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527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3页例1、例2,小数乘整数。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乘法的初步经验。

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因为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自己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学关键: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

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发现,用已有知识来求解简单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

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共同探究,明理获知,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主要学习方法:

转化。

另外还有迁移、猜测——验证、归纳。

主要教学方法:

引领、提升。

四、说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买笔记本”的生活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共同探究,明理获知

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当重点突破。

(1)解答上面的问题,该付多少元钱?

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

(2)充分放手,适时点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

一个因数是小数怎么办?

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的根据意义计算,有的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计算,有的用竖式计算……。

教师重点关注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3)关注新知,透彻理解。

你是怎么算的?

展示各种算法。

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算理。

“怎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整数乘法?

”把因数3.5元看作35角来算,变成整数乘法。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方法。

(5)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6)对各种算法做初步的判断。

谁能从算式的数据上来直接看出哪一题是错的?

这一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联系实际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估算能力,渗透学法指导。

(三)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融入了运用,不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练习中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体会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

(四)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让学生畅谈收获,提出质疑。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和多向探索,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说课稿

厦门市同安区洪塘学区王敬贤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二小节教学内容之一,本课题用3课时完成教学,本节课教学P20-P21的内容,练习五第1-4题,余下内容第2、3课时完成。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个数除以小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是在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不变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节课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理,掌握计算法则,渗透转化的数学方法来培养相互联系的辩证观点、教材把列表、转化等方法作为途径,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从而建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简单问题和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

掌握除数是小学的除法法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根据商的不变性质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教材的编排特点仍然是注意加强整数、小数计算法则、性质的联系,以便把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等知识迁移到本课教学,并安排一组列表、计算等用来显示商不变性质等对已有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启发学生以疑为线索,并通过竖式旁边方框的图示,使学生加深认识,体验整个过程,从而也分散了教学难点,减缓了坡度。

抓住主要矛盾,有层次的显示,循序渐进,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教法选择

1、激疑法:

以疑激趣,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如果除数是小数怎么办?

”“能不能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呢?

”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以疑为线索,激发求知欲望,产生主动参与动机。

2、发现法:

通过第20页表的填写,引导观察、比较,再现规律,发现根据商的不变性质可以把除数转化为整数。

这样,以疑引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体会、去感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去探究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在体验过程中建立计算法则。

3、质疑法:

在学生初步建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空间质疑问难,充分发挥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力求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针对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和教材的重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使师生间、学生间在情感与知识等方面得到充分的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学生的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能确保知识系统掌握。

三、学法指导:

1、借助填表,通过观察比较、归纳除数,被除数的变化规律,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掌握转化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尝试练习、推理、归纳,结合观察、比较,运用转化的方法,建立除数是小学的除法法则,通过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掌握计算法则。

3、学会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课本例题的选用具有广泛性和典型性,学生如能读懂课本,读懂例题,就能仿造书写格式、操作程序和思维过程进行思考、操作,持之以恒,正确引导,他们就会利用课本自学,无师自通,达到“不教”的目的。

如:

读懂表格,说说除数、被除数、商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性质),读懂例4、例5及旁边的方框图示,长度单位换算,体会操作过程,进行尝试练习就不会太难,就有章可循。

“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通过努力就能解决问题。

不仅如此,还应培养学生学会利用课本的评价功能来检验,评价自己尝试的结果,发挥课本的评价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出自己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导入,以疑激趣。

先利用20页上的填表,复习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一性质,为“转化”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做好铺垫,然后引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探究的冲动。

2、以疑促思,自主探究。

通过学生学习中,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例子,以“转化”思想为主要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归纳等合作探究,理解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

3、多层训练,深化拓展。

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坡度的弹性练习,使各层次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得以各自最充分的训练。

4、联系生活,总结引伸。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再次质疑,确保知识系统掌握,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

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的解方程、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深入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热爱自然科学的品质。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2、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理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写好题目的纸条等。

  三、教学教法:

  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采用了下面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讲授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

在准备阶段,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此题,从而为今天学习较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

在新课阶段,应用讲授法和对比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例1和准备题的内在联系,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同时也能理解掌握本课的难点。

在小结阶段,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在练习阶段,教师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巩固练习。

  四、教学步骤。

  在教学步骤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准备。

  教师出示复习题,学生读题后说:

“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

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解法一:

35+40=75(千克)

  解法二:

设原来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

  答:

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1,请学生思考:

这道题和上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

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想: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X千克5千克7袋40千克

  解:

设原有X千克。

  X-5X7=40

  X-35=40

  X=40+35

  X=75

  答:

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教师:

“用方程解答应用题也要检查答案对不对。

检验时,要先检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题意,然后再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对不对。

请你用上面的方法检验例1的答案对不对。

  教师出示例2:

  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

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想:

付出的钱数-4节电池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8.5元4X0.1

  解:

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8.44

  X=2.1

  答:

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想一想:

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想?

列出方程来。

  教师:

从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答出来。

  (三)、小结。

  教师:

大家分组来总结列出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再写出答案。

  把例1中的前两个条件改写成“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问题改成“每袋饺子粉重多少千克”,该怎样解?

  (四)、练习。

  1、下面两题,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把每个方程补充完整。

  (1)小明买4支铅笔,每支X元,付给营业员3.5元,找回0.1元。

  —————————————=0.1

  (2)建筑工地运来5车水泥,每车X吨,用去13吨以后还剩7吨。

  —————————————=7

  2、图书小组原来有一些故事书,借给3个班,每班18本,还剩35本。

原来有故事书多少本?

  五、布置作业。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

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注: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刚学完)。

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

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

  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

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

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

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

”,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

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其中最小的是几?

最大的是几?

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

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

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

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上完课后,一些老师认为有部分学生并掌握到教学目标里的知识技能目标,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学生思维水平与表达方式有限,把这个内容拿来在四年级上并不合适。

首先,本人认为,教师这节课的引导是有不足的,教学目标并未很好的实施。

本人也曾经看过有大量名师找了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学生上过这节课。

从理论上说,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数乘除法的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这部分的学习。

当然,放在每个年级来上出现的效果理应都会有不同。

同样,这节课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的思维水平,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出现一些思维的无序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老师不能太关注短效,不能太急功近利。

然而,究竟是否该放在四年级来上,如果可以上,究竟怎样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度,各家之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