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160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实践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习实践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习实践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习实践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习实践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实践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

《学习实践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实践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实践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

学习实践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

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重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单位,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结果却不相同,进而产生认知冲突,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为今后研究直线打下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注重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认识线段

  课时

  2 认识厘米

  课时

  3 认识米

  课时

  4 练习十

  课时

  5 我们身体上的“尺”

  课时

  

  认识线段。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毛线、直尺、正方形纸和。

  师:

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毛线,随意地放在课桌上。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得出:

这条毛线是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

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讲述:

我们把两手间拉直的这一段叫作“线段”。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体验并得出线段“直”的特点,为新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师:

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讲述:

线段可以这样表示,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

  讲述:

我们用手掐住了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头的点叫作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

  师: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

  生:

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

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

比这条线段短的呢?

  生1:

如果把正方形对角折,折出的折痕就比这条线段长。

  生2:

把这条折痕对折,折痕的一半就比这条线段短。

  师:

说得很好。

你会画线段吗?

  生:

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画线段。

教师边演示边画线段,提醒学生画线段时要画出线段的两个端点,要沿着直尺的边画直。

学生模仿画线段,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

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线段的特点:

直的,有两个端点。

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

学生对线段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师: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知识,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学生相互补充,说说对线段的认识。

  认识线段

  .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

并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

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下面哪些是线段?

在里画“􀳫”。

  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B类

  画一条线段,跟同桌画的比一比,谁画的线段长。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2.4 6 10

  B类:

  教材习题

  第60页“想想做做”

  .第二条和第四条是线段。

  2.4 3 4 5

  3.连接两点可以画1条线段。

图略。

  4.能画3条线段,画出的是三角形。

图略。

  5.能画6条。

  认识厘米。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直尺。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

瞧,这三位同学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

教材第61页例2图。

  生1:

第一个小朋友说课桌长大约7拃;第二个小朋友说大约有5个铅笔盒长;第三个小朋友说大约有4本数学书长。

  生2:

他们说的数量不同。

  师:

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课桌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却不相同呢?

  生:

我觉得数量不同的原因是用来测量的工具不一样。

  师:

是啊,测量工具不同就是导致测量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采用相同的工具进行测量——直尺。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测量发现所用测量工具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例2。

  师: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有多长呢?

直尺上从“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

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吗?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如:

直尺上从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师: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用两根手指比画1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对照直尺用两根手指比画1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

  师: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可能会说:

  生1:

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生2:

田字格的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厘米。

  生3:

订书钉的宽大约是1厘米。

  ……

  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各有多长呢?

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直尺,交流。

如直尺上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3到5的长度是2厘米。

  【设计意图:

直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通过直尺认识厘米,既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

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例3。

  师:

认识了“厘米”这位新朋友,我们能借助尺子进行测量吗?

  出示:

教材第62页例3。

  师:

请仔细观察图中的蜡笔长是多少?

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

蜡笔长是8厘米。

  生2:

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从直尺的0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直尺刻度的几厘米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

  3.教学例4。

  师:

你想画一条线段吗?

我们来试试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学生利用工具尝试画线段,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

说说你是怎样画出4厘米长的线段的。

  生1:

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4厘米的地方就是长4厘米的线段。

  生2:

可以先画一条线,然后用直尺从线上截取4厘米长的线段,画好两端的端点,把多余的线擦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

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的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那么宽,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对齐。

  认识厘米

  测量较短的物体:

厘米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类

  估计一下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B类

  .量纸条的长,哪种量法是正确的?

在下面的里画“􀳫”。

  2.看图填空。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2根蜡笔的长度。

  B类:

1.第二种量法正确

  2.5 5 19

  教材习题

  第62页“想想做做”

  .第二种量法对。

  2.第一条线段长,长3厘米。

  3.8 8 8

  4.7 14 课桌的高和椅子的高略

  5.长4厘米 宽3厘米 左边4厘米 右边4厘米 下边3厘米

  6.3 6 8

  7.

  认识米。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以米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米尺。

  师: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度测量的知识。

  师:

同学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米尺。

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

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学生边比画自己的身高边说,学生说出课桌的长是1米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师:

同学们说得都挺好。

其实,你们的手臂伸开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1米?

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组织学生交流,演示自己伸开手臂比画1米长。

  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再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

  生1:

一个格一个格数,1米是100厘米。

  生2:

从1到10之间有10个小格,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地数。

  师: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教室里的黑板长大约是多少米?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黑板的长。

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做法,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清测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

:

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

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师: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

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1米=100厘米。

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对齐。

  认 识 米

  米=100厘米

  测量较长的物体:

米  m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里画“􀳫”,错误的“✕”。

  一颗图钉约长1米。

  课桌的高是70厘米。

  小红的身高是1米45厘米。

  学校的环形跑道长400厘米。

  B类

  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 􀳫 􀳫 ✕

  B类:

米 米 米 厘米

  教材习题

  第65页“想想做做”

  .测量教室的长,测量操场的长度等可以用米作单位。

  2.教室的门大约高2米。

  3.长估计10米,实际11米;宽估计5米,实际6米。

  4.23厘米 23厘米。

  发现一庹的长度大约等于人的身高。

  5.25+5=30

  6.小明需要走85米,小红需要走64+30=94,所以小明走的路近。

  

  练习十。

  .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

  师: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

厘米和米。

  师: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

你能举出例子吗?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

“老师的食指宽是1厘米;我们的课桌长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1厘米、1米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师:

看下面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合适,还是用厘米作单位合适?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

教材第66页第1题。

  生1:

我自己的身高就比1米要多一些,床的长度比我的身高要多,所以床长2米。

  生2:

我的一拃大约是10厘米,粉笔盒的高大约是一拃,所以粉笔盒高是8厘米。

  生3:

黄瓜的长大约有两拃,所以是20厘米比较合适。

  生4:

旗杆的高度比大树还要高,大树的高度一般用米作单位,所以旗杆高是15米。

  师:

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图中的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非常棒!

  讲解:

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想法其实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式,从而使学生明白不能靠感觉解决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取有可比性的事物作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的答案】

  师:

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的同学,解决问题时说得有理有据,真棒!

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练 习 十

  估计实际物体得长度,并进行实际测量。

  .结合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就能正确地运用米进行估测,也容易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之间交流,给学生创造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A类

  用尺子量一量你家中各种物品的长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B类

  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厘米 米 米 厘米

  教材习题

  第66页“练习十”

  .米 厘米 厘米 米

  2.> = <

  3.一样长

  4.60-32=28

  5.98-6=92 可能是95厘米。

  6.11 17 19

  7.略

  思考题:

  测量略 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任意折一折、量一量略 长方形的对角线那条折痕最长。

  我们身体上的“尺”。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感受用身体的一部分测量物体的普遍性,养成估测意识。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尺子。

  师: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带着尺子,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进行简单的测量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上都有“尺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身体上的“尺”。

  【设计意图:

借助谈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认识“身体尺”。

  师:

你的一拃、一步大约各是多少厘米?

一庹大约比1米多多少厘米?

一脚大约长多少厘米?

先量一量,再填写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互相测量,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

一拃、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

  师:

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

大约有几步?

大约有几脚长吗?

先量出1米的长度,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

1米大约有7拃;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脚长。

  2.用“身体尺”量。

  师:

如果测量课桌的长,你准备用哪种“身体尺”?

实际量一量。

  生:

我是用拃量的,课桌长大约有7拃。

  师:

如果要量黑板的长,你选用哪种“身体尺”?

是多少?

  生:

我用的是庹来测量的,结果是黑板长3庹多一些。

  师:

测量教室的长用哪种“身体尺”呢?

  生1:

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脚,大约是50脚。

  生2:

测量教室的长也可以用步,大约是20步。

  师:

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和同学交流吧!

  【设计意图:

在实践中发现身体上秘密的过程,感受估测的价值】

  师:

回顾测量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我们身体上的“尺”

  .认识“身体尺”。

  2.用“身体尺”量。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用步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度、宽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B类

  量一量自己拳头的周长,再和自己的脚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类似的“秘密”?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拳头的一周和脚长差不多。

双臂平伸的长度和身高差不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