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学整理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7416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寄生虫学整理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医学寄生虫学整理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医学寄生虫学整理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医学寄生虫学整理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医学寄生虫学整理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寄生虫学整理重点.docx

《医学寄生虫学整理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寄生虫学整理重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寄生虫学整理重点.docx

医学寄生虫学整理重点

医学寄生虫学

总论

一.定义: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

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

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二.主要概念

共生:

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片利共生(共栖):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寄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寄生虫:

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宿主:

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终宿主:

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

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储存宿主):

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转续宿主:

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生活史:

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感染阶段:

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带虫者:

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三.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A.掠夺营养B.机械性损伤

C.毒性反应D.超敏反应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1.先天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

1)非消除性免疫:

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2)消除性免疫

四.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自然,生物,社会。

(三)寄生虫的流行特点:

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四)寄生虫病的特点:

1.异位寄生

2.幼虫移行症:

幼内脏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

3.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

(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第一篇医学蠕虫学

第一章线虫

 

似蚓蛔线虫,蛔虫

一.形态

1.成虫:

长圆柱形,形似蚯蚓,体表有横纹和侧索,口孔周围有三唇瓣,品字形

雌虫:

较大,长20-35cm,尾直,生殖系统双管型

雄虫:

较小,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生殖系统单管型。

有交合刺。

2.虫卵:

受精卵:

宽椭圆形,棕黄色,卵壳厚,受精膜-壳质层-蛔苷层。

外被波浪状的蛋白质膜,卵壳内有一个椭圆形的卵细胞。

未受精卵:

长椭圆形,卵壳蛋白质膜较薄,卵壳内含大小不等的卵黄颗粒,也称屈光颗粒。

感染期虫卵:

受精卵细胞不断分裂而形成幼虫盘曲在壳内

二、生活史

土源性线虫

成虫→虫卵(三周,第一次蜕皮)→感染性虫卵(食入,小肠内)→幼虫→(小肠粘膜-小肠壁静脉或淋巴管→肝→右心→肺(此前2,3次蜕皮)→气管→咽喉→胃→小肠内第四次蜕皮)成虫

寄生部位:

人小肠

感染阶段:

感染性虫卵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三、致病

幼虫:

蛔虫性肺炎,畏寒,发热,哮喘,咳嗽,严重者咯血。

成虫:

掠夺营养;损伤肠粘膜,并发症(蛔虫有钻孔性,胆道蛔虫病,肠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

四、实验诊断

1、直接涂片法:

检出率一张80%,三张95%,沉淀法,饱和食盐水浮聚法

2、试验驱虫法

五、流行因素:

1、生活史简单,产卵量大

2、虫卵抵抗力强

六、防治原则:

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加强预防工作

2、加强粪便管理

3、普查普治,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一、形态

1、成虫:

A、虫体细长,10mm

雌虫:

尾端呈圆锥状

雄虫:

尾端膨大成交合伞

B、头部具头腺,可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胆碱酯酶,咽腺,乙酰胆碱酯酶,蛋白酶,胶原酶。

排泄腺,蛋白酶

C、口囊发达:

十二指肠钩虫:

两对钩齿

美洲钩虫:

一对板齿

2、虫卵:

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刚排出虫体的的虫卵内含2—8细胞,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间隙。

二、生活史

成虫→虫卵→杆状蚴(24h内第一期杆装蚴,48h内蜕皮,第二期杆状蚴)→丝状蚴(感染期蚴)→真皮的血管、淋巴管→右心→肺→气管→咽喉部→胃→小肠→成虫

寄生部位:

小肠

感染阶段:

丝状蚴

感染方式:

丝状蚴从皮肤钻入人体

三、致病

1、幼虫:

钩蚴性皮炎,充血斑点或丘疹

呼吸道症状:

肺部炎症阵发性咳嗽,血痰

3、成虫:

⑴贫血:

成虫吸血,且边吸边排

分泌抗凝素,是伤口血流不止

不断更换吸血部位,是新旧伤口同时流血

铁和蛋白质供应不足造血障碍

十二指肠钩虫:

0.25ml/天美洲钩虫:

0.05ml/天

⑵消化道症状,腹泻,粘液状或水样,婴儿钩虫病急性便血性腹泻,黑色或柏油色

⑶异嗜症,服用铁剂后消失

四、实验诊断1、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漂浮法

3、钩蚴培养法

五、流行:

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广泛,黄淮河以南

因素:

有传染源存在;病人粪便污染土壤;人与土壤接触第三节

 

毛首鞭形线虫

一.形态

成虫:

前细后粗,形似马鞭,雌虫尾端钝圆,雄虫尾端向腹壁呈环状卷曲,有交合刺。

虫卵:

成纺锤形,两端突起。

二,生活史

土源性线虫

人盲肠---卵---三周,感染期卵---小肠内,幼虫---侵入肠粘膜,发育---十天后,移行至盲肠---前端插入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组织-----成虫

三,致病

一般为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刺激。

肠壁局部粘膜出血,水肿,增生。

轻者一般无症状,重者可致慢性失血。

大便隠血,或鲜血。

四,诊断

粪便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离心集沉淀法

五,防治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蛲虫(蠕形住肠线虫)

形态

1、成虫:

细小,乳白色,有咽球管和头翼,唇瓣

雌性:

8-13cm,尾端长而尖细

雄性:

2-5cm,尾端向腹面曲

2、虫卵:

无色透明,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平,一侧凸,卵内有一卷曲幼虫

二、生活史:

雌虫从肛门爬出,产卵---六小时,蜕皮一次,感染期卵----吞食,小肠孵化,蜕皮,移行---结肠内蜕皮一次,成虫

寄生部位:

回盲部

感染阶段:

感染性虫卵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成虫寿命:

2-4周

三致病:

肛周及会阴皮肤瘙痒、炎症

异位寄生及损害

四.实验诊断:

1.查虫卵清晨便前

肛周拭子法:

透明胶纸法和棉签拭子法

2、查成虫:

宿主入睡后2-3小时

五.流行:

分布于世界各地,感染率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

因素:

1.传染源:

病人与带虫者

2.生活史简单

3.感染方式简单,机会多

自体感染:

肛门——手——口

间接感染

4.虫卵抵抗力强

丝虫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一、形态

1.成虫:

丝线状,乳白色

雌性:

58.5-105×0.2-0.3mm,尾端略向腹面弯曲

雄性:

28.2-42×0.1-0.15mm,尾端向腹面弯曲2-3圈

2.微丝蚴:

卵胎生幼虫,状如小蛇,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内有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二、生活史幼虫:

蚊体内成虫:

人体内

成虫交配→微丝蚴→进入蚊胃→腊肠期幼虫(蚊子胸肌)→丝状蚴(出胸肌,进蚊下唇)→蚊叮咬,侵入淋巴管→成虫

1成虫寄生部位:

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

浅表淋巴系统,主要寄生于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等深处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

上下肢浅表淋巴系统。

2.终宿主:

中间宿主:

班氏丝虫: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

马来丝虫: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东乡伊文

3.感染阶段:

丝状蚴

4.感染方式:

蚊虫叮咬

5.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丝虫患者体内的微丝蚴,一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间出现在外周血中,这种微丝蚴在外周血中表现为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

班氏丝虫22—2马来丝虫20--4

三.致病:

主要为成虫对淋巴系统的损害

1.急性炎症和过敏炎症期

急性淋巴结炎、

淋巴管炎(特征为逆向性,皮下有一条呈离心性发展的红线,俗称流火,常发生于下肢)、

丹毒样皮炎(弥漫性红肿,压痛灼热感)

班氏丝虫:

急性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

2.慢性阻塞期

A.象皮肿:

丝虫晚期,由于从淋巴管破溃流出含高蛋白质的淋巴液聚集在皮下,造成局部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增生,象皮肿的产生造成局部血流不畅,皮肤汗腺毛囊功能消失,易发感染,引起急性炎症或慢性溃烂。

B.乳糜尿:

有班氏丝虫造成,阻塞发生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使腰干淋巴压力增高,导致小肠收集的乳糜液经侧枝流入淋巴管冰晶肾乳头粘膜破损处流入肾盂,混于尿中排出。

睾丸鞘膜积液:

班氏丝虫所致。

四.实验诊断

血液检查:

厚血膜法,鲜血片法,必要时可用海群生白天诱出法检测

采血时间:

晚上9时至次日清晨2时

免疫学检测

五.流行

1.流行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班氏丝虫:

世界性分布,以亚洲较为严重

马来丝虫:

仅限于亚洲

2.传播媒介:

班氏丝虫:

库蚊

马来丝虫:

按蚊

五.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首选药物:

海群生

2.灭蚊防蚊

旋毛虫线虫(旋毛虫)

一,形态

成虫:

白色线状,个体微小

囊胞幼虫:

寄生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内的幼虫

二.生活史

含活幼虫的肉类及其制品----十二指肠液作用,幼虫自囊包逸出----钻入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的肠粘膜内-----24h后返回肠腔,四次蜕皮-----成虫

受孕雌虫迁移到肠壁深部或肠系膜淋巴结处,产卵,多数侵入附近淋巴结或小静脉,到达各处,只有侵入到横纹肌里的才可以继续发育,虫卵引发炎症反应,纤维性囊包产生。

感染期:

囊包

寄生部位: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粘膜处

三.致病

侵入期:

幼虫在小肠内脱囊病在肠粘膜内发育为成虫的过程,腹泻,无里急后重,胃肠不适

幼虫移行期:

新生蚴与其分泌的毒素侵入横纹肌引起血管炎和肌炎的过程,肌肉疼痛。

炎症

囊包形成期:

肌肉疼痛

四.诊断

肌肉活检

免疫学检测

五,防治

把口关

阿苯达唑

 

结膜吸允线虫

动物源性寄生虫,常寄生于犬猫等眼部,偶寄生于人眼,引起结膜吸允线虫病。

一.形态

成虫细长,体表有微细环纹,雄虫有交合刺

二.生活史

成虫(结膜囊,泪管)----初产蚴---冈田绕眼果蝇舔食----2次蜕皮成感染期幼虫,移行至口器-----舔食其他宿主-----两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三.致病

早期无症状,后期有眼部异物感,痒感,流泪,畏光,分泌物增多等。

严重者视力下降

四.诊断

眼部不适四十天以上,可取眼内眦分泌物,加一滴生理盐水压片镜检,查初产蚴。

还可翻眼皮,暴露上下结膜囊腔,查成虫。

纱布热敷,促虫出。

五.治疗

取出成虫即可,虫体较多,多次治疗。

 

第二章吸虫

一、形态特点:

1.多数体形为叶片状或长舌状(吸血虫除外)背腹扁平

2.具口、腹吸盘,

3.多数雌雄同体(吸血虫除外)

4.生殖系统发达

5.虫卵多有卵盖(血吸虫除外)

二、生活史特点:

1.吸虫的生活史复杂,幼虫阶段进行无性生殖与有性繁殖交替,既世代交替2.生活史发育过程中需要1—2个中间宿主

3.生活史均需经过水域环境发育,首选中间宿主为淡水螺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

一、形态:

1.成虫:

a.体形狭长,背腹扁平,似葵花籽仁

b.具口、腹吸盘,几乎等大

c.雌雄同体:

两个分支状的睾丸,子宫管状,弯曲

2.虫卵:

寄生人体的最小寄生虫卵,黄褐色,前窄后宽,前端有明显卵盖,具肩峰,小疣,卵内含毛蚴

二、生活史

成虫→卵→豆,沼,涵螺吞食(毛蚴→胞蚴→雷蚴→尾蚴)→侵入淡水鱼组织发育为囊蚴→终宿主吞食,在十二指肠内破囊成蚴虫---逆胆汁,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

寄生部位:

人或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

终宿主:

人或哺乳动物

保虫宿主:

猫狗猪

第一中间宿主:

豆,沼,涵螺

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鱼

感染阶段:

囊蚴

感染方式:

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

三、致病:

阻塞性黄疸;胆管炎、胆囊炎;消化功能紊乱;

肝硬化;胆石症

临床症状:

肝大,多为左叶,质软,有轻度压痛感,黄疸.

四.实验诊断:

a.粪检虫卵:

涂片法,沉淀集卵法

b.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五.流行:

主要流行在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广东珠江三角洲为世界性高发区,不良饮食习惯为本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

六.防治原则:

治疗药物:

吡喹酮

1.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2.加强粪管,改善养鱼办法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

一.形态

1.成虫:

a.长椭圆形,虫体肥厚,形似姜片,是寄生人体的最大吸虫

b.具口、腹吸盘,口吸盘小

c.雌雄同体,两个分支睾丸,一个分支卵巢.

2.虫卵:

椭圆形,淡黄色,寄生人体最大的寄生虫卵,卵壳薄,卵盖小,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20—40个卵黄细胞

二.生活史

成虫→虫卵→毛蚴→侵入扁卷螺(胞蚴→两代雷蚴→尾蚴)→水生植物表面发育为囊蚴→生食囊蚴在小肠发育成虫

成虫寄生部位:

小肠

终宿主:

人猪

保虫宿主:

中间宿主:

扁卷螺

传播媒介:

水生植物

感染阶段:

囊蚴

感染方式:

吃入生或未熟的含活囊蚴的水生植物

三.致病:

消化道症状;肠梗阻;重度感染

四.实验诊断

1.粪检虫卵:

a.直接涂片法:

连检三张检查率90%

b.粪便浓集法

2.由粪便或呕吐物查成虫

五.流行:

流行于亚洲,主要与当地种植可供生食的水生植物有关,还有饮用水

六.防治原则:

1.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或猪的粪便污染水源

2.关键在于不生食水生植物,提倡用熟饲料喂猪

3.治疗病人,常用药物是吡喹酮和槟榔

 

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一.形态

1.成虫:

圆柱形,具口、腹吸盘,雌雄异体

雌虫:

较细长,20mm,暗褐色,常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成合抱状态

雄虫:

较粗短,16mm,乳白色,腹吸盘后两侧体壁向腹面卷曲成抱雌沟,睾丸有七个,呈串珠状.

2.虫卵:

椭圆形,淡黄色,无卵盖,卵壳薄,卵壳一侧有一小棘,壳表面常附有宿主坏死组织残留物,卵内含一毛蚴

3.毛蚴:

梨形,有一顶突,一顶腺两个侧腺,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中性粘多糖,蛋白质,酶)毛蚴未孵出之前可通过卵壳的微通道释放.

4.尾蚴:

叉尾型,有一头腺复吸盘周围有五对鉆腺,为其感染期.

二.生活史

成虫→虫卵(肠系膜下层静脉末梢内产生,一部分随粪便排出)→毛蚴(水中,做直线运动,感染钉螺)→钉螺体内(两代胞蚴→尾蚴)→童虫(尾蚴钻入人体内,进入血管淋巴管,随血流进入右心到肺,再由左心进入大循环,到达肠系膜动脉的童虫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肝门静脉,性器官初步发育)→成虫(雌雄合抱,移行到肠系膜下静脉及直肠静脉寄居,交配,繁殖.)

1.终宿主:

保虫宿主:

中间宿主:

钉螺

2.感染阶段:

尾蚴

3.感染方式:

人与疫水接触:

人喝入含尾蚴的生水

4.虫卵的去路:

a.一部分虫卵穿过肠壁进入肠腔,由于SEA可引起虫卵周围组织和血管壁发炎坏死,在血流的压力,肠蠕动和腹内压增加,虫卵随破溃的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

b.一部分虫卵随血流回肝,在肝脏沉着,死亡钙化

c.一部分虫卵在肠壁沉积钙化死亡

三.致病:

1.尾蚴性皮炎:

仅见于重复感染者,出现瘙痒性丘疹。

2.童虫:

肺部炎症,一过性的血管炎,局部细胞浸润,点状出血

3.成虫:

静脉内膜炎,静脉周围炎

4.虫卵:

a.急性血吸虫病:

虫卵周围形成嗜酸性小脓肿,肉芽肿液化。

b.慢性吸血虫病:

肝脏及结肠壁纤维化

c.晚期血吸虫病:

三大症状:

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

5.异位寄生:

肺,脑部

四.实验诊断:

1.粪检虫卵:

直接涂片法(粘液脓血便);沉淀集卵法

2.检幼虫:

毛蚴孵化法

3.直肠镜组织检查

4.免疫学诊断

五.流行:

流行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

因素:

a.粪中血吸虫卵污染水源

b.水中有钉螺存在

c.人与疫水接触

六.防治原则:

治疗药物:

吡喹酮

普查普治;消灭钉螺;加强粪管;个人防护

卫氏并殖吸虫

一.形态

成虫:

虫体肥厚,背侧稍隆起,腹面扁平。

半粒花生米,两个睾丸分枝状。

虫卵:

金黄色,椭圆形,卵盖大常倾斜,卵未分裂时常位于中央,周围优势与各卵黄细胞。

二.生活史

虫卵经气管或粪便排出----水中孵出毛蚴----侵入川卷螺,发育成尾蚴----被溪蟹,蛤蛄吞食,

发育成囊蚴----破囊,移行至肺

三.

 

绦虫

形态特点:

1.体扁平,带状,分节a.头颈节b.链体:

2.生殖系统发达,雌雄同体

3.无消化系统

分类:

圆叶目:

头节呈球形,有顶突,周围有小钩。

假叶目:

头节一般呈梭形,背腹侧面向内陷形成两条纵行的沟槽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猪肉绦虫,有钩绦虫)

一.形态

1.成虫:

乳白色,带状分节,长2—4m,有节片700—1000个

头节:

圆球形,直径1mm,有四个吸盘,有顶突,顶突上有小沟

颈节:

窄而短,长约5—10mm,宽0.5mm,有生发作用

链体:

幼节:

短而宽,内部生殖器官不明显

成节:

近方形,有成熟的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

孕节:

长形,仅余子宫,子宫分支数每侧为7—13支

2.虫卵:

球形,外具有放射状条纹的棕黄色胚膜,内有六钩蚴

囊尾蚴:

又称囊虫,乳白色半透明囊状物,黄豆粒大小,囊内充满液体,头节卷曲在囊内

二.生活史

孕节脱落----猪食入----小肠内,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淋巴管或血管----随血流进入猪所有组(以肌肉最多)发育为囊尾蚴----人食用米猪肉----囊尾蚴在胆汁作用下头节翻出,附着肠壁发育成虫

1.成虫寄生部位:

小肠

2.终宿主:

人中间宿主:

猪,人

3.感染阶段:

囊尾蚴,虫卵

4.感染方式:

a.吃入生或不熟的含活囊尾蚴的猪肉,感染猪带绦虫病

b.吃入虫卵感染囊虫病

具体方式:

异体感染

体外自体感染:

肛门—手—口

体内自体感染

三.致病

1.成虫引起猪带绦虫病(一般无明显症状)

a.消化道症状

b.神经系统疾病:

头痛,失眠

2.囊尾蚴寄生引起囊虫病

a.皮下及肌肉囊虫病:

皮下结节

b.脑囊虫病:

癫痫,颅内压增高和精神症状是本病三大主要症状

c.眼囊虫病:

视力下降,视网膜剥离,玻璃体混浊

四.实验诊断

1.猪带绦虫病a.粪便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沉淀法

b.确诊:

孕节

2.囊虫病a.手术摘除

b.X线及CT检查

c.免疫学诊断

五.流行:

地方性流行,与饮食习惯有关

六.防治:

1.普查普治:

a.患绦虫病要及时排虫,以免并发囊虫病

b.排虫时注意有无呕吐现象

c.排虫后检查头颈节是否排出以确定疗效

2.加强粪便管理及肉管

3.注意卫生

4.吡喹酮,槟榔南瓜子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牛肉绦虫,无钩绦虫)

一.形态

成虫:

乳白色,长4~8m,体节大而肥厚,有节片1000-2000

头节:

略呈方形,无顶突及小钩,有四个吸盘

颈部

成节:

孕节:

子宫每侧分支15-30之,整齐

虫卵:

球形,外具有放射状条纹的棕黄色胚膜,内有六钩蚴

囊尾蚴:

又称囊虫,乳白色半透明囊状物,黄豆粒大小,囊内充满液体,头节卷曲在囊内

活史

孕节脱落,主动从肛门逸出----牛食入----六钩蚴----囊尾蚴-----人食入----成虫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终宿主:

人中间宿主:

感染阶段:

囊尾蚴

感染方式:

生食或半生食带有囊尾蚴

三.致病

一般为胃肠不适

人对牛囊尾蚴的六钩蚴具有自然免疫力

四.诊断

透明胶纸法,肛门拭子法,饱和盐水浮聚法

五.治疗

吡喹酮,阿苯达唑

曼氏迭宫绦虫(孟氏裂头绦虫)

一.形态

成虫:

长60—100cm,头节细长,呈指状。

其背,腹面各有一条纵行沟槽。

节片1000左右。

二.生活史

终宿主:

主要是猫和犬,虎豹等食肉动物,人

第一中间宿主:

剑水蚤

第二中间宿主:

蛙,人

转续宿主:

蛇,鸟,猪,人

成虫----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

寄生部位:

小肠

感染方式:

人食入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或食用含有裂头蚴的蛙,鸟,蛇,猪等,原尾蚴发育成裂头蚴,裂头蚴发育成成虫或继续在组织内移行。

三.致病

偶见发育成成虫,成虫造成的破坏较小,一般无现象,或肠胃不适。

裂头蚴保持幼虫状态在组织器官内移行,造成裂头蚴病。

1.眼裂头蚴病:

蛙肉,蛇肉敷贴眼部或用蛇胆汁喷眼所致,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疼,有奇痒感和虫爬感。

红肿的眼睑或充血的结膜下有可触及,游走性,硬度不等,直径一厘米的肿块或条索状物,破损裂头蚴可自行游出。

2.皮下裂头蚴病:

四肢躯干浅表处,游走性皮下结节大小不一,局部瘙痒,虫爬感。

3.口腔颌面裂头蚴病:

口腔黏膜或颊部皮下出现硬块,红痒虫爬感,有小白虫逸出史。

多用蛙肉等治疗腮腺炎。

4.脑裂头蚴病:

阵发性头疼,癫痫发作,严重时昏迷,喷射状呕吐,视力模糊,间歇性口角抽搐,肢体麻木,抽搐,甚至瘫痪。

5.内脏裂头蚴病

四.诊断

粪检虫卵,患处查出裂头蚴

询问病史

五.流行

1.局部敷贴生蛙肉,鲜蛇皮

2.生食或半生食蛙,蝌蚪,蛇肉,鸡肉猪肉

3.误食剑水蚤

六.治疗

手术摘除

吡喹酮

微小膜壳绦虫(短膜壳绦虫)

一.形态

小型圆叶目绦虫,5—80mm头节呈球形,四吸盘,一顶突。

二.生活史

1.不需中间宿主2.需要中间宿主

成虫----卵----六钩蚴----似囊尾蚴----成虫

终宿主:

鼠,人

寄生部位:

小肠

感染方式:

食入,或自身感染

中间宿主:

印鼠客蚤

三.治病与检测

 

一般为机械损伤和分泌物毒性作用。

粪便中检测到虫卵或孕节,生理盐水涂片法,水洗沉淀法浮聚浓集法可提高检出率。

四.治疗

吡喹酮

 

细粒棘球蚴(包生绦虫)

一.形态

成虫:

体型微小,2---7mm除头节颈部外,整个虫体幼节,成节,孕节都只有一节,偶有多节,长大于宽。

头节梨形,有顶突,有顶突腺。

幼虫:

棘球蚴,囊状体,囊外组织包绕,囊壁分为两层,外层角皮层,粉皮状,脆,易碎.内层生发层.内含棘球蚴液,原头蚴,子囊,孙囊.

二.生活史

成虫----虫卵----六钩蚴----棘球蚴----成虫

终宿主:

人和其他肉食动物

寄生部位:

小肠

中间宿主:

牛羊等草食动物

三.致病

棘球蚴病,亦称包虫病,以机械损伤为主

常见寄生部位为肝肺脑

临床表现:

1.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受累部位有压痛感和坠胀感

2.毒性和过敏反应

3.继发性感染及继发性棘球蚴病

四.诊断

病原学诊断较难,一般为手术取出棘球蚴

免疫学诊断:

卡松尼皮内试验,ELISA

禁止穿刺

五.治疗

手术.阿苯达唑

 

医学原虫学

一.形态1.细胞膜

2.细胞质:

外质,内质

3.细胞核:

泡状核,实质核

滋养体:

具有运动,设施和生殖能力的原虫在生活史中泛称为滋养体(能运动阶段)

包囊或卵囊:

许多原虫的滋养体可在一定条件(不利)下分泌外壁,形成不活动的的包囊。

二.生殖

1.无性生殖:

分裂生殖(裂体增殖):

二分裂,多分裂,出芽生殖

2.有性生殖:

配子生殖:

雌雄配子结合产生合子

接合生殖

三.分类:

阿米巴,鞭毛虫,孢子虫,纤毛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一.形态

1.滋养体:

基本生活型,可活动、摄食及增殖

在适宜的温度下活动活泼,内质中常可见被吞噬的红细胞

2.包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