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4发展等级教学案.docx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4发展等级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4发展等级教学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44发展等级教学案
专题4.4发展等级
作文是所有高考学科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而“发展等级”又是拉开作文评分差距最大的一块阵地,为此,高考专家疾呼: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发展分者得作文。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等级评分依据几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可根据其中的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直至满分。
为此,广大考生在“发展等级”的追求上,大可不必为自己的作文不是“通篇大妙”而妄自菲薄,而应该理直气壮地在“一点独到”上大有作为。
广大考生要始终坚信这样一点:
在“发展等级”上,我虽然不能做到“最好”,但一定能做得“更好”。
【发展等级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
“深刻”是“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方面。
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只要能揭示社会生活中富有意蕴的人和事,说理深入浅出,剖析有理有据,令人心悦诚服,就是有思想深度的文章。
这需要考生对周围生活现象有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反应力,对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文题、话题有深刻的理解力,对所确立的中心有生动的表达力。
“深刻”,是对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针对文章的思想而言。
在高考《考试大纲》中,对“深刻”的要求是这样表述的: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也就是要求文章:
一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具有深邃的见解;二能进行深入地分析,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三能做到观点鲜明,蕴含哲理,给人启发,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在具体写作时,首先应该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
一、要从社会生活的现象出发,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比较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观点上能给人以启发作用。
当然,这深刻的见解,不是凭空而来,也不能随意引申、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
它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
在揭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或是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应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就要求考生在发表见解时,有自己的思考,能找到一个更新的角度,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比一般的认识更上一个层次,要避免人云亦云。
因此,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要留意身边的各种人或事,要关心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与时代同步。
有些学生平时只埋头于书本,这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
三、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恰当地辩证分析,要能给人以思辨的力量和气势,使文章脱颖而出。
下面以议论文为例,分析“深刻”体现的方式技巧。
(一)深入浅出,振聋发聩
一般地说,考场作文都必须既“养眼”,又“抢眼”。
所谓“养眼”,即思想内容有一定的分量,让人觉得有可看性;所谓“抢眼”,即有迅速博得读者好感的表现,让人短时间也看得过来。
高考作文就是这样,它的评卷具有限时快评、直观阅读、独力判分、对象陌生、高频转换、单调重复等特点,瞬间获得的直观印象将直接影响得分。
因此,文章的思想深刻固然是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但思想深刻不见得就一定能获得高分,有时立意过高,表意过深而致艰涩,拐弯过多,反而容易使人费解,甚至导致误解,影响得分。
这就是说,写文章要有一定的读者意识,做到“深入浅出,振聋发聩”。
以“深入”见高度,以“浅出”见效率。
言论精辟,道理深刻,见解高明,鞭辟入里,凸显哲理,这是“深入”;措辞浅显,设譬形象,主次分明,条分缕析,言简意赅,这是“浅出”;晓人以理,启人心智,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唤醒愚陋,这是“振聋发聩”。
正如孟子所说,“言近而指(旨)远者,善言也”。
1.厚积薄发,从一般的生活事例中发现物理、事理、伦理、政理和哲理。
要使自己的文章充满哲理,又颇有启发性,就需要平时学会观察思考,以持久的积累,建立深厚的底蕴,求广达深,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2.把理说透,对一些现象要提出高于平庸、异于寻常、深于一般的见解。
3.辩证说理,在全面周密的分析阐述中发表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新意的观点。
(二)议事说理,洞烛幽微
1.学会在立意时运用唯物辩证法。
2.学会在行文中运用因果论证法。
要使文章“议事说理,洞烛幽微”,方法很多,但因果联想、因果分析和因果论证(议论文)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其中因果分析的具体方法是:
(1)善于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使论证过程有主有次,有面有点,有详有略,既准确又精练。
(2)善于分析事物(现象)产生的多层原因,并揭示出最终极的原因。
越是揭示出深层次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也就越有说服力。
(3)善于进行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的分析。
前二者分别指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后者则是说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这是普遍的现象,三者都是辩证逻辑的要求。
(三)见几知势,预示前瞻
这里的“几”,是指事情的征兆,“见几”指事前能洞察事物的苗头、动向。
这个意思现在也叫“前瞻”,是展望、预测的意思。
具体来说,文章“预示前瞻”的特点指思想前卫,有远见卓识,能给人以开阔视野、知所趋避的教益。
这是一条非常高的标准。
前瞻性主要体现在立意上。
要求能够及时洞察事物的现时矛盾并预见将会出现的矛盾,及早探寻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设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以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导舆论,推动事物的发展。
前瞻性的内涵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敏锐性、预见性和洞察力。
敏锐性是对事件(物)敏感和辩证意识的集中体现;预见性是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其未来结局通过分析论证进而作出的有一定价值的论断;洞察力指的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在看未来,透过表象看根源的能力。
首先要敏锐地发现旧事物的弊端,发现萌芽状态的新事物,感受时代的气息,感知时代的脉搏,思于心胸,形诸文字。
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近两年全国高考各地卷作文题,为考生提供了施展这方面才华的天地,对此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审题训练确有必要。
高中生要逐步学会在文章中表达超乎一般见解的、带有远见性和前瞻性的看法。
【变式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
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
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
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
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例文]
“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
红包,译名luckymoney,颇具幸运之意,在中国传统礼俗中是用于年节庆典中长辈对晚辈的赠给,也有主客之间的礼节往来。
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红包已不再只是那带有粗糙厚实之感的小红纸袋,摇身一变成为微信窗口里的虚拟图片,弹指间即可收获得到红包的快感。
当如此娱乐化的红包被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用作点名神器时,我既佩服其善于捕捉职业高校学生的好奇逐利的心理,同时也为今天的师道竟已沦落到先取悦学生,再换取教学秩序的稳定,而深感悲哀。
学生出满勤,成绩进步,过节……都能赢得焦老师的红包奖励,不论含金是几何,但终得以换来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师徒日渐升温的和谐美满的场面。
但撤去其外表的冠冕堂皇,余下的仅是“我出钱你出勤,我包红包你回心”罢了。
如此新招到底于教学有多少价值?
学生抢红包出满勤又折射出怎样的求学意志?
“红包”本是“礼轻情意重”,在生活中我们用它来表达祝福,焦老师与时俱进“诱惑”学生,其良苦用心值得肯定,但用红包物欲刺激,逗引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却是引诱学生的金钱欲望。
学生到课堂听课,学好学业,本是分内之事,而如今却与红包这浓厚的金钱色彩相挂钩,于那些真心读好书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原本单纯的求知,如今却因老师的这一做法也沾上了利欲色彩。
“微信签到”“刷脸神器”“拍合影照”等点名神器层出不穷,在网友调侃逗乐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深思:
当下学生的求知欲只能由金钱来刺激?
而师道尊严又该何去何从?
这些看似创新的举措,冲击了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也不自觉地自我贬低,师道尊严已在红包发出时消失殆尽了。
但事实上,我相信焦老师发微信红包实属无奈之举。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很多高校的学生翘课已是家常便饭,学风堕落更是见怪不怪。
本该是人生最佳探究与思考年龄却厌学,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现象并非个例。
由此担负“欲人之无惑”之重担的教师更是举步维艰,发红包以“讨好学生”,成为“美女老师”“女神老师”来吸引学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又确实是教育手段低俗化的表现。
由此学生与老师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的衰败。
欲改变现状,纠正歪风邪气,从根源来说,教育者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实践,使学生真心爱上学习,真切地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与愉悦感。
而求学者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师长,尊重知识。
红包包不住沉甸甸的知识,知识亦不需要红包的外包装。
红包作为习俗符号,该被珍惜使用;而知识作为个人灵魂的填充,更应该被崇敬与尊重。
新时代下的师道尊严该由师生共同维护。
【发展等级二】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丰富”
“丰富”是高分作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发展等级”的第二项要求,是在基础等级“内容充实”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评判标准。
《考试大纲》对“丰富”的要求是“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从“等级评分标准”看,好像只占几分,但在具体阅卷中,“丰富”的实际分值有可能占到整篇作文分值的50%或以上,因为多个评分点都与之息息相关。
如“中心明确”,即所选材料要紧扣话题中心;“内容充实”,即材料要丰富;“感情真挚”,即材料要感人;“结构完整”,即材料要有层次;“深刻”,即令人深思;“有创新”,即材料新颖……“文章一枝花,全靠例当家”“例好文一半”,所以材料的重要性已超越了语言、结构等作文要素。
下面以议论文为例,介绍使作文丰富的几个策略。
议论文材料丰富体现在“论据充实”方面,“论据充实”,是指在议论过程中能广征博引,纵横开阖。
写作议论文时,在确立了富有新意的正确观点之后,还要选用真实、典型、新鲜的论据来证明。
这些在行文中的理论引证、事实例子、类比事例、数字资料等等要充分而有力,避免空洞的分析,不泛泛而谈,不人云亦云。
充实的论据来源于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
我们平时要注意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回忆亲情,感受友谊,搜集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觉醒的生活片断。
充实的论据还来源于学习。
学习书本,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其主要策略是:
(一)丰富材料
1.要善于提取平时积累的材料。
高考作文尽管范围很广,但从大处来说,无非是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等几方面的话题,如果在平时阅读时就这些方面多作思考,积累一些有用的材料,考场上就不愁没有东西写了。
平时可以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归纳知识材料,构筑自己的知识仓库。
2.要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最简单的,可以先从正面,再从反面;或先说必要性,再说可行性,最后说效果;还可以从个人、集体、社会这样的多层角度思考。
平时要注意进行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的练习,扩展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
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会使文章材料丰富起来。
(二)丰富论述
要丰富论述,需用以下几个技法:
技法一:
古今中外充实广度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所采用的材料的广泛性,即它的“广度”。
在这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取材要兼顾古今中外的各个方面,选取典型材料。
技法二:
点面结合充实厚度
点式论证,就是在一个比较大的段落内,抓住某一个事例或某一句名言进行分析论证。
它的好处是笔墨详尽,说理透彻。
面式论证,
就是在一个比较小的段落内连续铺排三个以上的事例或名言进行论证,一般以排比句的形式出现。
它的好处是笔墨节俭而材料丰富。
技法三:
强化分析充实力度
分析是议论文的看家本领。
事例和名言只有借助分析这一链条,才能与你要表达的主旨发生联系,所以,列举事例、引用名言以后,还要紧扣中心主旨,对所用的事例、名言进行分析和阐述。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强化“分析”效果:
强化“分析”点一:
运用因果推理法分析
运用因果推理法,要在列举事例之后,找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因果句的形式进行分析说理。
因此,写作时应该注意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阐释和表述,用原因与结果的必然联系来证明论点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其表述形式常为“(正是)因为……所以……”(由因导果法),“之所以……是因为……”(以果溯因法),“既(然)……就(那么)……”“……因此……”等等;另外,运用因果思维分析问题时,不要主观臆断,以免造成论证的似是而非、简单肤浅,要对事物发生的原因进行认真思索,不能只考虑单一的或表面的原因,而应该根据事物的结果和复杂情况,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深入思考。
强化“分析”点二:
运用假设推理法分析
运用假设推理法分析,就是运用假设因果法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假设因果法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所举的例子是正面的,就要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所举的例子是反面的,就要从正面进行假设分析。
其表述形式常为“假如不是……那么……”“如果没有……怎么会……”“假如是……那么……”“如果是……会……”“即使……也……”等等。
技法四:
正反对比充实深度
这种方法,所举事例形成正反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
也就是将相对或相反的论据摆在一起进行分析议论,从对比中突出、强化其对中心观点的论证力量。
思路:
正面例子→反面例子→对比分析或正面例子→正面或反面分析→反面例子→反面或正面分析
注意:
(1)要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比较材料,确定对比点。
所选对象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论证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
(2)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
若文章从正面立论,论据部分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辅;若文章从反面立论,则以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
(三)丰富文化味
要丰富议论文的文化味,就要善于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
引用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而议论文内容的丰富,很大程度也与引用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名言名句或诗词中名句的引用,不仅能体现考生扎实的语文功底,良好的文化底蕴,也能有效地展示其文章内容的丰富。
如:
遭遇坎坷时,需要心安。
李白被贬回乡,却豪放不减,安心享受难得的自由。
于是,有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与大气。
苏轼流放海南,却悠然依旧,安心享受难得的悠闲,于是,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自在。
李白、苏轼仕途失意,但内心却并不为之所动,而是依然心安自在,快乐满怀,于是,成就了他们驰骋诗坛,流芳千古的伟业。
心安者,成万事。
(选自《说安》)
【变式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耶鲁大学毕业生辛德仁于1957年设立耶鲁大学辛德仁奖,以鼓励学生藏书。
1963年的比赛,冠军颁给一位收藏《火车时刻手册》这类书籍的学生,而藏有二百部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作品以及与福克纳有关书籍的布罗斯基获得亚军。
布罗斯基后来成为著名藏书家,他把藏书捐给了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而不是耶鲁。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就耶鲁大学或布罗斯基的做法,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例文]
藏书精神超越名目之争
1963年,耶鲁大学“辛德仁”藏书奖出人意料,对《火车时刻手册》的收集者青睐有加,令收藏研究了两百多部福克纳作品的布罗斯基屈居第二。
后者虽功成名就却难释心结。
自然,布罗斯基的怨愤并不违情悖理。
但在我看来,大学这样做,只是想让藏书的范围更加开放,给予藏书的名目更多包容,同时鼓励藏书行为,令藏书的精神深入人心。
收藏什么样的书依各人的兴趣而定,但藏书家们都为类似的目标而坚持不懈。
而不论收藏什么,都有一个共同意义:
通过对同一类文本作品的收集,在时间的深度上和内容的广度上,用整体性的分析、比较、整理等方法对某一类事物进行研究。
若是用这一点衡量,《火车时刻手册》和福克纳的作品就摆在了平等地位上。
毕竟“不入人们法眼”的《火车时刻手册》,能够以一个特殊的视角见证火车的发展、城市的变迁乃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变革。
时刻的分布、停靠站台的多寡、行程的远近等能反映出火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兴起和后来在新型工具前的稍显逊色、城市不同年代交通网的变化等诸多信息。
鉴于资料的难得和完整,它在城市规划研究者眼中的价值,绝不会低于福克纳作品在文学研究者眼中的价值。
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眼中,火车时刻表捧得冠军成了一场“意外”?
人们的褒贬多少受到书册自身价值的影响。
福克纳的作品——一个作家呕心沥血的创作,当然会比唾手可得的火车时刻表得到更多珍视。
然而,“辛德仁”藏书奖不是颁给藏品,而是颁给藏书的人:
他看到了你所忽视的火车时刻表的价值,他愿意花力气、用心思收罗这些小册子并妥善保管,他甚至要在别人不理解的嘲笑声中坚持他的爱好;所以他有理由拿冠军,他有资格获得对一个藏书者的充分肯定。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对于形形色色不计其数的藏书和藏书者,藏书奖正是这样一个须容纳百川的海洋。
它的设立,不是为了评判优劣,论言褒贬;而是为了发扬藏书的行为和精神,鼓励更多的人藏书读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下做某一领域信息的集大成者。
它的排名,不是让藏书者们争锋,不是给他们藏品价值的盖棺定论,而是让更多人看到不同藏书的风采。
不妨给藏书的名目更多包容。
藏书,作为一项爱好而言,不同的人各有所爱,正是多样性成就了它的丰富;作为一项事业而言,不同领域各有需求,正是丰富度使它能为各领域做出贡献。
【发展等级三】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有文采”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在“有文采”方面的四个评分标准:
1.用词贴切。
如:
“人迹板桥霜”的晨,“汗滴禾下土”的午,“万家灯火我独明”的夜,“也有风雨也有晴”的路,“风景这边独好”的歌声,等等。
2.句式灵活。
如:
“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值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是排比句;“不知者谓我何求?
我不语”是设问句,等等。
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如: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运用了比喻;“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运用了对偶,等等。
4.文句有表现力。
如:
“回望走过的路,是‘也有风雨也有晴’”这句富有表现力,表现了高三的生活不仅有遭受挫折的痛苦,更有饱尝成功的喜悦。
“有文采”抢分策略:
首先,写作文时,应有明确的观点和清晰的思路。
“有文采”不是仅仅变换一下句式,多用几种修辞手法,而是要认识到语言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脱离语言的思想,也没有不表达任何思想的语言。
有了明确的观点和清晰的思路,语言表达才会顺畅;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语言表达才会更生动。
所以说写作时要使文章有文采,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和清晰的思路。
其次,锤炼语言,讲究语言的文学性。
具体“锤炼”技巧:
【技巧一】用心锤炼词语,力求语言的生动美
“锤炼”点一:
适度的大词小用
高考作文表达时过于严肃,不免给人沉重感、压抑感,适度地来点大词小用,来一点幽默,讲一点俏皮话,能使文章形象生动,活泼有趣,使语言变得灵动通脱,使表达的内容幽默风趣,增加其新颖性和情趣性。
这既可以运用于记叙文,也可以运用于议论文。
如:
每当我端详着自己元帅般的剑眉,将军般魁梧的身材,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生的我,心中便会油然升起一种“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豪情。
——报考军校,是我从小的志愿。
[例1] 请写
一段话,表达考完试后的心理状态,要有适度的“大词小用”。
【示例】终于考完了,我暗自估计了一下分数,还不错,可以向父母报“辉煌”了。
顿时,我觉得“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走路也有劲了”。
我深刻体验到我的生活将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期”。
“锤炼”点二:
关键部位锤炼词语
关键部位一般指标题、开头段、结尾段或运用排比的部分。
一个呆板的词语犹如衣服上一个不合时宜的纽扣,会影响人的整体美;而一个灵动活泼的词语有时就像一滴水彩,能使整幅画增添不少亮色。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使全诗意境顿出,看来“炼字”或曰“锤炼词语”其意义不可等闲视之。
“锤炼词语”主要有三点:
第一,采用新鲜的词语替换,避免陈词滥调;第二,采用具有修饰性的词语替换,增强意境的灵动性、活泼性;第三,运用排比的地方,关键性的词语尽量用词性相同而又不重复的。
如:
原句:
早晨明媚的阳光柔柔地照着我的卧室,轻盈的小鸟在树上婉转地鸣叫。
改句:
清晨明媚的阳光柔柔地洒向我的居室,轻盈的小鸟已在树梢婉转歌唱。
“早晨”一词趋于口语化,而“清晨”常用于书面语中;“照着”显得僵硬,而“洒向”则富有动态美;“鸣叫”是写实语言,而“歌唱”运用了拟人修辞格,使小鸟人格化,增强了句子表意的意境美。
[例2] 请用恰当的词语来替换加点词,增强语句的生动性。
(1)但我却很怀疑我如此疯狂地浪费(________)我的青春,到底有什么收获。
(2)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一个从容柔美的笑靥,我都会用心体会,用爱理解(________)。
(3)早晨新鲜的空气趁着模糊的夜色涌进(________)了屋里。
(4)当炎热的盛夏伴着知了的啼叫而逐渐逝去时,八月的尾巴“啪”的一下,将我推(________)到高三的门前。
【示例】
(1)挥霍
(2)解读 (3)溜进 (4)甩
[例3] 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动词。
文化,________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也________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________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化内心的污秽。
【示例】流淌 弥漫 流转
【技巧二】精心挑选句式,追求语言的灵动美
“锤炼”点一:
灵活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等
在议论和抒情中,应主动调遣设置问句。
设问句能够鲜明地提出问题,引出观点和感情倾向,还能把思维引向深入;可以设疑问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反问句可以表现出强烈的判定作用。
在论证过程中,反问句还可以强化语气,增强论辩的力度。
而感叹句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感情,使议论充满激情。
如2016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唯分赏罚,教育之殇》:
唯分赏罚论英雄,是不是我们整个教育界都应该警惕反省的?
答案是肯定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如果都只停留在一个维度上思考实践教育的真谛,那将是教育的一场灾难。
教育之殇,源于单一单薄的教育评价体制。
两个孩子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评价,除了分数这一个结果,还应该与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同学协作的情况,表达交际能力的强弱,特长的发挥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正确而全面的“吻”与“掌”,否则教育将走向死胡同,会逼疯多少个“范进”,庸常多少个“方仲永”,埋没多少个“韩寒、马云、钱钟书”?
而那些虎妈狼爸们,巴掌下又教训毁灭了多少“优秀有潜力”的孩子?
可叹,教育之殇!
[例4] 请用具体的事实回答语境提出的问题。
汉语是什么?
汉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