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图解复习课程.docx
《中国古建筑图解复习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建筑图解复习课程.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建筑图解复习课程
中国古建筑图解
第一章屋顶
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总起说来,从古至今中国的建筑都突出屋顶的造型作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或是说成熟与不成熟形态罢了,从我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外观上看,屋顶是其中最富特色的部分。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
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
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
总之,我国古代屋檐的式样丰富多彩,屋顶的装饰也是各式各样。
屋顶的式样有等级高低之分,屋顶的装饰也同样有等级的区别。
硬山式屋顶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
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纂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
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
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
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瓦筒,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悬山式屋顶
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不过,它又有不同于硬山式屋顶的地方。
悬山式屋顶在山墙处不像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
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桁(檩)挑于山墙之外。
从外观上来看,这可以说是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最大的不同点。
悬山式是两面坡屋顶的早起做法,不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的,特别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
重檐歇山顶
“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
歇山式屋顶在具体形式上又有最疾奔形式的单檐歇山顶,以及变化形式的二层、三层或多层屋顶的重檐歇山顶,还有最上面的屋顶可以不设正脊而形成卷棚式的卷棚歇山顶等多种形式。
1.屋面:
屋面就是建筑屋顶的表面,它主要是指屋脊与屋檐之间的部分,这一部分占据了屋顶的较大面积,或者说屋面是屋顶中面积最大的一部分。
2.剪边:
在我国古代的部分建筑中,其屋面近檐处往往会有与上部不一样的色彩,比如屋面大部分是绿色,屋檐处却是一道横的黄色带,这样的色带就称作“剪边”。
它是由于屋面使用了不同的颜色的铺瓦而产生的效果,它丰富了屋面的色彩。
3.正脊:
正脊是处于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它是由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
由建筑正立面看,正脊是一条横走向的线。
一般来说,在一座建筑物的各条脊中,所以也称为“大脊”。
4.正脊装饰:
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建筑中,特别是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中,其屋顶正脊上往往设有各色装饰。
除了常见的正脊两端的吻合正脊中心的宝顶外,在正脊的前后两个立面上,还会雕饰或塑有花、草或龙等。
5.垂脊:
在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之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
而在歇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和戗脊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
垂脊都是沿着山面的博风板走势下垂。
6.戗脊:
在歇山顶建筑中,垂脊的下方从博风板尾处开始至套兽间的脊,叫做“戗脊”。
7.出檐:
在带有屋脊的建筑中,屋檐伸出梁架之外的部分,叫做“出檐”。
8.套兽:
在建筑屋檐的下檐端,有一个突出的兽头,套在角梁套兽榫上,防止梁头被雨水侵蚀,这个兽头就称为“套兽”。
歇山式屋顶
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
歇山式屋顶在两侧山墙处,不再像硬山式和悬山式那样,山墙是由正脊处向下垂直一线。
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
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将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
汉阙石刻中的歇山顶
根据目前资料来看,歇山式屋顶最早见于汉阙石刻,并且早期的歇山顶较小,直到清明时期的官式做法中才有了大歇山。
但是,尽管早期歇山式屋顶并不大,但与硬山式和悬山式屋顶相比,歇山顶在建筑的等级上还是很高的。
透空式山花
在歇山式屋顶的两端、博风板下的三角形部分即为“山花”。
山花在明代以前多为透空形式,尽在博风板上用悬鱼、惹草等略加装饰。
封闭式山花
明代以后多用砖、琉璃、木板等,将歇山式屋顶山花的透空部分封闭起来,并在其上施以雕刻作为装饰。
这种山花形式称为“封闭式山花”,它与早期的透空式山花有了不一样的效果与韵味。
自此以后,山花也逐渐发展称为建筑的一个重要装饰区域。
悬鱼
悬鱼位于悬山或歇山建筑两端山面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
悬鱼是一种建筑装饰件,大多用木板雕制而成,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所以称为悬鱼。
关于这个装饰还有一个典故。
据《后汉书》记载:
府丞送给公羊续一条活鱼,公羊续接受了却没有吃,而是将鱼挂在庭中。
当府丞再送鱼来的时候,公羊续便让他看悬在庭中的那条鱼,以此委婉地拒绝了府丞的第二次送鱼,明示自己不愿受贿的心意。
后来人们便在宅上悬鱼,以此表示房主人清廉高洁。
悬鱼形象的变异
悬鱼装饰在发展的过程中,鱼的形象渐渐变得抽象、简化了。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形式。
有的甚至变换成了蝙蝠,以取“福”之意。
卷棚式屋顶
卷棚式屋顶也称元宝脊,其屋顶前后相连处不做成屋脊而做成弧线形的曲面,也就是说卷棚式屋顶的“正脊”是弧形,与普通的人字形屋顶不一样,没有屋顶端的正脊。
譬如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棚式屋顶。
卷棚悬山式屋顶
和普通人字形屋顶一样,卷棚式屋顶也可以处理成硬山、悬山、歇山等形式,从而产生出卷棚硬山式、卷棚悬山式、卷棚歇山式等多种新的屋顶形式。
卷棚式屋顶形象非常优美、线条柔顺,特别是单檐卷棚悬山式屋顶,属于较为简单的卷棚顶,大多出现在园林建筑中,更添园林的优雅韵味。
攒尖式屋顶
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而只有垂脊,垂脊的多少根据实际建筑需要而定,一般双数的居多,而单数的较少。
如,有三条脊的、有四条脊的、有六条脊的、有八条脊的,分别称为三角攒尖、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等。
此外,还有一种圆形攒尖顶式,也就是没有垂脊。
攒尖式屋顶的亭子
攒尖式屋顶多见于亭、阁,尤其是亭子,绝大部分都是攒尖式屋顶,作为景点或观景建筑。
北京颐和园中的廊如亭,是全国最大的攒尖式屋顶的亭子。
攒尖式屋顶的殿堂
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则极少使用攒尖顶。
较重要、较尊贵的建筑中使用攒尖式屋顶的例子,目前可见的主要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几座。
宝顶
在建筑物的顶部中心位置,尤其是攒尖式屋顶的顶尖处,往往立有一个圆形或近似圆形之类的装饰,它被称为“宝顶”。
在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或者确切地说,在皇家建筑中,宝顶大多为铜质鎏金材料制成,光彩夺目。
庑殿式屋顶
庑殿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非常特别。
庑殿式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在古代只有最尊贵的建筑物才可以使用庑殿顶,如,宫殿、庙宇殿堂等。
明清时期,庑殿式屋顶的建筑实例最为多见,最著名的要数现存的明清紫禁城(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
唐代时的庑殿顶
根据资料与记载,庑殿式屋顶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
不过,现在对唐代中期以前的庑殿式屋顶的具体结构已无从得知,晚唐以后渐有实例可查。
其形象是屋面平缓,正脊较短。
正脊两端为鸱尾而不是鸱首。
五脊殿
“庑殿”和“歇山”一样是清式说法,在此之前它又有“五脊殿”等名称。
因为庑殿式屋顶上共有五条脊,即,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所以称为“五脊殿”。
吴殿顶
吴殿顶也就是“庑殿顶”。
“吴殿顶”是宋式叫法。
九脊顶
九脊顶也就是歇山顶,因为在歇山式屋顶上共有九条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所以叫做“九脊顶”。
四阿殿顶
四阿殿顶也就是“庑殿顶”。
“四阿殿顶”也是宋式叫法。
“阿”是建筑屋顶的曲檐,“四阿”就是四面坡式的曲檐屋顶。
庑殿顶共有五条脊、四面坡,所以叫做“四阿殿顶”。
十字脊式屋顶
十字脊,也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屋顶形式,它是由两个歇山顶呈十字相交而成。
目前留存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字脊建筑是北京明清紫禁城的角楼。
十字脊的角楼
角楼因建于城角而得名,主要的作用是瞭望和警卫。
北京紫禁城四角的城墙上各建有一座角楼,平面呈曲尺形,高四层,三重檐十字脊,顶部装饰鎏金宝顶,脊上有大吻和神兽。
楼梯四面各建一突出的抱厦,其中位于角楼外侧、城墙角上的两面抱厦的进深比对准城墙延伸方向的两面浅,形成了一个不对称的十字折角,使角楼的屋顶造型更优美,具有特别的艺术效果。
宫殿建筑上的吻
吻,也称“正吻”、“大吻”,是明清时期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为龙头形,龙口大张咬住正脊。
而在当时的南方有些地区则将之称为“鳞尾”,与大吻的做法有一些不同之处,如,尾部卷曲时不并拢,或在边缘加有许多花纹等。
根据现存资料来看,吻最早出现于汉代,如,汉代的石阙、明器上就有“吻”的形象,不过,其形象与现今所能见到的明清时期的吻有很大差别。
汉代的“吻”大多是用瓦当堆砌的翘起的形状,尊贵的建筑中则多用凤凰、朱雀或孔雀等。
由汉代至清代,“吻”有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并且在工艺上也是越来越精美、生动。
故宫太和殿上的吻
吻多由陶或琉璃制成。
重要的宫殿、殿堂等建筑中,大多使用琉璃吻,北京明清紫禁城中的主要宫殿正脊两端的吻都是琉璃制品。
太和殿屋脊上的大吻就是最典型的一例,此大吻高达3.4m,重约4.3t,由数块琉璃件拼合而成。
如此庞大而精致生动的装饰,是如何设计建造出来的,真是难以想象。
看着它,让人不得不由衷地叹服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
鸱尾
南北朝时期及其以后,鸱尾逐渐代替了汉代的朱雀等形象,而成为正脊脊饰的新样式。
郦道元在《水经注·温泉》中就有“广兴屋宇,皆置鸱尾”的记载。
鸱尾,原是一种鹞鹰。
看来,这一时期的鸱尾还保留有一定的鸟的形象,也就是说,虽然它由汉代的朱雀发展而来,但是还有一些朱雀的影子。
鸱吻
中唐至晚唐时期,鸱尾发展演变成带有短尾的兽头,口大张,正吞着屋脊,尾部上翘而卷起,被称为鸱吻,又叫蚩吻,据明代李东阳《怀鹿堂集》记载:
“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
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
”明人认为蚩吻是龙的儿子,而龙生于水、飞于天,人们将它放在屋脊上既是装饰又有兴雨防火的喻意。
居民建筑上的鳌鱼
从设置的位置上看来,居民建筑中的鳌鱼与官式建筑中的吻是一样的,或者更精准地说,它是吻在某一阶段时出现的形象。
也可以这么说:
吻这种构件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名称,鳌鱼即是其中之一。
据《事物纪原》引《青葙杂纪》称:
“海有鱼,虬尾似鸱,用以喷则降雨。
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大庆胜之法;起建昌宫,设鸱鱼之像于屋脊......”看来,这种设于屋脊上鸱鱼装饰,应当就是我们现在在某些居民等建筑中能看到的鳌鱼。
古代殿堂屋脊上的神兽
在古代建筑的屋脊上,除了正脊两端的吻之外,还有很多走兽类的装饰,因为它们的形象都非凡间可见,所以也称为“神兽”。
它们的位置在垂脊或戗脊的脊端。
神兽的形态都很特别、非常有意思,不过它们的排列和所用数量是很有讲究的。
在宫殿上所用神兽的数量,其最高等级是十个,外加一个跨凤仙人。
按顺序分别是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anni)、押鱼、獬豸(xiezhi)、斗牛、行什。
故宫殿脊上的神兽
关于建筑上神兽的使用,清朝规定,仙人后面的走兽应为单数,按三、五、七、九排列设置,建筑等级越高,走兽的数量越多。
例如乾清宫,它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寝宫,在脊上就排列有九个走兽,案例是最高等级。
但太和殿的地位显然比乾清宫更为显赫,因此在太和殿的脊上多设了一只神兽——行什,它是能飞的猴子,可以通风报信。
而交泰殿是皇后在重要节日接受朝贺的地方,较乾清宫又低了一级,所以只有七个小兽。
故宫宫殿脊上的神兽,在色彩与材质上均与殿的屋瓦一致,和谐统一。
它们立于脊上,除了区分等级,还有重要的装饰作用,给庄严肃穆而恢宏的宫殿中增添了一道活泼、灵动、可爱的风景。
穹窿顶
“穹窿”本身指天空,也形容如天空般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同时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建筑形式。
穹窿顶就是穹窿式的屋顶,一般从外观来看为球形或多边形的屋顶形式。
如,伊斯兰教清真寺中的天房,室内顶部呈半圆形,就可以叫做“穹窿顶”。
此外,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圆顶的民居,也可以归为穹窿顶建筑一类。
因此,穹窿顶也称“圆顶”。
圆券顶
在我国的陕西一带,有一种用砖或土坯砌筑的半圆形的拱顶房屋,或是两间,或是三间,或是数间相连,外形圆润优美而又给人完整与统一之感。
这种拱顶形式就是“圆券顶”,也可以直接称为“拱顶”。
平顶
“平顶”简单地来说,就是建筑的顶部是平的。
这种“平”既包括水平,也包括中间顶部略有突出,或是屋顶为一面坡式,当然这种“一面坡”与单坡顶是不同的,它没有单坡顶屋面那么大的坡度。
平顶建筑主要常见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和华北等地区,这些地区干旱少雨,较为适合建筑平顶房屋。
平顶的做法是先安檩、钉椽,然后在椽子上铺设苇草、秸秆或是铺板等,其上再用土和草墁成灰顶。
而最为讲究的做法是用方砖铺顶。
盔顶
“盔顶”是一个比较形象的屋顶名称,也就是像古代军队中战士所戴的头盔一样形状的屋顶形式。
盔顶的顶和脊的上面大部分为凸出的弧形,下面一小部分反向的往外翘起,就像是头盔的下沿。
盔顶的顶部中心有一个宝顶,就像是头盔上插缨穗或帽翎的部分一样。
盔顶在现存古建筑中并不是那么多,我国著名的岳阳楼就是使用的盔顶。
重檐
重檐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屋檐。
一般来说,重檐大多是指在一层建筑上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屋檐,比如,单层重檐歇山顶、单层重檐庑殿顶。
但有的时候,人们也将一座多层建筑,只要是每层上都有一层檐,或是这座多层建筑的全部檐数加起来为“二”或超过“二”,就叫做“重檐”。
重檐屋顶的“重檐”,可以是上下屋檐平面相同的,也可以是上下屋檐平面不同的。
单坡顶
单坡顶就是只有一面坡的屋顶。
它与我们常见的两面坡屋顶有较大的不同,但从一面来看又有极大的相似性。
我们甚至可以说,单坡屋顶就像是两面坡屋顶被从中间一切两半了。
单坡屋顶一般都用在不太重要的建筑或是附属性的建筑上。
在已发掘的商代宫殿遗址中,可以看到在商代即有单坡顶的廊子了。
而现在的陕西、陕西等地的农村,许多居民仍然使用单坡式的屋顶,称为现今较富有特色的一种居民形式。