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无锡市江阴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段考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032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4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化学无锡市江阴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段考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三化学无锡市江阴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段考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三化学无锡市江阴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段考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三化学无锡市江阴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段考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三化学无锡市江阴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段考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化学无锡市江阴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段考化学试题.docx

《高三化学无锡市江阴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段考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化学无锡市江阴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段考化学试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化学无锡市江阴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段考化学试题.docx

高三化学无锡市江阴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段考化学试题

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二中高三(上)段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2分)(2009•重庆)材料与化学密切相关,表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材料

主要化学成分

A

刚玉、金刚石

三氧化二铝

B

大理石、石灰石

碳酸钙

C

普通水泥、普通玻璃

硅酸盐

D

沙子、石英

二氧化硅

 

A.

A

B.

B

C.

C

D.

D

考点:

无机非金属材料.

分析:

A、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C、普通水泥、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D、沙子、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解答:

解:

A、刚玉是三氧化二铝,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而不是三氧化二铝,故A错误;

B、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B正确;

C、普通水泥、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C正确;

D、沙子、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组成成分的认识,是一道基础题目,较为简单.

 

2.(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S在O2中燃烧可生成SO3

 

B.

用澄清石灰水可鉴别CO2和SO2

 

C.

S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

SO2通人BaCl2溶液中能产生白色沉淀

考点:

含硫物质的性质及综合应用;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专题:

氧族元素.

分析:

A、硫燃烧只能生成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通入石灰水中都生成沉淀变浑浊;

C、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被高锰酸钾氧化为硫酸;

D、二氧化硫和氯化钡溶液不反应;

解答:

解:

A、硫燃烧只能生成二氧化硫,二元氧化铝和氧气催化剂作用反应生成三氧化硫,故A错误;

B、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通入石灰水中都生成沉淀变浑浊,不能用澄清石灰水可鉴别CO2和SO2,用品红试液检验,故B错误;

C、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被高锰酸钾氧化为硫酸,S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故C正确;

D、二氧化硫和氯化钡溶液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的分析判断,注意反应实质和反应现象的分析,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3.(2分)(2014•南京模拟)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CSO的电子式:

 

B.

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C.

原子核内有20个中子的氯原子:

Cl

 

D.

HCO3﹣的水解方程式为:

HCO3﹣+H2O⇌CO32﹣+H3O+

考点:

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

专题:

化学用语专题.

分析:

A.类比二氧化碳的电子式写出CSO的电子式;

B.根据甲烷的球棍模型与比例模型的表示方法进行判断;

C.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的质量数为37;

D.碳酸氢根离子水解生成碳酸和氢氧根离子,溶液显示碱性.

解答:

解:

A.CSO中存在碳硫双键和碳氧双键,分子中所有原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其电子式为:

,故A正确;

B.

为甲烷的比例模型,甲烷的球棍模型为:

,故B错误;

C.氯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7,原子核内有20个中子的氯原子的质量数为37,该氯原子可以表示为:

1737Cl,故C错误;

D.碳酸氢根离子水解后溶液显示碱性,正确的水解方程式为:

HCO3﹣+H2O⇌H2CO3+OH﹣,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子式、比例模型与球棍模型、水解方程式的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常见化学用语的概念及正确的表示方法,明确比例模型与球棍模型的表示方法与区别.

 

4.(2分)下列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或实验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Cl2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Cl2是电解质

 

B.

在高温条件下,C能置换出SiO2中的Si,说明C的氧化性强于Si

 

C.

向淀粉碘化钾的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变为蓝色,说明Cl2的氧化性强于I2

 

D.

在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溶液褪色,说明BaCl2溶液有酸性

考点: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盐类水解的应用;氯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分析:

A.电解质首先必须是化合物;

B.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判断;

C.碘遇淀粉试液变蓝色;

D.碳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其溶液呈碱性,氯化钠是强酸强碱盐其溶液呈中性.

解答:

解:

A.氯气的水溶液能导电,原因是氯气溶于水生成HClO和HCl,二者电离出阴阳离子而使其溶液导电,电离出阴阳离子的是氯化氢和次氯酸而不是氯气,且氯气是单质,所以氯气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高温条件下,C能置换出SiO2中的Si,该反应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Si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变为0价,说明高温下C的还原性强于Si,故B错误;

C.向淀粉碘化钾的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变为蓝色,说明氯气和碘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碘,该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碘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氯气是氧化剂,碘是氧化产物,所以Cl2的氧化性强于I2,故C正确;

D.碳酸钠是强碱弱酸盐,碳酸根离子水解而使其溶液呈碱性,所以加入酚酞试液变红色,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氯化钠是强酸强碱盐,其溶液呈中性,所以溶液褪色,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方案评价,涉及电解质的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比较、盐类水解等知识点,同时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易错选项是C,注意高温下条件下碳的还原性大于硅,为易错点.

 

5.(2分)(2014•江苏)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

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

 

C.

用装置丙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

 

D.

用装置丁蒸干氯化锰溶液制MnCl2•4H2O

考点:

真题集萃;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溴、碘的性质实验.

专题:

实验设计题.

分析:

A、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备氯气需要加热;

B、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能吸收氯气,气体应为长进短处;

C、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方法为过滤;

D、锰离子可发生水解.

解答:

解:

A、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备氯气需要加热,甲装置无加热仪器,故A错误;

B、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能吸收氯气,且NaHCO3和HCl反应能生成CO2,引入新的杂质气体,所以吸收试剂应该为饱和食盐水,并且气体应为长进短出,故B错误;

C、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因此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需要过滤,丙装置为过滤装置,故C正确;

D、锰离子水解,水解吸热,因此不能直接加热蒸发氯化锰溶液制MnCl2•4H2O,应该在HCl的气氛中进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氯气的实验室制备,侧重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基本操作、盐类水解的考查,综合性较强,难度一般,注意气体的进出导管长短、盐类水解的抑制应用.

 

6.(2分)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mol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B.

常温常压下,14g氮气中含有NA个原子

 

C.

1mol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D.

在25℃、101kPa时,22.4L氢气中含有NA个氢分子

考点:

阿伏加德罗常数.

专题:

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分析:

A.1mol氯气与足量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得到了2mol电子;

B.14g氮气的物质的量为0.5mol,含有1mol氮原子;

C.没有告诉NO2和N2O4的组成,无法计算混合物中原子数;

D.25℃、101kPa时不是标准状况下,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氢气的物质的量.

解答:

解:

A.铁足量,1mol氯气与铁反应转移了2mol电子,转移的电子数为2NA,故A错误;

B.14g氮气的物质的量为0.5mol,0.5mol氮气中含有1mol氮原子,含有NA个原子,故B正确;

C.1mol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没有告诉二者的组成情况,无法计算混合物中含有的原子数,故C错误;

D.不是标准状况下,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22.4L氢气的物质的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综合应用、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好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明确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选项C为易错点,注意NO2和N2O4的组成不知,无法计算混合物中含有的原子数.

 

7.(2分)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置于表面皿上,然后按顺序滴加65%的硝酸,98.3%的硫酸和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终呈现的颜色是(  )

 

A.

白红白

B.

白黑白

C.

红红红

D.

红黑红

考点:

硝酸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性质.

专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浓硝酸、新制氯水都具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

因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使试纸褪色,则滴加浓硝酸,先变红后褪色,最后为白色;

因98.3%的硫酸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则能使蓝色石蕊试纸最后变为黑色;

因氯水中含有盐酸和次氯酸,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则在试纸上滴加氯水,先变红后褪色,最后为白色.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硝酸、硫酸、氯水的性质,明确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具有漂白性的物质等即可解答,难度不大,硝酸的漂白是学生解答中的易错点.

 

8.(2分)把氯气通入下列各物质的溶液中,阴离子和阳离子都能被氧化的是(  )

 

A.

NaOH

B.

Na2SO3

C.

FeBr2

D.

FeSO4

考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

卤族元素.

分析:

氯气具有强氧化性,把氯气通入溶液中,阴离子和阳离子都能被氧化,说明阴离子和阳离子都具有还原性,可被氧化,以此解答.

解答:

解:

A.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只有Cl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故A错误;

B.钠离子不能被氧化,故B错误;

C.Fe2+和Br﹣都具有还原性,可被氯气氧化,通入足量氯气和生成氯化铁和溴,故C正确;

D.SO42﹣不能被氧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氯气的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常见具有还原性的离子,难度不大.

 

9.(2分)下列起固氮作用的化学反应是(  )

 

A.

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B.

NO与O2反应生成NO2

 

C.

由NH3制NH4HCO3和(NH4)2SO4

D.

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

考点:

氮的固定.

专题:

氮族元素.

分析:

氮的固定是氮游离态的转化为化合态的过程,由单质转化为化合物都叫固氮,包括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解答:

解:

A.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氮由单质转化为化合物,符合氮的固定的定义,故A正确;

B.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之间的转化,是氮元素不同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不是固氮,故B错误;

C.NH3制碳酸氢铵和硫酸铵是氮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不是固氮作用的反应,故C错误;

D.由NH3氧化制NO是氮元素化合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不是固氮,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判断氮的固定的关键是抓住氮元素的化合价是否从0价变为其他化合价,即从单质转化为化合物,题目简单.

 

10.(2分)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u和稀硝酸反应:

3Cu+8H++2NO3﹣=3Cu2++2NO↑+4H2O

 

B.

氢氧化镁与稀硫酸反应:

H++OH﹣=H2O

 

C.

Ca(HCO3)2溶液与过量的Ca(OH)2溶液反应:

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D.

用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取少量氯气:

MnO2+2H++2Cl﹣

Mn2++Cl2↑+2H2O

考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版权所有

专题:

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A.Cu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NO和水;

B.难溶物写化学式;

C.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D.原子不守恒.

解答:

解:

A.Cu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NO和水,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故A正确;

B.难溶物写化学式,离子方程式为Mg(OH)2+2H+=Mg2++2H2O,故B错误;

C.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离子方程式为Ca2++HCO3﹣+OH﹣=CaCO3↓+H2O,故C错误;

D.原子不守恒,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

Mn2++Cl2↑+2H2O,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明确物质的性质及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是解本题关键,单质、氧化物、弱电解质、气体、沉淀、络合物都写化学式,注意要结合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及转移电子守恒,题目难度不大.

 

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0分)

11.(4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

P>S>Cl>H

B.

热稳定性:

NH3>PH3>H2S>HCl

 

C.

酸性:

HClO4>H2SiO3>H3PO4>H2CO3

D.

元素非金属性:

F>O>N>C

考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元素周期律的作用.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A.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原子序数大的原子半径小;

B.非金属性强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C.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

D.同周期,原子序数大的非金属性强.

解答:

解:

A.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原子序数大的原子半径小,则原子半径为P>S>Cl>H,故A正确;

B.非金属性Cl>S,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2S<HCl,故B错误;

C.非金属性Cl>P,C>Si,则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为H2SiO3<H2CO3,故C错误;

D.同周期,原子序数大的非金属性强,则元素非金属性为F>O>N>C,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性质、位置、元素周期律为解答的关键,侧重规律性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2.(4分)在汽车尾气净化装置里,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NO2是红棕色气体

 

B.

NO和O2必须在催化剂表面才能反应

 

C.

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包括CO和NO

 

D.

催化转化总反应为:

2NO+O2+4CO

4CO2+N2

考点:

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A、NO2是红棕色气体;

B、NO和O2在常温下就能反应;

C、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为CO和NO;

D、根据2NO+O2=2NO2,2NO2+4C0

4CO2+N2,可得总反应

解答:

解:

A、NO2是红棕色气体,故A正确;

B、NO和O2在常温下就能反应,不必加催化剂,故B错误;

C、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为CO和NO,故C正确;

D、根据2NO+O2=2NO2,2NO2+4C0

4CO2+N2,可得总反应2NO+O2+4CO

4CO2+N2,故D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根据图考查了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的处理,难度不大,只需读懂图就可完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3.(4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SiO2是酸性氧化物,不与任何酸反应

 

B.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2SiO3和Na2CO3溶液,其PH值前者大于后者

 

C.

高温时SiO2和Na2CO3反应放出CO2,说明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D.

水玻璃敞口存放,会有沉淀析出

考点:

硅和二氧化硅;含硅矿物及材料的应用;钠的重要化合物.

专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A.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但和HF反应;

B.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2SiO3和Na2CO3溶液,酸根离子水解程度越大,其钠盐溶液pH越大;

C.常温下,强酸能够制取弱酸,据此判断酸性强弱;

D.硅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难溶性硅酸.

解答:

解:

A.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但和HF反应生成SiF4,故A错误;

B.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2SiO3和Na2CO3溶液,酸根离子水解程度越大,其钠盐溶液pH越大,酸根离子水解程度SiO32﹣>CO32﹣,所以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2SiO3和Na2CO3溶液,其PH值前者大于后者,故B正确;

C.高温下,二氧化硅能和碳酸钠反应,不能说明碳酸酸性小于硅酸,要根据常温下,强酸制取弱酸判断,故C错误;

D.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所以水玻璃敞口存放,会有沉淀析出,故选BD.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注意:

二氧化硅性质的特殊性,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14.(4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NaCl和NH4Cl的混合物可用加热的方法分离

 

B.

由红磷变白磷是一个化学变化

 

C.

浓硝酸和浓盐酸体积比为1:

3的混合物叫“王水”,能溶解Au、Pt等金属

 

D.

一定量的空气中混入少量的N2,在放电的条件下,最终完全转变成NO2

考点:

铵盐;硝酸的化学性质;磷.

专题:

氮族元素.

分析:

A、可用加热的方法分离的混合物,说明混合物中有一种物质加热易分解、升华或挥发;

B、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C、浓硝酸和浓盐酸体积比为1:

3的混合物叫“王水”,能溶解Au、Pt等金属;

D、NO2和N2O4存在化学平衡.

解答:

解:

A、NH4Cl加热易分解,可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故A正确;

B、红磷和白磷不是同一种物质,故B正确;

C、浓硝酸和浓盐酸体积比为1:

3的混合物叫“王水”,能溶解Au、Pt等金属,故C正确;

D、NO2和N2O4存在化学平衡,部分NO2转变为N2O4存在,故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铵盐的性质、化学变化的实质、王水性质、二氧化氮性质等内容,难度不大.

 

15.(4分)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浓氨水中加入生石灰可以制取少量的NH3

 

B.

用惰性电极电解熔融NaCl:

2Cl﹣+2H2O

Cl2↑+H2↑+2OH﹣

 

C.

氯水和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能用同一原理解释

 

D.

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都会降低

考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电解原理;氨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硫的污染及治理.

专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A.生石灰可与水反应,并放出热量,结合氨气易挥发的性质解答;

B.电解熔融NaCl,生成钠和氯气;

C.氯水具有强氧化性,而活性炭起到吸附作用;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盐酸易挥发.

解答:

解:

A.生石灰可与水反应,并放出热量,氨气易挥发,可用于制备氨气,故A正确;

B.电解熔融NaCl,生成钠和氯气,如电解氯化钠溶液,则生成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故B错误;

C.氯水具有强氧化性,而活性炭起到吸附作用,二者的原理不同,故C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盐酸易挥发,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都会降低,故D正确.

故选BC.

点评: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氨气、氯气、电解以及浓硫酸的性质,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难度不大.

 

三、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8分)

16.(14分)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NaCl、NH3、CO2等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2NaHCO3

Na2CO3+CO2↑+H2O

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 c (填字母标号).

a.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2)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实验.

①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Ⅰ)乙装置中的试剂是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

(Ⅱ)丁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是 吸收未反应的NH3 ;

(Ⅲ)实验结束后,分离出NaHCO3晶体的操作是 过滤 (填分离操作的名称).

②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它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

(Ⅰ)实验时,须先从 a 管通入 NH3 气体,再从 b 管中通入 CO2 气体;

(Ⅱ)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 增大气体与溶液接触面积,提高CO2吸收率 .

考点:

纯碱工业(侯氏制碱法).

专题:

实验设计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1)依据题干中信息碳酸氢钠溶解度相对较小分析判断;

(2)①(I)依据用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常会含有氯化氢气体分析即可解答;

(II)依据稀硫酸能与氨气反应分析解答;

(Ⅲ)依据分离固体与液体采用的实验操作分析解答;

②(I)根据氨气易溶于水,从制取碳酸氢钠时先要得到含氨的饱和食盐水分析解答;

(II)从装置改动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变大分析判断.

解答:

解:

(1)a.碳酸氢钠易溶于水,故错误;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与其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无关,故错误;

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于氯化铵来说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更小一些,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故正确;

故答案为:

c;

(2)①(I)利用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因盐酸易挥发,所以,二氧化碳中常会含有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通过碳酸氢钠的溶液是可以除掉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气体,故答案为: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II)实验过程中氨气可能有剩余,而稀硫酸能与氨气反应,所以稀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末反应的NH3,故答案为:

吸收未反应的NH3;

(Ⅲ)分离出NaHCO3晶体的操作是分离固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