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357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4.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4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

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

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

二、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三、熟读课文(25分钟)

提示:

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1、自由读,注意字音和停顿,有不清楚的地方用红笔标出。

颛臾zhuānyú社稷jì彼相xiàng虎兕sì椟dú分崩离析bēng

2、示范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若有错误,在读完后提出来。

3、齐读,再次注意字音和停顿,力求杜绝不和谐的现象。

四、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

其一季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想一想孔子在听了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这个消息之后会有什么反映?

五、文本初探

(一)、疏通第一节(10分钟)

1、理解字词(2分钟)

伐:

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见于孔子参见、拜见有事使用武力,有军事行动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同“欤”以为东蒙主以之为是社稷之臣也这

见于孔子引出对象有事于颛臾引出对象

2、掌握句式(3分钟)

①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是”提宾标志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②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

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

③何以伐为

宾语前置“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3、疏通内容(5分钟)

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

无乃尔是过与?

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4、尝试背诵

(二)、疏通第二节

1、齐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2、理解字词

①陈力就列施展充任职位②颠而不扶跌倒③彼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④尔言过矣错⑤是谁之过与这错⑥危而不持表转折

⑦焉用为什么⑧虎兕出于柙介词从⑨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

3、掌握句式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宾短语后置

4、疏通内容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

①冉有是怎样辩解的?

他的目的是什么?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脱责任

②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

引用: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比喻: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③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5、尝试背诵

(三)、疏通第三节

1、齐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2、理解字词

①君子疾痛恨古今异义②必为之辞托词,借口③不患寡担心,忧虑少

④均无贫平均⑤以来之目的连词使动用法⑥则安之使动用法

⑦相夫子辅佐⑧季孙之忧忧虑⑨固而近于费表并列

3、提炼成语

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

4、疏通内容

①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②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

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5、翻译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③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④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6、尝试背诵

六、文本提升

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

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材料1: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2: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同上)

材料1:

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

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

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

(板书:

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

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

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

忧患意识)

七、人物分析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

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

第三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现场找三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对话场面,用现代汉语演绎这场对话情景。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粤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

“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投影胶片、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

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请大家详看课文注释①。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

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

(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颛臾(zhuān   xū 虎兕(sì)出于柙(xi)   社稷(jì)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颛臾(chuǎn   yū)   虎兕(shì)出于柙(xiá) 社稷(sù)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颛臾(zhuān   yú)   虎兕(sì)出于柙(xiá)  社稷(jì)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D颛臾(zhuān   yú)   虎兕(shì)出于柙(jiá) 社稷(sù)之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

5.全班齐读。

6.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

(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学生自行解决)

7.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

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

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

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

他责怪冉有:

“求!

无乃尔是过与?

”理由是: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

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

重读“求!

无乃尔是过与?

”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教师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并背诵。

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

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

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

引用: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比喻: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

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

(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

”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

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

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

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

(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

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

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

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

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

加强背诵。

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

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做阅读训练,总结文言知识,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背诵。

抽查2~3名同学背诵。

二、阅读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

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投影:

材料1: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2: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同上)

材料1:

注释     北辰:

北极星。

     共:

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

注释     道:

引导。

         格:

亲近     归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

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

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

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

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三、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

来、安,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答案:

①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3.止

例句出处释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妒忌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季氏将伐颛臾》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仅

4.见

例句出处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xiàn,出现

谡大笑曰:

“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见解、见识

5.过

例句出处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修文德,以德

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种思想

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

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

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邱龙涛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

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

说明: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

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

些?

提示: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

“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结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导朗读: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读时,重音应落

在“尽心”二字上。

“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

何也?

”尽心了,但民不加多。

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

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

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

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

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

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

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诵读二、三、四段。

指导朗读: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