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课堂的12条教学设计原则.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679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合式课堂的12条教学设计原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混合式课堂的12条教学设计原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混合式课堂的12条教学设计原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混合式课堂的12条教学设计原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混合式课堂的12条教学设计原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合式课堂的12条教学设计原则.docx

《混合式课堂的12条教学设计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合式课堂的12条教学设计原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合式课堂的12条教学设计原则.docx

混合式课堂的12条教学设计原则

导读

随着互联⽹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普及,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的概念应运⽽⽣,其⽬的是把传统⾯对⾯学习的优势与数字化的、在线互动的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从教学的⾓度来看,混合式学习的本质是⼀种教学设计。

那么如何设计适合混合式学习⽅式的课程内容?

怎样的内容才能促进学⽣主动学习?

本⽂结合当代教育⼼理学家和多媒体教育技术专家 Mayer在《应⽤学习科学》⼀书中提出的相关原则,从提升学习效果、促进深度认知的⾓度,阐述混合式课堂的12条教学设计原则,并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从知识建构的观点来看,有效的学习要求学⽣进⾏适当的认知加⼯,因此教学设计的⽬标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的认知加⼯,从⽽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其主要挑战在于:

既要保证学习者进⾏适当的认知加⼯,⼜要保证这种加⼯不会造成认知负荷超载。

三种学习认知⽔平

Mayer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总结了三种学习认知⽔平:

⽆关认知、基础认知与⽣成认知。

⽆关认知加⼯是由不合理的教学设计或不良的学习策略引起的⽆效认知。

基础认知是由学习内容⾃⾝的复杂性引起的,要求学习者对材料所呈现的相关信息进⾏选择和初步组织。

⽣成认知是由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引起的,要求学习者通过选择相关信息以便进⾏进⼀步的加⼯、将选择的知识组织成有序的⼼理表征,以及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知识相互整合,从⽽完成知识建构。

下⽂列出了12种被认为在混合式情境下最有效的教学设计原则。

这种学习情境可以是阅读书本或⽹页,聆听现场讲授或观看在线视频,这些教学设计原则都有相关的实证研究基础。

减少⽆关认知加⼯的教学设计原则

为了避免学习任务所需的认知加⼯超过了学习者的认知容量范围,最简单直接的⼀个⽅式就是帮助学⽣减少与教学⽬的关系不⼤的⽆关认知加⼯。

与此有关的5个教学设计原则是:

聚焦要义、标记结构、空间邻近、时间邻近和明确期望。

1.聚焦要义原则

含义:

去除⽆关材料后,学习效果更佳。

举例:

去除有趣但⽆关的⽂本或图表。

2.标记结构原则

含义:

突出关键材料后,学习效果更佳。

举例:

在学习⽂本时,列出⽂本提纲和每部分的⼩标题。

3.空间邻近原则

含义:

图⽰与相应的⽂字说明相邻呈现,⽽⾮分离呈现在不同页⾯或屏幕上时,学习效果更佳。

举例:

相关⽂字说明应该成为图⽰的⼀部分,⽽不是与图⽰相分离的孤⽴说明。

4.时间邻近原则

含义:

语⾳解说和画⾯本⾝同时呈现,⽽⾮相继呈现时,学习效果更佳。

举例:

语⾳解说与动画应同时呈现,⽽不是前后呈现。

5.明确期望原则

含义:

提前告知学习⽬的和评估⽅式时,学习效果更佳。

举例:

要求学习者读完某⼀部分后,举例说明。

应⽤案例:

空间邻近原则

以⼀项「关于闪电雷暴的形成」的带字幕动画教学为例,在第⼀张幻灯⽚中,字母居于屏幕的下⽅,这种呈现⽅式我们称之为字母与图⽰「分离呈现」。

▲字幕与图⽰分离呈现

分离呈现可能会引起⽆关认知加⼯,因为学习者必须在⽂本和图⽰间来回翻看。

相⽐之下,在下⾯第⼆张幻灯⽚中,图

⽰与相应的⽂字说明相邻呈现,这样就减少了⽆关认知加⼯。

▲字幕与图⽰整合呈现

这种呈现⽅式我们称之为「整合呈现」,相应的图⽰和⽂本在屏幕上紧挨着彼此,符合空间邻近原则的要求。

调节基础认知加⼯的教学设计原则

即使排除了所有的⽆关认知加⼯,学习材料本⾝可能就很复杂,所需的基础认知加⼯容量也可能超过学习者认知系统本

⾝的限度。

在这种情况下,教学需要调节学习者的基础认知加⼯。

以下3种设计原则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分别是:

切块呈现、提前准备和调整通道。

通过采取这种⽅式,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进⾏基础认知加⼯,减少认知负荷超载。

6.切块呈现原则

含义:

当⼀堂艰涩难懂的课被分割成学⽣可以掌握的若⼲⼩段时,学习效果会更佳。

举例:

将⼀段有解说的动画分割成⼏个⼩部分,每⼀个部分⽤「继续」键连接起来。

7.提前准备原则

含义:

在学习⼀堂艰涩难懂的课前,如果学⽣能够提前了解核⼼概念的名称和特征,那么学习效果会更佳。

举例:

在呈现有解说的动画之前,先告知各部分的名称,位置以及特征。

8.调整通道原则

含义:

多媒体学习使⽤语⾳⽽⾮书⾯形式呈现⽂本时,学习效果会更佳。

举例:

⽤语⾳⽽不是视频上的字母来解说动画。

应⽤案例:

切块呈现原则

现有⼀段关于「闪电雷暴形成」的教学动画,连续播放⼤约需要2分半钟。

这种连续呈现的⽅式对学⽣来说速度太快,难以明晰闪电雷暴形成的16个关键步骤,以及各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

简⾔之,由于学⽣缺乏⾜够的认知加⼯容量进⾏基础认知加⼯,所以他们很难认识到「闪电雷暴形成」的因果关联,⽽基础认知加⼯⼜是学⽣建⽴这种因果认识的必要步骤。

为了帮助学习者进⾏基础认知加⼯,我们可以将这个动画分割为16个⽚段,每个⽚段包含时长⼤约10秒的动画和⼀到两个句⼦(即切块呈现)。

▲闪电雷暴的形成教学视频⽚段

在每个⽚段的最后,屏幕右下⽅都会出现⼀个「继续」按钮。

学习者点击按钮后就会呈现下⼀段动画。

切块呈现原则式的学习者可以⾃⼰掌握播放动画的进度。

切块呈现原则意在调节基础认知加⼯,由此,学习者可以对闪电雷暴形成过程的每个部分进⾏充分表征,然后再进⼊下

⼀个部分。

促进⽣成认知加⼯的实证教学原则

虽然学习者有时腾出了⼀定的认知容量来进⾏⽣成加⼯,但教师没有激发学习者把额外的精⼒投⼊到深层理解中去。

因此,教学应该努⼒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的⽣成认知加⼯,⽐如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相整合的认知加⼯过程。

与此有关的4项教学设计原则是:

多媒体、⼈格化、具体化和抛锚式。

9.多媒体原则

含义:

综合使⽤⽂本和图⽚,⽐单⽤⽂本学习的效果更佳。

举例:

学习⽂本时添加相关的图⽰。

10.⼈格化原则

含义:

使⽤对话风格教学⽐正式风格教学的效果更佳。

举例:

教学中使⽤第⼀⼈称和第⼆⼈称,不要使⽤第三⼈称。

11.具体化原则

含义:

使⽤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的⽅式学习,效果更佳。

举例:

提供具体的实例和类⽐,⿎励开展相关的活动。

12.抛锚式原则

含义:

学习者在熟悉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到实际环境中感受和体验),效果更佳。

举例:

学⽣通过买玩具找换零钱来学习算术。

应⽤案例:

多媒体原则

⽐如我们在解释⾃⾏车打⽓筒的原理时,让学⽣点击⼀下扬声器的图标,马上就可以听到这样⼀段话:

「向上提打⽓筒的⼿把时,活塞也随之向上移动,进⽓阀打开,排⽓阀关闭,⽓体就进⼊⽓缸的下⾯。

这段⽂字对学⽣⽽⾔抽象了点,因此他们难以投⼊⽣成认知加⼯中去,即将刚才播放的⼝头解释与原有的知识相结合。

为了促进学⽣的⽣成认知加⼯,我们可以在原有解说的基础上,添加⼀段图像,⽐如⼀段动画,这样就形成了⼀段带有解说的动画⽚段。

以下是从⾃⾏车打⽓筒原理动画中选择的⼀些⽚段,并附上了解说词。

▲⾃⾏车打⽓筒原理动画

许多相关研究证明,与单⽤⽂本相⽐,使⽤⽂本和图⽚能让学习者更深⼊地理解所学的内容,证实了多媒体原则的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每⼀条原则都有⼀定的适⽤条件。

跟有经验的学习者相⽐,⼤多数原则对于⽆经验的学习者(如⼉童)来说,其效果会更加显著,甚⾄有些教学原则对初学者是有效的,对有经验的⼈却是⽆效的甚⾄是有害的。

总体⽽⾔,任何教学原则的应⽤,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应与特定的学习对象和学习⽬标相⼀致。

作者:

英知学习

⽂章版权属于原刊及著作者,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