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699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这一单元是文言文单元。

所选的五篇诗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记叙性的文章有: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诗歌有选自〈诗经〉中的〈关雎〉、〈蒹葭〉。

重点在于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基本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记诵课文。

难点是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最后一单元的文言诗文了,具有总结性意义。

所以,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并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朗读与翻译基本能自主解决。

但对于文言文的“炼字炼句”处的品析以及由此对作者想表达的主旨及其文化意义的体悟还需继续加强练习。

设计理念:

最近在研习王荣生教授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一体四面,指引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载道,而这往往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本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想通过文章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的分析与品味来体悟曹刿的那种为国家为民族挺身而出的勇气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那种责任感,当然还有他的作战智慧以及曹刿和鲁庄公共有的民本思想。

进而感受《左传》以及先秦文化的魅力所在。

使孩子们能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教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知晓文意,感知文章内容。

2.通过品析重点词句感知人物,体悟情怀,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

1、2

教学难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近网络上流传的这篇文章(课前下发的材料)引起了民众的气愤、反思。

那么大家看过之后,作何感想呢?

(生谈感想)也许大家觉得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也许大家在心底质问,怎么就没有人“挺身而出”呢?

我知道大家的心情难以平静下来。

那么,今天我们要追溯到公元前,去看看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民族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们要拾回民族的自信和尊严。

(设计意图:

网络上有一篇谈论南京大屠杀中中国人没有“挺身而出”而造成的悲剧和作者对民族的失望。

这篇文章引发了网友们的气愤和反思。

同样也能引发学生们强烈的感情共鸣,让学生们对与此有关的本课产生兴趣。

我想在此做下铺垫,为后面分析曹刿的勇气和责任感以及智慧埋下伏笔。

我想让学生们知道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并不缺少勇气、责任感和智慧,让学生们能拾回民族的自信。

为我们的民族骄傲,为我们民族的文化骄傲。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断句读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结合课下注释,不明确的字先勾画出来。

2.提出不明确的字音,汇总明确。

强调:

间、徧、衰、糜

3.生范读,读准字音,试断句读。

4.生提出断句读意见,师总结。

5.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

常态的诵读训练,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同时更是培养文言语感必不可少的一步。

三、再读课文,晓文意知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解释不通的字词

2.组内交流疑点,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3.默读课文,请给全文划分层次,并以“曹刿战”的词组给各层次拟一个小标题。

小组交流确定结果。

曹刿关战、曹刿问战、曹刿参战、曹刿论战

(设计意图:

初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这个部分,不要求完全的逐字逐句的翻译,不去破坏文言的语境、意境,所以通过自主以及合作的方式来理解文意,通过拟小标题的形式来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四、精读课文,解词蕴知其人

1.圈点勾画,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从哪些词句中品出的?

小组交流合作。

例:

在曹刿关战(曹刿请见)这一部分中,我认为“又”、“间”值得我们来品味一下,在乡人这句话中“又”有多此一举的意思,有“肉食者谋之”你曹刿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这样认为,然而曹刿却以此为己任,他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国家,并不在乎自己的地位,一定要“间”这件事,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态度。

这样,在与乡人的对比中,曹刿的形象就更加突出了。

同时,曹刿进谏向君主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结合后文,我们还能感受到曹刿的勇气。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了国家民族,不够个人的生死。

以下是教师的引导提示补充方向(后文斜体字作用相同):

曹刿关战——“又何间焉”——挺身而出

(曹刿请见)

曹刿问战——“何以战?

”——以民为本

曹刿参战——“未可”、“可矣”——从容风度

曹刿论战——“勇气”、“惧”——深远见识

2.运用同样的方法,你觉得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组交流合作。

将:

公将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问:

公问其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是鲁庄公的一个方面,鲁庄公还有另一面:

三个“必以”——取信于民

公与之乘——纳谏任贤

3.小组合作交流,你认为鲁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

炼字炼句处以及章法考究处来品析文章所要着力表达的内容及主旨)

五、深读课文,品文化悟情怀

1.回读课文,想一想对于国家对于民族,曹刿有着怎样的情怀?

鲁庄公与曹刿有着怎样的政治信念?

2.《左传》介绍: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留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和爱国精神。

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历来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记》并称,尊为历史散文之祖,“文之有左、马,犹书之有羲、献”。

3.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代;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无论是君主,还是平民,我们应该对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有着怎样的情感,我们又该用怎样的行动表示,请大家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来谈一谈。

(设计意图:

体悟曹刿的那种为国家为民族挺身而出的勇气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那种责任感,当然还有他的作战智慧以及曹刿和鲁庄公共有的民本思想。

进而感受《左传》以及先秦文化的魅力所在。

使孩子们能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六、作业

比较阅读《烛之武退秦师》

问题:

1.烛之武与曹刿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请你查阅资料,找出和烛之武与曹刿相似的古代人物

(设计意图:

我选择了同样出于《左传》的另一篇文章,两个人物的比较,相同之处即时对本课体悟到的思想文化的深化,不同之处即是对本课的分析方法的学以致用。

查找资料的意图即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刻体悟。

七、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炼字炼句文化情怀

曹刿:

又挺身爱国

以民本思想

可从容风度

勇、惧深远见识

(设计意图:

简单地再现我们分析体悟的过程,既有方法的记录,又有主题的深化,希望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