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6075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docx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docx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

(ZT)...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查看:

3512|回复:

21

go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

(ZT)[复制链接]

茉-莉

高级版主

楼主

发表于2011-8-2813:

10|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打印

本帖最后由茉-莉于2011-8-2813:

11编辑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

秦朝、汉朝时官话是陕西话

唐朝时官话是山西话

宋朝时官话是今天的福建客家话

元朝时通行河北话

明朝时官话是江淮话

清朝时官话是夹杂着满语的北京话.

现在的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

周朝之前汉族未出现,不可考,可能是来自中亚的一种游牧部落语言

秦汉是用的是陕西话

唐朝用的是现在的粤语和吴语

宋朝用的是福建话

元明清都用近似现代普通话,但是清朝更接近现代的中文发音

周朝分封的时候,因为采取的是封建周王亲戚到边远地区管理当地土著居民的武装殖民政策,所以各国交往需要规定通行语言,这种语言就叫做“雅言”,应该是当时的关中方言,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有“通语”,也应该是关中方言,之后作为通行语言的“通语”就是中原河洛方言和陕西关中方言交替,甚至南宋时的“官话”都是河洛语而不是浙江话,明代的官话是淮徐一代的语言,但是当时这种语言应该和现在的天津话有点类似,到了清朝的官话,应该就是现在的北京方言了,如果说原来的官话现在还有哪些遗存的话,我觉得应该就是现在台湾人说的“国语”文言文是先秦时期的官方文字和语言,后来渐渐的成为了专用的书面用语,与白话渐渐脱节了。

文人雅士、贩夫走卒平时讲话都是口语,即白话文。

但在官方的正式场所,官僚们讲话的时候则使用官话。

中国各朝代官话,大多都以中原地区语音为标准音,用些规范的类似文言的语句。

如明朝时期的官话就类似《水浒传》、《金瓶梅》里记载的衙门公堂上使用的语言。

正如今天被人称作“打官腔”者,就是指那些套用官方文件上的“文言”,拿半文半白的语言用于日常交流的人。

很是招人厌恶。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

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

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

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

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

“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

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

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收藏0分享0顶0踩0

茉莉的花,就是对太阳的微笑。

回复引用举报返回顶部

茉-莉

高级版主

沙发

发表于2011-8-2813:

11|只看该作者

据《春冰室野乘》《癸巳存稿》中记载:

雍正六年,闽粤的巡抚说的话雍正听不懂,于是雍正就在闽粤地区办“正音馆”,推行“正音”,这种“正音”不是今天的普通话,而是中原话,是以洛阳话为主体的中原雅音。

这种办“正音馆”的情况直到清中期才消失。

茉莉的花,就是对太阳的微笑。

立即注册免费送您1500万中奖机会

回复引用举报返回顶部

茉-莉

高级版主

板凳

发表于2011-8-2813:

13|只看该作者

历史上的官话

历史上的官话被中原移民带到了东南沿海各省并以某种方式保存了下来。

据说客家、闽南话就非常接近唐宋的官话,而粤语则比较接近秦汉时期的关中话。

江淮方言则接近明朝官话。

一乙■文

原载:

《大地》(2009年第21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但秦朝仅仅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经过一番楚汉相争之后,刘邦建立了汉朝。

两汉一共长达400多年,如此长时间的稳定的统一王朝,为中国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于是,汉民族以及相对统一的汉语形成。

中国境内虽然方言众多,但自周朝以来,就有一种主导的语言。

周秦时,这种主导语言叫做“雅言”。

西汉时期则称作“通语”。

西汉的首都在关中,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一带,所以西汉通语应该是继承自周秦雅言的关中话。

到东汉则迁都至现在的洛阳一带,当时的“洛语”则上升为了官话。

魏晋继承东汉则不用多言。

西晋末年,匈奴等五胡在晋室内乱之时攻陷洛阳,史称“永嘉之乱”或“五胡乱华”。

“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中原汉人纷纷南渡,越过淮河或更越过长江。

主要落户在了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等省,晋室也迁至现在的南京。

这些中原士族把洛音也带到了江淮一带,与当地土著的吴语交融。

此时的北方一片混乱屠杀,少数民族政权更迭频繁。

长达近300年的南北朝对峙,中原汉语“南染吴越,北杂夷虏”。

  

隋统一之后。

与秦一样,仅仅传了两代就覆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强盛的唐朝。

隋唐的首都都在关中西安一带,金陵音与长安音形成南北两大官话之后,最终长安音占据了上风。

日本人在六朝的时候曾输入南京“吴音”,到唐朝则重新把长安的“汉音”带回日本,有“诵两京之音韵,改三吴之讹响”之说。

唐末北方战火纷飞,大量中原居民南迁,经历五代,宋一统天下。

因宋都在开封,所以开封音就成为宋元明所称“宋音”、“雅言”或“中州音”。

随后金灭北宋,宋迁至杭州,即南宋。

大量的中原人迁至杭州、南京、扬州一带。

杭州因被吴语包围,故而迁至杭州的中原音最终消亡。

而南京、扬州作为吴语的北缘,则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中原音,并逐渐脱离吴语,慢慢形成了后来的“下江官话”(江淮官话)。

随后蒙古灭南宋,建立元朝。

元朝军队对北方汉人实行灭绝式的屠杀,以至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几乎成为无人区,黄河中游的“中原音”也几乎完全消失。

南宋的军队和政权被元朝军队一直追杀到广东崖山,然后南宋丢失了全部的陆地,几十万南宋军队在海上与元朝军队决战并全军覆没,最终南宋大臣背着还是小孩的南宋皇帝跳海自尽。

元朝的大肆屠戮,到明初中国的人口分布极度不平衡。

朱元璋就从因位于山区而得以保存人口的山西迁移大量人口至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从江南迁移民众至江淮,并从湖广调人填四川。

此时环视中国,河洛早不是那个河洛,齐鲁早不是那个齐鲁,燕赵早不是那个燕赵,整个北方都不同程度的多民族聚居,而尤以元大都(今北京)附近为最,南宋的都城杭州相当程度的被越人和吴语所同化。

只有南京、扬州、镇江一带保留了原先相对纯粹的中原语音。

明太祖朱元璋诏修《洪武正韵》,以宋朝中原雅音为正,事实上是以南京一带的方言为基础,构成明朝的官话,后来就形成了今日的下江官话(江淮官话)。

朱棣夺位之后,明朝迁都至北京。

但整个明朝,南京都保留着与首都同样的建制,南京的周边也被称为“南直隶”(即今日的江苏、上海和安徽),当时明朝的官话一直都是以南京的下江官话(这在欧洲传教士的书籍中得到了印证)。

事实上,明朝的北京话与南京话是比较接近的,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从南京以及附近一带带去了大量的人口,这就是明朝北京人的基础。

明末,满清入侵中原,最终夺取政权,强迫汉人剃发易服,在江苏一带遭到了最强烈的抵抗。

于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之屠等等,而这里正是自南宋以来文化、经济中心和主要人才出产地。

满清入关后,全国的总人口降为明末的一半。

 

清朝时,北京内城居住的满清贵族本不会说汉语,后来学说,完全丧失了入声,有了翘舌和儿化音这些阿尔泰语系的特征。

内城话最终蔓延到了整个北京,到清朝中后期,最终战胜了作为明朝官话的下江官话,成为清朝的官话,这就是现在普通话的基础。

历史上的官话被中原移民带到了东南沿海各省并以某种方式保存了下来。

据说客家、闽南话就非常接近唐宋的官话,而粤语则比较接近秦汉时期的关中话。

江淮方言则接近明朝官话。

茉莉的花,就是对太阳的微笑。

回复引用举报返回顶部

茉-莉

高级版主

地板

发表于2011-8-2813:

20|只看该作者

王力先生的学术著作列表

1古代汉语(王力著)中华书局1964年

2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1977年

3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张志公主编]/[王力等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

4广州话浅说(王力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

5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文化教育出版社1951年

6诗词格律概要(王力著)北京出版社1979年

7楚辞韵读(王力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8诗经韵读(王力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9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汉语诗律学(王力著)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

11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

12龙虫并雕斋诗集(王力著)北京出版社1984年

13汉语诗律学(王力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14古代汉语(王力著)中华书局1981年

15诗词格律十讲(王力著)北京出版社1964年

16中国音韵学(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

17王力诗论(张谷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18中国语文讲话(王力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年

19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中华书局1954年

20中国语法理论(王力著)中华书局1954年

21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王力著)中华书局1988年

22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40.1

23汉族的共同语和标准音(王力等著)中华书局1956年

24中国语法理论(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51年

25龙虫并雕斋文集(王力)中华1980年

26汉语讲话(王力)文化教育1955年

27汉语史稿(王力)科学1957年

28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1980年

29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1980年

30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1980年

31汉语音韵学(中国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1956年

32中国现代语法(王力)商务1985年

33王力文集(语言理论,中国语言学,古汉语概论,语法理)(王力)山东教育1990年

34王力文集(文字,字典,词汇,文学语言,语文教学,古)(王力)山东教育1990年

35王力文集(中国语言学史,清代古音学)(王力)山东教育1990年

36王力文集(中古音等韵及其他)(王力)山东教育1991年

37王力文集(浙江人怎样学习普通话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王力)山东教育1990年

38诗词格律()

39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1962年

40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50年

41汉语浅谈(王力著)北京出版社1964年

42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2000年

43诗词格律十讲(王力著)北京出版社1978年

44爱(奢辣尔第著/王了一译)商务印书馆1934年

45半上流社会(小仲马著/王力译)商务印书馆1931年

46少女的梦(畦德著/王了一译)开明书店1931年

47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

48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

49词类(王力著)新知识出版社1957

50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王力)中国科学院1955年

51中国语文讲话(王力著)开明书店1950年

52汉语史论文集(王力著)科学出版社1958年

53江浙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文化教育出版社1955年

54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中华书局2000年

55王力语言学论文集(王力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

56中国语文概论(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39年

茉莉的花,就是对太阳的微笑。

回复引用举报返回顶部

茉-莉

高级版主

5楼

发表于2011-8-2813:

23|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茉-莉于2011-8-2816:

34编辑

《中国古代的“普通话”》

郑张尚方

2006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

【我国最古的词书叫《尔雅》,意思是解释雅言以逼近正音。

《现代汉语词典》上说,“雅,合乎规范的。

”“雅言,古代指通行的标准语。

”所以“雅言”就是合乎规范的古代标准语。

我们知道,在孔子时代雅言就是共同语。

雅言来自夏言。

“雅”、“夏”古代互通的例证很多:

《左传》“公子雅”,《韩非子》作“公夏”,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

尤其《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这个与楚越相对的“雅”或“夏”明显指中原。

先秦古籍中所记夏代歌谣可能是口头相传的记录:

《尚书•汤誓》记夏民骂夏桀“时日局丧?

予及汝皆亡!

”《孟子》所记《夏谚》、《逸周书》所记《夏箴》,这些谣谚都押韵,押韵系统也类似周代古音。

所以我们可推断夏商周的语言差不多。

【夏商周三代的雅言真的一脉相承,我国古代的“普通话”有四千来年悠久历史。

古华夏人是汉族的核心,说的夏言有巨大凝聚力,众多古代历史民族后来不再出现,实际都通过使用汉字改说汉语融入汉族大家庭,北魏鲜卑拓跋王朝改元氏就是史证。

雅言或者说夏言,是以洛阳为标准音点。

东周“雅言”应以王都洛邑语音为准,往上承自周人学习殷商文字,商则继承夏文化。

夏起于晋南,但后来长期建都于伊洛地区,洛阳边上的堰师二里头古都遗址,考古界认为属夏文化。

甲骨文虽发现于安阳,但周灭商后即于洛阳建造成周来集中殷商贵族,并在那里向他们学汉字。

学汉字必须出于师授,字得一个一个学,在士族中有极其古老的代代相传的传习传统。

故历代都以洛阳太学教书音为标准音,作为读书音相传授。

出来了,现在已经能够把《诗经》、《论语》用孔子时代的上古音来读。

语言是有规则的发展,可以用一些材料,根据音韵学规律来复原古音系统,把古代音重建出来。

周边语言在长期交流中也保留了很多汉语古代音,有的还有拼音文字记录,比如佛经用。

南无。

来译梵文namas,“浮屠”来译buddha,这就记下这些字的古音,现在和尚念“南无”的音还近于古印度原话,他们怕佛听不位就世代传下来了。

佛经东汉开始翻译,所以至少可知道东汉读音,孔夫子比东汉早五百年,但上古音变化慢,音韵体系相差还不太大。

语言总包括变与不变两部分,像现今普通话也含有古音。

它有两点是南方话比不了的,一是鼻尾韵前的元音多念古音,如“干康工根恩因温”等基本未变。

因为元音后面带尾受阻就变得慢,不受阻的自由元音才变得快。

二是“假甲交江监’、“夏瞎孝巷咸”这类音韵上称“牙音二等”的字读j、x,是声母后带i介音造成的,由古代带r音的复声母变来,南方话则不带i跟g、h没有区别。

这两点都比南方方言老,所以普通话也有一半的上古音遗留。

周以后历代也都以中原为标准,教育与办公都要求学标准音。

首先是师教,汉代王充是会稽郡上虞人,他在《论衡》中自记八岁上学馆,学童有百余人,许多人字写不好被老师打手板。

那么偏远的县都如此重视从小教育。

中国从古实行由小学开蒙学至太学的制度。

上学第一步就是认字,不能教土话,要教标准音,标准音就一代代传下来了。

有人说杨雄的《方言》表明汉代以秦晋话为通语,实际全书看来秦晋是当时一支最大方言而非通语。

中古著名的《切韵》则代表南北胡至陪这一段的标准音,当时颜之推等人长安论的,就是审定洛下和金陵所传读书音的音韵纲领,并不用都城长安音。

唐后期李涪曾根据已变化的唐音,批评《切韵》是“吴音”,但他说“中华音切,莫过东都”,说洛阳“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仍推崇洛阳为正音。

宋代建都汴梁,朝官寇准和丁谓也曾讨论标准音问题。

《谈选》记他们论及天下语音何处为正,寇说“惟西格人得天下之中”,丁说“不然,四远各有方言,唯读书人然后为正”。

洛阳在开封西,故叫西洛,说明当时的正音既非都城开封音,也不是洛阳口语音,而是其读书音。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也强调“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

元代进北京前,就请国师西藏喇嘛八思巴创造新字拼汉语和蒙古语,所编我国第一本拼音韵书《蒙古韵略》,就是照着《平水新刊韵略》编的,这原是宋《礼部韵略》并韵改编本,所以同样以宋、金的洛阳读书音为标准。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

“欲正语言,必宗中原之音。

”在起例说:

“上自缙绅讲论治道,及国语翻译、国学教授言语,下至讼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

”但《中原音韵》实际收了更多元代口语音。

明初编《洪武正韵》,同样标榜“一以中原雅音为定”。

唐宋元明编韵书的,一致声称依中原伊洛话正音定音。

这从上古、中古一直沿袭至近代官话,但各代的伊洛音在演变,肯定有变化。

【洛阳的标准音地位延续了几十年,但雅音也随时变化,商周和秦汉已不一样。

泰汉唐定都长安,音韵也在变。

唐代有人用长安音编韵书,但是不能流传,因为它不标准。

隋初制定切韵的八个学者都是从邺下到长安作官的,但论韵时标准点只提洛下、金陵,因金陵书音本传自洛下移民,他们不提长安,还批评关中音“去声为入”,像“四”读“悉”、“泪”读“律”、“猪”读“刮”等读不标准。

某代的京都如非洛阳,如唐长安、宋汴梁、临安、明南京,其语音对标准音会发生某些影响,但由于这些地方的读书音也源于洛阳,最多只是出现某些官话支派,南方官话有的存古成分多些,包括南京官话、临安官话,音系核心基础却原是一个。

【官话和口语是工作语和生活语的区别】

“官话”就是官场的办公用语,是教学读书唱诵用语。

先秦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才叫官话,英语说Mandarin,有人误以为来自“满大人”,其实来自明代葡萄牙人所说指挥,那时还没有满大人呢。

官话以中州音为淮,指的是以历史上洛阳读书音为办公用语,并非洛阳口语,更非现在的洛阳口音。

各地都有官方工作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区别,各地也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标准点也一样,书音和口语音同时存在,就如京剧舞台上,上等角色说韵白,下等角色说京白。

韵白里有不少“上口字”:

分尖团,“日”读i韵,“住、处、书、如”读yu韵,“歌、各”读。

韵,“内、类”读uei韵等,都是更早阶段的旧音传承。

昆曲还要咬更老的收-m尾的“闭口韵”。

北方艺人说十三辙,“猪”读舌尖圆唇元音归“衣齐(一七)”辙,同样是传统旧音。

后代人看上口字,有点像人为的味道,但老辈人就是这么念说的,老师口里那是不能含糊的雅音正宗。

所以明代时朝鲜的汉语教本《老乞大、朴通事谚解》都正俗音并列。

同样学官话,正音有入声,俗音没有。

有人以为有入声的可能依据南京音,其实洛阳几十年前也还有入声。

南京因有秉承金陵旧音的传统,其音常合于旧书音规范而已。

像“饺子”实际是古代“角子”的口语音。

朝鲜译官崔世珍《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凡例》说当时汉字“角”宇有4个音:

“gio、giao去、giao上、ge”,但正文《朴通事》和他的《四声通解》并未记全4个音,俗音“giao上声”倒是记了。

口语力量大,往后常能吃掉读书音,所以前代的俗音后一时代也可上升为正音。

朱元璋灭元把蒙古人赶回草原,其他居民全遣送开封,然后由山西、山东、河北、云南、江南大批移民到北京。

四方移民杂处,北京话已不是元代大都话,应是带河北味的中原官话。

官场办公的官话应是河南式的,但明代大官多来自江淮官话区,可能还有南京话的影响。

朱棣移都北京也会提高北京官话的地位,但官话标准真向北京转移,还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当官的逐渐向清朝皇帝的话看齐了。

北京话不是元大都话的后裔,底子应是中原和河北的官话。

满清进京又赶原住民于外城,旗人住内城,今天北京话是东北旗人话和北京老话合起来的,东北味很重,听东北话声调就比天津话还更近北京话些。

清夏仁虎《旧京琐记》说京师“言庞语杂,然亦各有界限。

旗下话、土话、官话,久习音一闻而辨之”。

北京的这三种话本有区别,官话原不同于北京土话、旗人话,后来达三种话以官话为中心结合起来,成为普通话语音的基础。

北京话也有文读白读,文读就来自旧标准音。

清代初期读书人还坚持读书旧音,后来坚持不住,要学当朝皇帝的话了。

对全国官话标准来说,北京话的地位是到清中后期才这样提高的。

民国时教育界已提出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但当时的教育部末批准,到解放后l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才确定下来。

茉莉的花,就是对太阳的微笑。

回复引用举报返回顶部

大洋游客

6楼

大洋游客发表于2011-8-2815:

11

唐朝用的是现在的粤语和吴语

这就是信口开河了。

先不说粤语形成于唐宋时期,流行地区在岭南,并未倒流到关中一带。

就是“现在的粤语和吴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言,无法通话,唐代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关中一带都讲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方言吗?

自卑到极点,才会编出这样的谎言来。

回复引用返回顶部

大洋游客

7楼

大洋游客发表于2011-8-2815:

14

茉-莉

发表于1小时前

《中国古代的“普通话”》

张尚方

2006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

真够无知的。

人家叫“郑张尚方”,浙江温州人,是著名语言学家、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语音研究大师。

回复引用返回顶部

大洋游客

8楼

大洋游客发表于2011-8-2815:

16

真够无知的,人家叫“郑张尚芳”,浙江温州人,是著名语言学家、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语音研究大师。

回复引用返回顶部

大洋游客

9楼

大洋游客发表于2011-8-2815:

32

某些广东网友,还有个别不入流的文人和媒体人员,总是拼命抬高粤语而贬低其他方言和普通话,将粤语的使用人数拼命扩大(登峰造极的是说粤语使用人数有7亿多),将粤语的历史拼命向古代延伸。

按照方言研究者的说法,粤语形成于唐宋时期,流行于岭南。

可某些人非要将它说成是古代的“普通话”,有极端者甚至说粤语是夏朝的语言。

方言的形成有早有晚,现在一般认为吴语、老湘语形成的时间早于粤语,可某些狂热的网友就是视而不见。

为了攻击普通话,就编造出粤语是古代雅言的谎言。

其实,各方言都是从古汉语中分化出来的,都保留有某些古汉语的部分。

就是普通话,也依然有古汉语的部分。

著名方言学家郑张尚芳曾说过:

每个地区的方言都有古音部分,也有现代音部分,都有转变,没有哪个地方音是和古音完全一样的。

比如广东话,收尾有入声收尾,这个比较古老。

上海话浊音声母比较古老,福建话“猪”、“竹”声母读d-、“飞”声母读b-,“芳”声母读p-比较古老。

但是普通话也有许多老的,像普通话后面有-n、-ng尾前的元音保持的比较早,比如“寒、干”,“康、刚”,“红、工”等都同上古。

对于那些吹牛吹到离奇的人,人们一般都认为是由于极度自卑所致。

希望大家都能实事求是。

回复引用返回顶部

茉-莉

高级版主

10楼

发表于2011-8-2816:

33|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茉-莉于2011-8-2816:

39编辑

大洋游客发表于2011-8-2815:

16查看原帖

真够无知的,人家叫“郑张尚芳”,浙江温州人,是著名语言学家、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语音研究大师。

...

多谢指正,如果不是原网址转载时出错,就是本人操作文本编辑复制时出错了。

这就更正!

茉莉的花,就是对太阳的微笑。

回复引用举报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