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335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 2、 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试卷,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今天就介绍几种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考纲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主要考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

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三、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我们学过的文言实词,说出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喂养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任用

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破旧的

5、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傲慢

总结:

这些实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是我们书本学过的。

然而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实词可以说都是一些特殊的实词,还是比较难的。

比如说涉及了一些词类活用或者是一些并不常用的词义。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实词呢,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方法推断出来。

四、方法例析

(一)、语境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苏洵《六国论》)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苏洵《六国论》)

(3)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专以射为戏,竟死。

(《史记·李将军列传》)

(4)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史记·屈原列传》)

  简析

(1)

(2)句有两个“战败而亡”,根据上下文,前者与“战胜而得”相对,故“亡”应解释为“丧失”;后者与“革灭殆尽”相对,故“亡”应解释为“灭亡”。

(3)(4)句两传中都有“竟死”,必须依文推断,才能看出不同。

前者应译为“一直到死”(因为李广是自杀而死,不是因射箭为戏而死);后者应译为“终于死亡”。

答案

(1)“丧失”

(2)“灭亡”(3)“一直到死”(4)“终于死亡”

小结: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有时甚至可以结合整个语段乃至全文来确定实词的含义。

这就是推断实词语义的基本方法,联系语境法。

试试看: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绐(dài):

欺骗

(二)、语法分析法

说说下列句中“绝”字词性和含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一个“绝”是与世隔绝,形容词,在句中做定语,第二个“绝”是“渡过”,动词在句中做谓语。

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它的词义不同,词性不同。

根据这个特点,准确判断词性或成分也能为推断词义提供帮助。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这种方法叫语法分析法。

试一试

1、“范增数目项王”

“目”后面跟了宾语,故词性应为动词,翻译成名词“眼睛”就不对了,应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2、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表”字因有“临”的限制,就能推断它是动词“上表”之意。

3、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信义著于四海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

②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三)、对应互译法。

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想一想

1、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简析]

1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2、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3、臧:

好的;否:

坏的,语意相反,由此可知“陟”提拔的意思。

试一试

解释加点的字

(唐太宗)叹曰:

“天下之事有善有恶。

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

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上面文段中,“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

”是并列的句子,古人写文章讲究文面美,经常采用并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句式,在这样的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以由此来推知词义。

语段中“安”和“弊”是意思相反的两个词,“安”是“安全、安定”,“弊”可解释为“衰败”。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应互译法。

(四)、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想一想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组:

绳索

2、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

嫁妆

试一试

1、汤、武非受命,乃弒也。

(06年山东卷翻译题)   

(译文:

汤、武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弒”根据其形旁可推知此词和“杀”有关,义为“臣杀君”。

2、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09全国2卷)

(译文:

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

) 做饭

(五)、知识迁移法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想一想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09年海南、宁夏卷)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

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

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

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

追逐

第一项中可见史记选读中“周公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摄:

代理;第二项中而刘夙婴疾病,婴:

缠绕;第三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

迫近。

试一试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

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09江苏卷)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

率领

分析:

《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之“率”(都,全)。

五、课堂小结:

通过具体的语段分析,我们得出了五种推断词义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的,在具体语段中,往往互为辅助,互为验证。

六、课后练习

一、(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

“公辅才也。

”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

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

帝曰:

“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

”迪曰:

“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

”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

天禧中,拜给事中。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

迪从容奏曰:

“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

“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迪对曰:

“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奇之,曰:

“公辅才也。

”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答案 B

解析 A项奇:

意动用法,认为……惊奇;C项诛:

诛杀;D项弛:

松弛。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

“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

“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

(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三、(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卖酒者传

魏 禧

(1)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

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结,必问:

“汝能饮酒否?

”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由是远近称长者。

(2)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卖酒者问曰:

“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聚饮者曰:

“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

”卖酒者曰:

“几何数?

”曰:

“子母②四百金。

”卖酒者曰:

“何忧为?

”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3)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

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

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噉。

客多负,私怏怏曰:

“卖酒者乃不长者耶?

然吾已负,且大饮噉,酬吾金也。

”雪霁,客偿博所负行。

卖酒者笑曰:

“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

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尽取所偿负还之。

(4)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已死。

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

“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

价毋亏乎?

”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

又召诸子贷者曰:

“汝贷金若干,于母若干矣。

”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

曰:

“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

”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

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5)魏子曰:

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

或问之,曰:

“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嗟乎!

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 ①平事:

评议事情。

②子母:

利息和本金。

③责券:

求取借据。

④谈五行:

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

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

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               捐:

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               立:

订立

答案 D  解析 此处“立”应为“立即”的意思。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3分)

 译文:

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4分)

 译文:

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3分)

译文:

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翻译一教案

教学要点:

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2.准确推断文言实词。

3.准确把握古今异义词。

4.准确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

教学难点:

文言实词的准确推断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内容:

一、句子的理解

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

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如:

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2.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

如:

“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

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

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

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文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关系两种理解,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停止”之意,“辞”是“托词”“借口”之意。

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

品格高尚的人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做什么事却去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

4.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

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

如: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语出《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性担当的句子成分完全相同,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根本一样,如“望”“求”,都应该是想、希望之意。

所以整句可以翻译成:

源流不深却希望水流到很远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而茂盛。

5.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分析主干,“古人……鸟兽”是主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语中“古人”与“观于……鸟兽”是一种主谓关系。

“往往”是副词,“有”是动词,作谓语。

“得”就应该是宾语,看来是动词名用,引申理解为“收获”“心得”较为恰当。

所以整句就可翻译成:

古人对天地、山河、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常常有所收获。

6.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语出《战国策•魏策》)“挠”一词陈述“色”,应为形容词,不能作动词,联想到“不屈不挠”,应理解为“屈服”之意。

“长跪”一词古汉语是“直着身子跪拜”,这里也不例外。

“谢”有多种意义:

感谢、拜谢、谢绝、辞谢、告诫、谢罪等。

根据前面对“挠”字的理解,应取“谢罪”“道歉”之意。

所以整句应翻译为:

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直着身子跪拜,向他表示道歉。

二、文言翻译的原则:

1.译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

所谓“信”,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

2.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

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3.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语言要“雅”。

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美化,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

[小练习]依据信、达、雅的原则,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惟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⑤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⑥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三、翻译的技法。

1.“留”字法。

对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可以采取保留的办法进行处理,不必翻译。

如: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其中“大中丞”就是表示官职的专有名词,翻译时采取保留的办法处理。

整句可以翻译成:

在这时,凭大中丞的身份担任吴县巡抚的官员是魏忠贤的亲信。

2.“对”字法。

对已由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语的,我们可以采用对译的办法处理。

如: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其中,“求”现在变成了“要求”,“木”现在变成“树木”,“固”是使动用法,变成使……牢固。

整句就可以翻译成: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

3.“换”字法。

对有些文言词语,我们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而是用别的词语来替换了。

如:

上例中的“闻”,现在都不单用以表示听说的意思,现在就换用“听说”一词来翻译。

4.“增”字法。

对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译的时候应该为了使语句通顺,必须增补出来。

如: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未足”之前省略了主语“我们”,“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

对那些追求儒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耻辱的读书人,我们不值得和他们议论。

5.“删”字法。

对于顾问中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的助词和部分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删除,不必译出。

如: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夫”是发语词,不翻译。

6.“调”字法。

对于文言倒装句,翻译的时候,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顺句。

如: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首先顺句为:

凡不能教子女者人,亦非欲陷其罪恶。

再翻译之。

[小练习]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09全一)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

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

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

为政清净,不严而肃。

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

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

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

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

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

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

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

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

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

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

逃窜之徒,归来如市。

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

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

郡不能决。

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

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

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

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

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

人或谓之曰:

“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

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

”其人皆垂泣曰:

“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

”其得人心如此。

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肃:

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会:

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堪:

忍受

D.动之军法从事动:

招致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

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

下情。

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

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

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

溃散。

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参考答案】

8.答案:

D动,经常

9.答案:

D用排除法,排除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③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

10.答案:

C“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

逃犯纷纷来自首。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