上;试题对考生的区分才能不受次要乃至无关因素的干扰,被肤浅内容乃至形式的东西所左右,才能反映考生对实质内容掌握的高低,试题区分度才能反映试题质量的综合指标。

第18题,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

(5分)

答案:

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坦率地说,当对作品的某些特点的感受被试题浓缩为几个名词、形容词的时候,对作品的活生生的感受也就被雷同化了。

何谓“线索”,《现代汉语词典》这样下定义:

比喻事物发展的脉络和探求问题的途径。

回过头来对照文章,文中的“老海棠树”又有着怎样的“发展的脉络”呢?

实在看不出。

命题者是说这四季之间有“前因后果”的关系?

比如文章先描写有叶茂再描写花繁。

作者采用的结构方法恰恰是“块状”的。

而“老海棠树”是“象征”。

文章最后将“象征”点得清清楚楚。

“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

而在我的梦里,在我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老海棠树”象征着奶奶对“我”如“满树繁花”“满地浓荫”般的亲情和爱意。

第19题,选择文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

(8分)

答案:

感点明确,围绕中心,理由充分,语言流畅。

8分;感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通顺,7-6分;有感点,有理由,40字以上,5—4分;有感点,40字以下,3—1分。

正因为文章作者采用的结构方法是“块状”的,所以才有“场景”之说,尽管说“场景”也勉强。

命题者以为考生任选四季中的一个片段,谈一点感想是很容易的事。

可是,因为文章只是淡淡叙述着乡村田园的旧时情景,对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

存心把学生置身在没有多少经验依托的情景之中,学生怎么能有所“触动”,没有从生活化的角度去思考,没有多少思考的表达,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简单的谈一谈对200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作文命题的看法。

今年的命题一改往年题目的有比喻、象征等形象的思路,为引导学生写朴素、真情的文章起了强化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题目前有一段提示语:

生活中总有些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生命更加丰富。

“这一天”,可能是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那一提示语,实在是有些多余。

可以肯定,命题者没有让学生一定要写“群体”的要求,但提示语客观上给了仔细审题的学生以写“群体”的信息。

难怪特级教师陆继椿都会在当天的《新民晚报》上这样说:

结合提示语就得认真领悟几个关键词语:

首先是“我们”,不是“我”,因而“这一天”不仅是“我”需要“铭记”的,而且是我们都值得“铭记”的,自己是在“这一天”中与大家共同度过的。

凡属“不同寻常”“不同凡响”的事都可以入题,写出“我们”为什么值得“铭记”以至如何“铭记”就扣题了。

上海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赵长天也写道:

题目的提示还强调了“我们”,这样的提示我是不赞成的。

当然,强调共性的、普适的价值标准也是有道理的,但好文章往往有个性,要有独特的眼光,另类的体验。

所以不宜强调“我们”。

专家都如此以为审题中要考虑“我们”,就不要说学生会搞不清如何把握了。

如果将提示语中的“我们”改成“你”,将“不同凡响”改为“更有意义”,怎么样?

可以这样写:

生活中总有些值得你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你的生命更加丰富。

“这一天”,可能是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更有意义。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如果将“我们”改为“你”就不会有写“个体”或“群体”的混淆;将“不同凡响”改为“更有意义”既在选材拓宽了范围,又在语句上文的“不同寻常、“更加丰富”相照应。

虽然评卷时并不以写“我们”为唯一标准,但,考试第一天的主要报纸上有这样的解读,而这样解读并不完全是解读者的错误,对第二天仍要参加考试的那些没有写“群体”的学子将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2006年的中考,已经取消了提示语。

因为提示语往往会限制考生的思路。

07年为什么又恢复了呢?

有些东西可以调整,但有些东西必须坚持。

它毕竟是关乎十几万莘莘学子的九年寒窗苦读的大事啊!

比如,看拼音写汉字、改正错别字。

这样的考题,指向明确,答案客观。

尽管只有几分,但对于日常教学中重视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评价的学风大有裨益,尤其对语文教学重视基础的良好导向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另外,06年初次尝试且获得好评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释句子的选择题形式,07年就应该坚持。

作为大规模的升学考试,首先是稳定,不能没有延续性。

不难想象,命题朝三暮四,基层教研必然晕头转向,可能产生两种情况:

放弃有目标的钻研或者漫无目的的题海战术。

当然,作为教研员,一定会向基层教师讲清楚,就像考试不能代替教学一样,教学也不能代替考试。

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但恐怕基层更相信用事实说话。

今年的题目,与笔者在一些中学辅导时候出过的模拟中考题《这一天》相似。

笔者出这一道题目的意图,就是想让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丽,为朴实的文风创设平台。

出题时,特意不写一段抒情的提示语。

笔者赞同作家赵长天的观点:

考试的作文题要符合两个要素:

一是要让学生有内容可写,二是不能让学生可以事先做好一篇文章来套。

这两个要求是互相有矛盾的,出作文题,难就难在这里。

所以,问题就在于是否有审题要求。

这一题目,与笔者曾经出过的题目《这一天》区别在“记住”二字,那么,值得“记住”的是哪一天呢?

赵长天分析道:

“提示为作文设立了一个‘框’,要‘不同凡响’。

这或许就是为了防止学生事先准备好文章来套。

但这样的要求,实在让写作者有点为难。

我担心有些考生,想不出什么日子是‘不同凡响’的。

说实话,要想出一个‘不同凡响’的日子确实不容易。

或许有些学生会开始胡编乱造了,结果写出一篇虚假的,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赵长天的担忧不无道理。

最后,排版中的一些问题这里也提一提:

1、现代文第一篇文章应全部放在第4页,免得学生做题时翻来覆去的。

2、不用打上触目惊心的“以下空白”几个大字,考试中尽可能为考生创造人性化的环境。

将注意事项的行距拉大,整个版面往下移动一些就可以了。

3、答题纸第13题的画线设计考虑答题与阅卷的方便,完全可以分开两行,第一空用一条线;第二空另起一行用一条线。

现在是第一空大半行,第2空用一行半,从阅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