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869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文科) 

Ⅰ卷(选择题共54分)

本卷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孔子看来,君主应当作为尊贵的权力象征而存在,并不需要管那么多,可将国家的治理权交给贤

能之士。

这反映了儒家思想

A.强调儒道相通B.主张君臣共治

C.赞同虚君政治D.力主以民为本

2.管仲认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孟子指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墨子主张,“天下之

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

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A.众多学术流派思想趋同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C.等级森严追求国家统一D.重建秩序成为社会诉求

3.“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是故诸

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

重,主势之隆也。

”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4.《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成。

以十月赐酒肉”。

这一举措表明

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B.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C.官府建立养老机制D.统治思想转向有为

5.“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

这表明

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D.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6.陆贾是西汉初年力倡儒学的名臣,为适应汉初政治统治的需要,他提出了“行仁义、法先圣,礼法

结合、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由此可知陆贾

A.否定了法家的基本主张B.代表了汉代儒学发展方向

C.背离了汉初的治国理念D.继承了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7.西汉流行的儒家经典是靠经师口授,用隶书写成,被称为“今文经”;后来在孔府旧宅等处发现的使

用前代文字书写的经书,被称为“古文经”。

但古文经在汉代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主要原因是

A.秦代焚书,古代典籍真假难辨B.时代变迁,阅读隶书已成习惯

C.传承断绝,五经内容差异甚大D.儒学独尊,利禄之争日趋激烈

8.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

中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

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

口雌黄”、“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古代中国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9.《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术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

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

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

”据此可知

A.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B.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C.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10.作为“宋四家”之一,苏轼强调书法艺术应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做到有意无法,而且“书必有神、气、骨、肉、血”。

该书法理论

A.深受程朱理学影响B.崇尚魏晋风骨

C.体现政治变革思想D.彰显个性追求

11.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认为仁与爱浑然一体;而南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认为: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由此可知,宋代理学旨在

A.提出内心自省的探究方法B.揭示儒学道德修养的本原

C.构建纲常伦理的社会结构D.阐明伦理道德的一般规范

12.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

生活目标。

由此可知王阳明

A.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B.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C.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

13.宋明时期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

工整规范的美。

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说明宋明时期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儒学思想趋向社会化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

14.元末画家倪瓒说: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

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倪

瓒认为绘画应

A.不作修饰B.重视创新

C.寄兴托志D.突出求形

15.有学者认为:

“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

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发生。

”近代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D.“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16.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应以“各得其私,各得其利”的原则制定“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这一主张体现了

A.“儒法并用”的治国主张B.废除君主制度的民主思想

C.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D.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17.清初,针对明代后期以来“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有学者主张,从注释、辨伪、文字、音韵、训诂等方向着手,追寻《六经》、《论语》等先秦儒家经典的本来意义,重建知识与思想权威。

这说明清初考据学的兴起

A.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B.蕴含着儒学重建的思想

C.否定了传统儒学的思想权威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18.2012年12月,网友“胖不墩儿”通过新浪微博发布系列漫画,将京剧与美食巧妙地“混搭”在一起。

《霸王别姬》里的虞姬自刎,躺下变成一条红烧鱼……如此混搭,引来网友热议。

下面有关京剧的说法合理的是

①京剧的传承发展需要创新 

②京剧的流行从地方到北京 

③京剧的表演注重歌舞并重 

④在清朝道光年间走向成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就中国古代的物理学而言,力学知识是与农耕技术、都邑建筑、铁制工具、水利工程、船舶制造、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的,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自然现象的观察、对天然晶体的考察等息息相关。

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A.寻求物理规律B.重视实用性

C.是经验的总结D.领先于世界

20.《瀛寰志略》是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一部世界地理志。

作者徐继畲在初版中,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亚细亚”之后,但最终在好友的建议下,将其调整到卷一的卷首。

这一变化

A.有利于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B.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旨

C.说明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D.是对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21.《申报》1894年8月4日报道:

“中国之地虽十倍于日本,中国之人虽数十倍于日本,而中国不见甚强,日本不见甚弱,何也?

以日本之能专心西法,一切政教号令皆一遵夫泰西之所为,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

”这种观点

A.为清廷妥协派提供依据B.揭示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

C.主张学习日本变法维新D.反映了国人示弱怯战心理

22.著名学者葛兆光指出,从明末清初以来,面对西方文明,中国大体都是坚持在“传统中变”。

可1895年以后,在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

材料中“在传统外变”指的是

A.中体西用,自强求富B.突破器物,学习制度

C.以日为师,全盘西化D.追求民主,提倡科学

23.1901年,在戊戌政变不到三年后,曾经坚决反对和镇压过变法的慈禧太后宣布要实行“新政”,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学习西方已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这说明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革命

C.促进西学东渐D.引领思想解放

24.1903年,孙中山在给友人的信中指出,欧美国势积重难返,“富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这种贫富不均势必会引起大的冲突。

因此,他认为,“今日吾国言改革,应为贫富不均计。

”这说明,孙中山

A.意识到社会革命的必要性B.主张改革以解决社会问题

C.将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D.以民生主义解决贫富不均

25.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

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

A.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完成B.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

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D.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

26.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观察胡适下列言行,思考其出现的原因是

A.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占主导地位

B.当时中国社会的婚俗习惯尚未发生变化

C.封建儒学在当时中国社会已不占主导地位

D.既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又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27.19世纪末《天演论》被介绍到中国后,曾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而到五四运动之后,进化论思潮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调侃和奚落。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大战暴露出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特性

B.进化论观点被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所否定

C.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有很强的排斥性

D.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近代中国的新潮流

28.1921年,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在出版他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时,不无心痛地写道:

“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

这主要反映了

A.民主科学地位得以确立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终结

C.文化领域出现极端倾向D.国人接受文化呈现多元性

29.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

“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

”结果其著作被公焚,这个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句话影响西方哲学史两千年的伟大哲学家被控“不敬神”,只好逃离雅典并死于途中。

由此可见古代雅典

A.实行宗教神权统治B.神意对政治决策有重大影响

C.自由缺乏必要环境D.派系纷争造成政治权力滥用

30.苏格拉底主张在讨论和问答中,使人获取知识,进行道德的反思。

有人称这种方法为“产婆法”。

由此可知,苏格拉底强调

A.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最大的智慧B.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C.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D.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31.1420~1436年,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列斯奇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巨大的圆顶,该圆顶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

这一设计反映出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民主曙光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们行动D.人们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32.他们在批判中世纪神学思想时,并没有完全采取纯粹的世俗主义态度。

相反,他们创造性地阐发了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的某些思想资源,采取了“借神颂人”的理论模式,借助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来颂扬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尊严。

属于“他们”主张的是

A.实现人的彻底解放B.反对世俗君主专制

C.追求人的价值尊严D.怀疑神灵人性至上

33.一天,马丁•路德在研读《圣经》时,看到“义人必因信得生”时,突然觉醒到原来人的得救只是因为他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恩赐,由此提出了“因信称义”的观点。

这说明马丁•路德

A.意图恢复基督教的历史传统B.从神学角度论证人的自主性

C.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D.传播和发展了理性主义思想

34.有学者称:

“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宗教改革:

A.将人文精神发展到了理性阶段B.适应了资产阶级追求享乐的需要

C.彻底粉碎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D.是一场群众基础广泛的政治运动

35.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

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材料说明伏尔泰

A.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B.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C.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D.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6.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将当时的中国视为理想国,皇帝实行开明统治,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民众自觉遵守。

而同一时代的孟德斯鸠则认为,中国是一个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国家,君主集各种大权于一身,法律的人治色彩浓厚。

二者对中国的不同看法主要是因为

A.中国政治的两面性B.现实斗争的需要

C.法国思想界的活跃D.阶级立场的不同

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本卷共3小题,考生根据要求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作答。

37.(16分)中国传统“天下”观经历了历史演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

《尚书·立政》

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式王之大烈。

《诗经·小雅·北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礼·夏官·职方氏》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

材料二《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

”徐彦疏:

“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

后世因此称统一王朝的统治为“大一统”。

材料三黄宗義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囊中之物”。

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观念出发,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

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主为主,天下为客”。

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黄宗羲激愤地说: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摘编自刘勇强编著《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材料四以下为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第二十三章的部分标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内容,并分析其对秦汉历史的影

响。

(5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黄宗羲“天下”观的含义,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5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说明晚清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背景。

(6分)

38.(12分)评价历史人物应以事实为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岳麓书院藏秦简“秦始皇禁湘山诏",记载秦始皇巡游湘山(即洞庭湖君山)时,“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口见亦美,其皆禁勿伐”。

随行大臣提出:

“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

《史记》则记载秦始皇在潮山遭遇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湘江,以为当地神灵作怪,“始皇大怒,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其裸露)其山”。

——摘編自晏昌贵《禁山与赭山:

秦始皇的多重面相》

材料二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宋孝宗继位,诏求直言。

朱熹上疏提出了他的“帝王之学”的两条基本原则:

“先格物致知”,“自然意诚心正”,这样就可以应对天下的一切事务。

扩充了天理,克服了人欲,就会“圣心洞然,中外融彻”,也就是心正意诚。

据《宋史》记载,此后不久,有人在路上碰到朱来,劝他见皇帝不可再讲“意诚心正”,“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朱嘉回答说“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

——摘编自李中《简明儒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两则史料中有关秦始皇的记述有何不同及出现这种不同叙述的原因。

(6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朱熹的思想和品格。

(6分)

39.(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

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

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借此批判基督教神学。

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

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

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扼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材料二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是关于身后世界的问题。

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是教权。

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

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

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

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

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相似原因。

(10分)

(2)阅读材料二,围绕“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证须史论结合)(8分)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科(文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D

A

B

D

B

D

D

C

D

B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C

C

D

B

B

B

C

A

B

D

A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答案

D

D

A

C

C

A

D

C

B

D

A

B

37.(16分)

(1)内容:

天下主要是指古代王朝统治的中原区域,延伸到周边地区;王权至上;华夏为中心。

(3分)

影响:

为秦朝和西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历史文化基础;(1分,或:

秦汉时期,建立并巩固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或:

西汉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西汉最终解决诸侯王割据势力对中央政府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

(1分)

(2)含义:

天下是百姓的天下,而非君主的天下;天下应该由君民共治,反对君主专制。

(2分)

背景:

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3分)

(3)变化:

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观念。

(或:

接受近代国际体系;或:

接受不平等的条约体制)(2分)

背景:

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分)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逐渐了解了世界的发展形势。

(2分)

38.(12分)

(1)不同:

秦简记载秦始皇喜爱自然、欣赏美景,禁止砍伐树林以保护环境,对秦始皇进行正面的褒扬。

(2分)《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与神搏斗、征服自然、毁坏山林,对秦始皇进行负面的记述。

(2分)

原因:

秦简是秦代的官方记载,有一定的美化成分。

《史记》是带有汉代价值观的记述,具有批评秦始皇的倾向。

(2分)

(2)思想:

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2分)要求统治者通过“格物致知”和“意诚心正”来治理天下。

(2分)

品格: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刚正不阿的气节。

(2分)

39.(18分)

(1)不同:

①欧洲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的“天道自然”和“仁政德治”思想来抨击神学,反对封建统治;②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拾取儒学的民本思想和“人性天就”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和程朱理学的虚伪。

(4分)

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尖锐;②封建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③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

(6分)

(2)示例

论题:

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1分)

论证要点:

西方神学关注来世,束缚容易突破,而儒学影响根深蒂固;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

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权力高度集中;西方法

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6分)

结语:

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但文明进化的方向和脚步不会因此而停歇。

(1分)

(“答案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若答其他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