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3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7139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3篇.docx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3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3篇.docx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3篇

《有的人》教学实录

           

师:

同学们,我们上课了。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句英文名言:

“ 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

”大家试着翻译成中文,看看是什么意思呢?

(生兴趣浓厚地讨论)

生⑴:

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

是或者不是是一个问题!

(众笑)

师:

(赞许)按大家学过的英语单词的字面意思来讲,的确是这么回事,不过它真正的含义是:

“活着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

言词虽短,却引发出世人深深的思索:

“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

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

”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这个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

我们先来读读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

(板书课题)

师:

这首诗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我们在初一年级学习《一面》时已给大家作过详细介绍,还组织大家课外阅读鲁迅轶事,这里就不再多说。

请大家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生朗读)找出来的同学谈谈你的答案和理由。

生⑵:

诗中第二节中有一句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从鲁迅先生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变化而来的,作者这样写表明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生⑶:

还有第三节中的“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是一处. 因为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题

辞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

46

师:

你们是从哪里找到这些资料的?

生⑶:

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有嘛!

师:

你们读书、预习都仔细,也很讲究方法,如果能完整地阅读一下鲁迅先生的《自嘲》诗和散文诗集《野草》全文就更好了。

现在,我们暂且借助注解来理解这两句诗。

“给人民当牛马”倒是挺明白的,“野草”和“地火”究竟有什么样的含义呢?

请大家仔细阅读注解中的引文,联系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环境,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阅读、讨论)

生⑷:

“地火”指的是当时一种被压制的力量,它能够摧毁一切,而且是“无可朽腐的”。

生⑸:

指的就是人民的革命力量。

师:

很有道理,那么鲁迅说“自爱其野草”,愿意等着地火来烧,包含着什么深刻含义呢?

生⑹:

愿意献身于人民的革命力量,为了摧毁旧世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师:

看来,大家找到的两句诗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身上崇高的品格与精神。

谁能够综合起来谈一谈。

(生踊跃发言)

生⑺: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牺牲一切。

师:

既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标题是“纪念鲁迅先生”,而叫“有的人”?

生⑻:

因为诗中写了很多“有的人”。

(生笑)

师:

真的写了很多人吗?

大家听老师把全诗朗读一遍,再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

(师朗读,生看书、思考)

生⑼:

全诗表面写了很多“有的人”,但归纳起来并不多,只有两种人。

师:

哪两种人?

他们与鲁迅先生有什么联系?

生⑽:

一种是象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另一种是不具备鲁迅先生那种精神品格的人。

47

师:

现在大家体会到臧克家给这首诗题名为“有的人”而不是“纪念鲁迅”的用意了吗?

生⑾:

作者不是单纯地纪念鲁迅先生,而是由鲁迅先生推而广之,引发更深的思考。

师:

他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

他是依据什么得出这样的观点的?

请大家认真阅读全诗,并简要讨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⑿:

诗中探讨的是生与死的问题。

诗的第一节说: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

嗯!

我有些糊涂了!

又是死又是活的,究竟是死还是活,这话是什么意思嘛?

生⒀:

这里的两个“死”,两个“活”字意义都不相同。

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着,“死”的意思则是精神已经消亡了;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而“活”的意思是“精神永存”。

师:

经你这么一解释,我明白了:

有的人是虽生实死,行尸走肉;有 的人虽死犹生,精神不朽。

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

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还可以举出典型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生⒁:

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生⒂:

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

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

生⒃:

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

前者如陈希同、王宝森就是例子,后者象孔繁森就是证明。

师:

孔繁森的确虽死犹生、精神永存,他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清正廉洁”,那么,从他身上最突出的精神

出发,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48

生⒄:

自私自利者虽生犹死,大公无私者虽死犹生。

生⒅:

为自己追名逐利者虽生犹死,为人民鞠躬尽瘁者虽死犹生。

师:

太精采了,从同学们的话语可以看到出你们的视野和胸怀。

我们还是回头来看看本诗在这个生与死的问题上的观点是怎样的?

生⒆:

欺压人民者虽生犹死,为人民服务者虽死犹生。

师: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⒆:

第二节中说: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啊!

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前半句写的就是欺压人民的人,后半句写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

师:

照这样来说:

这节诗如果写成:

“有的人/欺压人民;/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观点不是更鲜明,写得不是更好些吗?

(生思索)

生⒇:

原文写得更好。

因为它生动地刻画了两种人的形象,前半句写出这种人骄横无耻,自命不凡的丑态,而后半句则写出了为人民当牛做马的人的谦逊、诚恳。

师:

既然如此,你能把这节诗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吗?

生⒇: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骄横地)“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诚恳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鼓掌)

师:

大家觉得他朗诵得很好,为什么呢?

哪位同学谈谈?

生(21):

他朗读前半句时,使用的语调较高,而且读出了骄横的、不可一世的丑态;而后半句则用低沉的、恳切的语气在读,很符合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师:

很好。

诗歌的朗诵就应该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根据诗的内容特点投入相应的感情。

大家试着读读其他几节诗,看看诗中还说到什么样的人?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

哪位来读一读,谈一谈。

49

生(22):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鄙夷地)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激昂地)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里说的是:

一心想着个人名利的人和愿意为进步牺牲一切的人。

生(23):

有的人/(气愤地),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赞扬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这说的是损人利已的人和牺牲自我、造福他人的人。

师:

读得感情充沛,讲得也正确无误,这首诗就是这样用形象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在纪念鲁迅先生为人民和革命进步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同时,向人们揭示着关于生命的真正含义,的确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说他是好诗,除了形象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外,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呢?

(生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24):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和下场来做对比,更好地阐明深刻的道理。

师:

不错。

不过你刚才说到“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和下场”,能结合原文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生(24):

诗的第二节到第四节写的就是两种人的不同表现,第五节到七节写的就是两种人的不同下场。

师:

分析得很有道理,不过有个词用得很不恰当!

生(25):

不能用“下场”,因为这是个贬义词,而他说的“两种人” 中包括具有鲁迅先生那种精神的人,而诗中对这种人是充满褒奖和赞美的,因此这个词不合适。

师:

既要能适合褒的对象,又要能适合贬的对象,那该用什么样的词好呢?

生(26):

中性词,比如“结局”。

师:

很好。

诗歌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表现与结局进行对比,更好的阐明了无私奉献者虽死犹生、精神永存,欺压人民者虽生

50

犹死、遭人唾弃的哲理。

这样来看,全诗的结构就十分清晰明了了。

能够解说清楚的同学请举手。

生(27):

第一节以议论总领全诗,二到四节、五到七节分别将两种人形象与结局进行对比。

师:

以饱含哲理的议论开头,用形象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来表现抽象的哲理,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

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将这首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的好诗齐声朗读一遍,能背诵那是最妙不过的了。

(生齐声朗诵或背诵)

师:

读完臧克家的这首《有的人》,同学们能告诉我生存的意义与目的应该是什么吗?

生(28):

对人民有所贡献,对社会有所意义。

师:

同学们看过那么多的课外读物,你们能从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的意义的启示吗?

生(2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告诉我们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生命才有意义。

生(30):

保尔柯察金说过: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生(31):

老师,我曾经读过一首诗,不知道能不能说。

师:

但说无妨。

生(31):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师:

你为什么会想到这首诗呢?

生(31):

我觉得他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摆脱束缚,享受自由。

51

师:

既然如此,念出来有什么担心的呢?

顺便问一句,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31):

(不好意思)忘了。

师:

能背诵积累就很了不起了,不过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诗,特别是他所说的“自由”的准确含义,我请你务必下去再认真查阅一下诗的作者及有关情况,好吗?

(生点头)

师:

关于“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

”的话题,今天暂且讨论到这里,大家还有其他的发现,课后尽情交流,并把这些名言辑录在摘抄本上,我们比比看,谁“探讨”得最充分、最深刻。

这是今天的第一个课外作业;另外我们今天还学到了在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

虽然只有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入木三分。

请大家课外查阅这句诗,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有的人》课堂实录 

(一) 

师:

上课。

(师生问好) 

师:

打开书,今天讲《有的人》。

(板书:

有的人)请看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生①:

老师讲过,对作家介绍的了解,应从名、时、地、评、作五方面去掌握。

预习提示讲了名:

即作者臧克家;时:

作者出生于1905年;地:

作者籍贯山东诸城;评:

当代作家、诗人;作:

代表作《臧克家诗选》。

 

师:

很好。

看来你已经掌握了这一规律。

希望同学们以后在了解作家时也要从名、时、地、评、作这五个方面考虑。

 

师:

下面读课文。

读时请大家注意前四节出现了八处“有的人”,读后请你们把诗中前四节的八处“有的人”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一种人、某一类人。

下面按座次朗读课文。

 

生②:

读课文。

(一人读完) 

师:

读得不错!

节奏和语气都很好。

下面准备两分钟,将文中前四节的八处“有的人”改换成具体的某一种人、某一类人。

(众生思考,师巡视)。

 

师:

时间到。

你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生③:

剥削者活着, 

他已经死了; 

革命者死了, 

他还活着。

 

(该生依次将八处“有的人”四处换成了“剥削者”,四处换成了“革命者”。

) 

师:

你首先发言,勇气可嘉。

大家再发言时请注意把诗中的八处“有的人”分别(加重语气)改成某一种人、某一类人。

 

生④:

被人民憎恶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被人民爱戴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

“啊,我多伟大!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师:

很好!

你没有用好人、坏人之类笼统的说法,而是用了“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等说法。

这样不仅表明了是哪一种人,而且揭示了这种人的内心世界。

这样说既具体,又明确,还有深度。

 

生⑤:

 

鱼肉人民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造福人民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反动统治者 

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 

共产党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沽名钓誉之徒,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大公无私之士,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压迫人民的暴君,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廉洁奉公的公仆,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

请大家谈一谈,改得怎么样?

 

生⑥:

他改得有深度。

像“鱼肉人民的人”,“廉洁奉公的公仆”等说法,不但表明了这样的人是什么人,而且表明了他们在干什么和想什么。

 

生⑦:

我认为他改的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和前面的发言不重复,同样的意思,他换了说法。

 

生⑧:

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词汇丰富,语言生动。

像“沽名钓誉之徒”和“大公无私之士”,不但非常简炼,而且句式整齐,两句相对,很有点儿诗的味道。

 

师:

大家谈得很好。

我同意你们的看法。

他改读的课文除了具有深度之外,正如同学们所指出的那样,和别人的说法不重复,这是个很大的优点。

怎样才能和别人的说法不重复呢?

这就是思考问题要有广度,也就是要打开思路。

例如:

他把“被人民憎恶的人”换成了“鱼肉人民的人”这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结果。

只有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才会打开思路,增加思维的广度。

通过刚才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强调了思考问题要注意深度和广度,希望同学们努力这样去做。

 

通过几位同学的改读课文,看来大家对诗中的“有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已经清楚了。

现在请大家研究一下,诗中的八个“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准备一分钟。

 

生⑨:

我认为应分成两类:

一类是对人民有利的人;一类是对人民有害的人。

 

师:

还有吗?

 

生:

(不语、摇头、思考) 

师:

这样分是正确的。

这首诗实际上就写了两种人。

一种是有利于人民的人,一种是有害于人民的人。

(板书:

两种人)请大家研究一下这两种人都有哪几个方面的不同?

 

生10:

我认为这两种人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不同,因为诗中写道: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

对,有的人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生犹死。

由于这两种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具体反映在他们的生死上,为了简便,我们说生死不同。

(板书:

生死)这首诗是纪念鲁迅先生的,他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还有什么不同?

 

生11:

我认为,这两种人的言行不同。

诗中写道:

“有的人骑在人们的头上‘呵,我多伟大’”,而“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

很好。

记得鲁迅先生有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诗正是先生自身的光辉写照。

谁知道?

 

生12:

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

对。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行”。

骑在人民的头上“啊,我多伟大”,这是什么呢?

 

生齐:

言和行。

 

师:

那我们就说言行不同。

(板书:

言行) 

生13:

还有思想不同。

诗中说: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师:

也对。

不过说思想不同是否范围大了一些,谁能换一种更具体准确的说法。

 

生14:

目的不同。

 

生15:

所求不同。

 

生16:

觉悟不同。

 

生17:

追求不同。

 

师:

大家谈了五种看法:

“思想不同,觉悟不同,目的不同,所求不同,追求不同。

”我们怎样从这五种看法中,筛选出一种最准确,最恰当的说法呢?

现在我们采用第一种做法:

“排除法”。

就是把含义范围过大的、笼统的说法去掉。

大家看看哪个说法应该去掉?

 

生18:

“思想不同”范围大。

这是刚才您说的。

 

(众生笑) 

生19:

我认为“觉悟不同”和“思想不同”差不多,范围也大,也应该去掉。

 

师:

对,觉悟,意思是人思想认识上的醒悟,范围也大。

咱们就把“思想不同”和“觉悟不同”去掉。

现在还剩下“目的不同,所求不同,追求不同”这三个说法。

我们采取“合并法”,就是把意思相同的说法合并,只留下一个。

大家看看,这三个说法中,有没有意思相同的?

 

生20:

我认为“所求不同”和“追求不同”意思一样,应该去掉一个。

 

师:

对。

你认为去掉哪个好?

 

生20:

去掉“所求不同”,因为“追求不同”意思更明确,也通俗。

 

师:

说得好!

咱们就把“所求不同”去掉。

现在还剩下“目的不同”和“追求不同”两种说法。

我们再采用“分辨法”。

就是分辨一下“目的”和“追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看看哪个说法更符合诗句的意思。

目的,意思是想要得到的结果。

追求,意思是争取达到某种目的。

大家分辨一下,看看哪个说法准确?

 

(众生思考,片刻。

) 

生21:

我认为“追求不同”准确。

我是从“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这句诗看出来的。

“想‘不朽’”就是争取不朽的意思。

 

师:

完成正确。

这两种人的追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种是争取不朽,想自己千古留名,完全是为个人打算。

另一种人足默默奉献,不图个人名利,非常高尚。

现在剩下了一种最准确的说法,就是“追求不同”。

(板书:

追求)这两种人还有什么不同?

 

生22:

还有作用不同。

诗中说: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 

师:

对,作用不同。

(板书:

作用) 

生23:

我认为还有下场不同。

这首诗的后三节,就是讲的这个问题。

(该生读后三节。

) 

师:

意思对,但从感情色彩上看,用在两种人身上都合适吗?

你能否改一下,换一个适用于这两种人的词语。

 

生23:

结局不同。

 

师:

改得好!

(板书:

结局)这首诗告诉我们,这两种人生死不同,言行不同,追求不同,作用不同,他们的结局也不同。

为了说明这两种人的不同,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呢?

 

生24:

对比。

每一节都是两种人对比。

 

师:

对。

全诗从头到尾,处处对比。

这是本诗的第一个特点。

(板书:

对比)下面大家考虑:

通过前四节的鲜明对比,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两种人,那么能否将后三节去掉呢?

 

生25:

不能去掉。

写后三节是为了前后呼应。

 

师:

对。

那前后是怎样呼应的呢?

 

生26:

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

 

生27:

前四节与后三节是因果关系。

正因为前四节写了这两种人的不同表现,所以才有后面三节这两种人的不同结果,也就是对他们的议论。

 

师:

说得好!

因果关系不能忽视。

谁说说,是怎样议论的呢?

 

生28:

对好人歌颂,对坏人责备。

后三节说:

对人民有益的人,人民把他“记住”“抬举得很高”;对人民有害的人,“人民把他摔垮”。

 

师:

对。

对好人的称赞,对坏人的斥责,这就是议论。

诗中说“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29:

古诗中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想这里是说对人民有益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师:

是这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生命力是无限的。

他们逝世之后,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最后一节“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30:

是说“受人尊敬”。

 

  生31:

是说“受人称赞”。

 

  师:

说得有道理。

抬举,意思是称赞或提拔。

这首诗有了后三节,就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是非观念,使这首诗有了很强的教育意义。

那么,这首诗告诉读者的深刻道理是什么呢?

 

生32:

欺压人民的人,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人民一定把他打倒;为人民服务的人,默默为他人奉献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

 

生33: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师:

对。

这首诗虽然通俗易懂,但说理深刻。

除了通过对比表示肯定与否定以外,还有把两种人不一样的结局,很自然地说了出来,从而达到了评价这两种人的目的。

这是本诗的第二个特点:

叙述中有议论。

(板书:

叙中有议)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叙中有议的写法,歌颂了鲁迅先生以及像先生一样的人。

下面齐读课文,认真体会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和写法。

(师起头:

有的人,一、二——) 

(生齐读) 

师:

读得很好。

可以看出大家对这首诗有了一定的理解。

下面复习一下刚才学过的词语(师出示写有词语的卡片:

抬举)。

 

生34:

称赞或提拔。

 

师:

对。

(铃响)下课。

 

 

《有的人》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

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

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

听录音。

 

  2、师:

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

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设计>设计朗读。

 

  生:

自由朗读。

 

  师:

请同学朗读。

 

  生:

读。

(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

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

很好。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

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教学设计>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

好。

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

讲述。

评点。

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

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 

  鲁迅以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