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教学案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938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教学案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教学案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教学案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教学案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教学案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教学案答案.docx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教学案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教学案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教学案答案.docx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教学案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个别化教学

2、任务分析

3、系统化设计教学

4、教育技术(AECT94’)

5、教学系统设计

6、讯息设计

7、教学策略

8、学习需要分析

9、学习者特征分析

10、学习风格分析

11、教学媒体

12、教学资源

13、教学媒体材料

14、视听媒体阶段

15、现代远程教育阶段

16、视频会议系统

二、填空题

1、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___,他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__。

2、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多把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________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

3、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教育技术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概念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育与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系统设计技术与教学媒体开发技术的总称。

4、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形成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1954年,_________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推动了当时的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并被誉为当代程序教学运动之父。

6、美国教育家________认为,教育活动惟有儿童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展开。

7、________是视听教学理论的核心,它构成戴尔《教学中的视听方法》全书的本框架。

8、从传播理论的角度来认识教学过程,媒体已成为教学传播过程基本要素之一,从而形成了促进有效教学的一种模式,即依靠__________的思想和___________的教学方式。

9、高教电化教育的开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10、20世纪80年代对电化教育定义的表述和本质,有一点是一致的,即_____________为核心,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最大特点。

11、从教育的含义可以看出,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2、美国学者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整合应用。

其基本的实践方法(管理操作程序)是按照系统方法的程序和步骤来操作实施,操作过程分为六个步骤,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

13、从教育技术AECT’94定义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目的是______,研究对象是_____和____,基本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14、教育技术是由三个概念与模式整合而形成的,从另一角度来说,教育技术是由三个因素构成,这三个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5、在教育技术形成的初期,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16、心理学家在探讨学习规律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大流派,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构成教育技术和影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基本因素。

18、教育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9、教育系统设计的步骤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0、________是教育技术的核心。

21、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2、制约课程的因素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3、教育技术处理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________。

24、___________是课程设计的基础。

25、教学媒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6、请列举四种传统媒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请列举四种电子传播媒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在编制教学媒体材料的整个过程中,要明确并贯彻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性”高度统一的要求。

29、________已被称为信息处理技术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因为其强大的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30、过程技术不是那些如电视、计算机、卫星电视等之类的媒体技术,而是指思考问题的过程和方式的________。

31、远程教育一般是指包括以下特性的教育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远程教育的发展阶段按照使用的技术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三、分析与说明

1、请解释贝罗模式。

2、在系统设计教学方法发展的早期,布朗等人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系统化教学的模型,请简述这个模型。

3、请简述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4、分析远程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

四、简答题

1、对教育技术起源的问题存在着哪两种观点?

2、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渊源是什么?

3、何谓“经验之塔”?

4、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情况?

5、程序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6、请解释“任务分析”、“行为目标”、“标准参照测试”和“形成性主价”等概念。

7、影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8、什么是系统科学理论,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9、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是什么?

10、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11、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12、请简述AECT’94教育技术定义中的五个范畴及之间的关系。

13、请简述现代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

14、个别化教学的优点与缺点。

15、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优点和局限性。

16、教师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五、论述题

1、请论述“教育技术的形成是三种概念的整合”。

2、论述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哪些,它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3、程序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60年后期程序教学运动开始衰退,请论述程序教学在其迅速发展时的特点,并分析其衰退的原因。

4、请论述在教学中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依据。

《教育技术学导论》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个别化教学:

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

学生个别地自学,在方法上允许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

2、任务分析:

是一项分析学习任务的技术。

它从特定的教学要求出发,逐频剖析达到该要求所需具备的从属技能,为测定训练(或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3、系统化设计教学方法:

是一种系统地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过程的方法,亦称教学系统方法。

4、教育技术:

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5、教学系统设计:

是一个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教学各步骤的有组织的过程。

6、讯息设计:

涉及对讯息的形态操作的计划。

7、教学策略:

是对选择并安排一课中的事件和活动的详细阐述。

8、学习需要分析:

是通过内部参照分析或外部参照分析等方法,找出学习者的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确定问题的性质,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目标,为教学设计的其他步骤打好基础。

9、学习者特征分析:

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分析学习者学习教学内容之前所具有的初始能力,并确定教学的起点。

10、学习风格分析:

主要侧重于了解学习者之间的一些个体差异,要了解不同学习者在信息接受加工方面的不同方式;了解他们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求;了解他们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了解他们的焦虑水平等某些个性意识倾向性差异;了解他们的生理类型的差异等。

11、教学媒体:

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

12、教学资源:

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

13、教学媒体材料:

是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运用文字、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形式,记录、存储、再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教学媒体。

14、视听媒体阶段:

利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播送制作好的视听教育节目,学习者在异地实时接收节目。

15、现代远程教育阶段:

利用卫星电视、电信和计算机三大网络资源开展的远程教育,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的。

16、视频会议系统:

是利用视频压缩技术把活动视频信息加入到会议中,通过电话线传输,与会者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通过监视器看到文字、图表、静止图像和其他会议现声的活动图像。

二、填空题

1、促进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2、视觉运动

3、利用资源、强调个别化与个性化学习、利用系统方法

4、整体设计思想、教学过程的设计模式

5、斯金纳

6、杜威

7、经验之塔

8、教学资源来促进有效教学、媒体辅助与传播

9、开设电教课程,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

10、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

11、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12、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鉴定、设计、选择、实施、评价和修正、推广

13、学习、过程、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

14、以学生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

15、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感觉论

1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7、学习模型、技术手段、技术方法

18、宏观层次的教育规划、中观层次的教学计划、微观教学过程的计划、产品层次

19、计划、设计、优选、实施、评价、修正

20、教学设计

21、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

22、社会需求因素、学习者因素、教师、教育机构因素

23、系统方法

24、系统方法

25、语言媒体阶段、传统媒体阶段、电子媒体阶段

26、黑板、文字印刷材料、图片、图示材料、参观旅行和展览、实物和模型(在其中选四)

27、电报、电话、电影、无线广播、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卫星(在其中选四)

28、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

29、多媒体

30、软技术

31、学习者与教师在地点上的分离、实施有组织的教学项目、应用远程传播媒体系统;有双向交流的渠道

32、函授式教学阶段、视听媒体阶段、现代远程教育阶段

三、分析与说明

1、贝罗模式是用以阐明思想传播系统结构的一个静态模式。

它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

贝罗(D.K.Berlo)在论述中非常强调反馈的重要性,因此,有学者在他的模式中增加了从R到S的反馈。

他还指明了影响各个要素传播功能的条件,在影响传、受双方本身传播功能的条件中,包括传播技术(语言的清晰度与说话技巧、文字描写技巧、思维缜密性、手势与表情自然逼真等)、态度(自信心、爱好、双方的了解程度等)、知识(传者与受者对内容的了解程度等)、社会系统(传者与受者的社会地位等)以及文化(传者与受者的文化背景)等。

在影响信息传播功能的条件因素中,所谓内容是指传者为达到目的而选取的材料,它包括信息成分与结构;所谓符号是指内容的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字、图像与音乐等;所谓处理是指传者对选择并安排符号所做出的决定。

通道是指传播信息的各种方式,如口耳相传方式、书写与阅读方式等。

这一模式比较适用于研究和解释教育、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其中的S-M-C-R相当于教师-课业-教学手段-学生。

按照该模式揭示的影响教学传播的教师、课业、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各种条件,联系教学实际、传播场合及各要素的具体情况,对教育传播的效果进行预测,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2、在60年代后期由布朗等人的提出的系统化教学的模型,较明显地反映出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的影响。

这个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所有的教学设计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能力,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而修改。

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步骤都很重要,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对系统化的教学进行计划。

3、要点:

关于教学设计过程,目前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式,但是可以从各种理论模式中抽取出一些基本组成部分,即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以及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描述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前端分析阶段、学习目标的阐明与目标测试题的编制阶段、设计教学方案阶段和评价与修改方案阶段。

4、由远程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可以看出,远程教学系统由授课过程、学习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交织在一起构成整个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是主要变量。

从远程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可以反映出远程教学的特点:

(1)在远距离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分离状态的异地进行教与学是它的基本特征。

(2)利用各种媒体技术来传递教学内容。

(3)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联系措施。

(4)学生和辅导教师之间有可能实现不定期的会面或在教室实施少量的集体授课。

(5)有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中央电大或某些高校)来设计课程计划,组织编写和发送教学材料,监督整个教学过程。

(6)很多情况下评价与反思过程是非实时的。

四、简答题

1、在教育技术的起源上目前在学术界存在着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但凡教育就要采用一定的技术,因而教育技术在教育出现的同时就已经存在了,教育技术的历史和人类教育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主要是近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在教育中的运用的产物。

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把上个世纪初期在美国兴起的视觉教育运动视为教育技术的源头。

后面的一种观点代表了美国教育技术界的主流看法。

2、在教育领域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对形式主义和教学中“言语主义”(Verbalism)的反感情绪。

克服学校教学中“言语主义”的弊病是几世纪来许多教育家希望改革的一个方面。

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和杜威等人的著作中都反映出要求进行这种改革的思想。

他们的思想可以看做是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渊源。

因此,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思想渊源可以认为是:

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学校教学中,必须重视使学生积累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克服形式主义和“言语主义”。

3、“做”的经验,包括三十层次:

  (l)直接有目的的经验。

指直接地与真实事物本身接触取得的经验,是通过对真实事物的看、听、尝、摸和嗅,即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的具体经验。

  

(2)设计的经验。

指通过模型、标本等学习间接材料获得的经验。

模型、标本等是通过人工设计、仿造的事物,多与真实事物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在教学上应用比真实事物易于领会。

  (3)演戏的经验。

指把一些事情编成戏剧,让学生在戏中扮演一个角色,使他们在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左获得经验。

参加演戏与看戏不同,演戏可以使人们参与重复的经验,而看戏是获得观察的经验。

  “观察”的经验,包括六个层次:

  

(1)观摩示范。

看别人怎么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知道一件事是怎么做的。

以后,他可以自己动手去做。

  

(1)学习旅行。

可以看到真实事物的各种景象。

  (3)参观展览。

展览是供人们看的,使人们通过观察获得经验。

  (4)电视。

  (5)电影。

银屏上的事物是真实事物的替代,通过看电视或看电影,可以获得一种替代的经验。

  (6)录音,无线电,静止画面。

它们可以分别提供听觉的与视觉的经验,与电影、电视提供的视听经验相比,抽象层次要高一些。

4、程序教学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短暂的繁荣之后,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而陷入低潮。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具有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教学机器的兴趣转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

程序教学方法广泛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成了实现程序教学思想的高级程序教学机。

在计算机应用于教学领域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如伊利诺大学开发出的自动操作的程序逻辑系统(PLATO)和1972年杨伯翰大学研制的分时、交互、计算机控制的信息电视(TICCIT)系统。

70年代微机的发展又推动了CAI运动,许多教育工作者都被吸引到微机上去了。

到了80年代,学校里微机的使用迅速增长,许多学校把微机用于教学目的。

但据调查表明,CAI在学校中的开展仍不能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5、程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与桑代克同属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他们创建了关于学习的刺激--反应(S--DR)理论,把学习看成是某种行为的形成,并通过“刺激一反应一强化”而实现。

这个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方法,由简单的行为联结而成;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则没有已知刺激,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好像是自发的反应,同样,相对应的也有两类学习:

一类是反射学习:

另一类是操作学习。

他把大多数人的行为,甚至所有人类的学习都看成是操作,在这种操作条件作用下,反应经诱发后,随即给予强化,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在他看来,“教育即是塑造行为,塑造在不久的将来对个人和他人有利的行为。

”成功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及设计精密的控制过程的技术,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

6、所谓任务分析是一项分析学习任务的技术。

它从特定的教学要求出发,逐步剖析达到该要求所需具备的从属(先决)技能,为测定训练(或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任务分析密切有关的是行为目标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因为任务分析的目的是制定明确具体的行为目标。

一般认为泰勒(R.Tyler)是当今行为目标之父。

泰勒于1932年提出,在分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行为目标,而以行为目标为依据编写测试题。

布卢姆等人关于教育目标分类的研究发展了学习目标的理论,他们的《教育日标分类学》的发表在程序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此后马杰(R.F.Mager)在1962年出版了《编写教学目标》?

D书,系统地提出了使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方法。

  行为目标的提出则进一步要求教学评价的方法作相应配套的改革。

教育心理学家格拉泽(RobertGlaser)在他及合作者开展个别化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于1962年首次提出标准参照测试的概念,其基本原则是根据预先明确说明的行为来衡量学习者的学习成绩。

标准参照测试的做法符合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教学系统方法的重要特征之一。

  斯克里文(M.Seriven)1967年提出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现已构成系统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概念。

形成性评价用以对处于开发阶段的教材(或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改进,而总结性评价用于对开发出的定型教材或教学方案作使用效果方面的评定。

7、影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三个因素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与运用系统方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面意义包含了学习的效果、学习的个别化、个性化、学习者特征,以及学习过程的理论模型。

关于“依靠资源”问题,它包含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而物力资源中媒体为主要内容。

  由于对系统方法的认识的深入,使教学设计理论的操作程序亦由原来的线性循环关系到局部循环进而到非线性的关系。

8、系统科学理论包括系统观点、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这是系统研究的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系统观是对思维方式和世界观进行重新定向,它与传统分析式的、简化论的、直线因果关系的传统思维方式相反,是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综合的、整体论的思维模式。

一般系统论是一套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原则,如系统的概念、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有机相关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这些概念和原则(亦称为系统的特性)可以组成三个互补性的模型:

环境模型、结构模型和过程模型。

系统方法论则是提供一组思想、原理、方法、步骤、组织和技巧,以便使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系统理论发挥指导作用。

9、所谓教育系统设计,就是以系统观、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系统方法分析教育、教学问题,在需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来设计教学系统、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的方案,评价试行的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10、教育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1)宏观层次的教育规划:

如国家总体的教育规划,某个方面或层次的教育规划(幼儿/小教/中教/高教/普教/职教/成人继续教育等)。

  

(2)观层次的教学计划:

一般称为课程开发,如针对某种教育的某个层次的课程开发。

  (3)微观教学过程的计划:

简称为教学设计。

如具体的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媒体材料的选择,甚至小到一堂课、一个具体的教学材料的设计开发等。

  (4)产品层次:

具体的教学材料的设计和制作等,如教科书、音像制品、多媒体软件等教学产品。

11、教育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技巧和态度的过程。

要达到教育的目标,必须要经过实施和管理。

因此,教育管理过程可以认为是使学习者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态度的过程。

要实施这个管理过程必须按系统方法制定一个科学的步骤,才能较好地达到目标。

这个科学步骤包括:

计划(定义)、设计、优选、实施、评价和修正六个步骤,它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管理过程的六个步骤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鉴定问题(做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做)。

所以,教育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方法(教育开发的系统方法)可以具体为如图所示。

教育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技巧和态度的过程。

要达到教育的目标,必须要经过实施和管理。

因此,教育管理过程可以认为是使学习者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态度的过程。

要实施这个管理过程必须按系统方法制定一个科学的步骤,才能较好地达到目标。

这个科学步骤包括:

计划(定义)、设计、优选、实施、评价和修正六个步骤,它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管理过程的六个步骤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鉴定问题(做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做)。

所以,教育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方法(教育开发的系统方法)可以具体为如图所示。

12、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

(1)设计范畴,设计包括过程的设计和资源的设计。

在实践中主要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而把学习资源的设计整合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中。

过程的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

设计范畴至少包括四个理论与实践方面:

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

(2)开发范畴,开发范畴的基础是教学媒体的开发。

开发就是把媒体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物理形式的过程。

开始范畴包括设计、制作和发送的功能。

这个范畴可根据媒体的制作技术分为四大类:

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本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

(3)利用范畴,利用就是使用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的活动。

利用描述的是学习者与教学材料和系统的相互关系。

这个范畴要求系统地使用、传播、推广、实施和制度化。

它的四个子范畴是:

媒体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以政策和规定。

(4)管理范畴,这个范畴最早是从对媒体中心、项目计划和服务管理中演变而来的。

它的子范畴包括:

项目管理、资源管理、发送系统和信息管理等。

(5)评价范畴,评价是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的过程。

评价范畴包括:

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教育技术各范畴之间不是一种线性的逻辑关系,它们之间是协同作用的,是一种互补关系,参见图(书本7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