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7067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docx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docx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及名解

1、

太阳病:

1、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伤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经证之中风表虚证

1、桂枝汤证:

①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③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服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1.药后啜粥2.温覆微汗3.见效药停4.不效继进5.药后禁忌

2、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麻黄、葛根加桂枝汤)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中风兼肺气不利):

①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厚朴、杏子加桂枝汤)。

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而致阳虚漏汗):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附子一枚加桂枝汤)

5、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损伤):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7、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汗后营气不足身痛证):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经证之伤寒表实证

1、麻黄汤证(太阳伤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先煮麻黄,去上沫)

2、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呕吐的证治):

①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4、大青龙汤证(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①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5、小青龙汤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①伤寒兼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太阳病腑证之蓄水证

1、五苓散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2、茯苓甘草汤证(辨水蓄下焦与水婷中焦):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腑证之蓄血证(三证的鉴别)

1、桃核承气汤证(蓄血轻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愈者。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

2、抵挡汤证(蓄血重证):

①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

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

(水蛭、甿虫、桃仁、大黄)

3、抵当丸证(蓄血证病势较缓):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水蛭、甿虫、桃仁、大黄)

太阳病变证

1、变证治则: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辨寒热真假: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3、论重发汗致心肾阳虚耳聋及水寒伤肺致喘证: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

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亦喘。

太阳病变证之证候分类

※热证

1、热证之栀子豉汤类证(热扰胸膈):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栀子、香豉);若少气,栀子甘草豉汤主之(栀子、甘草、香豉);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栀子、生姜、香豉)。

2、热证之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邪热壅肺证):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注意与麻黄汤证、厚朴杏子汤的比较书P63

3、热证之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无汗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

太阳病变证之证候分类

※虚证

※虚证之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而致心悸):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2:

1)

2、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奔豚):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3+2)

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心阳虚欲作奔豚):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甘兰水,先煮茯苓)

※虚证之脾阳虚证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脾虚水停):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重点大题:

注意与茯苓甘草汤、苓桂甘枣汤的比较书P70)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汗后脾虚气滞腹胀):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3、小建中汤(脾阳虚,里虚伤寒而见心悸而烦的证治):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4、桂枝人参汤证(太阳病误下伤脾,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甘草、白术、干姜)

※虚证之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肾阳虚烦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2、真武汤证(肾阳虚水泛):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壀地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虚证之阴阳两虚证:

1、

炙甘草汤证(心阴阳两虚):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清酒)

※结胸证

1.辨结胸证:

问曰:

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

答曰: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2.大陷胸汤证(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则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黄、芒硝、甘遂)

3.大陷胸丸证(水热互结,病位在上):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庢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芒硝、杏仁、葶苈子)

4.

小陷胸汤证(痰热互结,正在心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黄连、半夏、瓜蒌)❤注意比较小结胸病和大结胸病P86

※痞证

1.痞证的成因和病候特点:

脉浮而紧,而后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无形之气痞,痞塞心下):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

3.附子泻心汤证(无形邪热,痞塞心下兼卫阳不固):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寒热错杂痞证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的比较(方药、条文、病机、辩证、主证)

4、旋覆代赭汤证(痰气痞—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后解,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诸主之。

(旋复花、人参、生姜、半夏、甘草、代赭石)

 

※上热下寒证:

1、黄连汤证(上热下寒,升降失调):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二、阳明病:

1.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阳明病脉证:

①问曰:

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3.白虎汤证(阳明无形邪热):

①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4.白虎加人参汤证(邪热炽盛,津气两伤):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人参)

5.❤猪苓汤证(热盛伤阴,水热结于下焦):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阿胶)

6.大小调胃承气汤比较(书P120-127)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7.麻子仁丸证(脾约):

扶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浮濇相搏,大便则硬,其为脾约,麻子仁丸主之。

8.吴茱萸汤证(阳明中寒饮邪上逆证):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9.

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三者的比较。

书P139❤

三、少阳病:

1、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小柴胡汤证(本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3、少阳病病机:

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4、小柴胡汤运用原则: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书p150

5、少阳兼里虚寒证:

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6、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太阳表证):

伤寒六七日,发热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黄芩、人参、半夏、柴胡、桂枝汤)

7、❤大柴胡汤分析P155(少阳枢机不利,阳明腑实热结):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少阳邪气弥漫,烦惊谵语):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四、太阴病:

2、提纲及治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3、太阴主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4、太阴发黄证治: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五、少阴病:

1、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3、四逆汤证(少阴病阴盛阳衰):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

宜四逆汤。

4、通脉四逆汤证(少阴阴盛格阳):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甘草、附子、干姜)

5、❤真武汤证(少阴阳虚水泛):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6、附子汤证(少阴阳虚寒湿身痛):

①少阴病,得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注意与真武汤、麻黄汤的比较P182

7、吴茱萸汤证(少阴阳虚阴盛,浊阴犯胃):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8、桃花汤证(下利便脓血—脾肾阳虚,大肠滑脱):

①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干姜、粳米)

9、❤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和猪苓汤的比较P185-186

六、厥阴病:

1、提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2、乌梅丸证(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苦酒、蜜)

3、当归四逆汤证(血虚寒凝,血行不畅):

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通草、细辛、桂枝、芍药、甘草、大枣)

4、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血虚寒凝兼肝胃沉寒):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吴茱萸、生姜、当归、通草、细辛、桂枝、芍药、甘草、大枣)

5、吴茱萸汤证(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6、白头翁汤证(肝经湿热,下迫大肠):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7、❤厥逆的病机与证候特点: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