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人教实验版必修3全册 共计134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297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6.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人教实验版必修3全册 共计13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高二地理人教实验版必修3全册 共计13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高二地理人教实验版必修3全册 共计13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高二地理人教实验版必修3全册 共计13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高二地理人教实验版必修3全册 共计13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人教实验版必修3全册 共计134页.docx

《高二地理人教实验版必修3全册 共计13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人教实验版必修3全册 共计134页.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地理人教实验版必修3全册 共计134页.docx

高二地理人教实验版必修3全册共计134页

高二地理人教实验版必修3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主讲:

黄冈中学地理高级教师 张齐宇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何为一边盖?

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而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传统民居竹楼却长着“千条腿”,也就是房子是用很多根木桩撑起来的。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陕西干旱少雨,一边盖的房子可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里,“肥水不流外人田”。

西南地区炎热、潮湿多雨,千条腿的竹楼,通风、防潮、防盗、防兽,非常适合当地的地理环境。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面积、形状、边界和区位特征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同一空间,由于指标和方法的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2、特征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如何理解区域的特征

  ①可变性: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界线具有过渡性特征,如干湿地区、工业区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语言文化区等。

  ②层次性:

区域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级别之间存在着级别的差异,具有层次性。

如图所示:

  ③整体性:

区域内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如图所示:

  ④差异性:

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两个方面,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1、地理环境差异

(1)指导看图:

  从以下方面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②气候条件;③土地条件;④矿产资源;⑤水文条件。

  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

  松嫩平原区域特征:

  

(2)思考

  ①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③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3)活动

  ①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a.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b.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②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山西太原附近地区→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江西井冈山地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差异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三、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思考讨论: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热组合较好,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但为何近年来粮食商品率却不断下降?

  答:

人口稠密、人多地少,人均产量不高。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耕地减少,大量的人口迁入,人均粮食下降,粮食商品率不高。

1、开发早期

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2、农业社会时期

3、工商业社会时期

 

四、阅读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应用

主讲:

黄冈中学地理高级教师 张齐宇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RS、GPS、GIS等。

2、应用

  

(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

  

(2)大众化应用: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感(RS)

1、概念:

遥远的感知

2、关键装置:

传感器

3、应用:

洪涝、火灾、农业、林业等

 

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方面: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备注

资源普查

矿产资源

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

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以划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

生物资源

通过遥感图像解释,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数据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部门服务

环境、灾害监测

环境监测

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灾害监测

旱情、洪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有利于防灾减灾

4、思考

  ①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以及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②有人说:

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5、阅读指导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GPS概念

2、GPS的应用

3、思考:

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4、阅读

4、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简要程序

3、应用:

地图、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4、思考

思考:

①在图1.11所示的地理信息系统中可能用到了哪些方面的数据?

②读图1.11,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具有哪些优势?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技术之间的关系

  

2、数字地球的概念、功能

3、如何区分“3S”技术

4、阅读

 

5、活动

 

6、问题研究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

主讲:

黄冈中学地理高级教师 张齐宇

一、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过程

1、荒漠化的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荒漠化的表现:

耕地退化、草场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的概念

3、荒漠化发生过程

  植被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景观

4、荒漠化的迹象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位置: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区范围:

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气候:

属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特征: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新疆地形为三山夹两盆:

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3、环境特征

(1)主要景观:

干旱是本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

(2)以贺兰山为界,东西部差异大

  ①年降水量、植被景观从自东向西变化。

  ②土地的自然产出、载畜量的变化

4、如何理解“干旱是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

5、活动

  根据下图,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二)

主讲:

黄冈中学地理高级教师 张齐宇

一、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人口增加、不合理的利用

1、过度樵采(32.7%)

2、过度放牧(30.1%)

3、过度开垦(26.9%)

4、水资源利用不当(9.6%)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0.7%)

二、阅读

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

这的确解决了干旱地带的人畜饮水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因为人畜活动必然会以水井为中心,于是水井周围就会因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

当井的数目不很多,而且间隔很远的时候,在以井为中心的裸地之间还有大片正常的牧场以维持牲畜的生存(图2.6a)。

但是当人口和牲畜的数量增加时,不得不打更多的井以满足人畜用水需要,而这样做的结果最终导致整个牧场的毁灭(图2.6b)。

图2.6

三、活动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

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退化与社会的贫困化问题

  虽然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横亘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之相邻的萨赫勒地区。

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500毫米。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

这场惨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根据下图,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内容

(1)防治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盐碱、治沙相结合。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

3、防治重点: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侵蚀、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带,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4、防治的对策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干旱的内陆地区

特区草原

农作区

少←————————————多  降水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减少水井的数量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思考:

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5、荒漠化防治的现状

 

五、阅读

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图2.13

  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图2.13)。

这一地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干草原带,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干旱年份出现的频率很高。

这一地区地势较平坦,没有任何天然屏障阻挡来自极地和西伯利亚寒风的侵袭,冬春两季常有6~8级大风。

冬季的强风常常将农田的积雪全部吹掉,春末夏初常形成大范围的沙尘暴。

  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而是采用快速联片的“剃光头”式开荒及不恰当的耕作方法,如使用有壁犁深翻土地,将作物残茬埋入土中等,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土壤风蚀以及由此引发的黑风暴一度十分严重。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

  大面积推广土壤保护耕作制度 主要措施有收获后田间留残茬、采用土壤保护耕作机械(如无壁犁)、推广带状种植等。

这一套措施的主要特点是不深翻土地,因为深翻后,在以沙质和沙壤质土壤占优势的干草原地带,表土变得干燥松散,导致风蚀加剧。

其他措施主要是为了减小风的侵蚀力量和增加土壤水分。

  推广农作物的休闲轮作制  休闲轮作是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一项措施。

它不仅能保持土壤水分,而且能够增加土壤肥力,消除杂草和防治病虫害。

  营造农田防护林带  在垦荒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可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缓解春季土壤缺水状况,改善农田小气候,从而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

保留残茬,积雪保墒  事实证明,保留作物残茬和积雪保墒措施相结合,有利于增加冬季积雪的厚度和春季播种前的土壤含水量。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

主讲:

黄冈中学地理高级教师 张齐宇

一、森林的作用

1、森林的资源意义

是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森林的生态效益:

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3、森林的破坏导致的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4、活动

  ①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

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②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并试绘一幅联系框图加以说明。

  淹没沿海低地  两极冰川融化  森林面积减少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CO2含量增加

  ③分析说明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世界热带雨林的分布

(1)纬度分布: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

  

(2)区域分布:

主要在赤道两侧

  (3)最大分布(非地带性因素导致的)

2、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系统,生物基因库

  

(1)“绿色腰带”

  

(2)“地球之肺”

  (3)“地球储水库

  (4)“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5)“人类医学的宝库”

雨林别称

别称的含义

“绿色腰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像翡翠串成的地球的“绿色腰带”;雨林对于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之肺”

雨林植被有强大的生命活动,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固定下来,又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氧气

“地球储水库”

雨林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并通过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又重新返还大气中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又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是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

阅读:

雨林——人类医学的宝库

人类的健康与幸福直接依赖于生物的多样性。

雨林生物基因库是人类药品原料的重要来源和医学研究的宝库。

目前,全球1/4的药品原料来自热带雨林的植物;而被医学界确定对治疗癌症有效的3000多种植物,有70%生长在雨林中。

艾滋病是当今最让人类束手无策的疾病之一,但据法国通讯社报道,雨林中新发现一种对治疗艾滋病具有很高疗效的植物,这为人类彻底攻克这种疾病创造了良好前景。

科学家指出,雨林中还存在着许多已知或未知的珍贵医药资源,有待人类去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3、思考

  ①雨林对当地的水循环有什么影响?

  ②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当地气候和全球气候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4、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二)

主讲:

黄冈中学地理高级教师 张齐宇

一、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生态的优越性:

群落生产力高,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①养分储量最大为生物。

  ②土壤养分来源:

枯枝落叶释放的养分,岩石风化释放的养分,土壤中养分,由于高温多雨,淋溶强烈。

  ③枯枝落叶多:

光合作用强,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④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部位,地上植被容易遭到人类的破坏,具有脆弱性。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水分、植被等条件的影响,这一生态系统又比较脆弱,一旦被破坏,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其脆弱性如下图所示:

3、生物循环

4、如何判断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多少

二、思考

1、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这是为什么?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哪里?

为什么?

三、活动

  迁移农业是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传统耕作方式。

根据下面提供的资料,分析说明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

1、阅读下图,说说迁移农业的过程。

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大约需要多少年?

2、阅读下图,解释迁移农业从A—B—C—D土壤肥力的变化及其原因。

3、结合下图,评价迁移农业的休耕期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不同影响。

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农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又会对热带雨林产生怎样的影响?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三)

主讲:

黄冈中学地理高级教师 张齐宇

一、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1)根本原因:

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要求。

(2)直接原因:

人类开发。

  ①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

  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

  ③商业性木材采伐。

  ④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2、历史时期人们对亚马孙雨林的影响

历史时期

影响雨林的因素

产生的不利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前

①亚马孙地区周围的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受殖民经济的影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②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的环境,一直未被开发;③印第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稀少,对自然索取不多,开发晚

对雨林系统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

20世纪50~60年代

随着人口急剧增长:

①实施大规模公路建造计划;②西部广大疆土的开发。

实行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③首都迁徙内陆高原

加快对西部广大疆土的开发,使热带雨林地区受到空前的破坏

1970年以后

正式公布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加快雨林的破坏

3、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①1975年建成亚马孙横贯公路

思考:

  评价修建雨林公路的利与弊。

你认为雨林公路该不该修?

  ②移民亚马孙平原:

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东北地区干旱、贫困,人口密集,政策移民地广人稀的雨林区。

  此图是朗多尼亚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图,比较两幅图我们不难发现,人口增加与雨林被毁两者密切相关,雨林被毁的速度惊人。

  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二、活动

讨论交流:

如果你是下列人士,你将作何种选择?

 

三、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世界雨林的现状:

不断减少

  

(1)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根据世界环境保护机构的统计,每年有大约11万平方千米的雨林因砍伐、焚烧而毁灭。

  

(2)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的前景不容乐观。

2、雨林的两种前途

3、阅读

另一种声音

  巴西亚马孙地区的一名地方长官以力主开发亚马孙流域的雨林而闻名。

他认为:

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必须开发亚马孙河流域。

亚马孙森林非常之大,它能容纳许多活动,包括采矿和有节制的木材采伐。

发达国家已通过利用自己的资源富裕起来了,现在却指望我们生活在贫困中。

他们夸大事实,说我们开发亚马孙河的森林,将导致温室效应。

但实际上,与他们那里数亿辆家庭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比,森林燃烧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微不足道。

图2.25

4、思考

  读图2.25,你对争论持何种态度?

有没有消除分歧的方法?

 

5、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

6、阅读

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

  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自然植被为多层植物组成的热带雨林。

人们运用光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层次的人工经济林(图2.27)。

以橡胶为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在灌木层之下再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

图2.27

 

四、活动

  就下列议题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试提出一种协调雨林开发和保护这一矛盾的可能办法。

  1、保护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2、建立全球环境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3、设立国际基金,保护亚马孙雨林的可行性。

 

五、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三江平原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北大荒”。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对三江平原进行大规模的开垦,使三江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但是现在国家已决定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以下研究步骤,供同学们参考:

  资料1:

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

三江平原处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地势低平,土质黏重,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排水不畅。

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这里形成了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沼泽,面积达110多万公顷;此外还有季节性积水的沼泽化土地130多万公顷。

  资料分析:

  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

  资料2: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地集中,人口稀少。

与我国广大农耕地区相比,三江平原的开发历史较晚,到1949年只有耕地40万公顷。

随着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决定大规模开垦“北大荒”,并相继在三江平原建立了一大批国营农场。

经过几十年的开垦,三江平原的耕地面积达到370万公顷,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北大荒”变成了我国的“北大仓”。

现在,三江平原还有宜农荒地110万公顷。

  资料分析:

  1、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等地区相比,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条件?

  2、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种自然条件?

为什么?

  资料3:

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湿地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