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本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方式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5120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申报范本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题申报范本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题申报范本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题申报范本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题申报范本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方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申报范本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方式研究.docx

《课题申报范本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方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申报范本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方式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申报范本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方式研究.docx

课题申报范本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方式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方式研究

课题名称:

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方式研究

关键词:

互联课堂,创新学习方式,21世纪技能

申报级别: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课题类别:

重点课题

学科分类:

其他

研究类型:

其他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111820090

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述评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述评:

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促进了知识的更新与传递,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教育观念,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将转变师生的角色,而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全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现有课堂教学结构。

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教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除此之外,学生在经济时代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学科知识和传统技能,更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NCREL和Metiri集团认为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数字时代素养、创新思维、有效沟通和优质高量的产出等21世纪技能。

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创新性的教学环境,探索创新性学习方式成为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最近几年国际大型IT公司、国际性基金会也积极和中国教育部门合作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共同推进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如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技术启迪智慧”项目、教育部-戴尔公司“互联创未来”项目等。

戴尔公司的“互联课堂”解决方案提供了先进的软硬件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整合了个人电脑、无线网、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课程,能够支持人与信息、设备、软件和他人之间的互联,实现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家校交互,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构建基于互联课堂的校园学习社区并探索该社区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方式,形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策略与模式,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1、探索了基于互联课堂的校园学习社区的构建模式和该社区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方式,有助于完善和发展信息技术支持的教与学理论,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提供理论支持;2、课题将形成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典型教学案例,将为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价值。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调研信息技术支持下创新教学方式研究现状,了解互联课堂环境下的教学应用现状;2、探索基于互联课堂的校园学习社区的构建策略与方法;3、探索互联课堂环境下促进学生21世纪技能发展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其教学互动结构;4、探索互联课堂环境下实施项目学习、探究学习、参与式教学的模式、策略;5、归纳总结互联课堂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路径、模式与策略;6、评估基于互联课堂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效果。

(二)主要观点:

互联课堂信息化环境可以更好地支撑学习者的多种学习风格,及时反馈学生的进步,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全面支持师生开展诸如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参与式学习等创新性教学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构建基于互联课堂的校园学习社区,探索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学习体验,将有效地促进学生21世纪技能的发展,全面提高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创新之处:

1、探索了利用互联课堂构建互联校园学习社区的思路、策略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参与项目共同摸索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教学方式,探索该环境下的项目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模式与策略,研究互联课堂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途径、模式与策略。

这与国家课程改革和中长期教育规划高度吻合,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2、项目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21世纪技能为核心目标,互联课堂将为师生提供丰富的互动教学资源和工具,鼓励学生参与发现式、协作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渐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等能力,这对探索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

3、组织项目学校参与子课题的研究,鼓励项目教师探索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教学方式,从而使项目教师转变自身角色,成为教学研究者和探索者,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以互联课堂的应用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为目标,尝试指导项目实验学校构建一个基于互联课堂的互联、互动、移动的学习社区。

进而组织项目实验学校探索如何构建基于互联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开展互联课堂环境下的项目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发现式的教学实践活动。

本课题研究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分阶段推进,力图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实现互动教学、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等21世纪技能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调研互联课堂研究与实践现状,了解基于互联课堂的校园学习社区建设情况以及互联课堂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式与策略,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2、行动研究,采用三轮行动研究,结合解释结构模型法构建基于互联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互动结构,并用于构建互联课堂环境下的项目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模式与策略以及互联课堂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方式与策略;

3、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收集师生学习过程与效果数据,了解基于互联课堂的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等21世纪技能的促进作用,为效果评估提供材料支撑;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深入评析基于互联课堂的教学效果,并提炼基于互联课堂的创新学习模式和互联课堂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方式与策略;

5、扎根理论,通过对教师反思日志、访谈与问卷数据等进行扎根分析提炼互联课堂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与策略,并了解师生对互联课堂环境下教学的体验与认识,以便对整合方式和策略进行进一步改善;

6、实验法,通过实验法验证课题构建的模式与策略对促进学生21世纪技能的有效性,为改进和完善创新学习方式提供数据支持。

(三)技术路线:

1、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本课题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与实践现状,了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最新发展,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

2、制定科学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与实施方案,筛选、组织项目实验学校参与课题研究;

3、调研常用的互联校园学习社区、现有基于互联课堂的教学应用情况、学校数字化学习环境规划案例以及软硬件架构。

分析教学实际需求,结合互联课堂的特点,构建基于互联课堂的互联校园学习社区;

4、结合已有互联课堂的建设与应用经验,组织项目实验学校运用“互联课堂”解决方案建立互联校园学习社区,组织和指导实验学校教师展开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实践,并通过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等探索基于互联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互动结构;

5、组织项目师生在互联课堂环境下,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发现式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个案研究法等探索基于互联课堂的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的实施模式与策略;

6、通过收集、分析项目实验学校各科目教师的基于互联课堂的教学设计、课例、反思日志等相关资料,通过扎根理论等方法总结和归纳互联课堂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与策略。

7、整理并分析学生的访谈记录、行为数据、学生作品、学生问卷等数据,通过访谈、调查和实验等方法评估基于互联课堂的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等21世纪技能的促进效果。

8、整理各个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与经验教训。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0月):

调查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现状、收集资料、课题论证、形成较为可行的方案以准备开题,帅选、组织项目实验学校参与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2011年10月-2014年02月):

组织和指导项目实验学校申报子课题和构建基于互联课堂的互联校园学习社区,指导实验学校教师开展和实施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教学实践,构建互联课堂环境下的创新教学模式与策略,评估应用效果,总结典型案例。

此过程中,项目组将对组织项目实验学校开展课题培训,指导项目学校开题,组织中期检查和成果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2014年02月-2014年10月):

组织和指导项目学校整理子课题研究资料和成果,课题组整合各个项目实验学校成果,形成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与主要参考文献:

1.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在长期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成果丰硕。

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先后出版了多本专著,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大量有影响的论文。

包括:

《信息技术支持的项目学习》(专著)、《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研究》等等。

2.主要参考文献

[1]KatjavandenBrink.(2002.)LearningandTeachingwithICT:

ExperiencesfromGermany.12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andExhibition“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education”.pp.25-30.

[2]MartinCarnoy.(2004).CTinEducation:

PossibilitiesandChallenges.http:

//www.uoc.edu/inaugural04/dt/eng/carnoy1004.pdf

[3]NCREL,MetiriGroup.(2003).enGauge21stCenturySkills.http:

//www.unctv.org/education/teachers_childcare/nco/documents/skillsbrochure.pdf

[4]Partnershipfor21stCenturySkills.(2002).Learningforthe21stCentury.http:

//www.p21.org/downloads/P21_Report.pdf

[5]Partnershipfor21stCenturySkills.(2009).21stCenturyLearningEnvironmentsWhitePaper.http:

//www.p21.org/documents/le_white_paper-1.pdf

[6]Partnershipfor21stCenturySkills.(2007).21stCenturySkillsAssessment.http:

//www.p21.org/documents/21st_century_skills_assessment.pdf

[7]JohnW.Thomas.(2000).Areviewofresearchonproject-basedlearning.

[8]马晓兰,李文莉,王其云.构建基于校园网的虚拟学习社区[J].中国远程教育,2003,3:

35-37.

[9]刘凡丰.基于技术的教学新模式:

投入学习理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2,8:

7-9.

[10]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04,5:

58-62.

[11]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1:

50-54.

[12]靳昕,蔡敏.美国中小学“21世纪技能”计划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2:

50-54.

[13]朱京曦.试论教育技术视野中的学习方式变革.中国电化教育,2003,8:

10-13.

[14]都合军,郭振华,宋连军.网络环境下小字生字习方式初探[J].2003,8:

47-48.

[15]张桂清.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D].聊城大学,2006,4.

[16]郑大伟,柯清超.信息技术支持的项目学习[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1.主要参加者

项目负责人郑大伟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长期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具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视野;

课题组其他成员既包括中央电教馆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人员和高校科研人员,他们均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

蒋鸣和研究员为教育技术界知名学者、专家,为本课题的研究指导提供保障。

 2.组成结构

课题组成员既包括中央电教馆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人员,也包括高校的科研人员,研究团队优势互补,构成合理。

课题成果主持多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具有教育科研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本课题研究的开展具有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一)已有相关成果:

课题的研究基础良好,具有丰富的相关研究成果。

(二)技术保障:

课题已具备良好的技术保障,包括相关研究网站、教学资源等。

(三)时间保障:

课题研究能够很好地结合自身工作,在时间上具有保障。

(四)经费保障:

课题将会得到有关企业的支持,经费上得到保障。

预期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