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教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7490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1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地质学》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普通地质学》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普通地质学》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普通地质学》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普通地质学》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地质学》教案DOC.docx

《《普通地质学》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地质学》教案DOC.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地质学》教案DOC.docx

《普通地质学》教案DOC

《普通地质学》教案

胡德旺

第一章绪论

1-1: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一、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二、地质学相关的学科:

地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

1-2:

地质学的任务

 一、指导寻找矿产、能源和水资源。

 二、指导认识地球形成、变化规律及宇宙起源和演化。

三、查明自然、地质灾害的规律。

 四、查明工程建筑与地质、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关系。

1-3: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一、研究组成地球的物质。

 二、研究地壳及地球的构造特征。

 三、研究地球的历史。

 四、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和方法。

 五、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六、综合研究。

1-4:

地质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一、地质作用:

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

岩浆、地震及与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

太阳能、日月引力能、水圈和大气圈能作用。

二、地质作用的特点:

区域性、复杂性、漫长性。

三、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观察地质现象、运用实验分析手段、理论研究。

1-5:

矿产的工业分类

 能源矿产:

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铀、钍。

 黑色金属:

铁、锰、铬、钒、钛。

 有色金属:

铜、铅、锌、铝、镍、钴、钨、锡、铋、钼。

 稀有金属:

铍、锂、铌、钽、锆、镉、镓、铟、稀土。

 贵金属:

金、银、铂、钯、钌、锇、铱、铑。

 冶金辅料:

石灰岩、白云岩、硅石、菱镁矿、耐火粘土。

 化工原料:

硫铁矿、自然硫、石英、钾盐、明矾石、泥炭。

 特种矿产:

压电水晶、冰洲石、金刚石、石棉、熔炼水晶、光学石英。

建工建材:

云母、石棉、高岭土、石墨、滑石、水泥用石灰。

水气矿产:

地下水、地下热水、二氧化碳气体、洋底固体甲烷。

                                          

1-6:

地勘单位组织机构及生产组织

 组织机构:

国土资源厅--局--队(院)--分队(项目部)

--组(方法组)。

 工作类别:

普查--区调--详查--勘探。

 工作方法:

地层、火山活动、构造、矿产、地球物理测量、地球

化学测量、工程测量、探矿工程。

本章重要地质学术语

地质学、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普查、区域地质调查、详查、勘探、太阳能、引力能、风能、水能、矿产的工业分类。

第二章矿物

2-1:

元素

 一、元素和同位素

  元素:

同种原子组成。

总108种,自然92种。

  同位素:

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

 二、地壳中元素的克拉克值:

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百分比,又称丰度。

2-2:

矿物的概念

 一、矿物:

自然界产出、内部质点均匀排列有序的固体。

二、晶体与非晶体:

矿物均为晶体。

2-3:

矿物的主要性质

 一、矿物的形态:

  集合体形态单体(晶)形态   

一维 纤维状、毛发状柱状、针状       

二维 鳞片状片状、板状   

三维 粒状,块状,土状立方体等多面体 

特殊形态 放射状,菊花状,晶簇,钟乳状鲕状,豆状,葡萄状,肾状,结核状。

二、矿物的光学性质:

透明度矿物薄片透光能力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光泽矿物对光的反射能力。

金属光泽反射最强。

半金属光泽反射一般。

菲金属光泽反射弱,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珍珠光泽,油脂光泽,土状光泽。

颜色与条痕肉眼观察矿物及其粉末的颜色。

赤-褐特矿颜色红--钢灰,条痕均为肝红色,黄铁矿黄铜矿颜色深浅相同,条痕均为绿色。

透明-半透明矿物条痕均为白色。

三、矿物的力学性质

硬度 反抗外力作用的强度,现用摩氏硬度(滑石方莹磷正石黄刚金)钢5.5玻璃6。

  解理 晶体受力分裂成平面的能力

  三方向结晶力一样:

无解理(金属)

  二方向结晶力大一方向小:

片状(云母)

  三方向结晶力均小:

三组节理 方解石                          

断口:

晶体受力断裂形成的断面,有贝壳状、参差状、锯齿状、平坦光滑状。

  密度:

轻矿物小于2.5,重矿物大4.0,中等矿物2.5—4.0。

  磁性、电性、放射性。

   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矿物按结晶程度分为:

  

   肉眼观察粗中细粒(显晶质)--显微镜观察(微晶质)--不结晶(非晶质)  

2-4:

常见矿物

   石墨、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石英、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萤石、方解石、孔雀石、磷灰石、石榴子石、红柱石、绿帘石、海绿石、辉石、角闪石、滑石、蛇纹石、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长石等。

   造岩矿物:

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钾长石、斜长石等。

本章重要地质学术语

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丰度、矿物、晶体、非晶体、显晶质、隐晶质、同质多像、类质同像、矿物集合体、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硬度、摩氏硬度计、解理、断口、造岩矿物。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火山岩

3-1: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一、岩浆:

地下高温熔融物质(800-1200℃),主要为硅酸盐、水份及挥发性气体,具有较大的粘性和流动性。

  影响粘度的因素:

温度、阴阳离子含量、气泡及挥发性物质。

 二、喷出作用与喷出产物:

  喷出作用:

地下岩浆喷出地表,又叫火山作用。

  喷出物:

分气体、固体、液体三种。

气体主要为水蒸汽、硫化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氢气。

可判断火山强弱。

  固体主要为地下凝固半凝固的岩浆、炸裂的围岩被抛射出来。

火山灰粒状 2mm以下 凝灰岩    

火山砾不规则棱角状2-50mm火山角

火山渣不规则多孔洞几-几十cm砾岩

火山弹有裂纹、孔洞弹丸状大于50mm

火山块不规则棱角状大于50mm火山块岩

含各种火山碎屑火山碎屑岩

注意:

晶体与碎屑的区别。

液体为喷出地面失去气体的岩浆。

形成熔岩:

山谷中形成熔岩流。

开阔的形成熔岩被,有波状、绳状熔岩。

近火山口处:

温度高-粘性小-表面较光滑-波状扭曲较小。

远火山口处:

温度低-粘性大-表面碎裂多次覆盖-杂乱堆积-碎屑繁杂-块状熔岩。

岩溶的柱状(六棱)节理:

冷却收缩,成分越均匀越接近六边形节理,与泥裂类似。

注意:

解理与节理的区别。

火山喷发方式:

中心式喷发-管状通道-火山锥(盾)。

裂隙式喷发-裂缝通道-岩墙。

火山岩(绝大多为碎屑结构):

碎屑岩等(原地喷出物)-熔岩(流出岩浆)-次火山岩(火山通道内冷却岩浆)。

三、岩浆的类型及喷发特征

超基性岩浆:

少见,目前未见喷发火山。

基性(玄武)岩浆:

常见,粘性小,1000-1200℃,裂隙式喷发为主。

陆地上,锥体小、高度小、分布面积大。

海底具枕状构造。

中性(安山)岩浆:

分布广。

粘性较大,900-1000℃,喷发较猛烈。

酸性(花岗)岩浆:

最常见,粘性最大,650-800℃,喷发猛烈。

中酸性岩浆:

喷发-外溢-冷却-爆炸-复式火山、(破)火山口-火山湖、碑峰。

四、火山喷发的间歇性:

与地下能量及岩浆的聚集和补充有关。

活火山:

人类历史期活动过的火山。

死火山:

人类历史期未活动过的火山。

五、世界火山的分布:

主要在四条带上。

     

环太平洋火山带

地中海--印尼火山带

洋脊火山带

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

3-2: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一、侵入作用:

深部岩浆向上运移而未达地表。

岩浆冷却、结晶成岩-侵入岩(体)。

-般浅成(5km)、深成(10-20km)。

1、同化混染作用:

(同化)岩浆熔解围岩,将其变成岩浆一部分,而改变岩浆的原成分(混染)。

与岩浆温度、围岩熔点及碎裂程度有关-俘虏体。

2、结晶分异作用:

(结晶)岩浆冷却矿物以熔点高低先后结晶,按不同的密度从岩浆中分离沉积于底部(分异)。

证明:

鲍温反应系列、矿物晶体包裹现象、伟晶岩和文象结构

伟晶岩:

岩浆分异后期,500-800℃,结晶晶型粗大,主要为长石、石英、云母-花岗伟晶岩,长石晶体中包裹细小石英晶体,如象形文字(文象结构)。

二、侵入岩的产出状态(产状):

指形态、大小与围岩的关系

岩墙(脉):

岩浆挤入大小裂隙中凝固。

岩盆(盖):

岩浆侵入向斜(背斜)。

岩床:

岩浆侵入水平层状岩层。

岩株(基):

面积几十平方千米(一百以上)。

3-3:

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

一、结构:

矿物单晶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态、晶粒间的关系。

1、按晶粒大小分:

粗粒(大于5mm)-中粒(5-1mm)-细粒(1-0.1mm)-隐晶质-非晶质。

2、按矿物晶粒间的关系分:

等粒结构

不等粒结构粗大晶粒(斑晶),细小晶粒(基质)。

斑晶(成分相同)和基质为显晶质(似斑状结构)。

斑晶为显晶,基质为隐、非晶质(斑状结构)。

二、构造:

指集合体形态、大小和相互关系

块状构造矿物排列无规律,岩石为均匀块体。

流纹构造柱、片状矿物沿流向定向排列形成流纹状,气孔被拉长。

气孔与杏仁构造气体挥发,在岩石中形成圆球、椭球及不规则的空洞-其它矿物充填-杏仁状。

层状构造多次喷发-叠加-层状。

3-4、火成岩的主要类型

一、按岩浆所处环境分

火山岩喷出岩(隐晶质碎屑结构,灰砾块状构造)。

流纹岩(隐晶质结构,层状、流动、气孔、杏仁构造)。

火成岩次火山岩大多为隐晶质,极少数显晶质。

金刚石、黑曜石。

侵入岩深成-显晶质、晶粒粗大,似斑状结构。

浅成-显晶质、晶粒细小,斑状结构。

构造有岩墙、脉、盆、盖,床、株、基。

二、按二氧化硅含量分

超基性岩主要由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组成,无长石、石英,颜色暗,色率大于78%,二氧化硅小于45%。

基性岩主要由辉石、基性斜长石组成,色较暗,色率75-35%,二氧化硅45-52%。

中性岩主要由角闪石、黑云母、中长石、碱性长石组成,色较浅,色率35-20%,二氧化硅53-65%。

酸性岩由黑云母、钾长石、钠长石、石英组成,色浅,色率小于20%,二氧化硅大于65%。

3-5:

岩浆形成与地球内热

一、岩浆形成部位:

基性-地幔顶部。

中酸性-地幔、地壳。

超基性-来源尚不清。

二、形成的原因(假说)

岩浆-软流圈

深大断裂-减压-熔融

三、地球内热

地温梯度:

深度每增加100米的地温增量在大陆2-5℃,平均3℃。

地温梯度在水平方向上变化不同。

四、地热的成因

原始地球的重力分异。

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原子能。

构造运动的摩擦生热。

本章重要地质学术语

岩浆、喷出作用、火山灰、活火山、死火山、侵入作用、侵入岩、结构、构造、同化作用、混染作用、结晶作用、分异作用、岩墙、岩脉、岩株、岩盆、岩盖、岩床、岩基、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砖结构、碎屑结构、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杏仁构造、层状构造。

第四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4-1:

外力地质作用的一般特征

 一、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

大气(圈):

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

大气圈的地质意义:

1、许多地质作用发生的基础-氧化

2、生命的保护层

3、地表具适宜的温度

4、风的作用-气候-沙漠-波浪

水圈:

海水、地表水、地下水、冰川水、水蒸汽。

水的地质作用:

1、溶解矿物岩石。

2、促进化学反应,进行化学搬运。

3、运动、冻结的方式破坏和搬运-堆积岩石。

4、影响和制约生物地质作用。

生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

生物的地质作用:

1、形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

2、形成石灰岩、硅质岩、磷灰石等。

3、选择吸收一些稀有元素成矿。

4、细菌分解和根劈作用破坏岩石。

二、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

太阳能:

大气水体对流,生命活动-引起地质作用。

地球的势能:

风、河流、冰川、湖海水的定向运动-引起地质作用。

日月引力能:

海水的潮汐-破坏海岸-搬运碎屑。

三、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风化作用(物理、化学、生物):

岩石-物理、化学、生物破坏分解-碎屑、土壤。

剥蚀作用:

风化作用继续-岩石层层破坏-山梁变低、山谷变长变深、河岸后退。

搬运作用:

风化剥蚀的产物搬到其他地方。

物理风化产物-机械方式搬运-流水、风。

化学风化产物-溶液方式搬运。

生物风化产物-机械、生物体运动等方式。

沉积作用:

搬运物在适宜地方沉积-沉积物。

机械搬运-机械沉积-先重后轻、重近轻远。

化学搬运-化学反应、难溶的先沉积的方式。

生物搬运-生物(骨骼、植物)堆积的方式。

沉积物分碎屑、化学、生物及生物化学沉积物。

固结作用:

松散沉积物-坚硬岩石。

1、压固重压-孔隙变小-水份挤出-变硬。

2、胶结其它物质填充到沉积物颗粒之间-胶结变硬。

填充物(胶结物:

二氧化硅、含水氧化铁、碳酸钙,基质:

粘土、细砂)。

3、重结晶不结晶和微结晶矿物-高温高压下-重新结晶或晶粒变为粗大。

4、新矿物产生化学变化-成分改变-新矿物。

4-2:

沉积岩的特征

一、矿物特征

沉积岩中:

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钠长石、粘土、(硬)石膏、赤(褐)铁矿、玉髓、蛋白石等,无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等高温高压矿物。

火山岩中:

无方解石、白云石、粘土、石膏、硬石膏等地表矿物。

二、结构:

依颗粒大小、性质、形态划分

1、碎屑结构砾状Φ>2mm,砂状Φ2-0.05mm,粉砂状Φ0.05-0.005mm,泥状Φ<0.005mm。

颗粒描述指标:

分选性、磨圆度

分选性:

颗粒大小均匀的程度。

好-差。

磨圆度:

颗粒棱角磨损程度。

圆形-次圆形-次棱角形

-棱角性。

2、非碎屑结构化学、生物沉积为主,大多为微晶、隐晶质。

三、沉积岩的构造:

岩石中各种矿物组份的空间分布和排列关系。

1、层理:

不同颜色、矿物成分的碎屑颗粒按层状排列,不同时期反复沉积引起。

分平行层理、斜交(交錯)层理、递变层理(下粗上细-动力减弱)、反递变层理。

层面厚度>1m-块层,1-0.5m-厚层,0.5-0.1m-中层,0.1-0.01-薄层,<0.1m-微层。

2、波痕:

层面波状起伏。

3、泥裂:

垂直表面的木楔状裂隙。

4、缝合线:

岩石中锯齿状曲线-如山水画。

5、结核:

一些成分聚成团块-玛瑙、锰结核。

6、印模:

表面上突起的条、舌、鳞状疙瘩。

7、雨(雹)痕和虫迹:

坑状或弯曲状痕迹。

4-3:

常见的沉积岩

一、砾岩:

具园、次圆形结构。

角砾岩:

具棱角、次棱角结构。

以碎屑主要成分命名。

石灰质角砾(砾)岩。

二、砂岩:

具砂状结构

能分清主要矿物和胶结物成分:

粗粒钙质长石石英砂岩。

分不清主要矿物和胶结物成分:

灰绿色砂岩。

三、粉砂岩:

粉砂结构。

命名与砂岩一样。

四、粘土岩:

泥状结构。

以固结程度分

固结弱-粘土。

固结强-泥岩(无层理)、页岩(有层理)。

五、硅质岩:

主要为二氧化硅,硬度大于6

六、石灰岩(灰岩):

方解石组成,硬度3.5,主要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起泡。

团块-粒状、团状、鲕状、竹叶状、豹皮状结构。

七、白云岩:

白云石组成,主要成分氧化钙、氧化镁。

氧化镁多-白云质石灰岩。

氧化钙多-钙质白云岩。

本章重要地质学术语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新矿物生长作用、碎屑结构、分选性、磨圆度、层理、波痕、泥裂、缝合线、结核、印模、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灰岩、硅质岩、白云岩。

第五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5-1:

变质作用概述

 一、变质作用:

地下深处的岩石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流体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和构造的改变。

二、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1、温度:

来源于地热、岩浆、断裂摩擦。

150-180℃(低温变质)-800℃(中温变质)-900℃(高温变质),<150℃(下限)-岩石固结,>900℃(上限)-岩石熔解。

2、压力:

分静压力、流体压力、定向压力

静压力上覆岩层重量引起,1-14×Pa。

岩石压缩-矿物点阵间距缩小-密度大体积小的新矿物产生。

流体压力密封在岩石孔隙中的流体引起。

流体的成分与压力控制化学反应活动。

定向压力地表岩石的侧向挤压力-结构构造变化。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挤压力,作用不在同一直线上-剪切力。

3、化学活动性流体:

水气、二氧化碳为主的汽水溶液。

参与控制化学反应、溶滤岩石的元素-扩散迁移-岩石成分发生变化。

5-2:

变质作用中原岩的变化(形成过程)

一、物质成分的变化

1、挥发性成分的逃逸或获得-形成新矿物

脱水反应:

高岭石红柱石石英

2、体积大密度小矿物-密度大体积小矿物

粘土-红柱石(5.5×pa)、蓝晶石

橄榄石+钙长石-石榴子石石英-柯石英

3、发生化学成分的变化(交代作用)

交代作用:

岩石中某些离子与外界交换-岩石矿物化学成分改变。

但岩石体积不变。

二、变质岩中典型矿物:

红柱石、蓝晶石、夕线石、硅灰石、石榴子石、滑石、十字石、透闪石、阳起石、蓝闪石、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等。

不存在常温矿物:

粘土、蛋白石、玉髓、石膏。

三大岩中共存的稳定矿物:

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白云母、黑云母等。

三、变质岩的结构:

变晶结构、变余结构

1、变晶结构:

原岩重结晶-晶粒形成、长大、密集嵌合-原岩隐晶质、碎屑结构消失。

按晶粒大小:

出、中、细粒结构。

按晶粒相对大小关系:

等粒、斑状变晶结构。

2、变余结构:

变质残留的原岩结构。

四、变质岩的构造

1、变成构造:

原岩(火、沉积岩)-变质构造。

斑点状构造岩石中某些矿物形成密或稀的斑点,基质为隐晶质。

板状构造具平行密集平坦的破裂面-易分成薄板。

片理构造片、柱状矿物连续平行分布-弯曲纹理。

肉眼看清矿物颗粒-片状构造。

片理细小皱纹、有丝绢光泽-千枚状构造。

片麻状构造长石为主,部分片、柱状矿物在长石中断续带状分布。

矿物颗粒较粗,长石如眼球-眼球状构造。

块状构造矿物均匀分布无定向排列。

2、变余构造残留原岩构造

火山岩原岩-变余气孔、杏仁、流纹等。

沉积岩原岩-变余层状、泥裂等。

5-3:

变质作用类型及代表性岩石

一、接触变质作用:

发生在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上,主要由温度和挥发性气体引起。

1、接触热变质作用高温-矿物重结晶-脱水、脱碳-成分变化-新矿物-变晶结构。

主要岩石:

斑点板岩粘土、凝灰岩等-变质-斑点、板状构造。

角岩泥、砂、粉砂质沉积岩及火山岩-变质-显微粒状变晶结构。

岩石质密坚硬。

大理岩方解石变质-大理岩汉白玉,块状。

石英岩石英砂岩变质-石英岩,块状极坚硬。

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温度、挥发性气体-岩石矿物、化学成分改变-新矿物及结构。

主要岩石:

矽卡岩(主产金属矿产)

二、区域变质作用:

大范围内在温度压力化学流体及构造的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变质作用。

1、特点

范围大(几千-几万平方千米)

温度高200-300℃(下限)-700-800℃(上限)

压力大1-2×pa(下限)13-14×pa(上限)

构造活动强大定向压力-岩层弯曲破裂摺皱-位置变化。

引起岩浆活动-带来热量和其他化学物质。

引起各种破裂-热能和化学能渗透围岩。

2、主要类型:

低压高温变质火成岩发育,红柱石为特征。

常温常压变质情况复杂。

高压低温变质无火山岩,蓝闪石为特征。

3、主要岩石:

板岩粘土岩、粘土粉砂岩、中酸性凝灰岩-重结晶不显著,以石英、绢云母、绿泥石为主,板状构造。

以颜色命名。

千枚岩原岩与板岩相同-重结晶较高,绢云母、绿泥石、石英为主,有丝绢光泽。

以颜色命名。

片岩重结晶高,肉眼可看清结晶,常含黑白云母、绿泥石、滑石、角闪石、阳起石、石英、长石。

具片状构造,以主要或特征矿物命名。

片麻岩以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为主,片麻状构造。

命名:

长石类性+特征矿物。

钾长石角闪片麻岩。

变粒岩粒砂、硅质砂岩-变质,主要以长石石英组成,但不具片麻构造。

长石+石英70%以上,且长石在25%以上。

榴辉岩主要以浅红色石榴子石和棕色绿辉石组成,无长石石英等,密度最大。

三、变质程度取决于原岩性质、变质环境(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而形成不同的变质岩,其中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也不同。

-探讨和恢复变质环境。

 

本章重要地质学术语

变质作用、变质岩、静压力、定向压力、剪切力、挤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脱水反应、变质矿物、变晶结构、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变余改造、热接触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矽卡岩、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程度。

第六章地质年代

6-1: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一、地层层序律:

原始地层由下而上,其年龄由老到新的规律。

注意:

倒转构造、雹雨痕、泥裂等信息。

二、生物层序律:

1、化石:

埋藏在岩石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经地质作用改造

-碳酸钙、氧化硅、黄铁矿等交代充填而石化,其形体不变。

2、生物层序律:

年代越古老地层中生物越原始、简单、低级。

反之,越复杂、高级,符合生物的进化规律。

各年代地层中含有标准或典型的生物化石。

3、生物进化的进程:

4、构造与围岩的切割穿插关系(切割律)

侵入岩与围岩

断层与地层的切割

包裹体与围岩

砾石与砾岩

俘虏体与围岩

6-2:

同位素年龄测定

一、公式:

二、常用方法:

钾氩法、銣锶法、铀铅法、碳-14法。

三、古地磁测量法:

与古地磁年表对比。

6-3:

地质年代表

一、地质年代表的建立:

按年代先后对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列表(包括形成时间、地层名称、生物演化阶梯、构造运动等)。

地质年代时间单位地质年代地层单位

宙宇

代界

纪系

世统

统下可分群、组、段岩层单位

二、地质年代表

三、各地层名的来历及代表性化石

1、太古代最古老的地层-原始菌类生物。

2、元古代古老地层-震旦系-以中国古名命名-角石。

3、古生代古老生物大量发育时代。

早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寒武纪英国地名-三叶虫。

奥陶纪英古民族-鹦鹉螺、笔石。

志留纪英古民族-鱼类、生物上岸。

晚古生代(鱼类和两栖类时代):

泥盆纪英国泥盆郡-鱼类、两栖类-鳞木、蕨类植物。

石炭纪英国命名,地层富煤-爬行类

二叠纪德国乌拉尔山,分两层-爬行类

4、中生代(陆上爬行类动物时代):

三叠纪德国南部,分三层-卡氏兽

侏罗纪法瑞交界侏罗山-恐龙、始祖鸟

白垩纪英吉利海峡北岸-鸟类

5、新生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繁盛)

第三纪(哺乳动物时代)红土为特征-哺乳动物化石。

第四纪(人类时代)黄土为特征-哺乳动物化石及人类活动遗迹。

本章重要地质学术语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同位素年龄、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化石、标准化石、母体同位素、子体同位素、地质年代表、宙、代、纪、世、宇、界、系、统、群、组、段。

第七章地震及地球内部结构

7-1:

地震的基本概念

一、地震概况: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