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单一弹性。
其弹性系数其需求弹性系数E=1,它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
(4)完全弹性。
其需求弹性系数E=∞,即需求弹性是水平的,它表示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需求量是无限的。
从需求弹性的角度看,对于水平的需求曲线来说,只要价格有一个微小的变化,就会使无穷大的需求量一下子减少为零。
(5)完全无弹性。
其需求弹性系数E=0,即需求曲线是垂直的。
垂直的需求曲线表示在任何价格水平需求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从需求弹性的角度看,对于垂直的需求曲线来说,无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都不发生变化,需求量的变化量总是零。
生产者部分
1.厂商最佳要素组合及条件(2007年论)
答:
在生产要素都可以变化的长期生产中,理性的厂商不仅考虑生产要素投入对产量的影响,即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而且更为关注投入的生产要素所耗费的成本。
任何一个厂商都会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通过等产量线及等成本线的分析,厂商在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的过程中,总是会面临不同的约束,即成本既定或产量既定。
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途径是产量最大化;同理,在产量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途径是实现成本耗费最小化。
因此,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就是厂商在使用要素成本既定情况下生产最大产量,或者在产量既定的情况下使用成本最小的生产要素组合,也称厂商均衡。
(1)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
分析过程略。
(2)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分析过程略。
(3)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
厂商进行生产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厂商来说,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既定的,厂商可以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不断调整来实现最大的利润。
厂商在追求最大利润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这一点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
假定: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f(L、K),既定的商品的价格为P,既定的劳动的价格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w和r,π表示利润。
由于厂商的利润等于收益减去成本,于是,厂商的利润等式为:
π(L、K)=P×f(L、K)-(wL+rK)
其中,P×f(L、K)表示收益,(wL+rK)表示成本。
利润π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dπ/dL=P×df/dL–w=0
dπ/dK=P×df/dK–r=0
根据上述两式,可以得到:
(dπ/dL)/(dπ/dK)=MPL/MPK=w/r
这说明,厂商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货币成本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并进一步实现既定成本下的利润最大化。
2.影响长期成本曲线的因素(2004简)
答:
(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U型特征主要是由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决定的。
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种。
其中,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使得生产效率提高称作内部规模经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称作内部规模不经济。
一般来说,在企业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会先后出现规模的内部经济和规模的内部不经济现象,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因此先降后升。
除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不经济之外,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不经济也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外部规模经济是马歇尔所定义的概念,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张使得单个厂商的生产效率提高的现象。
它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的改善而产生的。
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可以促使为该行业提供服务的上下游行业的分工和发展,进而降低了该行业中每一个厂商的生产成本。
相反,如果整个行业的规模增加使得单个厂商的生产效率下降,则我们说存在外部规模不经济。
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使得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交通运输困难,则会增加行业内每个厂商的成本。
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不经济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而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不经济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
外部规模经济使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移,外部规模不经济使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上移。
(2)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只是决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和位置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除此之外,影响长期平均成本的因素还包括学习效应、分工经济和范围经济等。
学习效应又称熟能生巧效应,指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等可以积累起对产品的生产、技术设计、管理及销售方面的经验,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
随着产品产量的积累性增加,每批产品所需要的投入品数量呈下降趋势,而每批产品投入品数量的下降必然导致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
分工经济指通过企业内部分工与加深专业化程度,生产效率提高,劳动成本降低。
分工意味着人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更小的活动范围中去,由于学习效应的存在,每个人都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在所属专业中的特殊技能。
通过专家们之间的合作,可以大大降低生产的总成本。
范围经济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由一个单一的企业生产联合产品比多个不同的企业分别生产这些联合产品中的每一个单一产品的成本要低。
一个企业同时进行多产品的生产称作联合生产。
联合生产中存在范围经济是由于企业既可能从多种产品共享生产设备或其他投入品而获得成本节约的好处,也可能从统一的营销计划和经营管理上获得成本节约的好处。
一个典型的联合生产的例子是农家的小院经济。
小院里种菜又养鸡,鸡粪可以作为菜的肥料,烂菜叶又可以用来喂鸡。
这种小规模的种菜和养鸡的联合生产比各自单独生产的成本显然要低,这是我们可以说农家小院的联合生产中存在范围经济的现象。
但是如果主妇们没有看管好鸡群,以至于鸡群把菜偷吃一空,这时农家小院的范围经济就变成了范围不经济,范围不经济会使得长期平均成本上升。
市场部分
1.用古诺模型来分析双头寡头厂商产量的确定。
(2009年论)
答:
古诺模型是早期的寡头模型。
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
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
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
古诺模型的结论可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商的情况中去。
古诺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出售矿泉水的生产成本为零的寡头厂商的情况。
古诺模型的假定是:
市场上只有A、B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他们的生产成本为零;他们共同面临的市场的需求曲线是线性的,A、B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A、B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即每一个厂商都是消极地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已确定的产量。
在古诺模型的假设条件下,设市场的线性反需求函数为:
P=1500-Q=1500-(QA+QB),其中,P为商品的价格,Q为市场的总需求量,QA和QB分别为市场对A、B两个寡头厂商的产品需求量,即Q=QA+QB。
对于A寡头厂商来说,其利润等式为πA=PQA-0=[1500-(QA+QB)]×QA,A寡头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dπA/dQA=1500-2QA-QB=0,即QA=750-QB/2。
这是A寡头厂商的反应函数,它表示A厂商的最优产量是B厂商的产量的函数。
也就是说,对于B厂商的每一个产量QB,A厂商就会做出反应,确定自己的能够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QA。
类似地,对于B寡头厂商来说,可得出其利润等式为πB=PQB-0=[1500-(QA+QB)]×QB,B寡头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dπB/dQB=1500-2QB-QA=0,即QB=750-QA/2。
这是B厂商的反应函数。
它表示B厂商的最优产量是A厂商的产量的函数。
联立A、B两寡头厂商的反应函数,便得到A、B两个厂商的均衡产量解:
QA=500;QB=500。
且可求得市场均衡价格:
P=500。
2.举例说明“囚徒困境”博弈,及其经济意义。
(2008年论)
答:
(1)囚徒困境的说明
参与一桩犯罪活动的两个囚犯被隔离在两间房间里接受审讯。
每个囚犯都有交代犯罪这样一个选择,从而把另一个囚犯也牵连在内;也都有否定参与犯罪这样一个选择。
如果只有一个囚犯坦白,那么这个囚犯就可以得到免于刑事处分的宽大处理,当局将把惩罚全部加在另一个囚犯身上,作出将他判处8年的严厉判处。
如果两个囚犯都否定,那么根据法规他们都将被判处1年徒刑。
如果两个囚犯都坦白,那么就可以将他们都判处5年徒刑。
B囚犯
A囚犯
坦白
抵赖
坦白
-5,-5
0,-8
抵赖
-8,0
-1,-1
假设你处在囚犯A的位置上。
根据分析可以发现,不管B的选择是什么,囚犯A的选择都是坦白比抵赖要优,所以,囚犯A会选择坦白。
而囚犯B的情况也一样。
因此,对于对策的惟一纳什均衡是两个局中人都坦白交代。
事实上,两个局中人都坦白不仅是纳什均衡,而且也是占优策略均衡,因为每个局中人独立于另一个局中人的最优选择在这里是相同的。
但若他俩都能拒不交代,那么他俩作为一个整体的境况就会比其他选择要更好些。
如果他俩都能确信另一方会拒不交代,且他俩都能应允自己也拒不交代,那么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就能获得最大收益。
策略(抵赖、抵赖)是帕累托有效的策略——没有其他策略选择能使这两个局中人的境况更好——而策略(坦白、坦白)则是帕累托无效的策略。
问题在于这两个囚犯没有办法协调他们的行动。
如果每一个囚犯都能信任另一个囚犯,那么他俩的境况就会变得比在其他情况下要更好一些。
(2)囚徒困境的经济意义
囚徒的困境说明的是一种集体非理性的情况。
在单个人做决策时,他往往是理性的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但如果做决策的人的数量多于1人时,由于每个人还是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来做决策的,因此就可能出现集体非理性的情况。
在囚徒的困境这个特殊的例子中,每个人都认为如果自己选择背叛,则如果对方不背叛,自己就可能得到更大的收益,即减轻惩罚。
但是一旦每个人都这么想,则最终的结果就是双方都选择背叛。
因此,个人的理性导致最终集体的不理性。
这个博弈的关键是,每个嫌疑人均为理性的自利主义者。
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
它意味着个人理性并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尽管双方都抵赖的结果明显比都坦白好,但这个结果得不到,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的要求,尽管它是集体理性的。
造成囚徒困境的原因之一是两个囚徒不能协调其行动,缺乏相互协调其行动的机制。
因此,可以通过设定一种协调机制(串谋),让两囚徒相互了解合作的好处,协调他们的行动,从而实现两者的共赢。
造成囚徒困境的另一个原因是两囚徒目光短浅,没有看到合作的长远利益。
因此,可以让博弈进行无穷次数(重复博弈),元无止境,一旦两囚徒认识到合作所带来的长远利益时,他们就会选择合作。
3.图形分析垄断造成的效率损失。
(2007年简)
答:
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理论,资源有效配置的条件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在垄断的条件下,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说明资源配置无效率。
垄断会通过损失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
如图所示,假定由一个垄断者来生产完全竞争产业所有的厂商所生产的产品,假定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这两种市场有完全相同的成本曲线。
图中,Pc、Qc分别代表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Pm、Qm分别代表完全垄断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对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厂商来说,按照Pc的价格生产Qc的产品总量可以使每一个厂商都获得最大化的利润。
对于垄断者来说,按照Pm的价格生产Qm的产量可以获得最大化的利润。
在两种市场都分别使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均衡的情况下,垄断市场的均衡价格Pm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价格Pc,垄断市场的均衡产量Qm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产量Qc。
在垄断条件下,消费者支付了较高的价格,但是却消费较少数量的产品。
由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Qc的产量是在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而垄断条件下生产的产量Qm不是在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所以,垄断条件下企业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由图还可以看出,消费者剩余的净变动是(-A-B),生产者剩余的净变动是(A-C),因此,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是(-B-C)。
垄断使社会福利发生了净损失,这是垄断造成的社会成本。
补: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缺陷及政府规制。
(社科院2001年博)
答:
(1)不完全竞争市场较之完全竞争市场的缺陷主要是产品的价格过高,产量供给较少,市场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存在着效率损失。
①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供方可能会采取种种手段(如产量领导、价格领导、联合定产、联合定价、串谋等)来谋求个体或行业利益的最大化。
不完全竞争市场会导致竞争的不公平性。
竞争的作用在于它能产生诸如代理人努力程度等信息。
而在不公平的竞争下,信息会被扭曲,而且,竞争越不公平,信息被扭曲的程度越大,这会导致业已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使道德风险的产生更加隐蔽。
不完全竞争市场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是,由于竞争的不公平性而导致对市场主体的约束与激励均不足。
竞争是有效激励的源泉,激励可以引导人的行为朝着预期的方向进行,而约束其实是一种负激励,可以降低人的败德行为的动机,限制人的不合符预期的行为。
但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对有关利益主体的约束与激励通过不完善的市场结构后其作用均有所减弱。
缺少了约束和激励,有关利益主体便很可能做出不道德行为。
②完全垄断的效率损失更大。
a.完全垄断使稀缺资源得不到良好的配置,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和闲置。
b.在完全垄断的条件下,价格是比较高的,尤其是价格歧视的存在,对消费者来说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c.在完全垄断的条件下,会使得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
d.完全垄断也有可能阻碍社会技术的进步。
③市场的不完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情况不符合竞争性市场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即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是低效率时,就出现市场失灵。
资源配置无效率是指某种产品生产太多,而其他产品生产太少,从而减少了社会的总福利或社会剩余,使资源没有达到最优配置。
垄断会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率。
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具有资源配置最优和净社会福利最大化性质。
在竞争性市场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但在垄断市场中,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垄断导致了高价格和低产量。
这意味着垄断厂商并非用最低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造成生产资源的浪费。
消费者必须按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购买产品,消费者得不到最大效用,垄断导致净社会福利损失。
(2)政府对垄断的管理方式有:
①价格管制:
垄断条件下的价格高于竞争,对于政府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对垄断厂商可能索取的价格进行管制。
政府可以对垄断厂商实施最高限价。
垄断厂商限制产量的目的是为了索取较高的价格,实施最高限价意味着限制产量不能导致较高价格。
②反垄断法:
政府可以利用反垄断法来对垄断行为进行调节。
反垄断法可以保护竞争、限制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