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高效课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7450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高效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高效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高效课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高效课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高效课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高效课堂.docx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高效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高效课堂.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高效课堂.docx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高效课堂

名师课堂实录  以读促教,以读代讲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小学 庞 欣 方坚荣

  一、检查预习,抽读生字词,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1到12自然段,读中悟情,领会父爱的坚定、伟大。

引入:

有一句话,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父亲找到儿子,也支撑着儿子坚持等到父亲来解救自己,请同学们找找到底是那句话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

学生们快速找出了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

就是这句话,一直支撑着父亲一定要和儿子在一起,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个画面最打动你

生1:

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个画面打动了我,因为父亲坚持挖掘儿子,不放弃儿子。

师:

这个自然段中有一句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是──

生齐读: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

这个神态描写打动你的地方是?

生2:

父亲尽力挖掘,即便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也不放弃。

生3:

父亲“双眼布满血丝”表明他疲惫不堪,但他仍然不放弃儿子,让我感动。

生4:

父亲不顾一切地挖掘废墟,徒手挖掘,双手肯定都挖烂了,到处都是血迹,让我震撼。

师:

是啊,地震来临,到处一片混乱,父亲又没有专业的救援工具,他可能仅仅是依靠简易的工具、甚至是徒手去挖掘,可他居然能坚持36小时不离开,这种坚定的意志深深打动了我们,喜欢这个自然段的同学站起来读读。

众生起来齐读,读得深有感情。

师:

你们读的真好!

老师留心听了,你们在读“8小时,12小时,36小时”时语调是由轻到重的,语速也在加快,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生5:

这是因为父亲越来越劳累、疲惫。

生6:

这是因为废墟底下的儿子面临的危险越来越大,父亲的心情越来越焦急,

生7:

这么长的时间,父亲却不放弃挖掘,我们要读出他坚定的信念。

师:

同学们真会读书,能把握住人物的心情去读,自然就读出了语言的温度。

很想再听听你们那么到位的朗读,再读一次给老师听听好吗?

生齐读。

师:

同学们读到“没人再来阻挡他”的时候表露出了惋惜之情,我们很为这位父亲担忧,在这之前,有没有人前来“阻挡”他都是些什么人?

生8:

“有些人”。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

你的语速稍快了。

就在父亲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了,他们很多都是痛苦大喊儿女的名字之后就绝望地离开了,他们都觉得儿女生存的希望微乎其微,于是他们拉住这位父亲,伤心而又绝望地劝阻父亲──

生9: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

这回语速放慢了,这是因为──

生9:

因为人们对父亲能在厚厚的废墟底下挖掘到儿子不抱任何希望,要读出人们的绝望心情。

师:

失去孩子的父母一个又一个抱着希望来到废墟面前,又带着无尽的失望一个又一个地离开,他们绝望地对坚持挖掘的父亲说──

生齐读: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

可是父亲是怎么回答的(生齐读──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

“谁愿意帮助我”他回答时的神态是怎样的请用三角符号在描写父亲神态的标示出来。

生10:

“双眼直直”是父亲回答的神态。

师: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眼神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变化。

谈谈你对父亲“双眼直直”的理解。

生11:

他挖了那么久,很疲惫。

生12:

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他的坚定,不放弃,别人说什么他都不理会。

生13:

父亲不断地挖掘,已经进入了一种近似于“疯狂”的状态。

师:

是啊,“双眼直直地”透露出父亲虽然很疲惫,但仍然坚守信念。

谁来读读这位疲惫仍不失信念的父亲回答人们的话?

生14:

谁愿意帮助我(语速稍快)

师:

语气中倦态不足。

谁来,疲惫的父亲──

生15:

谁愿意帮助我(语速放慢,极力想表现父亲的疲惫,但稍感无精打采)

师:

父亲虽然疲惫,但仍然坚守信念。

读好这句话,语速要适中,要有疲惫之感,又要有加重语气的意味,表现出父亲的坚定。

这句话不好读,谁愿来再来尝试一下?

生16:

谁愿意帮助我(读出了老师的要求,全班致以掌声)

师:

多么让人敬重的父亲,多么感人的一幕,老师和你们合作读一读,用朗读来表示对这位父亲的敬重。

师: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

生齐读:

谁愿意帮助我(全班齐读,感情进一步升华,进一步体会到父亲寻找儿子的那种坚持。

师:

接着又有哪些人来劝阻他?

生17(女):

消防队长拦住他: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

温柔的女消防队长,当时情况紧急,说话的语速应该怎样?

生18:

(语速稍快)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

嗯,有点意味了。

我们再来想想,大火当前,消防队长的任务就是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他的心情如何?

生齐说:

焦急万分。

生19:

(语速加快,深情焦急)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

好一个尽职尽责的消防队长!

可是父亲仍然双眼直直地回答──

生齐读: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

后来又有谁来劝阻父亲?

生20:

警察走过来: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

要读好这句,也要像读消防队长的话一样,先从他们的职业入手入分析,想想,警察的职责是什么(有个别生马上说:

“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安全。

”)那我们就要读出警察那种“保护”、“关切”之情。

生21(女):

(神态大方镇定,语速适中,深有同情感地读出这句话)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

嗯,这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女警!

(众生掩嘴笑,举手者众。

生22(男):

(语气故作深沉,语速放慢)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

嗯,这是一位工作多年的稳重男警!

(众生点头赞许。

师:

消防队长来劝阻父亲停止挖掘,警察也来劝阻了,可是父亲仍然眼睛直直地回答──

生齐读: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引读:

好几个小时过去了,父亲仍在坚持挖掘儿子,不听任何人的劝阻,人们只好──

生齐读: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师:

你们读“摇头叹息”的时候读出了人们的无可奈何,读出了语言的温度,真棒!

人们对父亲的行为摇头叹息,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齐读:

(坚定地)儿子在等着我!

三、品读13至23自然段,交流感悟,感受阿曼达的坚定、乐观。

师:

父亲是如此地坚守承诺、拼死救子,儿子同样也坚信承诺,等待父亲的救援,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

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生23“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或者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生24:

儿子不单只信任自己的父亲,还很乐观,这种乐观感染了周围的同学。

生25:

才七岁的儿子在废墟底下能够这么镇定,叫人佩服!

师:

说得好,儿子坚信承诺,而且学到了父亲的坚定乐观,并能感染周围的同学,让他们保持求生的意志,真让人佩服!

还有哪个画面感动你呢?

生26: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儿子坚信父亲的承诺,感受到他们的父子情深。

生27: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儿子临危不乱,还能舍己为人。

生活28:

别的小孩被关在黑房子里都很害怕了,但这个七岁的孩子在被埋了36个小时之后,在父亲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没有伸手让父亲抱起自己,反而让别的同学先出去,他的舍己为人精神值得我学习!

师引读:

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父亲坚守承诺、拼死救子,儿子坚信承诺、乐观坚定、舍己为人,让我们用优美的朗读祝福他们,赞美他们吧。

齐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静观当前小语课堂,新形势下又衍生出新“症状”——“虚,语文训练不落实;闹,学生思考没时间;杂,‘编外’内容占空间;散,支离破碎乱肢解……”可以这么说:

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现代,有效与无效间徘徊,“高耗低效”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现代中优化融合、和谐共生,从无效走向有效  

   

(一)习惯、基础——在重锤敲打中训练养成。

  

   识字、写字、组词、了解词意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石。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注意了有意识地进行识字、写字、组词、了解词意的训导,但缺少必要的练习,语文教学始终在有效与无效之间徘徊。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局面呢下面正反两个案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只训不练,过眼烟云  

  案例一:

《窗前的气球》(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  

  师:

下面我们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生字:

户、亚、角、病、床……)  

  师:

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生字大家想一想怎么记住这些生字你能记住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记  

  生:

我能记住“病”,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疒”字头,里边放个丙,合起来就是“病”。

  

  师:

真聪明,那这个字怎么写才漂亮呢  

  (多媒体演示“病”字书写的注意点)  

  师:

记住了病字的字形结构,我们用“病”字组词。

  

  (学生组了“病了、病房、传染病”)  

  师:

知道什么叫“传染病”吗  

  生:

知道,“传染病”就是会传染人的病。

  

  生:

“传染病”就是会把病菌传给别人。

  

  师:

对,“传染病”就是会把病菌传染给别人的病。

下面谁说说你还记住了哪个字  ……   

  2、既训且练,打下烙印  

  案例二:

《窗前的气球》  

  以上步骤同前例  

  生:

我能记住“病”,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疒”字头,里边放个丙,合起来就是“病”。

  

  师:

真聪明,那这个字怎么写才漂亮呢请小朋友们认真听、仔细看(老师边讲解边板书示范)一点在中间,一横短短的,一撇长长的,一点头朝下,一提向上方,里面是个甲乙丙丁的“丙”。

请大家拿出笔在田字格里临写一个。

  

  (选取典型,师生品评、矫正,然后要求学生再临二个。

)  

  师:

刚才小朋友们“病”字写得真不错!

你们能给“病”字找个新朋友,组个词语吗  

  生:

病床、生病、病人、看病、病菌。

  

  师:

你从哪里知道“病菌”这个词的  

  生:

我是在医院里看到“病菌”这个词的。

  

  师:

你真会学习!

医院里也有学问呀!

  

  生:

病房。

  

  师:

“病房”这个词语是我们课文中的,从书中找词语也是一种组词的好方法。

小朋友们从书中还能找到哪些含“病”字的词语呢  

  生:

病了、传染病。

  

  师:

什么叫“传染病”  

  生:

“传染病”就是你得了感冒,我们和你在一起也会得感冒。

  

  生:

就是说别人得了这种病,你去看他,也可能会得这种病。

(大屏幕出示句子。

)  

  生:

(齐读)他得的是传染病,医院规定,谁也不准来看他,他也不能到病房外面去。

  

  师:

谁也不能来看他,妈妈能不能来看他  

  生:

不能。

  

  师:

妈妈都不能来看他,他不能到病房外面去,不能看风景,不能上学。

得了传染病他还不能干什么呀  

  生:

不能和小朋友玩游戏,不能到公园去玩。

  

  生:

还不能动手,因为他的手上吊着针水呢。

  

  师:

这么多开心的事他都不能做,就是因为他得了——  

  生:

(齐)传染病。

  

  启示:

巧引妙导,扎实有效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认认真真地过好识字、写字、读书关。

要把识字、写字这一重点学习任务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字音读准,把字的笔画写正确,把字的结构写漂亮,要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习得语文基本技能。

对“病”字的写字练习,案例一中教者仅仅满足于媒体演示,至于学生会不会写,写得好不好,全然不顾,恰如“君子动口不动手”。

案例二中教师诱人的板演,相机的指导,师生在“君子动口又动手”中模仿、品评、矫正、练习,仅仅多给了学生一些时间,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识字教学,我们说虽然语文教材中进行了系统安排,但有关识字与写字这一“双基”训练,绝不仅限于书本的学习,教师对源自生活中的识字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组词,案例一中的教师就组词而组词,局限于课本。

案例二中的教师在教学“病”这个生字时,不囿于书本,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组出了“病床”、“病人”、“生病”、“看病”、“病菌”等词语。

  

  在解读“传染病”这个词语时,案例一中的教师就词解词,止于定义。

案例二中,教师再一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话中,学生自然地把科利亚的生活世界与自己的生活世界链接起来,延伸开去,说着科利亚的传染病,想着科利亚的生活——“不能玩游戏”、“不能到公园玩”、“不能动手”……也许孩子们还说不清传染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但是在他们的脑海中对传染病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它会给人带来那么多的“不能”,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解读足够了。

  

  我们说,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语文素养,甚至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发展。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扎实的语文功底从何而来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在“训”中引导,在“练”中落实。

叶圣陶老先生曾深刻地指出:

“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

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

”然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新课改的课堂中却惧于“练”,怕“练”花费时间,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之嫌。

殊不知习惯的形成,基础的奠定非一日之功,非动动口就行,它需经重锤敲打,扎实训练。

因此,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只有脚踏实地,有效训练,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得更宽、更广,才能使语文学习更实在、更有效,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另外,习惯的形成,基础的奠定非一朝一夕之功,非随口说说即行,需经重锤敲打才能使学生做到身边的工具书随时翻翻,手中的笔记随手记记,心中的疑问处处画画……才能使学生方方正正写好字,切切实实读好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分析

作者:

 黄青密 (小学语文  广西崇左市小学语文十五班 )  评论数/浏览数:

1/3409  发表日期:

2012-12-1921:

34:

03

| 优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有效教学的有关概念、相关因素和基本理念,二教学有效的关键之一: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裁剪,三、教学有效的关键之二:

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和正确表述,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例谈。

  

  

一、有效教学的有关概念、相关因素和基本理念  

   1、什么叫有效教学  

   规范地说: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

它是一种能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的教学活动。

  

   它主要从三种视角界定了有效教学:

  

一是从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看质量的高低。

我认为是:

要考虑老师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是否恰当是否细化、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不玄乎、教师自己是否非常明确而清晰上完课老师觉得目标是否实现,实现了多少  

二是从学生所得的角度看效果的有效性。

学生在学业上是否有所获,有提高,有进步。

表现在:

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所以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学生学的效果和教师教之间又是怎样联系的我们认为: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与“学得怎么样”,是和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设定及实现的程度紧密联系的。

  

三是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

简单地说同样的教学时间看你的质量如何  

   2、课堂教学的参与要素:

  

   从对象来看,要素有:

小学生、教师与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教师是有效教学的最核心、最可变、也最应该改变的要素。

  

   从过程来看,要素有:

有效的课前准备即有效备课、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有效地练习设计及反馈,这四个环节中,有效备课时前提。

在有效备课中,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有效课堂的核心和灵魂;深刻的教材解读是有效课堂的物质依托;充分的教学预案是有效课堂的蓝本。

  

   从结果看,要素有:

效果、效率和效益。

我们不去细分概念,我们关注这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的矛盾:

学生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不一定真正学会了;学生充分体验,时间却又不允许;达到同样的知识目标,取得一样的教学效果不一定非得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传统的接受学习似乎更有效。

这里面存在一种价值取向。

从这个角度看,这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效果,更侧重于感性、过程;效率,更侧重于理性、结果;效益,这是一种综合考量。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寻找三者之间的平衡,而不能孤立地、机械地去看每一项。

既要看效果,又要看效率,更要看效益。

有效就是要追求这三点的平衡。

  

   3、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

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

如作业和试卷的设计,要能检测出这一节课、这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所得和学习效果,教与测要紧密结合。

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

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当然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适当的强调可测性和量化是必要的。

  

通过对有效教学的概念、相关因素和基本理念的学习,希望老师们对有效教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厘清概念,才便于有效实施。

   

  

二、教学有效的关键之一:

教材解读和裁剪  

   这个环节,我实际上是讲备课,只不过不是仅仅讲教案预设。

教师的备课十分重要,可是说难听一点,不备课也可以上课的;花了整整二十个小时备课,上课是要好一些,但肯定好不了20倍,甚至好不了一倍。

这就要考量一个老师的责任了。

  

   从教师有效备课来看,分教材的解读和裁剪、教学目标的确立、科学的教学预设三部分。

在教学实际中,老师更重视教学预设,就是写教案、写教学过程,而往往忽视前两项工作。

因此,教什么、达到什么目标不十分清晰,怎么教、教的效果如何,也将大打折扣。

我是这样认识这三者关系的:

教材的解读和裁剪是有效备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表述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引领,科学的教学预设是有效教学的蓝本。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材的解读和裁剪是探寻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也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    

   教材的解读和裁剪要做到:

教什么要清清楚楚(钻研教材的要求);在什么起点上教要清清楚楚(摸清学情备学生);教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教学目标及达成度);为什么这样教要清清楚楚(科学的教学理念);怎样教要清清楚楚(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得怎样也要清清楚楚(有效的可测的教学效果)。

——江洪春《钻研吃透教材 考量教师的责任和功底》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什么,指教学的内容。

教什么是方向问题,怎么教是技巧问题。

如果教学方向出了偏差,就会南辕北辙,再好的教学设计和方法都会失去意义。

  

   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内容观的体现。

——应该说,“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其实并不能划上“恒等号”,因为“教材内容”往往必须经过适当删削与剪裁之后方能变为“教学内容”。

否则,教学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如果教师贪多求全,企图把众多内容“最大化”地交给学生,那常常会令教学的“预算”无法变成“决算”,岂不让人“一声叹息”  

(二)开发教学内容的基本方法:

  

1、对文本特征的研究与判断。

事实上,上乘的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在充分保证对教材内容全盘兼顾的前提下适度彰显自身的“个性”,以便“集中火力”地发挥其“例子”功能,真正做到因“课”制宜。

如果课文音韵铿锵,则朗读训练当加大份量;如果课文结构精巧,则谋篇布局需有效提示;如果课文词句华美,则品味咀嚼要不惜余力,如果课文意境深邃,则研磨揣测应做深做透。

  

   2、对学生需要的研究与判断。

  

   3、对教材编者意图的研究与判断。

  

   (三)怎样体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准确把握教学基点,确保教学内容不缺位、不越位(课标和学情)  

   要认真研读课标,做到心中有课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教到怎样的程度。

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总目标。

    

   还要准确把握学情,树立心中有学生的教材观。

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相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    

   (3)哪些知识是学生未知的、难知的,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趣和关注点    

   2、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标,保证教学内容不错位(这一点不作具体阐述)  

   3、深入钻研教材,恰当安排教学内容(重点讲)  

   教材文本是发展学生素养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师要重视研读文本,挖掘文本资源。

准确解读文本是底线,最好能深刻解读文本,最高境界是能独立、独到地解读文本。

  

   为什么要细读文本文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有时候,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全面。

这就需要教师去阅读大量的与文本有关的文章,帮助自己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人文内涵,思想意识等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情况、自然情况,提高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这其实是把自己原来的“一桶水”变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江”。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修养,才能使解读由错误到准确,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由平面到立体。

(“写什么”和“为什么写”   这是一般读者的身份)  

在深入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多考虑这篇文本为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哪些可供开发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化,何谓“教教材”教课文讲了什么;何谓“用教材教”通过课文教语文的知识能力等。

  

怎样细读文本除要全身心地跟文本接触,潜心钻研,独立思考。

教师还必须学会从多角度读懂课文,读懂教材。

作为一般读者来读,只要明白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深入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